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
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
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
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
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什么是对比和反衬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与反衬区别
正衬 情景和谐交融 乐景衬乐情
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哀…景…衬哀情
托
分
以动衬静
类 反衬 情景、动静相反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 别开来了。而对比虽是事物或情形的正反两 个方面,但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是“平 等”的,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使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正 反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不分主次,故而看成
幽静。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 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 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 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 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 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反衬”与“对比”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 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 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 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 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
反衬、对比和类比
反衬、对比和类比这三个艺术技法,是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话题。
一些课文看看这个也像,看看那个也像。
例如部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的是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以此表现故都的秋“十足的秋意”。
这是算对比,还是算反衬呢?又例如第10课《劝学》,全文以比喻说理,能不能算类比?反衬,一般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正衬一起同属于衬托,而衬托则是与比喻拟人等同列的概念。
通常,衬托都是有主有次的,上文所举《故都的秋》就是一种反衬。
此说可见于倪宝元先生主编的《大学修辞》一书中。
麻烦在于,某个术语是否属于修辞手法,或一个手法用什么术语,在不同的修辞学专家的阐述中,是不一样的。
在姚殿芳、潘兆明所著《实用汉语修辞》中,就将衬托定名为“映衬”,从术语的涵义阐述来看,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衬托是一个意思。
但在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中“映衬”却又有别的涵义,与姚、潘定义不同。
且陈书并无“衬托”这一术语。
语文教师如果简单机械地以陈说为准,就会产生衬托不是修辞手法的奇怪结论。
从上面这些阐述来看,语文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将反衬默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对比,到底算什么,就更加模糊。
我读过的一些修辞方面的著作,都不提对比;但《实用汉语修辞》则将之明确列为修辞手法;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面向高中生的《高中语文基本要求》,将对比列入表现手法,引发过一点小争议。
而当代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及较早一些的《辞海》则不作任何归类,只说“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给人的感觉是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
我早年听到过一种说法:如果某种手法在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如雕塑、电影、绘画等)中都广泛存在,即可将之视为表现手法。
结合《汉语大词典》的笼统释义,似乎将之视作表现手法,也未必没有根据。
此外,一些修辞著作,虽然没有提“对比”这个术语,但是却有与对比意义相当的概念,例如《修辞学发凡》提了一个术语,叫作“对衬”。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 比 与 衬 托 是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中经 常
使 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 人们往往 将对比衬 回事 。 其实 , 对 比和衬托还是有区别的,
是次, “ 智叟” 是 用来反衬 “ 愚公” 的。 我 们都知道 《 爱莲 说》 在 写作 手法 上 叟 ” 《 愚公移 山》 中的 “ 京城 氏之子 ” 刚满七八
的“ 同舍 生” 是用来反衬 “ 余” 的。因此 , 语 文教参 上认为 的“ 同舍生 ” 与作 者形成 对 比, “ 曹刿” 的“ 远谋” 与“ 鲁庄公 ” 的“ 鄙” 形
作 用是 不 准 确 的 , 也是不科学的。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综合 以上 结 论 , 还 是 要 看 双方 有 无 主 次 之分 。 那 么
要 我们面 对问题和 困难 , 冷静思考 , 勇于 实践 , 善于总 结 , 就 能不 断提 高课堂 教学 效 率。 关键词 : 语文 低 年级 高效课堂 当前 , “ 高效课 堂” 的学 习实施正在如 火如荼地进 行 , 但我的课堂教学离高效课
堂还相 差甚远 , 究其原 因为何 , 为 能早 日
实现高效课 堂现做 以下反思 :
一
的方式 方法的学 习 , 精 心备课 , 精 心设计
每一节课 , 向 四十 分 钟 要 质 量 。
问。这就 为后 面的 品读 课文挤 出了时
、
充分认识儿童心理 , 搞好组织教学
教学过 程 , 有计划 、 有步骤 、 有 目的地上好 间 , 做好 了铺垫。 后来在评课 时 , 其他班级
o YU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另 J l
一辽宁省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 季宝良
关键词 : 初中语文 对比与反衬 区别 主, 是 以好 的来让坏 的显得更坏 , 或 以坏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 正衬,一种是反衬 反衬例子 反衬。 例子: 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例子: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蝉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酒肉臭”反衬“冻死骨” 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 即是。 巧”即是。
•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明突出。 •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 映衬” 又称“衬托”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 “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 象。 • 映衬 衬托 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 正衬(烘托) 反衬 对比) 衬托=正衬 反衬(
最新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
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
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 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 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 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 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 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 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1、二者读音不同。
对比: duì bǐ ;反衬:fǎn chèn。
2、二者用法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
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3、对照常用于阐释,凸现常用于描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
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
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照促进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并使人进步,自豪并使人滞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2、凸现,指利用与主要形象恰好相反、雷同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主
要事物(本体)与点缀事物(衬体)存有恰好相反的特点或相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
托本体。
促进作用:通过对照更加独特地整体表现主题。
引证解释
指反面的衬托;衬托。
王西彦《病人》:“山脚下的田塍边,正滋长着细小的红蓼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和山上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衬。
”
许杰《两个青年》二:“他的两手,被铁枷锁着,雕在前面,在白色的纱笼外面,
愈加凸现得显著。
”。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衬托(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就是先从侧面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两者并举,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
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教材
渲染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概念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烘托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 物象“外廓”层层着墨, 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 方法。着意从侧面描写, 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 之物象。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 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 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 托”另一层面侧面着意刻 特点 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 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 描写、形容、修饰,来 物、事鲜明突出,收到 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 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 烘托******的(感情)
• 烘托: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 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这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以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 • 二、以丑衬美。 • 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 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 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 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 人。
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者相互映衬一对一的映衬, 特点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作者:王庆红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10期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要讲求艺术技巧。
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反衬和对比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
众多的名篇经典中,由反衬或对比形成的佳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新歌赏析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表现手法。
笔者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要明晰概念。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帮学生了解并分清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
(一)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
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盈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将装点得像仙界一样的骊山宫与宫门之外的倒路尸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令人震撼。
而白居易则是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二)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用描绘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修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如:(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44页PPT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Hale Waihona Puke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什么是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 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 出来的一种方法。 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比出二 者的不同点,使好的显得更 好,坏的显得更坏。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 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为了对 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 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 物从旁陪衬的方法。反衬表 现手法的运用,主次是分明 的。具体有动衬静、乐衬哀 喜衬悲、丑衬美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总之,在古诗鉴赏中,分清是 反衬还是对比,首先整体把握 然后从基本意象入手,具体分 析这些意象是平行并列还是有 主有次,这是区分对比与反衬 的基本做法。
• 练习巩固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
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 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 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 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 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 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谢谢
落任东风。” 的作用是什么?
•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
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 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 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 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 “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 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 已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 “着意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 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 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课件
• 注意: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作比照
的两个事物,有主次之分,乙衬甲, 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使 主体甲更加鲜明、突出。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对比,两者必 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 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 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 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 常不出现主体。 • 比如,这次月考的“一双燕子,两行征 雁”,就只出现了衬体。
•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 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 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 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 就是言此而意彼 。
此次月考的诗歌鉴赏
•
•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 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 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知识清单
• • • • 反衬是烘托的一种。 烘托,分为 正衬和反衬。 什么是烘托?(有时又叫衬托、映衬)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 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 突出。 •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陪衬。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对比和反衬13
1“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2“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衬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也可以截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第一步: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其外在结构都一样,都由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构成,因而不易区别,许多人或张冠李戴,或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它们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在对比结构中,这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是并列的,并无主次轻重之分,它们各以自己的性状凸显对方的性状,即是说,作者既要表达正方所昭示的意义,又要表达反方所昭示的意义,正方所昭示的意义与反方所昭示的意义在结构上地位相等,无主次之别。
如“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新”和“旧”,“人”和“鬼”都是性状相反的两个元素,但因为作者的表达,既有对旧社会的批判,又有对新社会的赞美,因而“新”和“旧”,“人”和“鬼”即无主次轻重之分。
这便是十分经典的对比。
反衬在结构上也是由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构成。
但在反衬结构中,这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是次要的,次要元素以自己的性状凸显对方的性状,即是说,作者的表达偏向其中一个元素所昭示的意义,而另一个元素所昭示的意义只起到陪衬垫高主要元素的作用。
如“以刀疤的神勇,一掌盖过竹竿瘦脸,受击一面立即发福膨胀如半个皮球,与瘦削一面构成鲜明对比”,作者的意图是表现刀疤的神勇掌力,神勇掌力要靠那面肥大肿胀的脸来表现,因而,在“肥脸”和“瘦脸”这两个元素中,“肥脸”是主要元素,“瘦脸”是次要元素,“瘦脸”陪衬垫高“肥脸”,这样,“肥脸”所昭示的“刀疤的神勇掌力”就被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可见这是典型的反衬。
句中的“对比”如何解读?此处的“对比”只是说具有性状相反的对比的外在特征(反衬也具有此外在特征),不是说两个性状相反的元素地位相当,考生必须辨识清楚,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