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化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教案加典型例题)带答案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
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共2课时)第1课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表示方法(B)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够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理解电子式的含义,学会书写1—18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排布情况的分析,结合惰性气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分析,归纳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此项学习,认识并获得从具体事实中归纳得出科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对元素核外电子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学习,明白“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小组讨论的引导展开,倾听同伴的观点,感悟同伴的价值。
(2)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学习,领略人类对于微观粒子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进步的,从而感悟人类认识的伟大,激发将来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归纳得出的过程。
(2)电子式含义的理解。
2.难点电子式的准确书写。
三.教学用品动画模拟媒体。
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已有基础,且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情况则有差异,有部分同学了解规律,另一部分同学根本就不了解,但都对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感到琢磨不透。
所以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此,采用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小组内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在归纳规律中不断完善个人的理解。
在教学中适当注意难点问题的分化,难易加以结合,在攻克一个难点后,安排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及时反馈和消化。
对于电子式的书写,则进行有梯度的教学,在此节课中,只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直接引出原子的电子式。
关于离子的电子式则放在第二节课进行,让学生有一个认识上的缓冲。
对于电子式含义的理解,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构建关于电子式含义的内容。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2 同位素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2 同位素和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沪科版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素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原子的构成。
2.能根据元素中各同位素的原子百分含量,计算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理解C-14在考古断代中的应用。
4.学习物质的量概念,学会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微粒数三者之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同位素在考古断代中的应用,了解我国的考古文化。
知识讲解:一.同位素思考1:我们是如何知道文物年代的?学生讨论思考2:查阅资料,说出碳的两种不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同位素是怎样发现的?提出问题:卢瑟福发现元素具有三种辐射,辐射以后变成了什么元素?这些元素性质如何?实验事实:有些元素质量相同,而化学性质不同;有些元素的质量不同,化学性质却相同。
同位素概念的提出:1913年,英国科学家索第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
思考3:为什么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质量却不同?推测:化学性质相同,表明他们的结构相同。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所决定的。
化学性质相同,一定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结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
思考4:查阅资料,同位素有什么特点?结论:1.各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但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不同。
2天然存在的各同位素原子,他们所占的原子百分数是保持不变的。
思考5:同位素的应用十分广泛,用的较普遍的有什么方面?探测金属器件缺陷,粮食育种,保存食物,医疗疾病,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等二.原子核的组成探究1:从同位素的概念思索,原子核有怎样的组成?讲述:两种同位素的质量不同,但电子数和质子数相同,由于只有电子实在原子核外运动的,则构成原子核的微粒除质子外,还一定存在另一种微粒(这种微粒称为中子)结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探究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哪个大?结论: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质量数的概念:质子的相对质量(取正整数)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正整数)之和。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3 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教案 沪科版
1.3 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共2课时)第1课时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A)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2)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的含义;(3)学会书写1—18号元素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的学习过程,能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的2种直观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争辩、发言、巩固练习等教学活动,领会学习是一项合作性、参与性很强的争辩活动。
(2)通过书写电子式,感悟认真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3)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及练习,领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成就动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书写1—18号元素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
2.难点原子内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
三.教学用品多媒体(演示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为了使下一课时能让同学有足够时间充分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建议若本课时教学时间充裕,宜将简洁离子与原子间转化、以及书写1—18号元素离子结构示意图与电子式也在本课时学习。
“核外电子分层运动”因犯难以想象,难以与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类比学习,因此尽量供应较丰富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并培育抽象思维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
核外电子分层运动讲到最外层电子能量高,易得失,为后面讲“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作铺垫;而简洁离子与原子间转化、书写1—18号元素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应当通过强化训练让同学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及训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引入新课:可以复习原子的构成,也可以直接引入课题。
通过几个设问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
(2)借助多媒体模拟演示:核外电子运动,以形象的比方突出“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3)通过同学阅读教材并自主探究:归纳原子核外电子能量凹凸与电子层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案 沪科版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
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就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体现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
3.追求学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发展,以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
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不过,原子内部究竟怎样还说不清楚。
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
于是,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但是,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还不很清楚。
不过,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根据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解释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
怎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现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间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叹时间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并且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索。
而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的是现在的原子结构理论怎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现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结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玻尔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结构”。
每种原子结构理论的提出都使学生了解其特定的实验基础和背景,提出后也都有应用上的成功和困难;而理论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实践与科学家们符合实际的大胆猜想与假设,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高中化学高一化学《打开原子世界大门》教案、教学设计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世界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崇尚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珍惜实验资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图片,如燃烧、氧化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原子是如何变化的?”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序数、电子层数、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相互转化等。
2.教学过程:
a.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b.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过程:
a.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1.认知水平: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概念尚缺乏深入了解。
2.兴趣与需求: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充满好奇,希望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原子世界的奥秘。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问题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b.教师对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c.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心得。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word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word教案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探究原子结构隐秘的历史时期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如何样得来的2.通过对原子结构发觉过程所涉及的方法的理性分析,了解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和科学方法3.感受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攀登精神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1.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觉的作用,每种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模型的不足及进展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觉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引言】化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新兴、还在不断进展的科学。
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早在古代就差不多摸索物质是如何样构成的,由此还形成了许多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
【设问】那么同学们是否明白,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形成了原子-分子论以后。
)【讲解】因此,我们现在都明白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20世纪初,人们连原子都看不见,如何会明白原子中有一个比原子还小得多的核呢?又如何明白原子核的性质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沿着前辈科学家的道路走一走,一起来了解人们探究原子结构隐秘的历史时期与过程,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从而感悟一下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隐秘中的科学方法。
【板书】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教师】对物质的构成,早在古代就有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1、2、3、4段。
并请同学们谈谈看书后感想(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到在科学进展的今天,看他们的观点因此有专门不完善的地点,甚至是错误的。
但在科学十分落后的当时,他们能提出如此的观点,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情况,表达了先辈们敏捷的洞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问题】最早提出原子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模克利特,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意思是不可分割。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教案沪教版(教案)
第一章翻开原子世界的大门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构造的行星模型一、教材剖析、教课假想本节课侧重表现化学学习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
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经过大批的众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以及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参加教课实践活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的一个教课起点。
经过一年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必定的认识,本章节主要在与培育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及修养。
二、三维教课目的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认识原子构造发现的过程及有关实验,明确它对现代化学发展的影响;认识现代原子构造模型确定的过程。
、感情目标:学生经过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领会扎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形成研究科学的意识;初步领会科学家研究原子构造神奇中的科学方法(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价值,加强科学修养,累积间接经验。
、技术目标:培育学生阅读、剖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三、教课重难点.原子构造发现过程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主动研究、主动体验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育。
教课方式:自主研究、议论的教课模式。
四、教课过程、前言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都知道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很短,相较于其余学科来说。
从分子原子学说开始,人类才开始将化学做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原子说”成为其转折点。
、阅读一段资料,谈谈古典原子理论。
我国战国期间施惠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断。
”墨子则以为,物质切割是有条件的,存在不可以切割的部分,其将这部分称之为“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前),他以为物质是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且物质只好切割到原子。
发问:联合以上资料,谈谈先人对物质的构成有如何的看法?、道尔顿的原子论。
研究:道尔顿做了一个气体混淆的实验,将两种气体混淆,方向气体都能平均混淆。
你从中获取什么启迪?(联想狂风吹沙)可能:气体是运动的;构成气体的微粒很小;微粒的质量较小。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2 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2课时)教案 沪科版
1.2 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共2课时)第1课时原子结构和同位素(A)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原子构成的初步学问;(2)知道元素符号角标的意义;(3)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生疏空间想象、分析推理的方法,学习对所学学问进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子中不同电性粒子间的关系,懂得原子是一个冲突的对立统一体;(2)懂得物质的结构打算物质的规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难点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学用品多媒体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可分作两部分:一是原子结构和同位素;二是相对原子质量和对物质的量复习。
教材先介绍原子的构成,通过原子中的微粒引出同位素概念。
这样的支配使同学思路清楚、流畅。
原子的结构比较抽象,要用比方方法等让同学形象思考,适当利用多媒体图片使其形象具体。
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尽量调动激活同学的思维。
层层设问,同学不时产生认知冲突。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情景引入:问题: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通过两个的问题,引导同学回顾学问,直奔主题。
(2)多媒体呈现:原子核的结构图片和原子中各微粒的结构关系。
比较直观表示原子。
理清原子结构关系,老师用形象比方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并提示原子核体积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多媒体呈现: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表。
(4)同学在老师引导下阅读《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表》(5)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两个有关原子的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6)通过课堂练习,让同学进行巩固与应用的训练。
(7)多媒体呈现:元素符号的角标。
同学归纳元素符号的角标的含义。
(8)由12C和14C关系带来的思考,引出同位素概念(9)多媒体呈现:同位素氕、氘、氚的图片,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途,总结同位素特点。
上海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讲义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1.人类对原子结构研究认识的几个阶段、代表人物、主要假说理论。
【例1】将人物与相关事件连线:卢瑟福 提出近代原子论道尔顿 发现电子汤姆生 α粒子的散射实验伦琴 发现元素的放射放射性现象 贝克勒尔 发现X 射线【例2】在表格中按照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几个探索历程,依次填入相应的序号 模型(古典原子论)科学家 惠施、墨子、德谟克利特等○1英国道尔顿 ○2英国汤姆生 ○3英国卢瑟福 ○8行星模型(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核运行) ○9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嵌在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原子球体中) ○10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例1】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射出三种射线。
在下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种射线,其中A 代表射线,本质上是;B 代表射线,本质上是;C 代表射线,本质上是。
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探测原子结构。
他发现,绝大部分该粒子能,说明;极少数的能,有的还被,说明。
二、原子结构 【例1】 原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核和构成;其中,原子核由带电荷的和电中性的构成。
【例2】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 57B . 47C . 61D . 293【例3】 符号为n-A Z R 的微粒,质量数是,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数是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1)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2)书写简单离子、OH —、NH 4+的电子式(3)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能量高低、电子层(K 、L 、M 、N 、O 、P 、Q )【例1】某元素原子结构中,M 层电子数是L 层电子数的3/4,则该元素是,请画出其离子结构示意图:。
【例2】原子A 的核电荷数为n ,A 2-与B 3+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B 的质子数为。
打开原子世界大门(教师版)
上海高中化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一、本章知识结构二、本节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人类认识元素经历过的两个阶段:建立在道尔顿原子论基础上的元素概念和建立在同位素基础上的元素概念。
2.了解人类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认识及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认识论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同位素。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区别。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其原因是质子的相对质量为l.007,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08。
取其近似整数值均为1。
3.关于同位素的教学,让学生辨析“同一种原子”和“同一类原子”的区别。
所谓同一种原子,必须是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不是同一种原子,而是同一类原子。
通过举例,将概念具体化。
4.关于同位素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上课前或课后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同位素在医学临床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应用。
5.关于相对原子质量,引导学生辨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前者是指某一个原子的相对质量,而后者是指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根据其所占的原子分数计算而得的平均值。
三、知识梳理(一)复习提问1.原子的由哪些微粒构成?2.什么是核电荷数?为什么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3.什么是同位素?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上有哪些异同点?4.什么是元素的原子百分率?5.如何理解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6.质子、中子、电子还可以再分吗?(二)知识回顾1、物质的组成1.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O2、Cl2、S、惰性气体等);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大多数有机物等。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
1.2 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共2课时)第2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和摩尔质量间关系的教学,体会分析推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再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教学用品黑板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相对原子质量”,是放在“原子结构”讲解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讲解之前的一部分教学内容。
看上去教学要求仅为了解层次,但教学要求并不低。
本节课的开头设计,我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但又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
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我尝试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模版,拉开主线。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引言:“一个原子有多重?”这本身就可作为一个话题引入,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探究活动一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中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3)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相对原子质量?思考问题二:科学家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曹冲称象”在方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你能体会吗?五.教学案例1.引入主题你知道一个原子有多重吗?科学家的确“称”出了一个原子的质量。
学生参看表格(教材p12),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原子质量非常小。
2.课的展开(1)学生探究活动一:如何改变因原子质量非常小而引起的使用不便?a.采用其他的单位:类似于采用纳米,使1纳米=10-9米b.采用一个合理的量作为标准,然后得到相对量。
在此即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2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思考问题二:科学家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曹冲称象”在方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你能体会吗?该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在方法上有所回味,并与探究活动一相呼应。
高一上册化学《打开原子世界大门》教案、教学设计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4.教学策略:
a.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b.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原子世界的欲望,使其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其认识到原子科技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b.新课内容:循序渐进地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理论和模型,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c.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反馈。
d.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难点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等;道尔顿原子理论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的初步认识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的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其应用。
(二)教学设想
3.阅读作业:
a.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科普文章或化学史资料,了解科学家在原子研究中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 从葡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本章概述:本章意图在教材中充分展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演变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是怎样得来的,体现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同样重要。
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追求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域发展,以符合课改的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标有:(1)学科知识技能目标,包括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李子结构和带电状况。
(2)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目标,包括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迈过的艰辛征程和付出的努力,体会科学家的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作用。
(3)能力目标,包括能运用原子结构,离子,同位素和元素放射性及其半衰期等科学概念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社会,生活问题。
能进行有关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
第一节从葡萄干的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白它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影响。
(2)通过感性地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形成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科学实验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
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模拟情景教学模式。
引言:化学的萌芽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确立,转折点在“原子论”的提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情景一:出示一只粉笔。
教师提问(设问:对这一物体,你在思考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结果分类汇总。
教师介绍古代原子学说(西方和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观点)以及夭折的经过。
思考分析古代原子学说无法确立的原因。
情景二:道尔顿的气体实验(两种气体能均匀混合)微观世界的气体的微小微粒的运动导致气体的相互混合。
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能过均匀混合,这一现象对“原子存在”事实的启迪。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可能的推测。
教师活动: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情景三:凭借你已有的知识,分析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存在错误吗?例题: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第一章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板书】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介绍】在古代,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无限可分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若不存在被分割条件,就不能被分割!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叫“原子”,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为止。
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过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到了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经过试验和研究,把古代思辨、猜测的得到的原子假说发展成更为科学的原子理论。
【阅读】阅读教材第三页第5段,了解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
用你们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一下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是否合理?•*原子是可分的,只不过在化学反应条件下是不可再分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元素化合时,元素的原子不一定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讲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实心、不能再分的小球,而在当时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1897年英国科学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什么“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这是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
【讲述】汤姆孙经过几年思索和研究,在1903年提出了一种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他认为整个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而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就好象葡萄干面包一样,因此称之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汤姆孙因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过渡】虽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大不相同,但他毕竟指出了原子是可分的、有结构的,使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又进了一步。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有重要突破,是从发现X射线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课前引导:1,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古典原子论:战国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墨子:物质被分是有条件的。
“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古希腊得莫利克特:物质是由极小的“原子”构成。
原子不可再分割。
近代对原子的认识:英国道尔顿:(1)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3)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4)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从现代化学理论看(1)(3)(4)是不合理的。
汤姆孙: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
2,从X射线到元素放射性的发现的过程X射线的发现--1895年伦琴天然(铀)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贝克勒尔(暗示出原子也存在内部结构)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逊(明确地揭示了原子是可分割的)αβγ粒子的发现--1905年卢瑟福(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电子的发现和元素放射性现象说明了什么?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说明了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是有结构的。
3,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内涵是什么?英国卢瑟福 1.α射线(带正电)α粒子: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2+)β射线(带负电)电子流2.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说明了什么?(1),原子是有结构的,原子可以再分为带正电的粒子与带负电的电子。
(2),○1原子内部并非是充满的,它的大部分空间是空虚的;○2它的中间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它99%以上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核上;○3带负电的电子则以某种方式分布于核外的空间中。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面运动着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体系,就象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现在原子理论时代波尔: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薛定谔:电子云模型。
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一、原子及其相关微粒1、原子的构成带电情况质量相对质量整数值| 原子核质子(+)+1 1.6726*10-27kg 1.007 1原子中子(0)0 1.6748*10-27kg 1.008 1 | 核外电子(-)-1 9.041*10-31(kg)1/1837 1/1837原子核只占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原子质量却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
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等关系原子: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阳离子: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a X m+ a-m阴离子: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b Y n-b+n思考:什么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什么等于质子数?(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2、质量数(A)——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用A表示。
即:A=Z+N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例,1、已知A2-、B-、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与它们对应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现有b X n-和aY m+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数相同,则 a 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的是( B )A. a=b-m-nB. a=b+m+nC. a=b-m+nD. a=b+m-n二,同位素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同位素,只有少数元素无同位素,如:Al、F、P、Y)注意: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2、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其物性不同,化性相似。
)3、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同: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异: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素异形体是指结构,形状不同的单质。
4,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5、同位素的用途(1)碳—14测定地质年代。
(考古断代)(2)研究化学反应机理。
(3)培育良种。
(4)保存食物。
(5)放射治疗。
60Co 放射治疗癌症9038Cr 治疗皮肤癌(6)探测金属器械的缺陷。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量整理:11H、21H、31H、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等的原子。
CH4、NH3、H2O、HF、质子数= 电子数= 10的不同分子。
NH4+、H3O+、Na+、Mg2+、Al3+、电子数= 10OH-、F-、电子数=10四,辨析1,元素与同位素(1),元素是一个概念,不是微粒,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同位素是微粒(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2,原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C-12原子质量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m(一个同位素原子的质量)m(C-12的质量)*1/12(2)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所含各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乘积的和。
即:元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A1*a1%+A2*a2%+…+A n*a n% (A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各同位素原子的丰度)。
同位素丰度: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
如氯的稳定同位素中有3517Cl和3717Cl ,在自然界的丰度分别为75.5%和24.5%,元素表中所列的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两者按丰度计算的均值。
例:1. 下列各组为同位素的是()A. T和DB. 金刚石和石墨C. H2O和D2OD. H2和D2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原子B.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C.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D.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3. 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ü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4.35Cl相对原子质量为34.969 ,自然界中的含量(丰度)75.77%,37Cl 相对原子质量为36.966,自然界中的含量(丰度)24.23%,求Cl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35.451)(3)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所含各同位素的质量数与其丰度乘积的和。
求例四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5.496)(4)利用十字交叉法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如果是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系统,且有n1份(摩尔)组分与M1与n2份(摩尔)组分M2相混合(M1>M2),则必然存在下列关系式:M1 M-M2 n1 M-M2M =M2 M1-M n2 M1-M其中:1/n1+1/n2=1例:1.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35.5,它的两种天然同位素35Cl和37Cl的原子个数比是( )A. 2︰1B. 1︰3C. 3︰1D. 1︰42.元素M有质量数为16和18的两种同位素,该元素的近似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6.4,则其中18M的质量分数是()A20%B22%C50%D78%3.(提高题)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有3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8、160、162。
在天然单质中, 此三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 由此推断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多选)A.此元素有三种同位素B.其中质量数为79的同位素原子占原子总数的1/2C.其中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80D.此元素的单质的平均分子量为160(点播:只有三种组合)2,M1<M<M2(平均值介于两组分量之间)例如:氖的天然同位素有氖20和氖22两种,已知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79,则氖20和氖22的原子个数比=思考: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有何区别?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1、核外电子的特征——质量小,运动空间范围小,绕核作高速运动,无确定的运动轨道,无法描述运动轨迹。
2、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形象的表示由于电子在核外不同直径上出现概率的多少的一种图象。
其意义是:①电子各自在其能量区域里做高速运动。
②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远的能量高。
也即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3、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用电子层来表明离核远近区域的不同。
电子层为一二三四五六七K L M N O P Q电子能量由低到高、电子离核由近到远(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思考:① K、L、M、N电子层上最多是可容纳的电子数有多少个?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多是几个?③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什么?④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的数目的关系是什么?①各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表示电子层的层序数)K L M N2 8 18 32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只能是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数目不超过32个。
则当M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8个当M层不是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18个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K层为2)的结构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反应。
4、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电子式(1)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判断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改正?(2)电子式: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请写出C,H,O,Na,Si,Cl的电子式5、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电子能量越高,运动轨道离核越远,受到核的吸引力越小,电子也就越活泼,容易变化,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称为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离子结构示意图: Mg2+, Na+ ,S2-, Ca2+, O2-,H+,Si4+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H+,Ca2+,Al3+,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为离子符号本身阴离子:注意:一带[ ];二带负电荷离子团: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练习: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氟离子;氖原子;镁离子;硫离子;氧离子,铵根,水分子,氨气分子,氢氟酸,甲烷,氢氧根,硫化氢,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1.2e-:H-, He, Li+, Be2+,H22.10e-:Ne, CH4, NH3, H20, HF,N3-, O2-, F-,OH-, NH2-,Na+,Mg2+,Al3+,, NH4+, H3O+,3.18e-:Ar,, HCl, H2O2, SiH4, PH3, F2,CH3OH,N2H4K+,Ca2+,P3-,S2-,Cl-,, HS-例:1.试写出质子为9,电子数都为10的两种阴离子的符号:2.试写出质子为11,电子数都为10的两种阴离子的符号:两类等式:简单阳离子: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电子层数-1简单阴离子: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电子层数元素的推断:(1)原子中无中子的原子:H(2)最外层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相同的是:Be、Mg、Ca(3)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C(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是:O(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是:Ne(7)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是:H、Be、Al(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是:He、C、S(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是:O(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元素是:Ne(11)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Si(12)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的元素是:P(13) K层与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L层与M层电子数之和的是:Mg(14)电子总数是电子层数3倍:C,P(1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1/2:Li,Si例:1,写出核电荷数小于20,符合下列情况的元素符号(1)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2)最外层电子数和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2,已知A、B两元素的原子都有三层电子层,A元素的M层电子数=K层电子数,B元素的M层电子比A的M层电子多5个,推断A、B各是什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