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以正良社区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加速,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失地农民的现象,他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和居住的地方,生活状况十分困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些失地农民居住的村庄,在逐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条件、职业情况、收入来源、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还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居住条件在调查的村庄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绝大部分的失地农民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或者口袋房子中,一些人压根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在路边铺卡板房,甚至有些人睡在拦路桥底下,既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卫生条件。

2、职业情况失地农民的职业情况多种多样,有的在城市中打零工挣钱,有的在农村务农,有的在家养殖或兜售生活用品。

但多数失地农民依赖于低端劳动力,收入偏低,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开销。

3、收入来源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劳务报酬、养殖收入、捡破烂收入等。

但全年收入都较低,加之个人技能弱、工作机会少,配合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失地农民感到迷茫和挣扎。

4、教育和医疗在失地农民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并存在一些义务教育问题。

当他们的孩子填报高中、大学的时候,缺乏家庭财力,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生存权益。

三、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制定出本地区的赔偿方案,使农民在失去土地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和安置。

2、创造就业机会补贴政策对于失地农民是极为必要的,但使用一次性资金解决问题并不现实,政府还需要努力让失地农民有长久的收入来源,鼓励企业联与农民合作,提供更多的内部员工岗位。

3、注重教育政府应该实行更加全面的义务教育,保障每一个儿童获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

失地农民安置工作调查汇报

失地农民安置工作调查汇报

失地农民安置工作调查汇报失地农民安置工作是当前社会稳定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自200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以来,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基本情况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城市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都会有数百万农民失去自己的耕地和住房,形成失地农民。

根据国务院2018年6月发布的《全民共建共享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到2019年底,全国实现处置3000万户失地农民。

但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

二、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1.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即使国家出台了许多安置政策,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有的政策不规范,有的流于形式,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2.安置地选址不合理。

有些安置地离失地农民原来的住处和耕地远,导致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3.经济补偿不足。

有些政府部门在与失地农民进行协商时,只给出很少的经济补偿,导致他们无法在新的城市生活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4.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不够。

有些失地农民在迁入安置地后,由于文化技能较低或就业难度大,导致很难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

三、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对策1.政策规范化。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规范化,制定详细的补偿政策和安置要求,使其能够实质性地帮助失地农民重新安置。

2.地块选址更加合理。

政府部门要考虑到失地农民的习惯和情感,寻找靠近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地块,使失地农民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增加补偿金额。

失地农民需要得到更多的补偿,以便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4. 增加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课程。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更严格的政策和规定,并加大对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投入,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从而推进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发展。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概述: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农地被征用。

这其中,失地农民成为了最受影响的群体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探讨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生存困境。

他们失去了主要的生计来源,无法再依靠农田耕种维持生活。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技能,他们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他们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适应问题。

他们往往来自农村,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缺乏了解。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于失地农民的歧视和偏见也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了困难。

三、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征地过程中,他们往往面临着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况。

一些地方政府征地补偿不公,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

此外,他们的土地使用权也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往往被转让给开发商或者其他利益集团,使得他们无法再回到农田上耕种。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管,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其次,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城市生活所需的技能,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关爱和支持,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五、成功案例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比如,在某个城市,政府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培训课程,帮助失地农民学习一些城市生活所需的技能。

这些措施使得失地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结论:失地农民面临着生存困境、社会适应问题和权益保障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第一篇:暑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前言某某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华诞。

为响应某某向青年学生发出的“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全面领悟某某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我们的开拓创新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历练自己的青春历程。

根据校团委的要求我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的大一学生组建了一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调查郑东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以期为郑州的和谐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打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社会,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

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经过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今天将我们的社会调查报告公布于众,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被采纳,衷心的祝愿失地农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祝愿郑州的明天更加和谐美。

华北水院法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组某某年7月13日目录前言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内容(一)调查对象(二)调查时间、地点与进度安排(四)抽样方案(五)小组成员及分工(六)问卷分析四、调查(一)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二)针对走访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五、附录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很多大学都建了新校区,各地区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学城,其中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就是其中一个。

为建设此高校园区,河南省曾征收龙子湖地区农民1.4万余亩土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始终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民生问题摆在首要地位。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及方法: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首先对失地农民进行定义和分类。

根据我国失地农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山东省县作为调查对象。

在该县,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失地农民进行访谈调查。

调查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资料收集。

我们制定了一份涵盖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问卷,并对失地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通过访谈和收集资料,我们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我们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由于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用权和户口迁移等原因,他们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只有少数失地农民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解决医疗问题。

对于大多数失地农民而言,生病或意外事故将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子女教育: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失地农民只能让子女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失地农民子女少之又少,难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给子女。

居住条件:失地农民的居住环境多为简陋破旧的房屋或者简易的棚户。

他们的居住条件差,缺乏基本的水电供应和卫生设施。

这给他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包括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费用补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补贴学费等方式,帮助失地农民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4.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安置点或者改善现有居住条件,提供合适的住房给失地农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结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往往存在着经济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xx县农业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为了全面掌握农民失地情况,根据市农委通知要求,就全县农民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失地的基本情况xx县辖城关、黄堡、后坪、过渡湾、寺坪、歇马、马桥、马良、店垭、龙坪等10个镇和两峪乡,261个村,78499户。

全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万人。

农业局联合人社农保局、国土局耕保股联合调查,2014年,因各种原因全县失地面积达到711.6亩,牵涉农民450人,其中劳动力261人,进行社保安臵169人,共发放征地补偿1875.8662万元。

失地农民主要因征用土地而失地,土地基本流向国道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不稳定的失地农户认为,因失地他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但目前因我县落实补偿政策较好,未出现因农民失地问题造成的越级上访事件。

1、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弱化。

由于征地涉及到的农民,有的征用的土地多,有的征用的少,仅有几分地。

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补偿费用对他们来说只能权宜之计、一时之用,从长远看,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其最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2、部分失地农民收入明显减少。

一是由于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包括就业后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甚至出现不愿意就业的情况。

二是是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生活费用负担过重,导致生活特别艰难。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随着因征占用地发放的补偿费和安臵费的坐吃山空,今后将出现病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局面。

3、失地农民的生存将更趋艰难。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政府征收土地以及城市化进程而失去自己的农村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2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土地流转情况、生活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土地并未被政府更好利用,只有少部分的土地被发展成新农村、工业园区等。

其中,超过70%的农民表示自己的土地被转让给了开发商或者企业,但收到的补偿金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计。

2.生活状况被调查农民中的90%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他们失去土地后,许多人面临着生存困境,家庭经济压力加大。

此外,失地农民也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住房条件较差,60%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教育受到了影响,4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3.就业情况在失土后,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就业机会有限。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从事的是低工资、体力劳动的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很多农民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4.政府政策支持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有政策规定应该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但很多农民表示并未得到足够的补偿,甚至还面临着相关官员的腐败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们的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的监管,确保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和补贴计划,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发展需要而被征地拆迁,但未能得到合理补偿或重新安置的农民。

他们的生活现状备受关注,以下为一份针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详细探讨了他们的居住状况、就业情况、教育医疗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居住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选择在城市边缘或城市周边地区购买廉价住房或租赁居住。

然而,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给排水、供电、供暖等。

农民需要自行解决生活用水、取暖、照明等问题,同时也缺乏居住空间。

失地农民的居住状况普遍较差,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失地农民在城市失去土地后,由于教育水平较低和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他们大多从事临时性的劳动力工作,如建筑工地的打工、扫地、搬运等。

这些工作收入不稳定,且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同时,由于缺乏正式劳动合同保障,失地农民在工作中也容易遭受剥削和欺压。

三、教育医疗在教育方面,失地农民的子女普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很难进入优质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对于大部分失地农民来说,他们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甚至有些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与此同时,失地农民在城市周边地区往往缺乏基本医疗资源,他们很难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困扰,但由于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们往往忍受疾病的折磨而不得不忍受。

四、心理健康由于失去土地、丧失家园,失地农民普遍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显示,他们常常感到无助、沮丧和焦虑。

他们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就业压力、经济困难等问题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缺乏社会支持和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也使他们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普遍较差。

他们面临居住环境差、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困扰。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职业培训、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就业稳定、教育平等、医疗保障和心理健康。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为了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旨在揭示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二、调查背景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而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农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区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以及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满意度。

三、调查结果1. 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

大部分失地农民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他们失去土地后生计难以为继。

此外,调查还发现,失地农民中女性占比较高,这可能与男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有关。

2.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困难。

调查显示,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零工和务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同时,由于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也较为简陋,大多数居住在简易房屋或租房中。

3. 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认知程度较低。

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有相关政策保障自己的权益。

此外,调查还发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满意度较低,认为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上做得不够。

四、问题分析1. 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生计问题成为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失地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2. 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住房问题也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多数失地农民居住在简易房屋或租房中,居住条件差。

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力度,提供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等住房资源,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1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底,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表达,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因素。

为了全面掌握农民失地情况,根据市农委通知要求,就全县农民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失地的根本情况xx县辖城关、黄堡、后坪、过渡湾、寺坪、歇马、马桥、马良、店垭、龙坪等10个镇和两峪乡,261个村(含社区),78499户。

全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万人。

农业局联合人社农保局、国土局耕保股联合调查,xx年,因各种原因全县失地面积到达711.6亩,牵涉农民450人,其中劳动力261人,进行社保安臵169人(养老保险),共发放征地补偿(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青苗补偿费)1875.8662万元。

失地农民主要因征用土地而失地,土地根本流向国道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及根底设施建设用地。

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不稳定的失地农户认为,因失地他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但目前因我县落实补偿政策较好,未出现因农民失地问题造成的越级上访事件。

1、根本生活保障功能弱化。

由于征地涉及到的农民,有的征用的土地多,有的征用的少,仅有几分地。

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补偿费用对他们来说只能权宜之计、一时之用,从长远看,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其最根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2、局部失地农民收入明显减少。

一是由于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年龄偏大,包括就业后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甚至出现不愿意就业的情况。

二是是医疗费用、费用等生活费用负担过重,导致生活特别艰难。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随着因征占用地发放的补偿费和安臵费的坐吃山空,今后将出现病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局面。

3、失地农民的生存将更趋艰难。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摘要: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企事业单位或城市扩张需要,被强制拆迁或无法继续续耕土地的农民。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

调研发现,失地农民面临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相关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年龄跨度较大,多为中老年人。

他们失去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用途。

失地农民通常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较低。

二、失地农民的生计困境大多数失地农民失去了农耕土地以后,转而从事临时工、务农等低薪职业。

由于缺乏职业培训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稳定性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因失去土地,失地农民较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进入城市社会的门槛较高。

很多人缺乏城市居住证、医保和子女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种种障碍。

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等问题也造成了较大的融入障碍。

四、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种种不安全感、焦虑和压力。

对于年长者来说,土地代表着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往往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

此外,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感、无助感等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

五、失地农民的需求和对策建议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结论:失地农民面临严重的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应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失地农民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而失去耕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他们的现状、困境和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村的耕地遭到征用,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

失地农民的问题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了影响。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通过向失地农民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压力和需求。

四、调查结果1. 经济压力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由于失去耕地,他们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家庭陷入了贫困。

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但由于缺乏技能和就业经验,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2. 社会适应困难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城市居民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和社交能力,面临着较高的求职难度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

3. 心理压力失地农民面对失去土地、失去家园的打击,普遍存在心理压力。

他们感到失落、无助和焦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政策建议1. 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

2. 加强社会保障失地农民面临着较高的经济风险,社会保障是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帮助失地农民渡过难关。

3. 心理健康支持失地农民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我市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问卷涵盖了失地农民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1.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年龄普遍偏大,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较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少数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

2.就业情况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普遍较为不稳定,大多数失地农民只能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来维持生计。

其中,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会选择到城市从事低技能工作,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则多从事农村附近的农活。

3.收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技能和专业知识,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工作,每月收入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在农闲的时候,一些失地农民会试图自己创业或者养殖,但由于资金和经验的限制,这些尝试往往难以成功。

4.生活条件失地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他们普遍居住在农村的简陋房屋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偿或安置,但仍存在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合理安置的情况。

5.教育医疗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和医疗问题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收入有限,他们很难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导致子女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外,医疗服务也比较匮乏,失地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三、存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市失地农民面临着如下问题:1.就业不稳定,收入低;2.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3.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4.创业和养殖难度较大。

四、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3.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活品质;4.加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5.加强农村医疗服务,提高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国家建设项目需要,被征用土地并丧失了耕种土地的农民。

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受益者之一,但同时也是失去了生计和生活保障的群体。

为了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情况和问题,本调研报告将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县的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关于他们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失地农民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5岁,男性占比70%,女性占比30%。

大部分被调查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有小部分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

2.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收入情况(2)居住条件大部分失地农民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生活环境较差。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电力、自来水等。

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无法改善居住条件。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低收入,他们无法享受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

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和不稳定。

3.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问题由于缺乏技能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相对较低,且工作稳定性较差。

(2)教育问题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一大难题。

(3)社会融入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遭受歧视和排斥,社会地位低下。

三、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就业转型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补助,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2)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个失地农民子女都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3)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失地农民支援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支援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支援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失去了耕地和住所,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面对这些失地农民,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因此,我们进行了失地农民支援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十分艰辛。

他们失去了住所和耕地,生活来源也十分困难,他们面对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

就生活来源来说,调查结果显示,76%的失地农民表示他们难以找到新的工作机会,33%的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还有16%的失地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其中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在外面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得到。

再来看看他们的住房问题,由于失地农民无法再在老家租房或买房,他们目前许多人都住在了郊区或者是城市的东西角落,而这样的房屋都不合法,且条件十分恶劣,没有基础设施,甚至有些是竹扎棚的形式,属于焚薪嫖火的过程。

此外,由于失地农民的住处往往处于高速公路、水库附近等危险区域,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很难保证其生命安全,这样的隐患也十分令人担忧。

二、失地农民政策方面的问题在失地农民的政策保障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现有的政策仅仅覆盖了少数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群体的广泛性也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对于很多的失地农民还没能得到足够的帮助。

其次,政策执行的不彻底也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一些权益无法实现,例如,失地农民没有能力购买房屋,但政策又不允许他们在城市中购买住所,这样就将失地农民置于了一个困难的境地。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失地农民被拒绝了政策的帮助,他们的生存权和扶贫政策一样都没有保障,这对失地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三、如何提供更好的支援失地农民群体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参与到其中,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爱。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失地农民的权益要有更加全面、具体、灵活的考虑,避免出现不同的失地农民之间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良社区的“偏头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以正良社区为例,结合沈阳市失地农民现状、政策做以研究报告。

一、正良社区基本情况
正良社区建于2008年,位于正良四路28-25号,它的辖区比较大,分管华强城、江南甲第、城建美庭、雷明雅阁等11个小区,规划户数21170户,现实际户数11948户,2万余人,235幢居民楼。

含三个回迁村(正良村、五台子村、郝新村),居民主要以打工为主,辖区内有工业、企业、居民区等。

辖区内还有很挺多小商贩,有卫生所,人流量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

其中社区居委会所在的小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动迁社区,现有居民1299户,社区内人口3000多人。

人员较复杂。

居住的人员主要是失地农民,还有外来人员。

二、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社区中失地农民大多是由征地前的正良村、五台子村和郝新村而来。

大多数属于失地贫困人口,其中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在接受调查的100位失地农民中,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为2139.3元,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纯收人为2128.6元,减少10.7元,下降0.5%;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96.2元,而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6.3元,增加60.1元,增长4.64%,主要是由于失地后,一部分农户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加,导致生活消费支出增大。

该调查还发现,农民对补偿费悬殊太大反映强烈,有的面对低廉的补偿费用对未来生活感到担忧。

失地农民计划内安置率低,以上述调查为例,只占1.48%。

计划内安置的岗位大多为一般管理人员、工人和杂工,所以当企业改革时他们常常被列为首批精简对象。

另外,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分别占24.81%和17.78%,说明计划招工外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率低,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稳定性差,未来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就业问题,使他们的长远生活有保障,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社区失地农民就业难原因分析
1.城市吸纳富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沈阳市目前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国家征用土地而产生的失地农民,其就业问题由政府统包统配,一经分配劳动岗位就不存在失业压力,其生活可以得到长久保障。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失地农民就业不再由政府统一安置,被征地农民必须自谋职业。

然而,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下,国有企业排放冗员的问题不可避免,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都使得城镇劳动者本身已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2.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对于“公共利益”和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模糊界定,使得权力部门有机会滥用职权。

首先,违规圈地面积过大。

据国土资源部通报,2014--2015年,共清查违法占用土地的项目17000多个,涉及面积34000多公顷。

违规圈地致使失地农民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压力越发增大。

其次,在执行占用耕地补偿政策时,克扣、拖欠、截留、挪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的情况屡有发生,侵占了农民利益。

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产值倍数的方法计算,最高不超过30倍。

按亩产值1000元测算,补偿费最高为3万刃亩。

偏低的补偿费既不能保证失地农民的长久生活,也不足以成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依托。

然而,即使这样低的征地补偿费也不能保证足额送到农民手中,使想要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得不到起码的资金支持。

3.失地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

失地农民大多无资金、无技术、无技能,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制度安排的结果。

首先,政府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大部分用在城市,而农村以及贫困地区这些最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的地方,得到的经费却是最!爹的。

200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一年是28元。

农村学生人均公用教育经费每年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经费一分钱没有的县大约有10%左右。

这势必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孩子上学难,文盲半文盲大多分布在农村。

而且现行的高考制度,无论在录取分数还是招生名额上,都对城市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照顾,使得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难取得进一步上学深造的机会。

其次,社会保障大多覆盖不到农村。

低保政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都覆盖不到农村,得不到社会保障的“避风港”,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4.失地农民遭受就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就业歧视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失地农民来说,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不能够享有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就业歧视包括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

拿户籍歧视来说,农村户口往往受到歧视,失地农民进城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城镇要求进城务工的失地农民办理暂住证、务工证等等。

而且,
失地农民在就业选择上也受到直接的限制,人力资本获得的报酬较低,获得的工作往往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

失地农民就业难,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劳动权得不到保障。

而且,有的用工单位往往不与农民工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农民工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

四、社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1.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实行灵活的安置措施。

改变以往征地一次性货币安置的办法,建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南京市出台的“以土地换保障”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该政策对保障对象按四个年龄段进行划分,并明确了每个年龄段的缴费标准、保障待遇以及资金管理机构、就业管理服务等,保障资金的来源则是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政府土地出让金等收益中各按一定比例筹集,其目的就在于让被征地农民“失土不失保”、“失土不失业”。

另外,国外一些补偿办法也可以借鉴。

比如,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是各国对失地农民所采取的通行做法,这有助于降低他们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依国际经验,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且是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除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由私营机构经营的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收益率。

2.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大多是无资金、无技术、无技能的弱势群体。

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根本办法就是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比如,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都非常重视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在发放失业救济金之前首先向失业人员提供的就是职业培训,这已成为这些发达城市社会保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鉴于此,必须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把开展失地农民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关键措施,以提高他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竞争力,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应不拘形式,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促进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

对于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应提供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鼓励其自主创业。

对于自谋职业的农民,政府应积极为其搭建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收集用工信息,搞好劳务输出,拓宽就业路子。

另外,还可以积极协诃本地企业用工,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宣传,逐步消除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

总之,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消除贫困的大问题。

只有采取得力措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使其可持续性生计得到保障,失地农民才能分享到城市化的成果,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