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
动物感染模型的制作步骤及方法
动物感染模型的制作步骤及方法(1)复制方法取豚鼠、白化仓鼠、黑线仓鼠、大鼠、布氏田鼠和雏鸡5个种属的小动物,经滴鼻分别感染10的5.7次方TCID50/ml SARS-CoV BJ201株,感染剂量分别为:豚鼠0.5ml,白化仓鼠0.2ml,黑线仓鼠0.2ml,大鼠0.3ml和雏鸡0.2ml,布氏田鼠(成年和幼年)用鼻腔喷雾法。
感染后每天详细观察并记录感染动物的临床表现。
感染后第14日无痛处死模型动物,解剖后进行肉眼大体观察,并取模型动物肺、脾、淋巴结和咽等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病毒核酸的检测。
接种感染后豚鼠出现肺水肿;布氏田鼠攻毒后出现死亡。
表现为口鼻及肠道出血,肺组织呈出血性间质性肺炎改变,肝、脾、肾、胰腺组织均呈淤血性改变;存活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局灶出血及肺气肿改变。
其他动物的组织脏器无任何组织病理损伤。
从感染大鼠、豚鼠和布氏田鼠的肺组织中可分别扩增出病毒核酸,其他感染小动物组织的扩增结果则均为阴性。
对仓鼠和大鼠感染后2周的血清进行SARS抗体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
(2)模型特点SARS病毒能感染布氏田鼠的多个器官如肺、肝、脾、肾、胰、淋巴结等,并可造成器官损伤。
除布氏田鼠有较明显的病理改变外,其他感染小动物均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但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产生,感染2周后的仓鼠和大鼠血清中可检测到SARS病毒抗体,并从其肺和咽组织中扩增出病毒RNA,提示SARS-CoV能够在这些动物体内复制,可以为SARS小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3)比较医学在2周的造模观察期间,所有感染的小动物均未出现如高热、干咳、呼吸困难等SARS特征的临床症状和病毒血症,但大鼠、布氏田鼠表现出与人类SARS患者相似的血清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变化,可以作为SARS研究的动物模型。
除此之外,对BALB/c小鼠、家猫(Felis domesticus)和雪貂(Mustela furo)等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这3种动物均对SARS-CoV易感,其中BALB/c小鼠感染SARS-CoV后可在其肺脏和肠组织中发现病毒复制,家猫(Felis domesticus)感染后虽然与BALB/c小鼠一样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可以向外排毒,并能够传染于其他健康个体,这种表现与大鼠和布氏田鼠的结果相一致。
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动物疾病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在动物身上的表现和病理过程,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机制,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有效的平台。
这篇文章将探讨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在建立动物疾病模型之前,科学家需要详细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其潜在的致病因素。
常见的建模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等。
建立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如基因突变技术、药物处理和遗传的方式等。
1. 基因突变技术在一些疾病中,特定基因突变被认为是病变发生的原因。
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将特定基因突变导入动物细胞或胚胎中,从而建立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使得动物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特征,如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
2. 药物处理一些药物可以引起特定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通过注射或饮食添加这些药物,科学家能够在动物身上建立类似的疾病模型。
例如,使用链霉菌素可以诱导糖尿病,而使用D-半乳糖可以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3. 遗传方式一些疾病具有遗传性,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建立动物疾病模型。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动物进行繁殖,科学家可以获得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后代,这些后代将表现出类似于人类遗传疾病的特征。
二、动物疾病模型的应用动物疾病模型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 疾病机制研究通过建立动物疾病模型,科学家能够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通过观察动物模型中的病理变化和分子途径的改变,科学家可以揭示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和分子机制。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使用小鼠模型可以探索肿瘤形成的分子途径,并为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靶点。
2. 新药筛选和评估动物疾病模型也被广泛用于新药的筛选和评估。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动物模型提供潜在药物,观察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兽医外科学烧伤创伤实验报告
兽医外科学烧伤创伤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兽医外科学中烧伤创伤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
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烧伤创伤模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对伤口愈合和病情恢复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引言:烧伤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损伤。
兽医外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其中包括烧伤创伤的处理。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烧伤创伤,验证不同处理方法在伤口愈合和病情恢复方面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多个组别,每组包括10只小白鼠。
其中,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3. 烧伤创伤模拟:使用特定的烧伤装置对小白鼠进行烧伤创伤模拟,确保创伤程度一致。
4. 处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治疗,包括局部药物敷料、手术缝合等,每个组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5.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伤口愈合情况、病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出以下结果:1. 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较长,病情恢复较慢。
2. 局部药物敷料组:采用局部药物敷料进行处理的实验组,伤口愈合时间较短,病情恢复较快。
3. 手术缝合组:采用手术缝合进行处理的实验组,伤口愈合时间较短,病情恢复较快。
4.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无明显差异。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局部药物敷料和手术缝合两种方法在治疗烧伤创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局部药物敷料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减轻疼痛;手术缝合则能够快速将伤口闭合,减少脱水和感染的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伤口的处理方法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创伤愈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创伤愈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创伤愈合,一直是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然而,其相关的研究进展却长期受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缺乏合适的异常瘢痕形成的动物模型;②缺乏敏感的能定量反映创伤和创伤修复的方法。
动物模型对于创伤愈合研究来说,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就如同发生在人类的其他各系统疾病一样,要深刻认识它们的本质,了解其相应病理改变或测试某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对其是否有效和安全,都应该先在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上进行研究和验证,然后才能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可以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模型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在创伤愈合领域,关于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报道,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一般动物模型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基本原则:①能正确复制所要研究的损伤或病变;②可以多次或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验;③实验可被别人重复;④在实验中可获取多个活检标本;⑤容易操作并与动物实验设备相适应;⑥有可供实验观察的足够时间。
而在创伤愈合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需要更加精准和确切。
对于不同的创伤愈合类型或是同一愈合类型中不同阶段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应该由与之对应的或相似度最高的不同实验动物模型来进行。
例如:在研究烧伤创面愈合的收缩增强过程时,选用小鼠烧伤模型较佳。
而在研究创伤修复的再上皮化过程时,刃厚皮片供区的创面愈合模型或点状植皮动物模型均被认为是合适的选择。
2急性伤口愈合模型急性伤口愈合模型(models of acute woundhealing),是指创伤发病急、致伤因素较为明确、病程相对较短,不伴有其他明显影响愈合的有害因素存在,创口以急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一类创伤愈合模型。
2.1切开性伤口模型:通常是用剪刀或刀片切割动物皮肤,形成线形切口,可深至皮下。
常用的动物有鼠、兔或猪等,切口常选在动物的背部或腹部。
这一模型可用于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以及各种全身或局部使用的药物、敷料等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作用。
动物造模方法
动物造模方法
动物造模方法是一种模拟人类疾病或生理状况的技术,通过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和治疗手段。
以下是动物造模方法的具体介绍:
1. 病理模型:通过在动物身上引入人类疾病相关的病理因素,如感染、毒素、损伤等,可以建立动物病理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 基因模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引入动物基因组中,可以建立动物基因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遗传因素,研究疾病的遗传机制和基因治疗手段。
3. 药物模型:通过给动物服用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建立药物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治疗过程,研究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4. 行为模型:通过训练动物模仿人类疾病的行为特征,可以建立行为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行为特征,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
动物造模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模拟人类疾病的过程,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动物造模方法也有助于研究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它们通常由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和药物研发,人们需要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
一、动物模型的构建构建理想的动物模型是进行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基础,它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动物广泛存在的能够模拟人类感染的病原体应该被选择。
其次,在选择动物模型时应该考虑动物的解剖生理结构以及生理和免疫反应与人类的相似度。
例如,小鼠和大鼠常被用作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因其解剖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度较高,且容易养殖和操作。
另外,猴子和豚鼠也经常被用作大型和小型动物模型。
其次,构建动物模型时,需要选取合适的病原体和途径。
对于细菌感染,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是常用的途径。
对于病毒感染,常用的途径有喷雾、鼻腔滴注、口服、皮下注射等。
对于真菌感染,静脉注射、胃管注入、鼻腔滴注等途径都能够产生稳定、可重复的感染模型。
最后,动物模型的构建需要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例如,注射病原体的剂量,注射部位,口服给药的时间和剂量等应该尽量保持一致,以减少实验误差。
二、动物模型的应用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机制研究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定植、侵袭、扩散、感染等过程,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研发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不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并筛选出具有较高疗效和较低毒性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等药物。
3. 疫苗研究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疫苗对宿主体内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免疫保护能力、疗效持续时间等,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4. 临床诊疗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分析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病理易感性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5. 疫情预测通过构建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生长、扩散、传播过程,评估疫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预测和应对疫情提供技术支持。
小鼠伤痕愈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寻找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有效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40只,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刀、缝合针、消毒液、无菌生理盐水、棉签、透明胶带等。
3. 实验试剂:抗菌肽Aoattacin、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SC-Exos)、新型食品源蛋白质基水凝胶、咖啡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1)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缝合方法处理伤口。
(2)抗菌肽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滴注抗菌肽Aoattacin。
(3)ESC-Exos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局部涂抹ESC-Exos。
(4)水凝胶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使用新型食品源蛋白质基水凝胶敷料覆盖伤口。
(5)咖啡因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咖啡因干预。
2. 伤口制备:采用手术显微镜和手术刀,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伤口,长2cm,深0.5cm。
3. 干预方法:- 抗菌肽组:每天滴注抗菌肽Aoattacin,每次25mg/L,连续7天。
- ESC-Exos组:每天局部涂抹ESC-Exos,每次100μl,连续7天。
- 水凝胶组:每天使用新型食品源蛋白质基水凝胶敷料覆盖伤口,连续7天。
- 咖啡因组:每天给予咖啡因,剂量为50mg/kg体重,连续7天。
4. 观察指标:- 伤口愈合时间:记录每组小鼠伤口愈合所需时间。
- 伤口愈合面积:采用透明膜描绘法,测量每组小鼠伤口愈合后的面积。
- 伤口愈合质量:观察伤口愈合后的组织学变化,包括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等。
- 愈后瘢痕:记录每组小鼠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和形态。
四、实验结果1. 伤口愈合时间:抗菌肽组、ESC-Exos组、水凝胶组、咖啡因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5.2±0.8)天、(4.8±0.7)天、(5.1±0.9)天、(6.1±0.8)天,与对照组(7.2±0.9)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动物创伤缝合实验报告
动物创伤缝合实验报告1. 研究背景动物创伤缝合实验是一项常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创伤后的愈合过程以及不同缝合技术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这项研究对于改善创伤治疗方法、推动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比较传统缝合技术和现代化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对动物伤口愈合的影响,评估两种方法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为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2.2 实验材料- 30只实验动物(小鼠)- 创伤模拟工具- 缝合针、线2.3 实验步骤1. 选择30只具有相似体重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对每只小鼠施行创伤模拟,制造相似大小的伤口。
3.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施传统缝合技术,另一组实施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
4. 实施缝合操作后,记录伤口缝合情况。
5. 在实验结束后,观察和记录每只小鼠伤口的愈合情况。
6.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在实施了传统缝合技术和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后,观察了每只小鼠伤口愈合情况。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缝合情况对比传统缝合技术和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在缝合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简便、快速,减少了操作时间。
同时,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相较于传统缝合技术,对动物的创伤程度也更小。
3.2 伤口愈合情况对比观察和记录每只小鼠伤口的愈合情况后,我们发现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在伤口愈合方面表现较为出色。
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的伤口愈合速度更快,创伤愈合的效果更好。
相比之下,传统缝合技术所产生的创伤愈合速度较慢,伤口的愈合效果也不如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
4. 结论与建议通过该实验的结果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简便、快速。
2. 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比传统缝合技术对创伤程度更小。
3. 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的伤口愈合速度更快,创伤愈合效果更好。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医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 推广逆行性创伤缝合技术,使其成为常规的创伤缝合方法。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
仍 然先脱 毛麻 醉然 后建 立模型 一 般选 择动物 背部脊 柱 两侧或 腹部 , 剪 好纱布 ( 大 小按 实验所 需 ) , —般 选择 直径 l c m-2 c m或者边 长R  ̄ n -2 c m。 然 后放水浴 , 温度 可选 择7 0 E、 8 0 " C或者 9 5 ℃, l 时间选 择烫 l 5 s 分别符 合 I、 I I 、 n i 度 烫伤 。 然 后在 创 口处 涂菌 。 此模型 也可 用来观察 伤 口红 肿、 发炎程度 等 , 给 药后—般 根据
药物透度模型、 急性创 1 3 伤感染模型 ( 全层皮肤切除感染模型、 皮肤线型切 口 感染模型、 烧烫伤感染模型) 以及几种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 关键 词] 伤 口感 染 动 物模 型
.
中图分 类号 : R6 3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1 2 —0 2 1 3 — 0 1
一
参 考文献
[ 1 】 房桂 珍 , 姜相明, 游道 锋 , 等. 伤 口感染 1 4 4 6 例 原 因分析 及对 策 [ J ] 中医
个重 要和 关键 的实验 方法 和手 段 。 研究表 明菌 落计数 超过 1 0 5 C F U/ mL {  ̄ 0 面
正骨 杂 志2 0 0 6 , 1 , 1 8 卷( 1 ) : 2 9 ~3 O . [ 2 】付小 兵 , 王德 文 . 现代 创 伤修 复 学[ MI . 北京 : 人 民军 医 出版社 , 1 9 9 9 .
大鼠皮肤损伤模型方案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SPF级Wistar/SD大鼠18只.体重0.20—0.25kg,雌雄各半,购自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前1周实验室喂养,实验当天禁食,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以8%硫化钠在大鼠背部净毛.面积9cm x 8cm,然后用特制致伤器(打孔器)在背中部脊柱两侧旁开1.5cm,共切割4个圆形溃疡,直径1.8cm.面积2.54cm ,深至皮下,止血后备用。
18只大鼠共制备溃疡72个,随机将溃疡分为3组:L凝胶剂治疗组(A组)、凝胶基质对照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24个溃疡(12个用于观察溃疡面积愈合情况,12个用于组织取材切片)。
1.2 药物及用药方法:L凝胶剂(含L )、凝胶基质(不含L )均为自制药品(另有文献报道)。
各组均予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用药,A组给予L凝胶剂,同等量的基质用于B组,将药物均匀单层涂于相应溃疡面,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及纱布包扎,单笼喂养,每日换药1次,至伤后l4天。
c组不予用任何药,其余处理同A、B组。
喂全价颗粒饲料每只30g/d. 自由饮水,每3日更换垫料。
1.3 评价指标1.3.1 血糖测定:随机抽取其中的l2只大鼠,于首次涂用L凝胶剂前30min及治疗后l、2、3、4、6、8h取大鼠尾静脉血,用便携型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
1.3.2 溃疡面积:于伤后第3、7、l0、l4天溃疡面照相,用透明膜覆盖溃疡面沿创缘描记、剪膜,置分析天平称取质量换算面积,观察溃疡愈合情况。
1.3.3 组织病理学检查:于伤后第3、7、l0、l4天取溃疡创面组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进行苏木素一伊红 HE)染色,光镜下重点观察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包括毛细血管生长、胶原沉积)以及再上皮化情况,以评价愈合效果。
1.3.4 bBGF免疫组化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问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
疾病模型动物的构建和应用疾病模型动物是指用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拟出人类疾病的症状、病理过程、治疗效果等,并可以用于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领域中,疾病模型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疾病模型动物构建疾病模型动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一种常见的疾病模型动物是小鼠,它具有方便操作、快速复制、繁殖能力强等优点。
常用的构建疾病模型的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基因突变、转基因、DNA病毒和化学药物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小鼠的基因或生理状态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特征,如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肝纤维化等。
应用疾病模型动物疾病模型动物在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活性评估、急性和慢性毒性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研究等领域。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我们可以测试各种治疗方法对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来确定哪种疗法最为有效。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帕金森病模型来测试多种药物的疗效。
他们发现,卡比多平和西酞普兰这两种药物对帕金森病的症状都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疾病模型动物也可以用于基础研究。
通过疾病模型动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特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来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他们发现,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神经元突触的破坏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一研究结果为医学界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治疗思路。
总结疾病模型动物在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构建疾病模型动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和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
同时,疾病模型动物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伦理道德问题和动物保护等,我们应该在使用疾病模型动物的同时尊重动物保护法规,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疾病模型动物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
伤口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伤口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2. 探讨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3. 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伤口愈合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至2023年4月30日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g。
2. 伤口模型:无菌手术刀。
3. 治疗药物:抗生素、生长因子、安慰剂等。
4. 仪器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温度计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分别为A组(抗生素治疗)、B组(生长因子治疗)、C组(安慰剂治疗)、D组(自然愈合)、E组(模型组)。
2. 伤口制作: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一个直径为1cm的圆形伤口。
3. 治疗方法:A组给予抗生素治疗,B组给予生长因子治疗,C组给予安慰剂治疗,D组自然愈合,E组作为模型组。
4. 观察指标: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面积、伤口愈合质量等。
实验结果:1. 伤口愈合时间:A组伤口愈合时间为(7.2±1.5)天,B组为(6.8±1.2)天,C组为(8.5±1.8)天,D组为(9.0±1.7)天,E组为(10.5±2.0)天。
结果表明,A组、B组、D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
2. 伤口愈合面积:A组伤口愈合面积为(0.85±0.12)cm²,B组为(0.90±0.15)cm²,C组为(0.75±0.10)cm²,D组为(0.80±0.13)cm²,E组为(0.65±0.11)cm²。
结果表明,A组、B组、D组伤口愈合面积显著大于C组(P<0.05)。
3. 伤口愈合质量:A组、B组、D组伤口愈合质量均优于C组,伤口愈合平整、无疤痕。
E组伤口愈合质量较差,伤口边缘不整齐,有疤痕。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作者:孙丽魏诗王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2期[摘要]创伤愈合的研究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建立符合临床发病过程和建立符合影响创面愈合主要因素的动物模型又是研究创伤愈合机理与评价创伤修复药物的基础。
伤口感染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甚至不能愈合。
本文根据药物研发的过程,对伤口感染的几种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主要包含三方面模型:药物透皮模型、急性创口伤感染模型(全层皮肤切除感染模型、皮肤线型切口感染模型、烧烫伤感染模型)以及几种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伤口感染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13-011、伤口感染的原因1.1 创伤的形成创伤是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
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性而进行分析。
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还可能有致命的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
1.2 伤口感染的原因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引发感染。
伤口感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主要病原体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聚团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粪链球菌、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球隐球菌等[1],在同一伤口,几乎全为混合感染,既有球菌,又有杆菌。
从而抑制细菌在伤口的滋生成为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的关键。
建立合适的模型是研究伤口感染愈合药物的必要条件。
2、感染创面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就是在动物的创口处接种一定浓度的已知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以致创面感染。
随着人们对创伤修复的深入研究,建立符合人体创伤感染过程的动物模型能够帮助人类科学准确的认识创伤修复过程中的机体变化规律,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因此建立理想且稳定的创伤动物模型是药物开发与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大鼠皮肤损伤模型方案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SPF级Wistar/SD大鼠18只.体重0.20—0.25kg,雌雄各半,购自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前1周实验室喂养,实验当天禁食,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以8%硫化钠在大鼠背部净毛.面积9cm x 8cm,然后用特制致伤器(打孔器)在背中部脊柱两侧旁开1.5cm,共切割4个圆形溃疡,直径1.8cm.面积2.54cm ,深至皮下,止血后备用。
18只大鼠共制备溃疡72个,随机将溃疡分为3组:L凝胶剂治疗组(A组)、凝胶基质对照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24个溃疡(12个用于观察溃疡面积愈合情况,12个用于组织取材切片)。
1.2 药物及用药方法:L凝胶剂(含L )、凝胶基质(不含L )均为自制药品(另有文献报道)。
各组均予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用药,A组给予L凝胶剂,同等量的基质用于B组,将药物均匀单层涂于相应溃疡面,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及纱布包扎,单笼喂养,每日换药1次,至伤后l4天。
c组不予用任何药,其余处理同A、B组。
喂全价颗粒饲料每只30g/d. 自由饮水,每3日更换垫料。
1.3 评价指标1.3.1 血糖测定:随机抽取其中的l2只大鼠,于首次涂用L凝胶剂前30min及治疗后l、2、3、4、6、8h取大鼠尾静脉血,用便携型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
1.3.2 溃疡面积:于伤后第3、7、l0、l4天溃疡面照相,用透明膜覆盖溃疡面沿创缘描记、剪膜,置分析天平称取质量换算面积,观察溃疡愈合情况。
1.3.3 组织病理学检查:于伤后第3、7、l0、l4天取溃疡创面组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进行苏木素一伊红 HE)染色,光镜下重点观察溃疡面肉芽组织生长(包括毛细血管生长、胶原沉积)以及再上皮化情况,以评价愈合效果。
1.3.4 bBGF免疫组化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问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动物伤口模型建模方法
动物伤口模型建模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动物伤口模型建模方法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动物伤口模型啊,就好比是我们打开医学奥秘大门的一把钥匙呢!想象一下,我们就像是一群神奇的魔法师,要在小动物身上施展特别的魔法,来模拟出人类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口情况。
这可不是随便搞搞就行的哦!首先呢,咱得选好合适的动物。
就跟挑演员一样,得找个合适的“主角”。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就像小狗和小兔子,它们各有各的用处。
选好了动物,接下来就是制造伤口啦!这可不能马虎,得精细得很呢。
比如说,要切出一个特定形状和深度的伤口,就好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得小心翼翼,不能有丝毫差错。
要是不小心弄砸了,那可就前功尽弃啦!然后呢,还得注意伤口的后续处理。
不能说切完就不管啦,那可不行!得时刻观察伤口的变化,看看它是怎么愈合的,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
这就像是照顾一个小宝宝,得时刻操心着。
还有啊,不同的伤口模型还有不同的要求呢!有的需要感染,那就得想办法让细菌啊病毒啊什么的来凑凑热闹;有的需要特殊的环境,那咱就得给它创造出来。
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就像盖房子,一块砖没砌好,可能整座房子就不牢固了。
我们得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松懈。
你说,这动物伤口模型的建模是不是很神奇?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伤口愈合的过程,为治疗人类的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总之啊,动物伤口模型建模方法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去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术,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动物感染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动物感染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3. 观察和分析动物感染过程中的病理变化;4. 为进一步研究动物感染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原理动物感染实验是指将病原体接种于动物体内,模拟人类感染疾病的过程,以研究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免疫反应等。
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腹腔注射方式接种病原体,观察动物感染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为研究动物感染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2. 病原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号:ATCC 25922;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注射器、无菌培养皿、显微镜、切片机等;4. 实验设备: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PCR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病原体培养:将大肠杆菌接种于LB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3. 病原体接种:取实验组小鼠,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小鼠腹腔,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培养过夜的大肠杆菌菌液,注入小鼠腹腔,剂量为每只小鼠0.1ml。
4. 实验观察:接种病原体后,观察小鼠的饮食、活动、体重等变化,记录死亡时间。
5. 病理组织学观察: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进行切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6. PCR检测: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组织中的DNA,进行PCR检测,分析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的复制情况。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病原体后,出现食欲下降、活动减少、体重下降等症状,部分小鼠死亡。
2.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等病理变化。
3. PCR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小鼠组织中的DNA呈阳性,表明病原体在动物体内成功复制。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成功建立了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动物感染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动物清创实验报告
动物清创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动物清创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动物清创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评估不同清创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人道的动物医学提供参考。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 10只实验动物(猫或狗)- 清洁手套- 消毒酒精- 无菌敷料- 清洁用品2.2 实验方法1. 确保实验环境达到无菌要求,并将10只实验动物分为两组,每组5只。
2. 使用无菌敷料清创方法对第一组实验动物进行处理。
首先,戴上清洁手套,使用消毒酒精对伤口周围进行彻底清洁,然后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
3. 使用传统清创方法对第二组实验动物进行处理。
同样,使用消毒酒精对伤口周围进行清洁,然后使用常规敷料包扎伤口。
4. 在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实验动物的伤口愈合情况,并记录各组动物的体征、伤口颜色、疼痛程度等数据。
5. 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终端处理,并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3. 实验结果在实验期间,我们对两组实验动物的伤口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以下是主要结果的总结:3.1 无菌敷料清创方法组在使用无菌敷料清创方法组的实验动物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 伤口周围的红肿程度较低- 伤口颜色较为正常,没有明显的渗液- 动物表现出较少的疼痛反应- 伤口愈合速度较快3.2 传统清创方法组在使用传统清创方法组的实验动物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 伤口周围的红肿程度较高- 伤口周围有渗液现象,颜色较深- 动物表现出较多的疼痛反应- 伤口愈合速度较慢4. 实验结论通过对动物清创实验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无菌敷料清创方法在动物伤口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减轻伤口周围的红肿程度,加快伤口愈合速度。
- 使用无菌敷料可以有效地防止伤口感染和渗液,提供更好的清洁环境,减少动物的疼痛反应。
- 传统清创方法无法提供充分的无菌环境,伤口愈合速度较慢,增加了动物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无菌敷料清创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动物伤口治疗方法,可以提供更好的愈合环境和更快的伤口愈合速度,值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推广。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动物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其活性的检测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动物感染模型的构建及其活性的检测周洁;潘炜华;廖万清【摘要】目的构建一种简便易行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大鼠皮下置管法构建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并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生隐球菌体内形成生物膜的结构;采用MTT法对获得的体内生物膜结构进行活性的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感染模型;MTT法检测体内生物膜活性表明,随着体内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膜活性增强,与直接镜检和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对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内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kind of simply operated Cryptococcus biofilm infection animal model invivo.Methods Buil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iofilm infection model by placing catheter in subcutaneous tissue of rats and observe the structure of biofilm with electron scanning microscope.To test the activity of biofilm in vivo by MTT method.Result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ioflim rat model was done.The activity of biofilm in vivo was tested by MTT which showed an increase as the timeprolonged.Conclusion Construc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ioflim rat model is simple,available and easy to be operated.In some degree,it takes on the meaning of practical impl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3(008)003【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动物模型;MTT【作者】周洁;潘炜华;廖万清【作者单位】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全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全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全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5生物膜现象最早在细菌中发现,现已证实许多致病真菌也可形成生物膜[1]。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
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增生性瘢痕是指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由于胶原蛋白合成过程失常而
发生的过度增生现象。
增生性瘢痕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扭曲及畸形等。
因此,建立增生性瘢痕的
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其形成过程对于治疗和预防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猪),观察其形成过程,探
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三、研究内容
1. 建立猪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选择12只健康的2-3个月龄的猪,施行相同的创伤操作(割、烫伤)使猪产生伤口,让伤口自然愈合,每
周对伤口进行观察,记录伤口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2.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在不同时间点采集
伤口周围组织,并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蛋白沉积量和组织病
理学变化。
3. 检测增生性瘢痕相关因子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前胶原蛋白(PC)
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观察增生性瘢痕形成的过程,
探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预期研究结果可以为增生性瘢
痕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五、研究意义
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为开发治疗和预防增生性瘢痕的新策略提供基础。
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非瘢痕愈合性疾病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法
[摘要]创伤愈合的研究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建立符合临床发病过程和建立符合影响创面愈合主要因素的动物模型
又是研究创伤愈合机理与评价创伤修复药物的基础。
伤口感染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甚至不能愈合。
本文根据药物研发的过程,对伤口感染的几种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主要包含三方面模型:药物透皮模型、急性创口伤感染模型(全层皮肤切除感染模型、皮肤线型切口感染模型、烧烫伤感染模型)以及几种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伤口感染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13-01
1、伤口感染的原因
1.1 创伤的形成
创伤是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
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性而进行分析。
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还可能有致命的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
1.2 伤口感染的原因
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引发感染。
伤口感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主要病原体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聚团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
粪链球菌、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球隐球菌等[1],在同一伤口,几乎全为混合感染,既有球菌,又有杆菌。
从而抑制细菌在伤口的滋生成为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的关键。
建立合适的模型是研究伤口感染愈合药物的必要条件。
2、感染创面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就是在动物的创口处接种一定浓度的已知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以致创面感染。
随着人们对创伤修复的深入研究,建立符合人体创伤感染过程的动物模型能够帮助人类科学准确的认识创伤修复过程中的机体变化规律,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因此建立理想且稳定的创伤动物模型是药物开发与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研究表明菌落计数超过105cfu/ml创面将很难愈合[2]但也因动物和不同的环境而异。
目前创面研究常用模型有几种:药物渗透模型[3];急性创伤模型(全层皮肤切除伤口感染模型、皮肤线型切割伤口模型[3]、烧烫伤模型)。
2.1 药物渗透模型
首先对动物背部进行脱毛,然后麻醉,一般采用戊巴比妥麻醉动物(30mg/ kg),麻醉成功后用砂纸对动物背部进行打磨,用合适大小的小桶粘附与动物背部打磨部位,接着在小筒内进行给药。
小筒一般直径1~2cm即可,要注意打磨程度。
一般可在给药后1h、2h、4h进行检测[3]。
药物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检测。
可观察得到药物透皮能力,监
测药物的有效作用。
此模型适用于大鼠、小鼠等动物。
2.2 急性创伤模型
2.2.1 全层皮肤切除伤口感染模型
首先对动物脱毛,然后采用戊巴比妥麻醉动物,麻醉成功后再进行建模。
此模型一般是在动物背部脊柱两侧2cm左右进行,用打孔器、手术刀或手术剪等去除全层皮肤(若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要进行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时,则可在动物腹部制作创面),然后在伤口处涂以实验需求的细菌。
创面形状一般选择圆形或方形,直径大小可根据动物本身及实验需要设计,深至皮下,但不要伤及脊柱旁或腹部肌肉上的脂肪和筋膜
[2][4][5][6]。
有研究认为,选择直径1cm~2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切除创面,一般14天左右可以自然愈合,与临床该类创面愈合时间一致[7]。
可用于评价药物疗效和观察创伤愈合的自然过程。
这些可通过观察以下指标得到:创面收缩的大小及潜行深度,创面渗出液的量和形态,创面周围组织的肿胀情况,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增生情况以及局部炎症情况等[7][8],给药后根据以上标准评价药物效果。
此模型适用于大鼠、小鼠、大型猪、兔等多种动物。
2.2.2 皮肤线型切割伤口模型
依然先脱毛麻醉然后建模。
此类模型切口可选在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或腹部,用手术刀切割动物皮肤,产生线型切口,可深达筋膜,长度以2cm~4cm为宜[7]。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目的可采取不同的后续处理,若观察皮肤及组织的抗张力强度,可在接种实验所需
菌种后给予缝合(缝合线最好先浸与菌液中);若要定量测创面肉芽组织生成总量,则在伤腔内植入一种多孔的硅胶管,然后再封闭创面。
一定时间后取出该管,测定长入其中的肉芽组织[3]。
缝合模型可以用作免疫组化等分析,硅胶管模型不适宜作为组织学与生化学指标观测[8]。
此模型可用小鼠、大鼠、兔等动物建立。
2.2.3 烧烫伤模型
烧烫伤模型建立可选用:火焰烧伤、电光源烧伤、化学试剂烧伤以及高温烫伤。
本文主要选择介绍高温烫伤法。
此方法温度、时间、创面大小容易控制。
首先仍然先脱毛麻醉然后建立模型。
一般选择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或腹部,剪好纱布(大小按实验所需),一般选择直径1cm~2cm或者边长1cm~2cm。
然后放水浴,温度可选择70℃、80℃或者95℃,[9]时间选择烫15s分别符合ⅰ、ⅱ、ⅲ度烫伤。
然后在创口处涂菌。
此模型也可用来观察伤口红肿、发炎程度等,给药后一般根据愈合面积的测量评估创面愈合情况。
也可用于组织病理学研究。
此模型适用于大鼠、小鼠等动物。
参考文献
[1] 房桂珍,姜相明,游道锋,等.伤口感染1446例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医正骨杂志2006,1,18卷(1):29~30.
[2] 付小兵,王德文.现代创伤修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3~233.
[3] young shin lee, yong pyo shin, etc.therapeutic ef?cacy of halocidin-derived peptide hg1 in a mouse model of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with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mar. 2011, p. 1296–1299.
[4] 吕洛,冷永成,章庆国,等.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创面愈合病理变化的影响[j].江苏医药杂志,2000,26(2):108~110. [5] 张凤春,陈云峰,苏彦珍,等.地龙促进大白兔背部创伤伤口收缩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9):560~561.
[6] 岑瑛,任林森.苯妥英钠外用对兔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4,8(1):31~32.
[7] 付小兵,孙同柱,盛志勇.几种用于创伤修复研究的动物模型[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16(5):479~480.
[8] 叶碧芳.实用伤口护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27~40.
[9] 杨瑞,李亚洁.创伤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j]护理学研究,2003,12,17(109):1369~1370.
彭旦明,刘雯.烧(烫)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辽宁终于杂志2011,38(9):171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