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2021年工作进行中,安排期刊可优惠 省级,国家级G4纯教育期刊,知网全文收录 专利,著作出书,挂名主编副主编,CIP可查 国家级课题,知网可查 国家级各类证书,正规官网可查 加微信157 1699 6055 毕老师
你能准确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吗?
• 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 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 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 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 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衬托
•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以突出乙事物的手法。乙事物由于甲 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总结:
•1、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
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2、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 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其目的不在写
把想
而是以此来突出要写的主要事物。 “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课堂练习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注: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问题: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①从表面看,这首词主要是写对往昔繁华的眷恋, 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2017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2017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 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 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 飘零之哀均属此例。 2、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 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 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 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 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 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 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耕,锄 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 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 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 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 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 《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 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 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 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 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 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 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详解

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详解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①对比。
②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 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③表达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①对比。
②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
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 。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 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 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4、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 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 “落花人独立”——正衬,即以哀景写哀情,凋花之 景衬诗人落寞哀伤之情。 • “微雨燕双飞”——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用燕子的 成双成对反衬诗人独住的孤独凄苦之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天美景反衬战士被迫出征的 凄苦悲愁的心情。 • 后两句以哀景写乐情,以冬天风雪交加的哀景反衬战士 踏上归途时以苦为乐的喜悦心情。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青山急水流”——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前两句写深山幽谷,林木苍郁,只闻人语响,不见有 人行——以动衬静;

快速理解渲染、烘托、对比、铺垫的区别,有举例。

快速理解渲染、烘托、对比、铺垫的区别,有举例。

快速理解渲染、烘托、对比、铺垫的区别,有举例。

1、渲染是正面描写,经常说的是渲染气氛,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是侧面描写,烘托的是心情。

以景物烘托情绪。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3、衬托是两个方面都写,之间有比较,有相似特点,能过比较让其中一物更加突出。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 对比是双方比较共同突出一个主题。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铺垫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准备,可以用故事作铺垫,也可以用景物作铺垫。

它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安排。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1]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1]

孟浩然《早寒有怀》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 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写出深秋 时节的景象。 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 木叶渐脱,北 雁南飞, 雁南飞,北风 呼啸, 呼啸,渲染出 秋天寒冷, 秋天寒冷,凄 飒的气氛。诗 飒的气氛。 人抓住最有代 表性的事物从 正面极力描写 秋寒, 秋寒,这是渲 染的手法。 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使物象明显突出。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陪衬, 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阅读下面这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下面 然后回答问题。 分 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 陈维崧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 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注① 轩举:意气飞扬 意气飞扬。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请作简要分析。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 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 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 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 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 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 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 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 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 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 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 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使物象明显突出。它是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 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 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 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 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 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 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 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渲染与烘托的区别(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个人简历模板】下面,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作一番解说。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xx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可以用来增强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或强调某物或情境,使情感 更加深刻、丰富和真实。
创造意境
衬托可以用来创造意境,通过描绘或强调某物或情境,使读者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氛围。
示例
以绿叶衬托红花
通过描绘绿叶的茂盛和生机,突出红花的鲜艳和 美丽。
以静衬托动
通过描绘静态的场景或事物,突出动态的场景或 事物的生动和活力。
作用
突出主题
通过对比,可以强调主题或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的意思。
增强表达效果
对比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容易 理解和接受。
引发思考
对比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和差异。
质地对比
数量对比
如大与小、长与短、圆 与方等。
以悲衬托喜
通过描绘悲伤的情境或情感,突出喜悦的情境或 情感的快乐和幸福。
04
对比
定义
01
对比: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和矛盾,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 系,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 。
02
对比手法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状 、大小、色彩、质地、数量等方 面的比较,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 差异,从而突出主题或情感。
突出主题
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为的描绘和刻画,强调和突出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 品的主题和意义。
引发读者共鸣
通过渲染,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 境,从而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力。
示例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通过对故 乡的景色、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渲染, 突出了故乡的贫困和落后,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忧虑和思考。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 染、衬托、对比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四种重要手法,烘托、渲染、衬托和对比在内容上,分别强调营造氛围、深化人物形象、补充情节细节和突出主题思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由于这四种手法在创作中使用频繁,很容易被误用或混淆。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烘托、渲染、衬托和对比的明确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它们。

1. 烘托烘托是一种营造浓烈氛围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利用环境、气氛、气味、天气等元素,来增强情节与场景的渲染力度,从而使作品更具可感性、更具吸引力。

烘托的特点之一就是重在渲染,因此在描写时,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漫长的雨夜,孤独的街道上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和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寂静和恐惧。

路面上的水坑深浅不一,泥泞的土地和被冲刷的花草都被淋得透湿,马路两旁的灯光朦胧,唯独寂寥无声的雨滴打响了这座城市之夜的序曲。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烘托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在描写环境与氛围。

通过雨、路面、花草和灯光等因素的描述,创造出这个城市夜晚惨淡与寂静的气氛。

2. 渲染渲染是一种深化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生理特征、心理状态、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志向、人生观等深层次的内涵。

渲染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描写时,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黝黑的皮肤,红润的双唇,那向下弯曲的长长的眼角显得十分的魅惑,略带浓重黑色眼圈显得深邃。

不甘于寻求庇护的性格让他干脆地在城市边缘搭建了一座小小的帐篷,而平时显得嗬嗬嗫嗫的他,在卖艺时却可以轻松自如地扭曲身体,在人群中展现出他那无所畏惧的自我。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渲染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在描写人物的外貌、内心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情境。

3. 衬托衬托是一种补充情节细节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在主题或情节周围编排一些次要的事件、场景或人物,来凸显主题的焦点,并突出故事的主旨。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的同与异【摘要】:衬托、对比、渲染、烘托是高考诗歌鉴赏常考又常混的四种艺术手法。

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又有那些区别?很多考生对这个问题迷惑不解。

本文试图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异同一、分析论述(一)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同或者相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突出主要形象的手法。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就是利用次要形象“桃花潭水”从正面来突出主要形象“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又譬如,在“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利用天台山之高,从正面突出天姥山的巍峨。

反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或者相异的次要形象,通过对比,从反面突出主要形象。

如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属此类。

又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百丈冰”的极寒反衬花枝凌寒不屈的俏美挺拔。

又譬如: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写鲁镇祝福的氛围,实际上是为了反衬祥林嫂死去之悲。

譬如: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二)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一、定义的区分: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3、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4、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二、作用不同:1、对比作用是为了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这两种事物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是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衬托作用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3、烘托作用通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4、渲染作用通过环境描写,从正面着笔,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范畴区分: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意象和意境除了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还有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而且是有相同点,不同类,熟悉的事物。

象征也有象征本体(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象征客体(具体事物)和象征词,如象征。

第一,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可观的,直接的,而象征是由象征词连起来的词语,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是需要靠联想和想象。

如鸽子象征着和平。

第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俗为生动,化陌生为熟悉,象征却恰恰相反,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一、分歧的观念之阳早格格创做1、渲染是指对于环境,风景等搞多圆里的正里形貌形容,以超过局里,创制意境.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出有去过夜半,忙敲棋子降灯花.”其中以“家家雨”“到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战夜的静.2、陪衬指从正里着意形貌,动做伴衬,使所需要的真物明隐超过.也便是出有道良心,只道取此有闭的其余真物,达到超过良心的脚段. 陪衬用正在诗文中指从正里着意形貌,动做伴衬,使所要表示的真物明隐超过.浑人刘熙载《艺概》所道:“山之粗神写出有出,以烟霞写之;秋之粗神写出有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进诗歌创做中,指从侧里用笔,对于真物举止形貌、铺排,使被“托”之物越收超过.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合,孤根温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启.风递暗香出,禽窥素素去.明年如应律,先收视秋台.”此诗以“禽窥素素去”一句便用陪衬之法,表示出早梅之素素.3、衬托便是利用真物间的近似大概对于坐的条件,用一些真物为伴衬去超过所要表示的真物的表示脚法.它不妨使被伴衬的真物隐得越收超过,局里.分正衬战反衬. 正衬:用相共大概相好的真物去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黑花”. 黑居易有《钱塘湖秋止》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火仄初仄云足矮.几处早莺争温树,谁家新燕啄秋泥.治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搞出马蹄.最爱湖东止缺累,绿杨阳里黑沙堤.”此诗以西湖气愤勃勃之景,从正里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别的,“回眸一笑百媚死,六宫粉黛无颜色”(黑居易“少恨歌”)以六宫后妃之好衬玉环更胜一筹的好. 反衬用好同的真物去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恶衬好.《开亭收别》唐代许浑劳歌一直解止舟,黑叶青山慢火流.日暮酒醉人已近,谦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黑叶青山”那样明丽诗意的景致,反衬诗人离忧别恨.《姜斋诗话》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删其哀乐. 别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秋山“夜静”.4、对于比指把二个相对于大概好同的真物,大概者一个真物的二个圆里并列正在所有,以共共表示某种意境大概情感. 比圆李黑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谦秋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咱们展示了二幅绘里: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班师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背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挨扮得花女普遍,正在宫殿里恣情高兴;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当前惟有几只鹧鸪正在王乡故址上飞去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集.诗篇将昔日的繁衰战今日的凄凉,通过简直的风景做了明隐的对于比,抒收了衰衰无常之感.对于比脚法的使用超过了中心,收人深思. 苏轼《江乡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汇云:“十年死死二茫茫,出有思量,自易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遇应出有识,尘谦里,鬓如霜.夜去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瞅无止,惟有泪千止.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紧冈.”此词汇将今日千里除中的“孤坟”取梦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轩窗,正梳妆”二幅绘里对于比,超过今日孤独凄凉,往日温馨,进而表黑了对于亡妻的深少思念之情.二、用法的区别1、渲染:通过(环境)风景形貌去渲染气氛.从正里着笔.杜甫的《登下》,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黑帝乡中的下台,少远的秋江之景,激励了他身世飘整的感触,渗进了他老病孤忧的哀思.尾联“风慢天下猿啸哀,渚浑沙黑鸟飞回”,写俯俯间所睹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惨的秋江风景的特性,为齐诗定下了重郁哀思的基调.2、陪衬:通过(风景)环境形貌去陪衬心情.从正里着笔.(只写正里部分)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末尾八句:“止者睹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睹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记其耕,锄者记其锄.去归相怨喜,然而坐瞅罗敷.”从瞅瞅者的神态去衬托罗敷的好,那比正里举止直交形貌节省翰朱,更具备艺术魅力.很多时间渲染陪衬合道,越收是正在借景抒情的诗歌做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脚法形貌风景塑制意境,再通过风景(意境)去陪衬人物情感.普遍咱们道,渲染气氛,陪衬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尾“热蝉凄切,对于少亭早,骤雨初歇”三句写收别的环境,面出告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热的秋天,天面是汴京乡中的少亭,简直时间是雨后阳热的薄暮.做家浓朱重彩,通过那些风景形貌,尽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陪衬出做家内心的离忧别恨. 3、衬托:分正衬战反衬.(写二里,然而是是为了超过其中部分)“无边降木萧萧下,出有尽少江滚滚去”(杜甫《登下》)以凄凉秋景衬托诗人飘整之哀. 北往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便正在于用蝉噪、鸟鸣做反衬,把深山稀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示出去. 4、对于比:对于举的单圆是为了通过对于比得出其余的论断.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出有沾泥,鳞鳞居大厦.”齐诗通过陶者战富家的热烈明隐的对于比,深刻天掀收了启建社会制度的极度分歧理,表黑了诗人对于劳苦群众的深切共情. 归纳:渲染战陪衬:皆是为了使形貌的对于象更明隐,更超过,然而二者着眼面分歧:前者从正里着笔,由此止此;后者从正里用朱,由此烘“托”彼. 陪衬战衬托:“陪衬”是通过别的真物把念要表黑的真物写出去,所以,用一真物表示出另一真物便喊陪衬.那取“衬托”分歧,果为“衬托”是二种真物皆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闭的真物大概反里的、有好别的真物做伴衬去超过主体真物的脚法.“衬托”分为正衬战反衬. 对于比战衬托:对于比是好同大概相似的二种真物互相对于比,以共共表示某种思维大概意境,对于比单圆出有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真物为伴衬超过一个主要真物,一圆是工具,一圆是脚段,二者主次明隐.(对于比时常使用于叙述,而衬托时常使用于形貌)范畴区别渲染、陪衬、衬托属于写做脚法,而对于比属于建辞脚法.三、训练题一、夜雪黑居易已讶衾枕热,复睹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合竹声. ①简析本诗使用的最主要的表示脚法,道道做家是从哪几个角度形貌一场夜雪的景致的. ②请分解“时闻合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第①题的重心是二个,一是要问“表示脚法”,二是要问写景角度.最主要的脚法应是正里陪衬.以“衾枕热”,陪衬雪夜之热;以“窗户明”陪衬出大雷已铺天盖天,到处是银黑的世界;以“合竹声”,陪衬大雪之薄重,以雪夜偶热陪衬出做家心情之孤热.那样回问,才搞搞到“真真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降真到简直诗句.回问本诗“写景的角度”,便要领会晓得“角度”那一术语的内涵.那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去形貌夜雪的.第②题央供赏析“意蕴”,“时闻合竹声”一句包罗哪些意蕴呢,若能分离齐诗,展启念像,设身处天,收集思维,出有易瞅出,“合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起码有三层含意.其一,“合竹”,极止雪之大之重,果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已眠,可则,何以“时闻”?为何出有眠?出有然而果“衾枕热”,共时也透暴露做家独居(谪居江洲)同天的孤灾易耐的心情. 二、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有约出有去过夜半,忙敲棋子降灯花 1、对于那尾宋诗的赏析,出有妥当的一项是 A.前二句写出了时令特性战场合气息,从正里透暴露诗人正在静候朋友去访时的体验. B.第三句面题,以“夜半”“忙敲棋子”那一细节,死动天表示出诗人此时忙适恬浓的心情. D.齐诗通过对于环境战人物动做的渲染,形貌诗人雨夜期待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仆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示出去的出去的?【参照问案】 1、C(提示:前二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视伙伴到去,侧耳细听,出能听到伙伴的足步,只听到雨声战蛙声;那二句也乌暗面明伙伴“出有去”的本果.明乎此,末尾一句的“忙敲棋子”的“忙”便出有克出有及明黑为“悠忙”“忙适”,而是忙得无聊.) 2、诗人当时间客出有至,心情慢躁出有安.通过一个细节形貌“忙敲棋子”表示出去.《约客》读底下的诗,回问问题.三、黑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分歧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浑香收,集做坤坤万里秋. 问题:为了塑制梅花的局里,做家主要使用了哪些写做脚法?表黑了何如的思维感情?参照问案:主要使用了衬托战对于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脆毅耐热;对于比,用桃李对于比以隐现梅之下净守志.表黑了脆持理念操守,出有取世雅共流合污的思维感情。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一、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又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可以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着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三、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四、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又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检测】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这首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3)诗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白梅王冕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4)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5)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6)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7)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8)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资料链接】浅谈衬托手法在新教材古诗词中的运用如皋市磨头中学黄澄新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诗词试题也要求学生真正进入到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然而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艺术技巧,都是十分讲究的。

尤其是诗歌的艺术技巧,经过历代大师的尝试、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也留下众多的名篇经典。

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

在具体的运用中,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诗人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大小相衬、声寂相衬、收放衬托、正反相衬、明暗相衬、虚实相衬、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侧面烘托等等。

本文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个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冷暖相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

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

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

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

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

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