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4a06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a.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梅岭三章》的背景。
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危难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 情境创设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音乐,展示梅岭的壮丽景色图片。
教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在这壮美的梅岭之下,曾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感受那战火纷飞中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1. 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1972 年 1 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2. 作品背景介绍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时创作这组诗的危急情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字词学习(8 分钟)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如“旌旗”“阎罗”“血雨腥风”等,标注读音和释义。
4. 学生大声朗读字词,同桌相互检查读音和理解。
5. 教师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6.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b279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0.png)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小说,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内容涉及了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小说社会性、人性、爱情与仁义道德的杰作。
在教材选取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取适当的篇章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梅岭三章》,了解小说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2.增进学生对古代小说社会背景及人性、爱情、仁义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文学创作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文化发展并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文学的审美和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结构,理解小说中的各种元素。
2.阅读法:逐段阅读,包括细读和快读,帮助学生领会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板书法:通过板书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便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丧夫之痛不及再婚之苦课文分析:通过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与伦理道德。
教学重难点: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的转变和演化过程的展开。
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并带出故事中的问题。
2.学生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3.讲授:组织学生逐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按照故事情节引出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审美。
4.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方才理解的加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5.总结:总结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一章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章:春宵一刻值千金课文分析:通过梅卿与钟灵的故事,引出小说人物之间情义、爱情和仁义的价值。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df064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梅岭三章1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4dc5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6.png)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将课文与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艰苦岁月里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梅岭三章》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但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僻词汇,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2bebe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9.png)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b46c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f.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革命精神。
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陈毅同志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毅同志的伟大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一起领略他的革命情怀。
2.展示陈毅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陈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诗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问:小序中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缘由、背景和结果?明确: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冬,地点是梅山,缘由是被围,背景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是旋围解。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展示生字词:旌(jīng)、悬(xuán)、阎(yán)、捷(jié)、烽(fēng)、涯(yá)、血(xuè)。
提问:“血雨腥风” 中“血” 的读音是什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明确:“血” 在这里读“xuè”,“血雨腥风” 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提问:“取义成仁” 是什么意思?明确:“取义成仁” 指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3.学生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
提问:第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首诗回首征程,写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思考,回顾了创业的艰难历程。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40bd62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0.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
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表现方式。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fb11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f.png)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背景1934 年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 10 月,陈毅率部被困梅山,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写下了这篇《梅岭三章》。
诗歌中的小序就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时代背景。
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虑不得脱”表明形势危急,诗人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从容镇定,以诗名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四、诗歌朗读1.看视频范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重音。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yÁn)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xuè)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学生朗读诗歌。
五、感知诗歌内容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9ce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3.png)
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梅岭三章》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梅岭,引导学生了解梅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介绍作者陈毅,引导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理解梅岭的象征意义和陈毅的豪情壮志。
2.分析第二章,体会陈毅对战友的怀念和敬意。
3.分析第三章,感受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2.分析第二章中的意象,如“战友”、“鲜血”等,体会陈毅的怀念之情。
3.分析第三章中的意象,如“梅岭”、“红旗”等,感受陈毅的信念和豪情。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章节,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强调《梅岭三章》的思想内涵,如革命精神、忠诚、信仰等。
六、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在这首诗中代表了什么?生1:我觉得“梅岭”代表了陈毅将军坚定的革命意志。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31786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d.png)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汇编《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
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
三章,指诗歌三首。
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
"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
地点:梅山。
事情原因:"虚不得脱"。
"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
伏:躲藏。
莽:密生的草。
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5a88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c.png)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e3e47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7.png)
梅岭三章一、教学目标(一)初读三章,结合学法和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二)品读三章,关注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重难点)(三)总结三章,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当时的他们直面残酷黑暗,面对困难,从未低头,面对敌人,从未退缩,面对死亡,从未畏惧。
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才有了现在强大的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写作背景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
十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
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
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带有绝笔性质的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
(三)听读感受诗歌情感基调(乐观,豪迈)(四)初读感知朗读这三首诗,思考陈毅的意如何。
1.学生翻译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表达自己。
回首征程,战斗不止。
第二首:激励同志。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c6a1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2.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11c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3.png)
梅岭三章教案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作者背景。
2.理解梅岭三章的主旨和观点。
3.学习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旨和观点。
2.学习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作者背景;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并与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2. 学习梅岭三章的背景和内容:通过讲解,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梅世章的背景。
并让学生阅读梅岭三章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思考其主旨和观点。
3. 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采用写景、夸张、警示等手法。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4. 学生合作探究:每个小组从梅岭三章中选择一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
最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5. 教师总结与拓展: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拓展梅岭三章的相关内容,如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展示和教师的观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梅岭三章的理解程度、对于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梅岭三章原文2. 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3. 多媒体设备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梅岭等相关场所,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体验感。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0461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d.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儒学代表章回小说——《梅岭三章》。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个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故事中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 理解和诠释儒家思想的内涵。
3. 认识故事中的主题,史料与文学的关系。
4. 增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儒家思想的运用,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人性、道德标准的思考中。
2. 通过阅读小说,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史料,探寻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儒家思想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指导法:对小说中的生僻词汇、语言风格、地理背景等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五、教学步骤1.引言(5分钟)利用PPT展示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的一些背景介绍,为本次教学做铺垫,并带领学生一起读《梅岭三章》的开头,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讲授儒家思想的内涵(20分钟)通过PPT讲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标准等问题。
3.阅读指导与导读(30分钟)指导学生对小说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4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5.结语(5分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成果:学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与理解上。
七年级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梅岭三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2b1e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2.png)
七年级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陈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写下的一组充满革命豪情的诗篇——《梅岭三章》。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 8 月 26 日-1972 年 1 月 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2、创作背景1936 年冬,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
他伤病在身,伏丛莽间 20 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
4、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章(1)学生朗读第一章,思考:“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教师点拨:这两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2、学习第二章(1)学生朗读第二章,思考:“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这两句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第二章:南国:南方烽烟:战争,战火正:恰好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君,对人的尊称“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
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借喻、用典(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1)七言绝句(2)uo ɑn uɑ(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前呼后应“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
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该诗可能作于此时。
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
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
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业布置】归纳练习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
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
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1.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
2.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
3.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
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