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研究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研究报告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 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 项目,加速科研成果的转 化和应用。
优化行业政策环境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01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提供税收优惠
、资金扶持等支持措施。
加强行业监管
02
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违
规行为。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行 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研究报告
汇报人:XXX 20XX-XX-XX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现状 •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发展趋势 •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 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潜力的策略建议 • 结论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对行业的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 将更加依赖于创新药物和技
术的研发和应用。
1
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为 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和保障。
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 行业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水 平。
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将进一 步加强,促进资源共享和优 势互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 发展。
政策风险
政府对医疗行业的监管政策可能发 生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
CHAPTER
05
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行业潜 力的策略建议
加强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01
02
03
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增加对溃疡 性结肠炎治疗领域的研发 投入,支持创新药物的研 发和临床试验。
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剂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依从性。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前景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前景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前景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前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其中的一种。

其病因不明,认为主要与感染、免疫、遗传和精神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其它部分或全部结肠,从远端向近端发展,病理改变局限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

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

临床上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

其发病机制大致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黏膜屏障本身存在缺陷,使某些因子易于穿过肠黏膜,导致组织损伤;第二阶段,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聚集在最初的损害部位,继发产生一系列的炎性递质,如细胞因子、二十烷类、自由基以及补体等,导致炎症的产生和逐级放大,最终导致UC的发生。

UC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扩大的炎症反应造成的,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现就有关UC药物治疗现状与前景作一介绍。

l.氨基水杨酸类5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包括:改变肠道微生物体系;改变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及电解质交换;阻止炎症介质(如一氧化氮、白三烯、前列腺素E、血栓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阻止天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黏膜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限制活性氧的产生等。

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由5一氨基水杨酸(5一ASA)及磺胺吡啶(SP)结合而成。

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

其副作用主要由sP引起,包括消化道反应、头痛、贫血、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男性不育、肝毒性、胰腺炎、肺炎、自细胞减少等。

约1/3的病人无法耐受,限制了临床上的大剂量长期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5一ASA的新剂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2.中医诊疗现状
2.1病因病机
《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仓糜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张介宾注之:六腑,皆仓糜之本,无非统于脾气。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性,如有一器官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器官,其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化槽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失常,脾虚为本,湿热为标,久病寒热虚实错杂。张景岳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以资生气血,脾虚运化失调,则气虚而湿生。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可出现腹胀、泄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飨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气以通降为和,降浊是受纳的前提。脾气升而胃气降,气机升降有序,才能保证受纳运化的正常生理。久泄,便脓血的病机在于“脏阴有寒,腑阳有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门》)。UC的症状表现:泄泻,大便钻液脓血而不畅,此为湿邪致病特点。内湿的产生,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内湿产生后更进一步阻滞气机运行,加重泄泻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附肿。”其病程绵长,呈慢性复发过程,令虚者更虚,甚而形成脾肾阳气不足。而临床湿热邪实的症状如大便钻滞不爽,脓血不净,腹胀肮痞等,同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气虚与湿盛互为因果,交积缠绵,久而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因此,UC病机应是脾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涉及肝、肾等多个脏器,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一个证候。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1887年Willks和Moxon首次描述,1903年Willks及Bisa将其命名为UC,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组织国际组织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U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现将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1]。

UC患者肠道损伤主要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点。

临床上常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就诊原因及临床表现。

目前现代医学以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并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出现了干细胞移植、生物靶向治疗等新技术的试验与推广,现就有关UC的治疗现状及前景作简要综述。

1 一般性治疗治疗原则以尽早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防止复发和并发症为主,并注意合理饮食及营养物质的补充,避免体力劳动。

活动期患者应做到充分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富含营养的少渣饮食。

病情严重者甚至需禁食,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注意情绪波动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可予以心理疏导治疗。

对于腹痛、腹泻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解痉、止痛、止泻药物治疗,但在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类药物时,应慎重,需权衡利弊,如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禁用,因其具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加用止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于重症并继发感染患者,应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

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时,可给予输血、输注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

2 药物治疗2.1 氨基水杨酸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等[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前景 卓玛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前景 卓玛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前景卓玛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炎和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本文就UC 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6-0126-0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本病治疗难度大,目前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现代医学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开发了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1、药物治疗1.1 氨基水杨酸该类药物的治疗机制为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抗体、白三烯生成[1],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5- 氨基水杨酸(5-ASA)等,5-ASA 副作用小,逐渐取代SASP 成为治疗轻中度UC 的首选。

我国国产5- 氨基水杨酸肠溶片治疗研究协作组采用5-ASA 肠溶片治疗UC65 例与SASP 组64 例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仿,分别为70.05%、67.79%;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分别为11.48%、23.33%[2]。

1.2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度、暴发性UC 的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达60%~83.9%[3],其机理是抑制磷酸酯酶A2, 阻止细胞膜磷酸中结合型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型,使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减少,减轻UC 的炎症,缓解毒性症状。

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1.3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 对于应用激素治疗无效而以往只好选择手术处理的重症UC 病例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替代性疗法。

有人[4] 对13 例激素治疗无效的UC 患者采用环孢素A 治疗,治疗4 周后病情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对本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后,复发2 例,其余均未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便血、腹痛、贫血、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诊断进展1. 临床表现的综合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与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估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通过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CRP)和粪便中的白细胞和钙粘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像学检查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CT、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显示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范围和表现形式,对临床医生进行病变分析和定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二、治疗进展1.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临床表现差异和治疗反应差异。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成为当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向。

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情况,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2. 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之一,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药物和集细胞因子和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在简要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及中西医治疗的特点。

随后在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和优势,探讨了相关研究进展和现状。

在展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前景,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治疗方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方法、优势、研究进展、现状、前景、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溃疡性结肠炎简介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微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腹痛、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并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等。

其病程多迂长、复发多、易导致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大肠湿热”、“久病化淤”等范畴,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脏腑失和等。

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体质、健脾胃、消炎抗菌、活血化瘀等,常常采用中草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改善肠道屏障等为主要手段。

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在实际临床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逐渐显现,不仅能够综合利用中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病程,改善生活质量。

1.2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特点为慢性、周期性发作,以肠道溃疡和炎症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以下特点: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进行个性化治疗,而非一刀切的标准治疗方案。

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体内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2000年-2009年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的发病及治疗进展

2000年-2009年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的发病及治疗进展

2000—2009年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的发病及治疗情况进展熊永爱1王淼2赵强2谢兴亮*(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7)摘要:目的分析统计近十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内的发病趋势。

方法对世界消化学网数据库(http://)、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近些年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统计整理。

结果近十年来UC在国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住院的UC患者以轻度(51.3%)和中度(44.9%)为主;临床类型主要以初发型(33.9%)、慢性复发型(48.2%)和慢性持续型(15.5%)为主,爆发型仅占2.4%;病变范围主要以直肠炎 (21.9%)、直乙状结肠炎(30.2%)、左半结肠炎、(22.4%)和全结肠炎(20.1%)为主。

治疗上主要采用5-氨基水杨酸(19.6%)、柳氮磺胺吡啶(21.6%)和灌肠治疗或灌肠治疗联合其他治疗(19.8%)采用;部分采用采用激素治疗(口服或静脉注射)(11.2%)和氨基水杨酸联用激素治疗(12.9%)以及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0.8%);少数采用外科治疗(3.8%)。

结论 UC有逐年增加趋势,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为主,爆发型少见。

国内轻中度患者主要采用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以及灌肠治疗。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统计发病率治疗江学良教授通过对世界消化学网数据库(http://)中收录的我国自1981—2000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l560篇和济南军区总医院同期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270例进行分析[1],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发病特点及治疗对策等相关信息,这对加深对该病,提高诊治水平,推动其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和热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于江教授对这20年UC数据的统计,笔者通过大量查阅近些年国内对UC的研究情况,对2000年—2009年十年间从该病的发病率,发病类型,治疗情况等方面做了一个后补统计。

溃疡性结肠炎生物学治疗的现状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生物学治疗的现状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生物学治疗的现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主要患病因素与感染、免疫有关,而现在主要的(UC)治疗是以抗炎和调节免疫反应为主,药物上多以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和氨基水杨酸类为主,辅助以其他抗炎或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

但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也参与了UC的产生和发展,所以生物制剂应用于UC的治疗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标签: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生物学疗法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因其所导致的病因不明,所以被认为其有关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方面,所以又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是有上述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起来影响了体内多个环节的最终结果。

其病变是从远向近发展的,一般在乙状结肠始发,慢慢累及至其他部分,如降结肠或横结肠,严重的可至回盲部,导致全部结肠的炎症,UC的炎症变化仅仅局限与黏膜下层与黏膜,不会侵入肌层,黏膜层的修复能力强,所以病情往往长久,最长可达数十年,病状反复发作,以脓血便为突出表现,或可伴有腹痛等症状。

在UC的治疗中,重在防止其黏膜的损伤,而黏膜的损伤原因在于炎症溃疡的不愈,所以治疗UC即可用治疗黏膜损伤也可治疗炎症。

近年来生物制剂是这方面的研究热点,以下便是有关于(UC)生物制剂治疗现况的介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BD的发病机制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失衡是重要因素。

促炎因子中有个肿瘤坏死因子(TNF)便是上述之一,已证实其与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对于此类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应用于临床,如人鼠嵌合的抗体cA2( Infliximab)、IgG4同种型的人化抗体( CDP571)、人的IgG1抗TNF-α抗体(D2 E7)和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蛋白( etanercept)等。

其中以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的疗效最明确。

Infliximab是一种特异性阻断TNF-α的人鼠嵌合型单抗,相关实验表明其是有效的诱导舒缓制剂,所以从理论上是可以治疗中、重度UC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12顾砚谦 靳有选 高雅琼 溃疡性结肠炎的明确病因在现代医学上尚未得到证实,使该病的预防工作出现了很大的难度。

虽然医学界对该病的病因研究从未停止过,但相关说法却没有得到完全统一,众说纷纭。

所以我认为在病因尚未得到确定的情况下,关于该病的研究主要应该集中在如下两点,其一,要继续加快病因研究进程,早日确定病因,以便建立合适的预防和针对性治疗机制,其二,要将重点放在治疗方法的研究上,如果预防暂时不达标,可先将重心放在提高临床疗效上来。

一、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在中医古典籍中没能找到该病的明确病名,但是从表现症状来看,该病应该与中医典籍中所述的泄泻、痢疾等病同属,从中也可知晓,在中医的认知中,该病的病因大致可以概括为肝脾不和及湿邪留驻等原因。

所以中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大多是从这个方向入手的。

(一)内服中药中药内服法治疗该病的中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寿山在其文章中将该病细分为三类,即气滞湿郁、脾虚湿盛以及肝脾不和。

在治疗时分别使用了理中汤(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确定剂量)和四逆散对症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进行善后。

在其实验研究中,收取了31名相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该药方进行治疗,其中痊愈的患者有7名,明显改善的患者有13名,病情发生好转的患者9名,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0.3%。

(二)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的具体操作:将中药汤剂自患者的肛门处打入,保留在患者的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进行吸收,以此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郭琪比较推崇这种治疗方法,在其对比实验中,使用溃疡一号(主要成分有蜈蚣、朱砂、索骨丹以及白芨各15 g,小蓟、铁苋菜、二色补血草以及炒地榆各30 g)对以脓血便为主的偏热型患者进行了治疗,而对于以黏液便为主的湿热型患者,则采用溃疡二号(主要成分为朱砂七、蜈蚣七、甘草各15 g,白芨、黄柏各12 g,千里光、虎杖、白花蛇舌草、炒苡仁,败酱草各30 g)进行治疗,每天对患者进行一次灌肠,每次100 ml,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概况
1 . 3 免 疫 因素
在遗 传 学 研究 方 面 ,根 据 基 因组 全 面 扫描 、 基
现在临床 医学 已经证 实 U C为 自身免疫性 疾 病, U C其中发病原 因之一即免疫调节异 常。 最 主要
的学 说 是 T h l / T h 2失 衡 , T淋 巴 细 胞 中 T h l / T h 2亚 群 及 其 分 泌 的 细 胞 因子 失 衡 是 导 致 U C肠 道 黏 膜 受损 的重要 致 病 因素 。 近年 来研 究 显 示 , 肠 道菌 群 可作 为 自身抗 原 可诱 导 系统 免 疫 耐 受 , 改 变 了黏 膜 上皮 屏 障 功能 或通 透 性 , 致 抗 原 移位 从 而激 活黏 膜 的免 疫 系 统 ; 肠 道 黏膜 保 持 稳态 需 要 一 种 固有 天 然 免疫 应 答 , 能 对 微 生 物 区 起 到 一 定 的控 制 性 , 这 种
要损 害直、 结肠黏膜 , 临床主要表现明显 , 并发症 多见。发病年龄 多在 2 0 5 0岁, 为一些青壮年。近年 来在我 国的患
病率也 日益增 高, 严重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本 文就 U C的相关发病机制及 治疗进展 进行 综述 。
【 关键 词 】 结肠炎 ; 溃疡性; 研究进展
活N F — K B 、 M A P K的传导 ; 以T H 2 型免疫应答为主 活化 引 起 的获 得性 免 疫 反应 的异 常 , 这 些重 要 环 节 都可导致黏膜免疫反应 。
作者 简介 : 柯 红燕 , 1 9 8 5年生 , 女, 汉族 , 湖北黄 石人 , 硕 士研 究生。通讯作者 : 冯义朝 。
固有 免 疫 应 答 能 被 上 皮 和 免 疫 细 胞 上 的 t o l l 样 受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

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现情况等。

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

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为主。

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

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肠道主要疾病。

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

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

这对医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48例。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进展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进展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与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对本病的治疗要点是阻断炎症过程,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

近几年有很多新疗法的研究,尤以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较为突出。

本文主要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ulcerative colitis ZOU Wan-jing.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ulcerative colitis, UC)is a common disease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main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blocking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which aims to eliminate the inflamma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of new therapies, particularly immunotherapy and biological therapy are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status and progress reviewed.【Key words】Status; Ulcerative colitis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本病以青壮年者居多。

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体病因病机还不完全清楚,故难于痊愈,容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肠病。

最新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异常导致T细胞对一系列肠道共生菌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肠黏膜是其主要病因。

多种环境因素能瞬时破坏黏膜屏障,与基因异常共同作用,扰乱免疫反应或者肠道菌群,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诊断的复杂性,目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评估,内窥镜检测,组织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盐,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学抗体等。

本文总结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结肠炎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5页(P404-408)【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分类发病机制诊断【作者】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常见炎性肠疾病(IBD)中的一种。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时,肠道免疫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并具有极高的复发可能。

该病发病的高峰是在15~25岁,临床上诊断主要通过内窥镜和组织学手段[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特点表现为直肠与结肠中的连续黏膜溃疡,起始于直肠,不同程度地扩展,最长可以蔓延到盲肠[2]。

其病因至今仍未确定,普遍认为是受到了环境、遗传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有研究认为其符合太阳耀斑的活动规律[3]。

多重因素导致了近些年该病的高发,2009年在美国大概有593 0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在欧洲,每10万人中就有21~246人受到该病的影响。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行业报告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行业报告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行业报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侵犯结肠黏膜,以腹泻、便血、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本报告将对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行业现状。

1. 患病人群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2. 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得到了显著提升。

内窥镜检查、生物制剂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3. 药物市场持续增长,随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数量的增加,相关药物市场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巨大。

二、发展趋势。

1. 个性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趋势。

针对患者的基因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2. 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物,其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生物制剂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3. 在线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这将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三、市场规模。

1. 药物市场规模,据统计,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药物市场规模已超过百亿元,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生物制剂等新药物的不断推出,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 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随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疗服务市场也呈现增长态势。

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

四、总结。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收后 经 肝 脏 首 过 清 除 迅 速 的 布 地 奈 德 已在 临 床 应 用 。与
柳 氮 磺 胺 吡 啶 ( AS )为 治 疗 UC轻 、 S P 中度 病 例 的 主
要用 药 . 是 维 持 缓 解 最 有 效 的药 物 。需 被结 肠 细菌 分 解 也
激 素 受 体 结合 能 力 是 泼 尼 松 龙 的 l 倍 , 身 性 作 用 极 小 , 5 全 结 肠 给 药 特 别 适 用 于 UC。 地 奈 德 主 要 在 肠 道 局 部 起 作 布 用 , 显 著 降 低 对 糖 皮质 激 素 依 赖 型 患 者 依 赖 指 数 , 停 能 对 用 传 统类 固 醇 、 到 药 物转 换 有 帮 助 。 达 3 免 疫 调 节 剂 硫 唑 嘌 呤 ( z t ip i , A) A o ho r e AZ 及 n
UC 的 炎 症 反 应 , 时 缓 解 毒 性 症 状 。 目前 主 要 用 于 同
S S 、 - A 疗 效 不 佳 及 中、 度 和 活 动期 病 例 控 制发 A P 5AS 重
作 可 口服泼 尼 松 4 O~ 6 / 分 次 给 予 , 0 ~ 0 0 mg d, 或 .5 . 7 mg k 使 用 2 4周 临床 症 状 缓 解 后 , 5 1 /吉 5 / g, ~ 以 ~ 0mg J {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 c rt e oi s UC 是 一 种 较 常见 Ul ai l i , ) e v c t 的 消化 道 疾 病 , 年 来 国 内报 告 的 病 例 数 显 著 增 加 , 据 近 根 对 国 内 1 1 02 8例 患 者 的分 析 , 近 1 最 0年 报 道 的病 例 数 目 是过去 1 0年 的 3 8倍 。 由于 该 病 的病 因 和发 病 机 制 尚未 . 完 全 阐 明 , 疗 缺 乏 特 异 性 , 致 病 情 迁 延 反 复 , 至 癌 治 导 甚 变 , 重 影 响 患者 的 身 心健 康 , 世 界 卫 生 组织 ( 严 被 WHO) 列 为 疑 难 病 现 将 治 疗 该 病 的 药 物 及 研 究 现 状 简介 如 下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 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
流行病学特点
• UC在欧美国家是常见的肠道疾病。我国UC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UC治
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
• 1. 发 病 率 :在欧美国家,UC发病率3-6人/10万人。白人高于有色人种。
并发症
•1. 中毒性巨结肠 •2. 结肠、直肠癌变 •3. 其他 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结肠穿孔、肠梗阻、瘘管形成、
肛门周围脓肿及假息肉。
临床分型-病程分型
• (1)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 (2)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 (3)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变化者。应列为疑诊,予以追踪检查。
诊断-内容
• (1)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 • (2)严重程度(轻度:症状很轻、无全身症状;重度:有多次黏液血便、
发热及脉速等全身表现,并伴血沉快、血浆白蛋白降低等;中度:界于轻 度与重度之间);
• (3)病变范围(全结肠、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 (4)病变分期(活动期、缓解期、静止期)诊断举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发型可有高热,心率增快。病情进展与恶化患者可出现衰竭、消瘦、贫血、 水电解质失衡失调、低蛋白血症、营养障碍等表现。
*肠外表现:
• 1.口腔黏膜病变:鹅口疮样溃疡,胃粘膜多发性可孚他样溃疡和线样溃疡。 • 2.眼损害:眼病为2-3%;主要为虹膜睫状体炎、球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 3.肝脏病变:发生率约为1-2%;可伴有活动性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胆管周围炎,原
急性期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现状及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现状及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现状及治疗进展
郝家耀;孟存英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确切的诊断方法,因此对于UC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

正确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影响着UC 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

UC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带有新靶点药物的出现扩大了治疗选择范围,亦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为达到长期治疗目标,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饮食、运动及心理干预等补充替代疗法能更好的提高缓解率,从多个层面实现整体缓解。

面对出现的新的治疗方法,需要对UC患者的病情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为患者建立更好的收益模式。

【总页数】7页(P1755-1761)
【作者】郝家耀;孟存英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延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
2.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
3.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性垂体炎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4.急性脑卒中急诊治疗现状及进展
5.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的进展第七讲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概况(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
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

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

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

SASP的副作用是由磺胺吡啶(SP)引起,SASP裂解后剩余的SP会使血中乙酰化物浓度高,且尿中SP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均比较低,易在肾脏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此外还会引起头痛、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呼吸困难、关节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