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XX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XX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XX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的知识,欢迎阅读。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白蛋白测定6.血清白蛋白测定7.球蛋白8.A/G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13.ALT/AST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21.尿素测定22.肌酐测定23.尿素测定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25.乳酸脱氢酶测定26.血清肌酸激酶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29.钾测定30.钠测定31.氯测定32.钙测定33.葡萄糖测定临床意义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

1*10^12生理功能:(附1)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

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应细胞(B/T)样作用➢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 参考值:115~150g/L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增多: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降低:同红细胞(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100fL(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参考值:27~34pg(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16~354g/L(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MCV RDW正常人正常正常缺铁性贫血降低升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升高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正常溶血性贫血升高升高铁幼粒细胞贫血正常升高单纯小细胞贫血降低3。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 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 :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N):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碱性粒细胞( B):0-1% 淋巴细胞( L): 20-40% 单核细胞( M): 3-8%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 .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 .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 .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a .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 .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 X 线及镭照射。

d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a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a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 )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a •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 •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 •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生成过程
•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 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中被清除。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炎症 急性化脓 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 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 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 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 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 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 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 疟疾等。 •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完整word版)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完整word版)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41.全血还原粘度(ηb-1)/Ht :化验介绍: 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经,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参考值: 7.4(±)0.75临床意义: 无42.全血粘度(ηb)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

参考值: 毛细管法:M(男):4.25(±)0.41 F(女):3.65(±)0.32 旋转法:(37℃)M (男)F(女)单位230/S:4.53(±)0.46 4.22(±)0.41mPa·s 115/S:9.31(±)1.48 8.37(±)1.22mPa·s临床意义: 无43.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L) :化验介绍: 乳酸脱氢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 (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

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

正常人血清中LDH2> LDH1。

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参考值: LDH1:24-34%;LDH2:35-44%;LDH3:19-27%;LDH4:0-5%;LDH5:0-2%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肝脏病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影响。

还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乏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肝脏功能逐渐下降,最后导致癌变,死亡率上升,而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有肝硬化、黄疸、肝癌等。

这种病在临床上可以治愈,但一旦拖延,就会加重治疗难度,甚至导致病情恶化,特别是乙型肝炎,会给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带来很大伤害。

因此,要想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其身体状况,就必须要在临床上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而在常规的血常规检验中,乙肝的检出率并不高,导致单纯的血常规检验无法满足临床的检验需求[1]。

因此,除了血常规检验外,还需结合其他检验。

患者的血液常规、生化检验均为阴性。

具体包括:(1)在禁食8~16个小时后,全体工作人员取血标本,采用EDTA.K2抗凝剂进行血常规检验,取2毫升静脉血;采用红盖干燥器,在2小时内进行分离,离心速率为3000转/分钟,10分钟后,将血清分离出来,然后冷冻保存。

(2)血液常规检验:采用XE-5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验,检验所用的校准品、质控物和相应的试剂都选用了与所用仪器相匹配的原厂化试剂,检验过程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并保证在有效期内进行检验。

(3)生化检验:检验设备为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质量控制设备选用PCCC1和PCCC2,以及生物化学试剂,利用此系统检验各科研人员的各项生化指标,并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保证在有效期限内进行检验。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出现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导致肝癌,危及生命。

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肝脏会受到很大的损伤,其他器官和系统也会受到损伤[2]。

此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和血液生化指标都有明显变化。

病毒性肝炎患者如果感染了病毒,很容易因为肝脏的损伤而危及病情,从而加重病情,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器官。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最新】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最新】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最新】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的知识,欢迎阅读。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肝功全项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2.5,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

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球蛋白1、增高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间接胆红素IBIL1.5-18.0umol/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黄疸、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疸,也见于阻塞性黄疸。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如下: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疸等。

总胆红素TBIL5.1-20.0cmol/2,增高见于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新生儿黄疸、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减低无临床意义。

直接胆红素DBIL1.7-6.8umol/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增高常见于肝胆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心血重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以及骨骼肌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引言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可以评估人体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血液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 血红蛋白(Hb)
-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用于输送氧气至组织器官。

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可以指示贫血、出血等疾病。

2. 白细胞计数(WBC)
- 临床意义: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成分,参与对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用于判断感染、炎症等疾病的状况。

3. 血糖(GLU)
- 临床意义:血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高血糖可提示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低血糖可指示胰岛素过多或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疾病。

4. 尿素氮(BUN)
- 临床意义:尿素氮是代谢产物,用于评估肾脏功能。

高尿素氮可表明肾脏损害,低尿素氮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情况。

5. 总胆固醇(TC)
- 临床意义:总胆固醇是评估血脂代谢和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

高总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6. 肌酸激酶(CK)
- 临床意义:肌酸激酶是肌肉和心脏组织中的酶类,其水平的异常可以反映肌肉损伤或心肌梗死等情况。

结论
血液生物化学检测的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糖、尿素氮、总胆固醇和肌酸激酶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提
供临床医生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如果有的话,按照规范格式列出参考文献)。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是现代医学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营养状况。

本文将介绍几项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和电解质水平,并对各项指标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1.血红蛋白(Hb):参考范围: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

低血红蛋白常见于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而高血红蛋白可能与脱水、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相关。

2. 血糖(GLU):参考范围: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临床意义:血糖是评估患者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常见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而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瘤、肝功能不全等疾病相关。

3.肝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范围:男性:0-45U/L;女性:0-34U/L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参考范围:男性:0-40U/L;女性:0-33U/L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也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3)碱性磷酸酶(ALP):参考范围:30-120U/L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是肝细胞和骨细胞等组织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胆管梗阻、骨肿瘤等疾病。

4.肾功能指标:(1) 血尿素氮(BUN):参考范围:2.9-7.1mmol/L临床意义:血尿素氮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脱水等疾病。

(2) 血肌酐(Cr):参考范围:男性:62-106umol/L;女性:53-82umol/L临床意义:血肌酐也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高水平常见于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5.电解质水平:临床意义:钠离子是维持体液平衡的重要电解质,低水平可能与脱水、肾脏功能异常等疾病相关。

血液生化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生化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来评估人体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血液生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 血糖:血糖是衡量机体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与糖尿病相关,低血糖可能与胰岛素过量或肝功能异常有关。

2.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异常的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3. 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

异常的肝功能指标可能提示肝脏异常,如炎症、损伤或肝病。

4. 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

异常的肾功能指标可能与肾功能不全相关。

5. 电解质:如钠、钾、钙、磷等。

电解质平衡的紊乱可能与许多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6.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

高敏感CRP检测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7.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重要组分,其水平可以检测贫血情况。

8. 甲状腺功能指标:如甲状腺素(T3、T4)和甲状腺刺激素(TSH)。

异常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可能与甲状腺疾病有关。

这些血液生化指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之,血液生化检测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范围及临床意义生化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一个人的身体机能状态。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红蛋白等指标。

下面将逐项介绍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1.血糖:正常范围: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临床意义:血糖是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指标,用于诊断糖尿病、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疾病。

2.血脂:正常范围:总胆固醇小于5.2mmol/L,甘油三酯小于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04mmol/L。

临床意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3.肝肾功能:正常范围:谷丙转氨酶(ALT)小于40U/L,谷草转氨酶(AST)小于40U/L,总胆红素小于20μmol/L,血清肌酐在男性小于115μmol/L,女性小于97μmol/L。

临床意义:肝功能异常可能表示肝脏疾病,肾功能异常可能表示肾脏疾病。

4.电解质:临床意义:电解质不平衡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神经等系统正常功能。

5.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男性在130-175g/L之间,女性在115-150g/L之间。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贫血的程度,用于评估贫血疾病。

除了上述常规生化指标,还有其他重要的生化指标如C-反应蛋白、肝炎病毒标志物、糖化血红蛋白、血液常规等。

生化指标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可以辅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对于正常范围可能有轻微的差异,临床医生应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此外,一些疾病可能对一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结起来,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涵盖了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红蛋白等指标,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对于评估人体机能非常重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疾病。

生化检查临床意义

生化检查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临床意义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0~16.0g/dl)【10】女:110~150g/L(11.0~15.0g/dl【10】临床意义: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

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男:(4.0~5.5)×1012/L(400~550万/mm3)【0.01】女:(3.5~5.0)×1012/L(350~500万/mm3【0.01】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临床意义: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

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

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临床意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正常参考值:0.01~0.05(1%~5%)【0.01】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血液生化检验的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是什么

血液生化检验的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是什么

血液生化检验的操作方法和诊断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前往医院体检时通常都会进行血液生化检验,它是医院中最常规的一项检查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因为我们人体血液中会包含许多物质,通过血液生化检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物质的含量,进而可以初步推断或确诊我们所患的病症。

接下来我将向各位介绍目前有关血液生化检验的操作方法以及该检验实质上的诊断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对血液生化检验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血液生化检验实质上就是诊断身体主要系统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参数不同来简单确诊受检者可能患有的疾病,该检验方法主要检验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以及血小板是否正常,进而判断受检者有无出现贫血或其它血液疾病。

除了血常规之外,血液生化检测还包括对其余诸如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的检查。

为医生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带来了精确又直观的数据资料。

关于血液生化检验的具体操作方法为:①提取样本:在进行检测之前,检测人员需要提取受检者少部分血液作为检测的样本,通常建议受检者提供空腹血作为样品,因为这时的血液并未受到血液循环的影响,血液内各物质较为稳定,有利于结果的稳定。

故在抽样之前检测人员需叮嘱受检人保持自己处于空腹状态,空腹时间大概在8h-12h左右,大概在检查前一天晚饭后就不宜再食用任何食物,并控制饮水;同时在血常规检查的前几天时间里,多食清淡的食物尽量少食用高脂肪,高盐量,高蛋白的食物,禁止检查前抽烟喝酒,以免在血常规检查时出现血脂,血红蛋白等计量偏高,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②全血收集:一般检验用的血液样本采自于受检者的静脉、动脉或毛细血管。

静脉血和末梢血可在抗凝剂的作用下制成全血,但由于受检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在全血的获得上存在一定难度,建议在制备全血时,选用含一定量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采血。

同时在采集的过程中规范操作,需要保证注射器和容器干燥、清洁,以防微生物或其它外来微生物混入样本当中。

对于全血的保存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需用低温保存,以防微生物在样本中繁殖生长,同时根据情况适量加入抗凝剂和营养物质。

生化全套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检验科宣传资料

生化全套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检验科宣传资料

“血液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常规生化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应用范围
健康体检
常规生化检查是健康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及早发现潜在疾病。
疾病诊断
根据生化指标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 检查结果,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病情监测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常规生化检查可用于监 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预后评估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作为预后评估的依据 之一,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
常规生化检查项目及 临床意义
目录
• 常规生化检查概述 • 血液常规生化检查 • 尿液常规生化检查 • 粪便常规生化检查 • 脑脊液及其他体液生化检查 • 生化检查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
01
常规生化检查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常规生化检查是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 对人体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 以了解人体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尿酸测定
02
检测关节液中尿酸的含量,对于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
义。
类风湿因子测定
03
检测关节液中类风湿因子的含量,有助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等
疾病。
临床应用及意义
脑脊液生化检查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如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等。
浆膜腔积液生化检查
有助于鉴别积液的性质和病因,如漏出液和渗出液、良恶性积液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依据。
目的
常规生化检查旨在评估人体各器官功 能状态,发现潜在疾病或病理生理改 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项目分类
血液生化检查
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项目的检 测。
尿液生化检查
主要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酮体、胆红素 等指标。
其他生化检查
如电解质、心肌酶谱、淀粉酶等项目的检测,根据临床需要选择。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血液检查的意义与方法

血液检查的意义与方法

血液检查的意义与方法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成分和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检查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生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血液检查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方法。

一、血液检查的意义1. 诊断疾病: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许多疾病,如贫血、感染、糖尿病、肾功能异常等。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医生可以得到关于患者身体状况的有用信息,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治疗效果:对于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血液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化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整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从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检查胆固醇水平可以评估心脏病的风险。

4. 疾病筛查:血液检查还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

一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检查血液指标可以发现潜在问题。

例如,乳腺癌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但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CA15-3的水平可以进行早期筛查。

二、血液检查的方法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方法之一,用于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

这些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

血常规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贫血、感染和炎症等疾病。

2.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衡量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这些指标提供了有关患者的内脏器官功能的信息,有助于诊断各种疾病,并且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3.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能力。

这些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以及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时起到关键作用。

4.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检测特定的抗体和抗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液一般检查:1 、红细胞计数 (RBC)[ 正常参考值 ]男: 4.0 × 10 12-5.3 × 1012个 /L(400 万 -550 万个 /mm3) 。

女: 3.5 × 10 12-5.0 × 1012 个 /L(350 万 -500 万个 /mm3) 。

儿童: 4.0 × 10 12-5.3 × 1012个 /L(400 万 -530 万个 /mm3) 。

[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 、血红蛋白测定 (Hb)[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12-16g/dL) 。

女: 110-150g/L(11-15g/dL) 。

儿童: 120-140g/L(12-14g/dL) 。

[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 、白细胞计数 (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 4 × 109-10 × 109/L(4000-10000/mm3) 。

新生儿: 15 × 109-20 × 109/L(15000-20000/mm3) 。

[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化疗等。

4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 % -5 % )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 % -70 % ) 。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 % -5 % ) 。

淋巴细胞: 0.20-0.40(20 % -40 % ) 。

单核细胞: 0.03-0.08(3 % -8 % ) 。

[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 X 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 106个 /L(50-300 个 /mm3) 。

[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 、血小板计数 (PLT)[ 正常参考值 ]100 × 109-300 × 109个 /L(10 万 -30 万个 /mm3) 。

[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 、出血时间测定 (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 1-5min 。

[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3 、凝血时间测定 (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 1.14-2.05min ;试管法: 4-12min 。

[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一、总胆红素T-BIL 2.0-20.0cmol/21、增高见于(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二、直接胆红素D-BIL 0.0-6.0umol/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三、间接胆红素IBIL 1.7-13.0umol/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于见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0-40u/L增高: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五、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0-37u/L增高:1、肝脏疾患: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2、胆道疾患: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3、心脏疾患: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4、一些感染性疾患:如肺炎、伤塞、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六、总蛋白TP 60.0-80.0g/L1、增高(1)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泻、呕吐等)。

(2)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病等。

2、减少:(1)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肾病综合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2)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症、肝功能受损等。

(3)水钠潴引起的血浆被稀释。

七、白蛋白ALB 38-51g/L1、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的血液浓缩。

2、血清白重的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总量的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八、球蛋白1、增高(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九、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十、总胆汗酸TBA 0-20umol/L反映肝实质性损伤,尤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乙醇性肝损伤和肝硬化时有较灵敏的改变,是肝病实验室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在早期即有血清TBA增高,共变化早于胆红素。

十一、碱性磷酸酶ALP AKP 53-128u/L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1、增高:(1)、生理性:①妊娠:ALP来源于胎盘,于妊娠9个月时达高峰,分娩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可间接评估胎盘及胎儿发育情况。

②新生儿、正在发育的儿童,ALP活性增高。

(2)、病理性①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伴有黄疽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②骨骼系统:骨细胞瘤、变形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骨折恢复期等。

减低:无临床意义。

十二、尿素(尿素氮)UREA 1.70-8.30mmol/L1、升高:(1)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竭、而且其尿素升高与病情成正比。

(2)肾前因素:水肿、脱水、循环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3)肾后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等原因引起的尿少、尿滞留。

(4)体内蛋白质分解旺盛,如上消化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生理性增高见于高蛋白饮食。

2、减少严重的肝脏病病人及部分肾功能障碍,但无明显临床意义。

十三、肌酐Gr CRE 40-106umol/L血液肌酐浓度可作为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升高见于1、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炎早期轻度升高,慢性肾炎明显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时肌酐浓度升高。

2、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时血中尿中肌酐含量均增高。

3、肌肉萎缩时(肌萎缩症、瘫痪病人)肌酐含量可降低。

十四、尿酸UA 202-416umol/L1、增高(1)痛风,对于痛风最有诊断价值,当>640umol/L,具有形成肾结石或关节结晶(结石)的高度危险。

(2)急慢性肾炎,酸血症如糖尿病,长期禁食,或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

(3)白血病、恶性肿瘤、肿瘤化疗后。

2、降低(1)恶性贫血复发、乳糜泻以及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阿司匹林等药物使用后。

(2)肾炎、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高糖、高脂肪、低蛋白饮食等。

十五、总胆固醇TL 2.60-6.20umol/L增高:脂肪肝、肝脏肿瘤,一些肝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等。

减少:严重肝实质性病变,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一些肝外疾病,如甲亢、恶性贫血、营养不良。

十六、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 0.34-1.92mmol/L其为常用的高脂血症筛查指标。

升高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证,脂肪肝及其它肝病,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脉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

十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8-3.86umol/L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被称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

增高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降低见于暗血重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等。

十八、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78-1.81mmol/L高胆固醇饮食时血中可出现,但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多数认为冠心病人HDL-C比LDL-C变化大,可作为动脉粥枰醒化的危险指标。

减低见于冠心病、肝病等。

十九、高密/低密0.80一般呈负相关,在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冠心病危险因素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