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44页PPT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最新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
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
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 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 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 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 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 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 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6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1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越努力越幸运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教材
渲染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概念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烘托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 物象“外廓”层层着墨, 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 方法。着意从侧面描写, 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 之物象。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 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 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 托”另一层面侧面着意刻 特点 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 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 描写、形容、修饰,来 物、事鲜明突出,收到 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 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 烘托******的(感情)
• 烘托: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 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这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以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 • 二、以丑衬美。 • 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 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 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 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 人。
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者相互映衬一对一的映衬, 特点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高考备考:“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很难弄清。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就弄不清它们的异同。
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摘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是高考诗歌鉴赏常考又常混的四种艺术手法。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又有那些区别?很多考生对这个问题迷惑不解。
本文试图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异同一、分析论述(一)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同或者相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突出主要形象的手法。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就是利用次要形象“桃花潭水”从正面来突出主要形象“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又譬如,在“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利用天台山之高,从正面突出天姥山的巍峨。
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或者相异的次要形象,通过对比,从反面突出主要形象。
如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属此类。
又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百丈冰”的极寒反衬花枝凌寒不屈的俏美挺拔。
又譬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写鲁镇祝福的氛围,实际上是为了反衬祥林嫂死去之悲。
譬如: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二)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作者:刘玉真李淑静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映衬、衬托和烘托是在阅读文学鉴赏性的文章时常见的术语,三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但在具体运用中有些人常常出错。
究竟应该怎样科学界定映衬、衬托和烘托的概念,理解用法,区别它们的异同呢?——编者笔者广泛查阅有关材料,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厘正,并举例解说。
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映衬:映衬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相得益彰。
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术语,和来自西方的对比的修辞方法基本一致。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映衬能使正的更正,反的更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千古名篇《师说》的成功,除了深刻的思想外,多处运用映衬手法也是重要原因。
《师说》中,韩愈在批评不良风气,感慨“师道”久已失传之后,接着运用三组对比,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较,旨在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此为映衬一也;以“爱其子”与“于起身”映衬,指出众人的糊涂,此为映衬二也;拿巫医等人与士大夫对比,褒贬分明,此为映衬三也。
三组映衬把从师学习的正确和不从师学习的荒谬表现得淋漓尽致。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人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都属于正衬。
中国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用正衬的例子,如无名氏的《送别诗》,诗中杨柳依依,似诗人的不舍之情;杨柳漫漫,像是诗人弥漫于天地间的愁绪。
再联系一下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诗中之景很好地衬托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中国现代小说里也有用正衬手法的,比较典型的是鲁迅的《故乡》,文中描绘的天气是阴晦的,村是荒村且是萧索的,这是一幅荒凉萧索的冬景图,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情。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正确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教师重点讲解集中写法的作用以上这几种写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初中教材中50%以上的课文都使用了以上写法。
如《听潮》《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春》《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海燕》《故乡》《犯进中举》《沁园春•雪》《口技》《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人类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等他们的共同作用: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游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
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
《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构成了正衬关系。
因此,考查对比、衬托、烘托、比较的作用就成了中考和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试题1:《海燕》这篇文章索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前还要写大海、狂风、乌云?(答案:意在领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写大海、狂风、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哦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试题:人教社第一册《看戏》一文,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而剧情却十分概括,这是为什么?试题2:人教社第三册《口技》一文为什么要写听众的表情和神态?以上两题的答案基本一致:通过对观众(听众)的描写,烘托艺术家无与伦比的艺术水平。
试题3、纪念白求恩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96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我们知道对比的作用是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这道题就可以这样答:通过对比,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示差距,更加有利的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性。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比、烘托区别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比、烘托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1、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2、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
李白有《清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
常用修辞手法及异同点
常用重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修辞手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以下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一、比喻比喻:也叫譬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一)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二)比喻的作用主要是: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三)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四)比喻的种类比喻的种类:1、明喻2、暗喻3、借喻4、博喻1.明喻A.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①.共产党像太阳。
②.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B.如果前后句子较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
如: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2.暗喻,也叫隐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②.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3.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
)例如: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②.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的社会制度)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高中作文《渲染和烘托、对比和衬托、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对比和衬托、衬托和烘托的区别一、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一、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基本概念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像春
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里
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以
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
•
二、以丑衬美。
•
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
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
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
.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2020/11/26
.
•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
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
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 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 什么特点?
2020/11/26
.
2020/11/26
.
❖二、烘托和衬托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 一作:凄凄)
.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这图片表现的是 叶还是花?
2020/11/26
.
• 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 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 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 完美的图画。
• 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 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 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 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2020/11/26
.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
•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2020/11/26
•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 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 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 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 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 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2020/11/26
.
• 二、 以人烘托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 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 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 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 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 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 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 艺术描写。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2020/1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2020/11/26
.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 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 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 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 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 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 “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 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 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 来“烘”主。
.
• 三、 以物烘托物。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 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 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 出描写对象。
•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2020/11/2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 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 烘托******的(感情)
• 烘托: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 人。
2020/11/26
.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描写
了故乡深冬萧索的环境,渲染了荒凉萧条的气氛,
(烘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