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与复归_模仿说_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论“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及其现状.pdf.doc
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及其现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70701提要��������������,���������������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学校。
学校享�朐谝陨戏娇蚰诖颉啊獭�笔者提出这一说法并非是企图将“模仿说”对艺术起源的影响范围缩小、起始年限拉近,而正是考虑到由于艺术出现时间早,发展历史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自身心智的成熟,其形态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所以模仿在艺术产生之初及艺术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间上历史性联系的关注大于对艺术本身性质的关注。
希腊罗马的作品是模仿自然和理性创造的产物,因而要创造理性的、自然的作品就必须以这些古典作品为典范。
布瓦洛理性地分析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值得学习的理由,首先是那个时期的诗人对自然的模仿达到了最高成就,因而要模仿自然就必须模仿古典;其次历史证明了这些作品的成就:“一个作家的古老并不足以保证他的价值,但是一个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而受到长久的经常的赞赏却是第二章“模仿说”理论的逐步系统化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古希腊先哲们的艺术起源理论给“模仿说”开辟了唯物论道路:赫拉克利特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
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苏格拉底遵循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不仅要模仿人的外形,更要描绘出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这些观点虽然还只是在哲学理论中被零星地提及,却已为“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成形准备了坚实的基础。
柏拉图就在此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一艺术”模仿理论,尽管他的理式论模仿说是唯心主义的,缺出来,从而形成了“模仿说”的基本模式,构成“模仿说”理论初步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古罗马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的中世纪,此时的基督教文化全面否定已有的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以便重新建立以宗教信条为思想出发点的神学理论体系。
西方文论“模仿说”的传承
西方文论“模仿说”的传承作者:于涛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11期自从人类产生了文学艺术,一批卓绝的文艺理论学家便应运而生,他们的重要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西方现实主义源头的文艺思想“模仿说”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研究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即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当属古希腊声名显赫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从古希腊艺术出现的那天起,就无形中模仿着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模仿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的。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基础上形成的,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但他们关于“模仿说”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有不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有模仿现实的艺术,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
柏拉图的贵族身份注定他会站在贵族阶级一方,这无疑会表现在他的文艺思想上。
他希望文艺能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反对现实主义,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因此,他的“模仿说”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柏拉图的文艺观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认为现实世界的不真实决定了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也是不真实的。
在他看来,感性世界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摹本,艺术作为现实世界的摹本,自然也就离真实的感性世界更远,是“摹本的摹本”,当然无真实性可言。
他的“模仿说”是一种机械的“模仿说”,认为模仿只是对事物简单的表象抄袭,忽略了主体的积极作用。
这是一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反现实主义的。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他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现实世界的本质规律的再现,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和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属于中产阶级,是自然科学家,这就决定他的“模仿说”不会有阶级偏见,因为他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
西方文论_模仿说_的传承_从柏拉图_亚里士多德到贺拉斯_于涛
是其中之一,它是研究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即文艺反映 善于模仿,人类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他强
现实生活的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当属古希腊声名显赫 调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必然也是真
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艺术出现的那 实的,这与柏拉图的观点正好相反。而且,他认为艺术比
天起,就无形中模仿着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模仿说” 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
自然也就离真实的感性世界更远,是“摹本的摹本”,当 临摹对象,而在于创造艺术形象,通过特殊的具体事物
然无真实性可言。他的“模仿说”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表现本质,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具普遍性。
说”,认为模仿只是对事物简单的表象抄袭,忽略了主体
另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继承了亚
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反现实主义的。 里士多德等前人的“模仿说”,又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新
这批大型廉价公寓楼之所以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这批现代建筑体现了民生思今天许多富裕的西方国家还有很多让人感觉毫无尊严的贫民窟当我们面对这些难以称为住宅的可怕建筑物时我们完全有理由感激柏林现代派建筑师的理念和实践
百
科
WORLD CULTURE
西方文论“模仿说”的传承
—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贺拉斯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 观点。他接受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但他认为艺术并
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他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 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摹写,艺术可以创造、虚构,只要合
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现实世界的本质 情合理,主张到生活中去寻找原型,从生活中汲取活生
规律的再现,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和教 生的语言,所以,作家应该具有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
简述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
简述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学批评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中的模仿说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重要理论观点之一。
模仿说即认为艺术创作是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实现的,艺术家需要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加以改造和创新。
以下将对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进行简要阐述。
古希腊的文论家们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他们相信,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艺术家能够学习到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将其融合并发展出新的作品。
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在理解和吸收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发展。
古希腊文论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到了模仿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他将模仿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模仿现实,另一种是模仿前人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模仿现实,艺术家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而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艺术家能够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古希腊的文论家们还提出了模仿的技巧和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修辞学家长老的“善模仿者”理论。
他认为,艺术家在模仿前人的作品时,应该将其当作一个“善模仿者”,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创新,使得新创作具有独特性和个人风格。
他还提出了“改编”和“混合”两种模仿的方法。
通过改编,艺术家可以将前人的作品进行改动和扩展,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混合,艺术家可以将不同的作品元素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作品。
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在文学创作中,模仿说鼓励艺术家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同时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在传承中发展,使得文学创作成为一种持续的进化过程。
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是一种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模仿说
2、寓教于乐6、诗意栖居7、戏剧情景理论
8、有人气的英雄9、艺术风格、民族文学、世界文学10、理想的诗
12、酒神精神12、日神精神
13、语言即艺术15、陌生化理论16、诗意栖居17、作品召唤论
19、复调小说19、对话理论20、期待视野
简答
1、柏拉图创作动力过程。
4、文学的崇高风格
7、狄德罗戏剧冲突的新见解是什么?
8、莱辛如何看待诗与画的区别?
10、什么是理想的诗?
12、尼采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12、尼采对审美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
12、尼采认为悲剧是如何诞生的?
13、克罗齐的艺术独立观
13、克罗齐的艺术本质观
15、什克洛夫斯基如何看待文艺自主性?
16、海德格尔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16、海德格尔的诗是对神性的尺度采纳
17、萨特的作品召唤论是什么?
17、萨特的阅读创造论是什么?
19、复调小说及特点?
19、巴赫金对话理论是什么?
论述
1、柏拉图的文艺创作论
2、试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3、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原则
16、海德格尔认为诗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对此你怎么看?
16、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作品的存在有何特征?
19、狂欢化诗学观
17、20、何为作品召唤论和阅读创造论,这与文学的期待视野有何关系?
20、为什么说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接受史?。
文艺复兴前西方文论中关于“模仿说”的嬗变
至文艺复兴西方文论中关于“模仿说”的发展班级:12汉语言专接本学号:***********姓名:***模仿说作为起源诸学说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双重性。
自古希腊文明初始发展时期即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开来,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理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和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原则与特征。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自产生至文艺复兴时期“模仿说”的演变和发展变化。
历史的审视模仿说,会发现早在古希腊文化发祥之际,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上,模仿就作为美得萌芽,得到广泛关注和日益深刻使用。
可以说,自人们有了语言、行动力就是在对客观现实进行模仿。
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声音……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英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但最早在著述中体现模仿论思想的是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摸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子的神像了。
”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样子画出和雕塑神像的。
此后,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辩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研究。
德谟克利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提出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探讨了美和善的问题苏格拉底摆脱了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文艺和美的束缚,发展了传统的模仿说,把艺术模仿的主要对象由自然发展为社会和人,对人的艺术的模仿强调通过外部形态的模仿传达人的灵魂,表现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绘画应“描绘心灵的性格”从标志古希腊艺术模仿说走向了深刻追寻内在的真实的新境界。
西方文论思维导图
西方文论1.古希腊罗马主义一、古希腊早期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
3、德莫克利特模仿说1、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社会的人。
要求文艺真是,反对虚假的描写。
2、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灵感”不再是“神灵附体”,意识到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有某种联系。
认为文学艺术家只有运用准确、圣多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
3、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根据文艺的职能提出“快乐说”,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为以后的美学研究确定了方向。
追求高尚的快乐。
从实用观点出发,把“快乐”、“不适”与利害联系起来,提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
最稀有的给最大快乐。
4、苏格拉底模仿说与功用说1、模仿说。
中心思想是神学目标论。
神创造宇宙自然和人。
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部欲望。
哲学重点应该研究人类本身的灵魂及需要;遵循“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2、功用说二、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模仿说①“理式”的基本含义。
②文学艺术是理式摹仿的摹仿。
镜子说的来源③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①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②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③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3、灵感说①灵感的基本含义。
②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③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三、亚里士多德《诗学》1、文艺本质论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②诗比历史跟富有哲学意味。
③文艺求其相似又比原物更美。
2、悲剧理论①悲剧的含义。
②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③悲剧的布局。
④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一、贺拉斯《诗艺》1、古典主义原则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①人物的性格要前后一致并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人物时,要描写人物素质低性格特征。
西方文论
理式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依存与物质存在,超越人的意识,超时空、非物质、永恒存在的本体。
模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古希腊人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和概括。
灵感说:来源神灵附体,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灵魂回忆。
其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与价值。
悲剧:通过演员歌曲和韵文来模仿,模仿好人的言行,用动作的模仿方式,悲剧是人的心灵得到陶冶。
六个成分:情节(整一)、性格、思想、言词、形象与歌曲。
过失说: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冲突本质是好人犯了错。
卡塔希斯说:亚里士多德,文艺社会功用的说法,在悲剧作品中,人物动作的各种痛苦的的行为是读者的心灵得到陶冶,在国内卡塔希斯被翻译为陶冶。
简述贺拉斯古典主义原则?答:他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文艺学习,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贺拉斯的贡献是不仅要学习古希腊的文艺,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合式:贺拉斯,艺术要做到协调,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要遵循四个原则:性格和年龄相符,言语和身份和遭遇相符,结构要严谨,立足于整体,高贵内容和优雅的形式。
崇高作品的特征:狂喜,不可抗拒的接受,永恒生命力。
来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激动的情感,藻饰的技术,高雅措辞,结构的卓越堂皇。
托马斯.阿奎那:模仿自然就是模仿上帝,美与善,艺术与道德。
但丁:四义说:字面义,比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作品是写人而非神,为了人的幸福,反映了人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需要,人本思想。
三一律:卡斯特维尔屈罗,《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一天,一地,一个故事。
强调了故事时间空间和事件的高度集中。
有相对合理性,对法国戏剧的规范化有积极意义,是新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布瓦洛:《讽刺诗》,《书简诗》,《诗的艺术》(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按照王权的政治需要和艺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理论著作。
四章,三为核心。
A理性原则(是文学的基础,是目的,是根本途径)B古典原则C道德原则(理性真善美和谐统一)D自然原则(艺术是模仿人的生活)。
谷鲁斯内模仿论述西方文论史
谷鲁斯内模仿论述西方文论史谷鲁斯内(Gertrude Stein)是一位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实验性文学的倡导者。
她的作品对西方文论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独特风格和破坏传统的创新思维,给西方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模仿谷鲁斯内的论述风格,探讨西方文论史的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罗兰·巴特,西方文论史经历了多个重要的节点。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誉为西方文论史的开山之作,他提出了悲剧、史诗、喜剧等文学形式的分类和评判标准。
而巴特则强调了文本的多义性和阐释的主观性,将文论推向了一个更加相对主义的境地。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西方文论史中的几个重要流派。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其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结构主义强调了文本的内部结构和符号系统的重要性,试图将文学创作与普遍的符号规律联系起来。
而后结构主义则更加关注读者的主观阅读体验和意义的生成过程。
除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在西方文论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文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尤其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文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到意识流和后现代主义等文论潮流。
意识流理论强调了作家意识流的表达和叙述形式的创新。
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文本的自我反思和反叛传统的姿态。
这些潮流的兴起使得西方文论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最后,我们必须提到谷鲁斯内自身的影响。
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语言的实验性运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她的作品挑战了传统文学的模式,重新定义了文学创作的边界。
她的“失真镜片”理论和对“连续存在”概念的追求,对后来的文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谷鲁斯内对西方文论史的模仿论述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她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性写作方式,将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与复归_模仿说_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1998年第4期N o.4.19981998年7月Jul.1998浙江社会科学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内容提要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
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模仿说西方文论作者金雅,女,1965年生,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杭州310012)□金雅“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
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
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是零星的、片断的,但却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最初的种子。
在西方文论中,第一个自觉地把“模仿”这一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是柏拉图。
他首先塑造了一革新与复归:“模仿说”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这一点上,大多数的吴越小说都是这样在做的。
对特定语言句式的运用,同样也是增强吴越小说地域韵味的一个有效方法。
高晓声特别熟悉江南农民的语言,他把大批江南农民的用语和句式,融入了通用性的普通话之中,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吴越语感。
范小青对于所谓“南方句式”———“的、了”句式的纯熟运用,有效地强化了小说语言的“原生”、“原色”感觉,并从这些江南人常用的句式中,成功地传达出了江浙一带民人特有的地域心态和生存方式,使人一读就能感触到一股江南特有的生存气息。
论“模仿说”的产生与发展
论“模仿说”的产生与发展论“模仿说”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摘要:“模仿说”自古希腊时期产生后许多的人对其进行了论述,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肯定文学模仿现实世界等,本文例举了一些文学理论家的观点,对他们进行对比和分析,看“模仿说”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模仿说发展西方文论史上,每一个文论家都不可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文学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
在古希腊到18世纪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模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神奇的百音盒”,各个星球的规律运转发出美妙的音乐,体现着数的和谐,是“天体音乐”,而人间的音乐是音乐家对天体音乐的模仿,也就是说音乐是模仿天体中呈现的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模仿说”。
二、赫拉克利特“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i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界由对立造成的和谐,例如,音乐中的长音与短音,高音与低音,还有事物的美丽和丑陋。
与毕达哥拉斯派相比较,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模仿范围扩大了,他提出了艺术是模仿自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还强调了对立的和谐,这是他的进步之处。
三、德谟克利特关于艺术的起源,他认为“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
”ii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活动,都是人类模仿自然现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模仿燕子造房子,模仿蜘蛛缝补。
艺术是模仿自然现象的。
与前两者相比较,德谟克利特的模仿是将艺术具体化,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艺术的内容,而且模仿的都是禽兽的活动,这就将“自然”地范围局限于禽兽,他的模仿有内容上的缺陷。
四、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艺术家不应只模仿人的外貌,更要描绘人的心境,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他主张的模仿,是要求艺术家“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使得“形象更真实更生动”iii。
西方文论
文艺复兴前“模仿说”的发展“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
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模仿论的产生于发展“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在事物的运动中发现了节奏:青春年老、日夜晨昏、上升下降、欢乐痛苦、幸福灾难,并在节奏中发现,事物在流转与变化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即整体的和谐状态,于是他们尝试用“和谐”解释一切艺术现象。
(1)毕达哥拉斯用“数的和谐”解释艺术的美。
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
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某种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和谐”说在逻辑上暗含着对感官经验的否定,其必然的推论是形式高于经验、抽象美高于具象美。
和谐说虽然不是专对文学现象而发,但是它作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对其后文学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审美“和谐说”给“模仿说”这一文学创作原则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据。
(2)赫拉克利特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自然物存在的特征,艺术活动是对自然物构造方式的模仿,“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
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书法混合元音和辅音,从而构成整个这种艺术”。
(3)德谟克利特视“模仿说”为人对事物自然功能的描摹。
他对文艺和美的探讨是从“文艺模仿自然”这一观念出发的,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对西方文学艺术发展走向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对西方文学艺术发展走向的影响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上的,只是其含义和性质与乃师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亚里斯多德确立了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14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是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
在此意义上,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
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
“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第三,亚里斯多德指出了艺术模仿的审美心理效果,认为模仿是人产生快感的源泉。
所谓“快感”,亚里斯多德认为“快感可以假定为灵魂的一种运动——使灵魂迅速地、可以感觉到地恢复到它的自然状态的运动……凡是能造成上述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愉快的;凡是能破坏上述状态的或造成相反状态的事物,都是使人苦恼的。
所以,一般说来,恢复自然状态,必然是使人愉快的”16。
模仿之所以能使人获得快感,是基于亚里斯多德的知识观。
亚里斯多德认为,对周围事物的茫然无知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从而导致灵魂失去自然状态,对事物的认识则能解除这种不安的心理,使灵魂恢复自然状态,从而使人感到心理的满足和愉快。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修辞学转向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修辞学转向2016年06月08日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修辞学的复兴和繁荣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修辞学转向也构成了“语言论转向”的重要部分。
但若单独从修辞学转向来看,修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审美冲动,在话语中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形式变革和形式创造,这既造成了文论自身的转向,即重视从话语形式入手破除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也成为修辞学本身的转向:20世纪的修辞观念超越了修辞手段、修辞技巧的层面,而从审美与认知的互动层面强调修辞在建构语言、知识、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修辞学转向直接得益于尼采和索绪尔。
在早期的修辞学讲义和笔记中,尼采就指出,一切语言都是修辞,人在语言中以拟人化的方式审美性地建构了世界的形象和秩序,但随着审美的光芒逐渐暗淡,审美式表达就在观念中固化下来而成为各式各样的真理话语、宗教话语和道德话语。
延续这一思路,在后期的著作中,尼采不断揭露西方思想史上的巨大谎言,指出真理等话语都是以审美的方式形成的,是修辞之果。
同时他又通过修辞学的“倒置”和“替代”展开声势浩大的解构工程,揭示人类思维观念中的虚假意识。
无论是建构还是解构,修辞学都是话语活力之源泉。
索绪尔则通过对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作出划分,打破了词与物的本质符合论,代之以音响形象和概念之间的约定俗成论,从而将语言符号规定为“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在这样的实体中,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可能被直接表达的,“物”在人的心理层面转化为概念及其形象。
索绪尔的这一观点和尼采如出一辙:所谓的客观世界不过是人化的世界,是修辞或符号建构的世界。
当然二者也有着重大区别,尼采批判性地看待用修辞编织真理话语的人类理性活动,而索绪尔则进入符号内部去阐明语言得以运作的结构。
可以说,他们一反一正,共同阻断了语言与真理追求的联系,进而揭示了人类观念中充满着审美与认知、能指与所指、符号及其意义的修辞游戏,由此开启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修辞学转向。
革新与复归
革新与复归作者:郝莺莺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摘要:古希腊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源头,古典主义作为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也可追溯到希腊时期。
本文结合希腊文艺传统,试从模仿自然、思想至善与崇尚理性等希腊传统文艺观入手,推究古典主义自然原则、道德原则和理性原则在西方文艺实践中的创新与承袭,探寻古典主义的守成之路。
关键词:古典主义;希腊传统;文艺观;三大原则一、模仿自然——流传的文艺典范“模仿说”是希腊人对艺术最为重要的规定,这个概念贯穿了整个希腊美学思想的发展进程,成为思想变更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早期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初步运用理性能力审视外部自然时,得出宇宙是和谐有序的结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复制和描绘,是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成为后世古典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
贺拉斯率先继承模仿说传统,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
《诗艺》中写到:“我的朋友,你应当日日夜夜研究希腊的范例。
”强调的就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
同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引向崇高的一条道路是“模仿过去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并且同他们竞赛。
”创作具有崇高风格作品的重要途径首先就是学习和模仿,以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为师。
兴起于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是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和美学的“再生”,实质上就是对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诗学》和《诗艺》一度成为保守派的“圣经”,意大利画家瓦萨利在《优秀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中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
模仿自然、师法古典的传统于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延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应属达·芬奇,他的美学观与希腊早期哲学家相近,把师法自然看作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高举“模仿说”大旗,主张艺术家应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然,并以意大利的绘画发展史为例,证明画家取法自然,艺术则会走向昌盛的局面。
新古典主义是古希腊模仿说再度浮现的又一次浪潮,布瓦洛系统的阐述了新古典主义模仿自然和古典的原则。
“模仿”始终是贯穿于西方古典主义的一条主线,所谓“古典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古希腊文艺的模仿与学习。
模仿论的发展演变
简析文艺复兴前模仿说的发展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提出模仿论的是:赫拉克利特,随后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在原有的模仿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赫拉克利特(前530-470)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
绘画是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着高、低、长、短的声音,以便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赫拉克利特曾受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接受了美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观点,但他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和谐统一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斗争的和谐。
因此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他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德谟克利特(前460-370)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
他对文艺和美的探讨是从“文艺模仿自然”这一观念出发的,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他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接受了文艺模仿自然的观点,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试图对文艺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他从道德观念出发,对文艺描写对象做了评价,认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赞美坏事是一个骗子和奸诈人的行为。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的模仿说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他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
他使艺术模仿自然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个就其位地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味叙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这两种感情得到净化。
2、悲剧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3、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二、贺拉斯:1、生平:屋大维统治下的著名诗人,写讽刺是和抒情诗;2、古典主义三原则:(1)模仿说(借鉴原则):在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人生急促上提出文艺模仿古典(古希腊典范)的原则,主张向前人学习;A、沿用古典题材(讲古希腊诗篇改为戏剧);B、提倡发现新体裁;(2)合式原则: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绘的人物,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情理、观众心理和艺术的原则;具体要求:A、结构上虚实参差,毫无破绽;B、人物性格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类型说,定型说)C、要有高贵的内容和优雅的形式:要求文艺必须是高贵的、优雅的,要有阶级内含,是雅俗文化划分的滥觞;(3)理性原则:作家素质论:A、认为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判断力,即艺术家正确的思辨能力(如何判断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能力);B、技艺训练的三个方面:a、模仿古希腊作品,将其作为范例;b、要敢于创新c、敢于接受批评,不断修改作品;作家正确判断力的源头:思想、道德、知识。
3、寓教于乐说:教:诗的教化功能乐:娱乐(1)认为诗的教化功能和娱乐作用并举(寓教于乐说的核心);(2)认为诗人给人益处(教化功能)和乐趣(娱乐),将乐看作是教的手段,使其为政治、法律服务。
容易走向极端。
三、朗基努斯《论崇高》:1、《论崇高》:西方文学史上最早谈论“风格论”的著作,“风格”是指“崇高的风格”,认认为崇高的作品能给人以惊叹和狂喜,不容判断而必然接受,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使读者陷入迷狂状态,文学上的崇高是指伟大心灵的回声。
改进的模仿说
改进的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用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直要代表. 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具有极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第4期N o.4.19981998年7月Jul.1998浙江社会科学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内容提要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
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模仿说西方文论作者金雅,女,1965年生,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杭州310012)□金雅“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
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
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
这些观点虽然是零星的、片断的,但却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最初的种子。
在西方文论中,第一个自觉地把“模仿”这一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是柏拉图。
他首先塑造了一革新与复归:“模仿说”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这一点上,大多数的吴越小说都是这样在做的。
对特定语言句式的运用,同样也是增强吴越小说地域韵味的一个有效方法。
高晓声特别熟悉江南农民的语言,他把大批江南农民的用语和句式,融入了通用性的普通话之中,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吴越语感。
范小青对于所谓“南方句式”———“的、了”句式的纯熟运用,有效地强化了小说语言的“原生”、“原色”感觉,并从这些江南人常用的句式中,成功地传达出了江浙一带民人特有的地域心态和生存方式,使人一读就能感触到一股江南特有的生存气息。
吴越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还表现在吴越作家尤为注意从语言角度尽量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显露出具有吴越文化韵味的性格特征,使人物描写也成为地域化语言形态的一种别致的表述方式。
为此,不少作品在人物的口语、习惯、个性刻划、行为描述上均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地域性的语言元素,使人物创造变成了营构地域文化氛围的一个生动的有机载体,从而使一个个人物形象也都成了对于吴越文化各种表现侧面的一种形象的注释。
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对吴越小说的创作来说,通常都是写作人为了捕捉和营造吴越语感的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
但是,对于本土作家来说,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地域文化积淀和本土文化修养积累的自在的流露。
因此,这种地域性语言形态的构筑,在吴越本土写作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先天而来”,“身不由己”的。
只是到了要自觉地去传递地域性语言意念之时,其作品语言形态上的地域化也就会表现得越加鲜明。
注释:①见汪欧、晓华著《南方的写作》一文。
②见徐岱著《小说叙事学》,第349页。
③④见汪曾祺著《晚翠文谈》。
⑤见阿城著《文化制约人类》一文。
⑥⑦见李杭育著《文化背景上找语言》一文。
⑧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说过:“方言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工具,它的运用可以是精巧的,而不一定必得简单搬用它的语汇;因为,方言可以变化,并非是一种固定的说话习惯,它能够微妙地转化为口语,以反映妙趣横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王立嘉122个三维世界的宇宙模式。
其一是理念世界,这是最高的世界,也是唯一的世界;其二是现实世界,它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不真实的;最后是艺术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实隔着两层”。
正是从这样的哲学观出发,柏拉图认为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
同时,由于某些艺术模仿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无理性的部分,还会产生“弄假成真”的恶劣影响。
柏拉图的“模仿说”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基本缺点:一是不能认识到艺术反映的是现实的本质;二是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能力。
同时,由于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和政治观的基础之上,所以,他势必对“模仿”的表现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对“模仿”的作用作出符合其政治理想的规范,其哲学观与政治观的局限限制了其对模仿观念的科学阐释。
从艺术角度说,“模仿说”的真正创始人当推亚里士多德。
他从批判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机械“模仿说”着手,建立了自己能动的现实主义的“模仿说”。
他针对柏拉图将本质和现象相割裂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指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本质就在实物之中。
模仿是人的本能,“而一般艺术形式,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作为对现实的模仿,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事物,而且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从根本上说,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并不是柏拉图照镜式的“摹拟”,而是创造性的“摹拟”。
亚里士多德指出现实事物是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的结合,艺术家经常留心于各个事物的美,故从无数美的事物中认识了美的普遍相,并把他所认识的美表现在艺术形象上。
因此,艺术与其说是个别感觉对象的摹本,不如说是事物的普遍相的摹本,真理的摹本。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这样说,并不等于艺术可以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而直接模仿普遍相,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普遍寓于个别之中,只有通过现实事物的个性才能表现真理,故艺术既不能拘泥于个别事物的外在特性,又不能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
也正因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的创造性,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而反对拘泥于“实在如何”的外在特征与凝固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与柏拉图的“模仿说”具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以艺术与现实的客观联系为起点,以对艺术自身特性研究为归宿;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艺术模仿的本质是创造的“摹拟”,即艺术模仿现实的本质;其三,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模仿艺术的存在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基础,但他把模仿解释为人类固有的本能,其对模仿动机的理解脱离了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不能科学地说明艺术的真正起源与实质,这势必影响着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入探讨。
因此,尽管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对事物本质、对一般的能动模仿,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人的外部行动的模仿上,而未能深入到主体的内部世界。
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的摇篮。
古罗马文学是以 释与模仿古希腊作品开始的,古希腊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延续。
从艺术理论来说,西塞罗的“镜子说”,贺拉斯的“向生活寻找典型”,都是对古希腊“模仿说”的反响。
此后,历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直至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模仿说”一直是欧洲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概念。
中世纪是文艺理论与美学的神学化时代。
在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愚昧黑暗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古希腊以来“模仿说”的现实主义传统仍流淌着自己虽微弱却坚韧的血脉。
琉善把美界定为客观的存在,强调美与具体事物结合为一。
在基督教艺术与世俗艺术斗争的初期,琉善的艺术观代表了世俗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整个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虽然没有自觉地建立自己的系统理论,但“生活经验胜于说教”、“讲故事要讲真实的故事”这类文学作品的“开场白”、“小引”,无疑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响亮宣言。
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与美学的“再生”。
意大利画家、建筑家瓦萨利在《优秀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中指出,那个时代艺术的目的在模仿自然,表现人的个性,发扬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再一次高举起古希腊“模仿说”的大旗,也体现了萌芽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因素。
到十六世纪,随着古典文艺的复兴和反对教会诗学的需要,《诗学》成为一盏指路的明灯,引起文艺复兴学者的普遍关注。
诠释学派的卡斯特尔维屈罗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出发,进一步研究了诗与散文、诗与历史的区别。
指出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摹拟;散文是求实的作品,偏重于事实的记录和推理的思维。
诗与历史更重要的区别在题材方面。
诗人运用想象来虚构故事,史家则靠事实用语言记录下来。
这样,诗的本质就被归结到创造作用和想象作用上。
诗是创造性的模拟,诗是想象的虚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理论的共识。
当然,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典文化的单纯复兴。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虽一般都坚持“艺术模仿自然”这个传统的现实主义观点,但并不一般地满足于古希腊罗马的“模仿”理论。
达・芬奇既重申了亚里士多德“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创造的美学理想,同时,又将艺术的题材由亚里士多德的一般地模仿人类行为扩大到人的内心生活,扩大到整个自然界。
这不仅是艺术题材领域的拓展,也是对艺术现实基础的进一步认识。
同时,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艺术家们也不一般地满足于古希腊罗马“模仿”理论中关于模仿现实事物及其本质的学说,他们还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真实不・文化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23等于生活真实,从亚里士多德的“可然律”与“必然律”中又进一步提出“近似性”原则,表现了对以“模仿说”为核心的艺术创造规律的深入探讨。
十七世纪是文学发展的古典主义时期。
就其实质而言,古典主义文学是古代现实主义再度浮现的第二次浪潮。
笛卡尔的“理性”和伽桑狄的“自然”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是古典主义的两个基本口号。
古典主义所模仿的自然不是朴素的自然,而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的自然,就文学而言,主要是描写人性的自然。
艺术的目的在于像真实而不是写真实。
在此,他们推出了“像真性”这个艺术准则,也就是说作家要凭借理性或良知的指导来了解普遍恒常的人性,写出人性的善恶,这样的模仿自然才能逼真,即“像真”。
理性与良知作为精神现象,不可能脱离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古典主义对理性与良知的阶级规范使其无可避免地重蹈柏拉图的覆辙。
尽管古典主义的“像真性”表现出诸多与文艺复兴艺术的“近似性”原则的一致性,但它与真正的“模仿”理论相去甚远。
三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代表了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作为一场除旧布新的思想文化革命,启蒙主义的矛头直指封建思想形态和古典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思想家批判吸收了笛卡尔的“理性”观和伽桑狄的“自然”观,对“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重新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狄德罗是启蒙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把“自然”理解为物质世界的自然、精神生活的自然(指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人类社会的自然(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狄德罗这里,“自然”这一概念包括了客观现实中的一切感性事物及其现象。
为了写出自然的真实,他认为艺术家首先要区别两种真实:一是外表的真实,这是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真;二是内在的真实,这是事物的内在关系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