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衬衬托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 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 为“烘托”。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 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 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 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 “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 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 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 来“烘”主。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衣服的宽大反衬出人物的 什么特点?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正衬
反衬
正衬,指用相同性
质或特点的事物来
概念 陪衬,陪衬事物和主
• 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 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 彩照人。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 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陪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例如: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联系和区别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 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这图片表现的是 叶还是花?
1象征衬托对比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三、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2、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 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 正衬,一种是反衬 反衬例子 反衬。 例子: 是正衬,一种是反衬。反衬例子:王籍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蝉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 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至极,以闹衬静。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酒肉臭”反衬“冻死骨” 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 即是。 巧”即是。
•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明突出。 •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映衬和衬托可以称为近意词。 •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 映衬” 又称“衬托”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 • “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 象。 • 映衬 衬托 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映衬=衬托 正衬(烘托) 反衬 对比) 衬托=正衬 反衬(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答案: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 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 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 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 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
知识积累
2.什么是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 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 鲜明突出。 注意点:
渲染与烘托
【例1】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请分析诗歌一二两句写景运用的手法。
答案:
一二两句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 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知识积累
1.什么是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 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 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 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 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 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 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巩固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 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 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 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 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 作用。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6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1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越努力越幸运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教材
渲染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概念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烘托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 物象“外廓”层层着墨, 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 方法。着意从侧面描写, 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 之物象。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 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 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 托”另一层面侧面着意刻 特点 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 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 描写、形容、修饰,来 物、事鲜明突出,收到 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题格式:用***的***衬托****的*****(感情)----衬托 通过描写***,***,****等景物,渲染*****的气氛, 烘托******的(感情)
• 烘托: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图中使用粉红朦胧 的灯光,渲染了什 么气氛?
• 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动衬静。 • 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 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这里作者用蚕吃桑叶,马驰平原等四个比喻写出声响, 以此来衬托山中夜的寂静,使人更觉其静。 • 二、以丑衬美。 • 如《苏武》一文,为了突出苏武的崇高品格, 作者特意用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来反衬,鲜 明地突出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利禄不能诱、私情不能 移的民族气节。从而使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更加光彩照 人。
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者相互映衬一对一的映衬, 特点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区别
•
韩偓
• • •
恻 恻 轻 风 剪 剪 风, 杏 花 飘 雪 小 桃 红。 夜 深 斜 搭 秋 千 索, 楼 阁 朦 胧 细 雨 中。
写出深秋时节 孟浩然《早寒有怀》 的景象。木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渐脱,北雁南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飞,北风呼啸,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渲染出秋天寒 冷,凄飒的气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氛。诗人抓住
•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 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 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 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 二、用法的区分 •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 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 他身世飘零 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 见所闻,一连 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 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 ㈡、烘托 • 烘托: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 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 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 “烘云托月” 。 • 诗歌中的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 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 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 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 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 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 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 例如:A,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 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 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 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 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 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 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 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 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
反衬和对比的区别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 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 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动衬静、以小衬大、以 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 正衬正等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 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衬托有主次之分,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 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课件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对象之 间的相似性,而烘托则通常用于强调 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异。
03
反衬与对比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 的特点或情感。
对比
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强调 它们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映衬
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相互呼 应来突出主题。
衬托
强调一个事物通过另一个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其 特点。
正衬
通过描述一个正面的事物来衬托出另一个事物的 优秀或美好。
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或暗示来营造一种氛围或效果,以突 出主题。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特 点或调它们之间的差异 。
应用场景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手法常用于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和环 境描绘。
在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音乐和雕塑,这些手法则通过色 彩、音符和形态的运用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02
正衬与烘托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正衬
通过强调相似之处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
通过强调其他对象来突出主要对象。
联系
两者都用于突出主要对象。 两者都涉及到其他对象的描述。
区别
正衬强调相似之处,而烘托则强调不 同之处。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正面特质,而烘托 则可以用于强调正面或负面特质。
通过描述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突 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衬托
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 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联系
• 两者都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 彩。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2
对比是两者并举,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
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1、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2、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写作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个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常用修辞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托
• 衬托的重点是“衬”,是用多个衬体衬出 一个主体,主体是最主要的,衬体是次要 的。 • 笼统分类的话,衬托分为正反两种。 •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 衬托天姥山的高大。这是正面衬托,实际 操作时,常常用“衬托”或“烘托”表达。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 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 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 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 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 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 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 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 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 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 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 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 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反衬
• 用于反衬的事物是与主体相反的,它的作用是衬பைடு நூலகம்出主体。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可以看出,这里“百丈冰”和“花枝 俏”并不是对比的关系,而是反衬的关系。 • 比较容易区分的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也是古 诗中常用的一种反衬方式,如:“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 甫) • 此外,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也可以算是反衬。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 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 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 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 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
•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 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 也叫对照。 • 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
• 对比和反衬很容易混淆,是因为很多情况 下,考点不会加以区分,两个都说得过去, 但有的时候,很明显是反衬的不能加上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