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概述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中常用的概念。

它们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极限。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对于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应用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不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最大值。

环境容量是生态系统自身特性和功能决定的,与人类活动和干扰密切相关。

环境容量的计算往往涉及到生态学、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

环境容量的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

通过评估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可以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农业和渔业领域,环境容量的概念也被用来评估农业生产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评估环境容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系统和研究目的。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环境容量评估,可以使用水循环模型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来计算。

而对于空气质量的环境容量评估,则通常使用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应用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资源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利用量或负荷。

它与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但更注重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常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环境容量类似,但更关注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评估环境承载力,可以确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围和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资源数量、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能源开发领域,需要考虑能源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以确定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利用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教学文稿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教学文稿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

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

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14.1.1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14.1-1。

表14.1-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14.1.2评价方法14.1.2.1资源指标评价方法水资源承载能力、能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力采用承压度进行计算,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方式来评价。

方法如下:CCPS = CCP/CCSCCPS—承载压力度,简承压度;CCP—压力度,代表资源压力或资源需求量;CCS—承压度,代表资源承载能力或区域资源可供应量。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浅谈对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看法姓名:朱佳伟学号:091240148我国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并且指出:在定义中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尽管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1) 环境容量是专指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表征环境容量的大小的指标是社会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某一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而环境承载力是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后,选择众多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再分析环境系统对每个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除了包括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外,还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指标,如能源供应量、交通运输量、水资源量等。

(2) 环境容量最终为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数量依据,并以此为环境规划提供选择方案和措施建议;而环境承载力除了能提供各种污染物应该控制的排放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选择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当然,二者从功能上讲具有相似之处,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形态。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实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充足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相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水准;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水平;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最新学习目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PPT课件

最新学习目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PPT课件
一、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能养活多少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 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
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就整个世界来说 控制人口,保证平等权利。 就各国、各地区来说 尊重规律,提高生活质量。
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资源的种 类与数量
科技水平

境 消费模式
人口素质


力 环境人口容量
理 想 状 态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概要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概要

均较小,表明水资源还有一定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开发区现状和开发区建成后的水资源需求。

14.1.4.2 能源承载力分析目前开发区总用煤量为 38180t/a。

开发区尚未发现和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能源,开发建设所需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电力均需通过从区外调拨、运输或输送。

根据规划,2012 年开发区采用区外***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可解决区内热能需求。

14.1.4.3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开发区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商贸、居住等功能的生态型的综合性、外向型工业园区,人均土地最小占有量取 95m2/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现状值为 0.12,土地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由于开发区目前已开发约 76.5%,因此,规划远期土地承载力指标值变化不大,为 0.17。

但开发建设过程必须注重对耕地的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开发建设科学合法、合理有序。

14.1.4.4 环境承载力开发区污水排入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的污水也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次环评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污水处理厂的整个服务范围,将污水处理厂 COD、NH3-N 总入海量与排污海域COD、NH3-N 环境容量进行比较,计算 COD、NH3-N 承压度。

经计算,COD、NH3-N 承压度现状分别为 0.50、0.36,2012 年分别为 0.64、0.64,说明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和环境容量可以满足区域发展带来的污水排放负荷。

但对于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继续加大配套环保设施的投入,在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产业,减少 COD、NH3-N 排放量,继续保障环境承载力满足区域发展需要。

SO2、PM10 的承压度现状分别为 0.015、0.063,其值较小;建成后开发区采用区外***热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SO2、PM10 的承压度分别为 0.0027、0.0064,有所降低,说明开发区建成后利用区外热电厂集中供热,自身产生的污染有所减少。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
1
Rl
0
i 1
i 1
Ql 表达土地环境容量; Se 表达土地环境资源总量; Ml 为每公顷土地旳土壤重量2250000kg ; Bli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原则值; Bli0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本底值; Cli0 表达第i种污染物旳同化能力; Rl0 表达其他非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旳比率
应用一
国家有关总量控制旳要求
• 我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23年,二氧化硫和化 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要点地域和城市旳环境质量有所 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 全。
• 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到2023年,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明显降低;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 障,水质大幅提升;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 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
旳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能够被应用于环境
规划,并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将
来人类行为旳一项根据。
指标体系例一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
目的层A
环境承载力A
准则层B
自然资源容载力指标B1 社会经济容载力指标B2 容载力可连续指标B3
指标层C
协调发展度指标13 饱和度指标C12 潜力度指标C11 优势度指标C10
水环境容量基本特征
• 资源性 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自然资源—能容纳一定量旳污染物也能满足人 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旳需要;水环境容量是有限旳可再生自然资源。
• 区域性 受各类区域旳水文、地理、气象条件等原因旳影响,不同水域对 污染物旳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能力存在明显旳差别,造成水环境容量有 明显旳地域性特征。

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

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

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在建设项目环评中,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是重要的环保考量因素。

本文将阐述环境容量评估与承载力分析的定义、方法和应用,以及与建设项目环评的关联。

一、环境容量评估的定义和方法(500字)环境容量评估是指评估一个特定区域所能容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最大承载量。

其目的在于确定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项目规模的可持续性。

环境容量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水体和空气质量等。

整理这些数据可形成基础,使评估更加准确。

2. 制定评估指标和权重:基于项目的特性,确定评估指标和相应的权重,例如土地利用、水资源、能源消耗等。

这些指标和权重的选择应考虑地区的特点和政府法规。

3.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利用评估指标和权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以采用GIS技术、数学模型或其他环境评估工具来揭示环境承载力。

4. 结果解读和评估:通过对分析结果的解读和评估,得出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限制条件。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项目可行性建议和环境管理方案。

二、建设项目环评中的环境容量评估应用(500字)建设项目环评要求考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大气排放等。

环境容量评估在建设项目环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容量评估能够评估项目规模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借助环境容量评估的结果,能够量化项目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避免超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

其次,环境容量评估有助于确定项目的可持续性。

通过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能够识别环保问题,并在项目规划阶段进行调整。

这有助于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环境容量评估还能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指导,帮助制定有效的环保措施和管理计划。

三、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定义和方法(500字)环境承载力分析是指对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建设项目或人类活动的量进行评估。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培训讲义(ppt 34页)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培训讲义(ppt 34页)

土地资源 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
是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的物质基础
阳光空气 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
人 森林
古代
近代 森林

现代 森林 人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木桶效应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盛 水量多少不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其最短 的木板。
思考: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 同的资源种类,那么 “木桶效应”揭示了 什么道理?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 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 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 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 应控制在7亿之内。
1.材料一是指 环境承容载量;材料二是指 人口容合量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未来追求的是幸福的生活, 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要求下,地球上适合养活 多少人呢?
二、人口合理容量
1.定义 :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 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 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 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1.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
社会经济 正相 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 发展水平 关 大大提高合理人口容量
生活消费 负相 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会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
水平
关 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合理人口容
量会降低
我国西北 地区人口密度 远远小于东南 部地区,主要 原因有哪些?
区分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 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 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 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 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 13.8亿。最多能养活16亿人。

环境规划:环境承载力

环境规划:环境承载力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环境承载力一、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黎首先提出的。

它是由大气、水、土壤、各种生物及人类构成的具有复杂的结构层次,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开放系统。

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当外来干扰在允许的范围内,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表明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是一个运动着的平衡状态。

在自然界中,一个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总是自动趋于平衡,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恒定。

生态系统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自身的平衡。

因此,生态平衡的重建,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才能得以重建。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生物群落与其栖息的环境相结合,进行着物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流。

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动态之中。

综合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十项重要特征。

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状况有关。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存在。

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多的物种。

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

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要素的、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

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低频率和缓慢速度为特征,较低层次以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度变化,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开放的复合系统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

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

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但输入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输出。

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最大污染量或人口量,而环境污染治理则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手段来净化、修复和控制环境污染的过程。

本文将从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环境容量的概念与评价2.1 环境容量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污染负荷或人口数量。

环境容量主要包括水体容量、大气容量、土壤容量等。

其中,水体容量是指水体能够承受的最大污染量,大气容量是指大气中能够循环的最大污染物浓度,土壤容量是指土壤能够承载的最大化学和生物负荷。

2.2 环境容量的评价环境容量的评价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环境质量标准、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

评价环境容量时,可以采用采用自然承载力、环境质量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模型等指标进行分析。

第三章: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与措施3.1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针对这些污染源,可以采用建立排放标准、强化排放管控、使用环保技术和加强监管等措施进行治理。

3.2 水体污染治理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管控等。

3.3 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入地、垃圾填埋、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等。

治理措施包括土地重金属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第四章:环境污染治理的挑战4.1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不足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将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环境容量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4.2政策和监管不足政策和监管不足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之一。

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和区域,由于监管手段不完善,导致污染问题长期存在。

第五章:结论环境容量与环境污染治理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环境容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决定了我们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我们采用系统性的治理手段,加强政策和监管力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2. 教学准备•PPT课件:包括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和示意图;•教学工具:黑板、粉笔、计算器等。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境承载力概述1.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环境承载力是什么?为什么重要?”;2.简要介绍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3.通过PPT展示环境承载力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4.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承载力的案例,并进行汇报。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并列出相关例子;3.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案例,并进行汇报。

第三课时: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1.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人口合理容量是什么?如何计算?”;2.介绍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给出计算人口合理容量的具体步骤,并进行示范;4.分组练习:请学生分组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并进行互评。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行动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讨论个人和群体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动,并列出相关例子;3.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并进行汇报。

4. 教学评价•平时学生的讨论和活动参与度;•分组讨论和汇报的内容和质量;•学生对环境承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二、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阅读相关教科书或专业书籍中关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部分,理解其中的概念和原理;•阅读相关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了解环境问题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实地调查•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项目或行动,了解实际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调查,了解当地人口情况,并尝试计算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何控制?(网摘)2015.05.28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何控制?(网摘)2015.05.28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何控制?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一)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EIA中的运用1.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属性:在给定的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⑴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

⑵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⑶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

⑷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

⑸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⑴修正的A-P值法是最简单的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其特点是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地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

利用A-P值法估算环境容量所需基本资料:①开发区范围和面积。

②区域环境功能分区。

③第i个功能区的面积Si。

④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控制浓度(标准浓度限值)ci。

⑤第i个功能区的污染物背景浓度cib。

⑥第i个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ci0。

估算步骤:①根据所在地区,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表1查取总量控制系数A值(取中值)。

②确定第i个功能区的控制浓度(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ci=ci0-cib。

③确定各个功能区总量控制系数Ai值:Ai=A×ci。

④确定各个功能区允许排放总量: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⑤计算总量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Qa: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允许排放总量Qa是对新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的一个估计,要将其转变为建议的总量控制指标,还需要考虑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布局、产业结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培训讲义(ppt34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培训讲义(ppt34张)

二、人口合理容量
2.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 地域的开放程度
因素 自然环境 的优劣
正相 关
对合理人口容量影响
①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②自然灾害等自然环 境的变化会降低合理人口容量
地域的开 正相 ①地域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的互补性可以提高合理人口容量; 关 ②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降低合理人口容量;③生 放程度
产力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越强,人口合理容量越 大 科技水平高,会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 高合理人口容量
科学技术 水平
正相 关
社会经济 正相 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 大大提高合理人口容量 发展水平 关
生活消费 水平
负相 关 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会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 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合理人口容 量会降低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 不同人口合理容量 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地区 → 不同人口合理容量
区分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 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 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 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 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 13.8亿。最多能养活16亿人。
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
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 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 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
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
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 的良性循环。

环评师辅导: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1)

环评师辅导: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1)

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
⼤纲的要求: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概念: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定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标,对排⼊区域内的污染物实⾏总量控制,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烟尘、粉尘、SO2。

⑵对开发区进⾏⼤⽓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质量⽬标。

⑶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⑷结合当地地形和⽓象条件,选择适当⽅法,确定开发区⼤⽓环境容量(即满⾜环境质量⽬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

⑸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环境容量与废⽔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化学需氧量(COD)、氨氮、TN(⽔温T条件下的⾮离⼦氨)、TP(⽔温T条件下的总磷)等因⼦以及受纳⽔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

⑵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

⑶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的⽔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域,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质标准要求,选⽤适当的⽔质模型分析确定⽔环境容量(或最⼩初始稀释度);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7.0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7.1 纳污水体环境容量计算7.1.1 计算模式选取1、箱子模型简介根据《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得到易降解污染物河流允许排放量计算公式:式中:W-河流中某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kg/d;;Cs-水域功能报规定的水质标准,mg/L;Qp-90%保证率月平均最枯流量m3/s;q-旁侧污水来量 m3/s;C0-上断面污染物浓度 mg/L;K1——污染物自然降解率,1/d;X——离排污口纵向距离(m);U——河流平均流速,m/s;根据吉安高新开发区的规划,拟在木里岗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该处距禾水入赣江口距离7km,本次评价根据评价导则,先计算在枯水期禾河的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判断混合段长度是否在7公里范围内,然后再计算环境容量,岸边排放时混合过程的长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L--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m;B--河流宽度,m;H--河流水深,m;U--纵向断面平均流速, m/s;g--重力加速度,m/s2;I--水力坡降,m/m。

2、水文参数根据资料,禾河河宽80~240m,平水期流量142m 3/s,枯水期流量55.3m 3/s,丰水期流量288m 3/s,平均流速0.63m/s,水力坡降0.057%,计算时取其枯水期的水文参数。

3.其他参数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2-9.3)中推荐的公式,计算横向混合系数和耗氧系数:(B/H≤100) 从本次评价地表水的监测数据来看,上、下断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降解关系。

因此无法用两点法来计算污染物的自然降解率K1,本次评价根据《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5)推荐的方法。

该课题组对我国的21条河流的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K1与河水流量之间的关系:K1=0.5586Q -0.15式中,Q 为河水流量。

该公式相关系数r=0.78,公式适用的河流流量为0.144~1200m 3/s,可以用于本次评价时的K1值计算。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和联系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如一条流量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环境标准以下。

这就是环境(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

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状况。

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环境容量大一些。

污染物不同,环境对它的净化能力也不同。

如同样数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入河道,重金属容易在河底积累,有机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不同,这表明环境容量因物而异。

研究环境容量对控制环境污染很有用处。

由于环境有一定自净能力,经过严格测算,可允许一部分污染物稍加处理后排入环境,让环境将这些污染物消化掉。

排放污染物时间、地点、方式要合适,排放的数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

因为环境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环境就会被污染。

了解某一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重要,根据环境容量可以制订出经济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确定哪些污染物由环境去净化,哪些必须先进处理,以及处理到何种程度为宜。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为维持自身良性循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资源消耗的最大的可持续承载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

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

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

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
14.1.1评价指标
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
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14.1-1。

表14.1-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14.1.2评价方法
14.1.2.1资源指标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能力、能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力采用承压度进行计算,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方式来评价。

方法如下:
CCPS = CCP/CCS
CCPS—承载压力度,简承压度;
CCP—压力度,代表资源压力或资源需求量;
CCS—承压度,代表资源承载能力或区域资源可供应量。

资源可供应量是指从社会经济的功能安排、资源合理配置角度讲,区域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从技术、经济上可行的可供应量。

1、水资源承载力力
水资源承载力=
项目区总用水量(万m3)
项目区水资源可供给量(万m3)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流域或区域中由降水形成的当地水资源量可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手段或经济因素等原因尚难以被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汛期洪水下泄量和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下水);第二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而应保持在河道内和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合理水位所需要的相应水量(主要指维系河道生态环境的最小河道内用水量和维护地下水系统采补基本平衡而不宜开采的地下水补给量);剩余的部分为水资源可利用量,即可供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消耗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通过估算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汛期不能被利用的洪水下泄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将其作为水资源可供给量。

调查统计和估算基准年工业、农业和城市等方面用水量,计算水资源可供给量承载力。

2、能源承载力
能源承载力= 项目区能源可供给量(万t标准煤/a)项目区能源需求量(万t标准煤/a)
3、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主要是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的,以耕地为基础,食物为中介,以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

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提高,需要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的土地承载力,如居住区、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现用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A来描述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A= 人均土地最小占有量人均土地占有量
对于一个确定的区域,是土地对人口量、经济类型和规模的承载能力的量度,当A≥1时,土地满载或超载,应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增加;当A<1,该区域尚有开发潜力。

14.1.3指标计算结果
1、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计算结果见表14.1-2。

2、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
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评价如表14.1-3所示。

表14.1-3 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指标评价结果
14.1.4承载力指标分析
14.1.4.1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预测,开发区现状年(2007)和2012年新鲜水用水量分别为1.29万t/d和1.26万t/d。

根据清泉供水公司提供的资料,目前可向开发区提供3万
m3/d的供水能力。

由承载力计算结果可知,现状年(2007)和2012分别为0.43
和0.42,均较小,表明水资源还有一定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开发区现状和开发区建成后的水资源需求。

14.1.4.2能源承载力分析
目前开发区总用煤量为38180t/a。

开发区尚未发现和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能源,开发建设所需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电力均需通过从区外调拨、运输或输送。

根据规划,2012年开发区采用区外***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可解决区内热能需求。

14.1.4.3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开发区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商贸、居住等功能的生态型的综合性、外向型工业园区,人均土地最小占有量取95m2/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现状值为0.12,土地利用尚有较大潜力。

由于开发区目前已开发约76.5%,因此,规划远期土地承载力指标值变化不大,为0.17。

但开发建设过程必须注重对耕地的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开发建设科学合法、合理有序。

14.1.4.4环境承载力
开发区污水排入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的污水也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次环评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污水处理厂的整个服务范围,将污水处理厂COD、NH3-N总入海量与排污海域COD、NH3-N环境容量进行比较,计算COD、NH3-N承压度。

经计算,COD、NH3-N承压度现状分别为0.50、0.36,2012年分别为0.64、0.64,说明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和环境容量可以满足区域发展带来的污水排放负荷。

但对于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继续加大配套环保设施的投入,在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发
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产业,减少COD、NH3-N排放量,继续保障环境承载力满足区域发展需要。

SO2、PM10的承压度现状分别为0.015、0.063,其值较小;建成后开发区采用区外***热电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SO2、PM10的承压度分别为0.0027、0.0064,有所降低,说明开发区建成后利用区外热电厂集中供热,自身产生的污染有所减少。

14.1.4.5循环经济水平及区域支持能力
1、基础设施承载力:
(1)污水处理
开发区现状年和2012年污水全部进入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率均为100%。

(2)集中供热
开发区目前集中供热面积为12万m2,集中供热率为0.52%。

到2012年开发区采用***有限公司热电厂为开发区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率达100%。

(3)燃气率
开发区目前燃气普及率为85%,规划到2012年达到99.5%以上。

2、环境管理:开发区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体制,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公众参与:目前公众对开发区的环境保护方面参与性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度将逐步提高。

由表14.1-3可知,开发区现状年环境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度均不完善,其余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

开发区建成后
(2012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耗、SO2排放强度均有所降低,都能达到**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2012年开发区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集中供热率均大幅度提高,均能够满足**市生态市规划或**生态工业园要求。

这说明开发区建成后循环经济水平和区域支持能力较高,各项指标能够满足开发区开发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