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
![对比和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f0ce6f1c81c758f5f71f6714.png)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24ef12f915f804d2b16c191.png)
对比"、"衬托"和"烘托"区别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00dc3e952d380eb63946d67.png)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dce3bf6856a561253d36f0c.png)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eb82418227916888486d766.png)
修辞手法:对比与衬托区别与联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
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
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
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d445ecb482fb4daa48d4b02.png)
都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寂”的典型描写。
明暗相衬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如 豆渔火都看得清楚,这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明。又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色不但未 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这就 更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阑干,纵横的样子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云俱黑白,江居船易火独《明。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水天绕未陂 放田亮竹,色绕星篱斗”,纵“榆横钱,后落分尽外宫槿明佳花亮稀,丽。反衬三夜千色之人暗;,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约
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阑干,纵横梅的样尧子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 大厦。”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老桑牛条自 无行叶归土高来生,烟适寒,《鸦箫站管燕立迎牛龙歌背水行,庙寒前》鸦。之:静“附于战牛之士动军,牛前之动半包含死了生寒鸦,之静美,人动静帐相衬下,犹构成歌了新舞颖”的画面。
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记叙文对比衬托
![记叙文对比衬托](https://img.taocdn.com/s3/m/b55c7486680203d8ce2f24ce.png)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一、表现手法: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两句揭示文章主旨。
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
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二、范文举例:悬念——《智取生辰岗》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白描——《湖心亭看雪》托物言志——《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借景抒情——《答谢中书书》《春》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夸张——《皇帝的新装》象征——《海燕》三、什么是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的分类:1、纵向对比:如《故乡》鲁迅,“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和“我”面前的中年闰土:2、横向对比:如《故乡》杨二嫂对比(言行)闰土尖酸,刻薄愚昧,麻木势利,自私善良,忠厚四、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类型:正面衬托反面衬托1、《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2、《口技》中多次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3、如何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作用侧面烘托三峡的山连绵高俊。
五、解题三步骤:1.明确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六、例题:1、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范进中举》答:对比。
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丑恶。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148cbf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f.png)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一般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158f4ee376baf1ffd4fad6f.png)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反衬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
尝试总结对比与衬托的不同 教师明确:
对比:又叫对照,相对或相反
1.基本概念
衬托:又叫烘托,主要事物与陪衬事物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相互依存
2.本质区别 衬托:有主次之分,注意反衬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
地位 不分主次 双方 均出现
衬托
分主次
工具(体)必 出现;目的(主 体)可隐藏
将士军前百战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这句诗的艺术手法是(?) 对比。 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卫国 和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 事的情形作对比。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 对比。 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 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 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 阴,温暖如春。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 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从生, 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 叹王朝的兴衰。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诗歌鉴赏易混表达技巧(一)
谢 谢!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本句的艺术手法是(?)
对比。 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人民 悲惨遭遇进行对比。
(2007年湖北卷)过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 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4448fb2960590c69ec3767d.png)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55eeb30a5e9856a5612607c.png)
•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 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 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 “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这 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 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所以,表现手法 是对比而非衬托。
衬托与对比相同点:
•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唐代赵嘏有一首 旧感》: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一、衬托与对比不同点:
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
• (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 系。
•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 列的关系。
•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 “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 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这种 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 点。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3bfe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7.png)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衬托”和“对比”这两个词。
说实话,这俩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特别简单,像是你跟朋友一起聊天时的调侃。
要说清楚这两个概念,咱们就先来看看它们的本质。
2. 衬托的概念2.1 衬托的定义衬托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没它不行!想象一下,白米饭旁边放了一盘红烧肉,那肉的色泽和香味瞬间就提升了,米饭也显得更加美味可口。
这就是衬托的魅力,给主角添彩,让它更加出众。
2.2 衬托的作用通过衬托,咱们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
比如说,在一幅画里,背景的颜色如果是淡淡的蓝色,那么前面的花朵就显得格外鲜艳。
生活中也是如此,朋友间的关系通过衬托彼此的优点,会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
3. 对比的概念3.1 对比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比。
对比就是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是阴天和晴天,水煮菜和烤肉,一下子就能凸显出它们的不同。
用对比,咱们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哪样好,哪样更有吸引力。
3.2 对比的作用对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提到“春天的花开得特别美”,紧接着又说“而秋天的落叶则显得有些凄凉”,那么这对比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条,情感也随着这种对比而变得丰富。
4.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4.1 概念上的差异所以说,衬托和对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
衬托是为了衬托出一个东西的优点,让它显得更加优秀,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两个事物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白它们的特点。
就好比在一个游戏中,衬托就像是那个辅助角色,永远在后台支持,而对比就像是两个主角在争夺“最佳角色”的奖项,直接对抗,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4.2 实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被用来增加情感的层次感,而对比则可以用来提升故事的张力。
比如说,古诗中常见的“月照山河”与“江水悠悠”,前者通过衬托让月亮显得更加清亮,后者通过对比江水与河流的不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5. 生活中的应用5.1 生活中的衬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衬托的影子。
衬托、对比、描绘区别
![衬托、对比、描绘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037f0b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9.png)
衬托、对比、描绘区别衬托、对比和描绘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它们可以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比较来凸显不同之处。
这些手法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将对它们的区别进行阐述。
衬托衬托是一种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相互对比以突出差异的手法。
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使得其中一个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通常通过描绘事物的个体特点、性质或状态的不同来实现。
衬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1. 形象衬托:使用形象生动的对比来突出不同之处。
比如,将一个强壮的体格与一个瘦弱的体格相对比,以突出两者间的体形差异。
2. 词语衬托:通过使用词语和语言的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
比如,用冰冷来衬托火热,以突出温度的反差。
3. 背景衬托:将事物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中,通过背景的对比来衬托事物的差异。
比如,在一个昏暗的环境中描绘一个明亮的光源,以突出光源的亮度。
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相互比较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异同的手法。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相似之处或者其他特征。
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事物,并提供对事物多维度的认识。
对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例如:1. 事物特征对比:将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对比,以显示它们之间的不同。
比如,将两个人的身高进行对比,以突出他们的身材差异。
2. 情感对比:通过对事物情感的对比来突出它们的情感状态。
比如,将一个开心的人与一个悲伤的人进行对比,以突现两者之间的情感反差。
3. 故事情节对比:在故事中,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突出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比如,将故事的与低谷进行对比,以突出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描绘描绘是一种通过详细的描述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形象或情感的手法。
描绘可以使读者或观众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和特点,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沉浸感。
描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视觉描绘: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对事物的外观进行详细描述,以使读者或观众能够形象地想象出事物的样貌。
比如,详细描绘一个美丽的风景画中的颜色、光影和细节。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abce13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0.png)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 反衬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正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练习
1、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反衬 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徐霞客 正衬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对比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正衬
6
感谢观看
5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 【答案】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去年此时此地美丽的姑娘和桃花相互映衬的场景,反衬今 年只有桃花的物是人非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在的感慨。
【总结】 ①运用了正衬/反衬的修辞手法; ②用……衬托……; 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比和衬托
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出来,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表现某种意境
或情感。 A和B对比,重点是C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而用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人或事物作陪衬。其中用相近的事
物衬托,叫做正面衬托,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叫做反面衬托。A衬托B,重点是B
4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句。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富贵人家泥土都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房子中,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控诉和讽刺了社 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发人深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
”“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
……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
”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
事实也确实如此。
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把虚稀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
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
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
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
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
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
例④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
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
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
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