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梅岭三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一. 教材及教学目标•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通过一段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的视频,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梅岭三章》。

2.讲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10分钟)通过ppt介绍唐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寅和《梅岭三章》的相关知识。

3.分析《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方式(30分钟)–第一章:“东坡漫游梅岭”——描写东坡看到梅岭的美景,以及他对梅花的赞美;–第二章:“岭下人家”——描写东坡在梅岭附近的一个村庄中的生活情况;–第三章:“品梅”——描写东坡品尝梅花的情景,以及对梅花的赞美。

在分析每章内容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学生自主阅读(2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梅岭三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比如对描写方式的理解、情节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看法等。

5.总结出作文的写作思路(20分钟)阅读完《梅岭三章》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作文写作中需要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写好描写、如何着重表现情感等。

6.课堂作业(5分钟)最后,教师布置教学作业: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写一篇300字的《梅岭三章》读后感。

要求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梅岭的印象,以及对梅花的感悟。

四.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课堂讨论和总结评定;2.学生写作评定,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并且应用了本节课所教授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3.可以进行小测验,测验学生对《梅岭三章》的阅读和理解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梅岭三章》的背景。

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危难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 情境创设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音乐,展示梅岭的壮丽景色图片。

教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在这壮美的梅岭之下,曾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感受那战火纷飞中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1. 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1972 年 1 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2. 作品背景介绍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时创作这组诗的危急情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字词学习(8 分钟)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如“旌旗”“阎罗”“血雨腥风”等,标注读音和释义。

4. 学生大声朗读字词,同桌相互检查读音和理解。

5. 教师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6.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第15课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5课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忆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义无反顾的勇气,又有即将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

1.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连和抑扬顿挫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现出作者大无畏的革命感情。

(重点)2.能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能概括出每首诗歌内容。

(难点)3.体会诗歌中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连和抑扬顿挫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现出作者大无畏的革命感情。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能概括出每首诗歌内容。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吧!【走近作者】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将课文与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艰苦岁月里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梅岭三章》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但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僻词汇,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板书
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主要内容: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开放。
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投身革命即为家”显示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将革命事业当做自己的家,这是对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崇高博大的胸襟。
3.怎样理解“人间遍种自由化”的含义?
3.朗读诗前的小序,理解其作用。
明确: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明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品读第一章,探讨以下问题
三.1.概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概括内容: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四.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2)血雨腥风应有涯
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C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
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不忘初心,永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 梅岭三章》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梅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较为深刻,需要学生进一步挖掘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梅岭三章》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梅岭三章》问题。
(3)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梅岭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梅岭的魅力。
2. 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梅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梅岭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诗、作文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②第一部分:梅岭的自然风光。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植被类型等。词句示例:“梅岭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区。”
③第二部分:历史文化。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等。词句示例:“梅岭历史悠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④第三部分: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重点知识点有梅岭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词句示例:“梅岭故事反映了梅岭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案2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梅岭三章》。本课主要讲述了梅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对我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对于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也有一定的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梅岭三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将军的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理解。其次,学生可能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生活经历不够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于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培养。
答案:
- 结构上,《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每首诗都有清晰的结构,从开头、发展到结尾。
- 语言上,《梅岭三章》使用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情感上,《梅岭三章》表达了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题目:请结合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分析《梅岭三章》中的将军形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梅岭三章》的诗意和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作品背景和基本情节;2.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型;3.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思想,总结主题;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2.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总结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2.总结揭示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阅读完课文后,学生需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介绍的是谁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哪里?3.日本侵略时期的梅岭村人民系指谁?4.此文描写了哪些人物形象?5.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导入新课本课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作者背景,引入课文内容。

新课讲解1.课文讲解:老村长给了赵新兵一些钱,赵新兵拿了钱,却没有到银行去把钱存起来,结果钱被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探究生词:毫不犹豫、惊弓之鸟、断垣残壁等词汇。

通过学习生词,让学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总结主题:对本课的主题:民族危亡时期的那些人,进行总结。

课堂活动1.学生自主合作小组,展开活动:以人物角色和关键词汇为线索,进行讨论。

最后对课文的主体进行总结。

2.观看老电影,了解更多历史背景。

课后练习1.思考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2.阅读理解练习:课文中的重点人物形象;3.写作练习:描述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梅岭三章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占领期间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这段历史,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伏.(fú) 丛莽.(mǎng ) 旋.(xuán) 旌.旗(jīng ) 阎.罗(yán) 国门悬.(xuán) 诸.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ɡ) 旋⎩⎪⎨⎪⎧ (xuán )旋即(xuàn )旋风 台⎩⎪⎨⎪⎧(tái )台风(tāi )台州 (2)词语释义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

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

诸,许多、各位。

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给每首诗起一个小标题。

答案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

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志、冷静的神态,集中地展现了出来。

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3.第二句有什么含义?答案示例:第二句表述了艰难创业中经历过很多的战斗,暗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愤恨感情。

4.第三、四句运用“泉台”“阎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中运用了“泉台”“阎罗”的传说,赋予诗歌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精神。

5.“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

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6.第二首第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第三、四句写诗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表达了诗人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7.“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8.《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示例: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答案示例: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三首前两句中“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答案示例:“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

“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2.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以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如果换成“该”字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4.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

“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答案示例: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探究课文的主旨。

答案示例:这三首诗中,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绕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

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

陈毅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被捕就义前藏于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

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取义成仁”的说法。

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其意义深远,感情强烈。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阅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简要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的真实表现。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