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考点精析:环境描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考点精析:环境描写

考点精析:环境描写
考点解析: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考题印证:
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C.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

(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解析】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圆规”借指杨二嫂,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环境分社会坏境和自然坏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展现紧张的社会气氛,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

(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故选:D。

【答题技巧】做本题时注意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还要把握常见的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表达方式辨析以及描写的区分,注意结合语段具体体会。

第四单元(第12、13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第12、13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2.《纪念白求恩》毛泽东一、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词语解释1.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

2.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3.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4.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5.见异思迁(jiàn yìsī qiān):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三、生难字派遣(pài qiǎn)殉职(xùn zhí)狭隘(xiá ài)热忱(rè chén)纯粹(chún cuì)鄙薄(bǐ bó)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一、作者介绍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一战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二战爆发再次应征入伍,发表反战文章。

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屋顶上的轻骑兵》等,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5课文学常识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5课文学常识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5课文学常识整理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牵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第十五课《诫子书》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的提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体验如何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逐一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学习上遇到一道难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概念。《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分解问题、逐步解决。这是对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启示,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将攀爬悬崖这一巨大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目标,最终成功克服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文章主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14课笔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一、课程背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一次冒险经历。

通过这次经历,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应该被其巨大和复杂所吓倒,而是应该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

这篇课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实践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文章内容1.故事背景:文章描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冒险经历。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和一群小伙伴去爬山。

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天色已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2.解决问题:面对困境,作者的父亲并没有直接把他们带回家,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找到回家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

3.文章主题: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章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将其分解成小步骤,一步步地去解决,我们就能够克服它。

三、重点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六要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这篇文章以记叙为主,描写为辅,议论和抒情贯穿全文。

3.象征手法:文章中的“岩石”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攀登岩石的过程,作者领悟到了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学习方法1.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2.梳理文章结构: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3.分析重点语句: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同时,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4.练习写作: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可以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5.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修订版部编语文七上知识梳理第四单元一、重点字词梳理第13课《纪念白求恩》冀(jì):①希望:~求(希望得到)。

~幸。

~望。

~希。

②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③姓。

派遣(pài qiǎn):①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②派往某特定目的地③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动机(dòng 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极端(jí duān):形容词、名词。

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热忱(rè 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 qīng):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chún cuì):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pèi fú):钦佩;信服。

是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主观情感。

高明(gāo míng):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bǐ bó):①指轻视;看不起;②浅略微薄(多用谦辞)。

③轻视;厌弃。

④指相貌猥琐,不厚重。

出路(chū lù);①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②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③商品的销路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贬义)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贬义)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没有感觉。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复要点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纪念白求恩》1.XXX(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原作XXX,后改XXX),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XXX、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XXX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XXX,全名XXX(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XXX,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本文概述了XXX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XXX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XXX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XXX同志研究。

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员都要研究这种精神。

”第二段:“XXX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XXX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研究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XXX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第一部分:赞扬XXX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XXX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研究XXX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XXX(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文眼”。

“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人,具有强调作用。

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读者思考。

2.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耸.立(sǒng) 哭泣.(qì) 口吻.(wěn)滑稽.(jī) 晕眩.(xuàn) 呻吟.(yín)怦.怦(pēng) 抽噎.(yē) 参差..不齐(cēn cī)哄.然大笑(hōng) 恍惚..(huǎng hū)(dàn)子弹(jìn)严禁弹禁(tán)弹簧(jīn)忍俊不禁2.字形辨识倦(juan)厌倦梢(shāo)树梢蜷(quán)蜷缩稍(shāo)稍微崖(yá)悬崖附(fù)附和涯(yá)天涯咐(fù)吩咐慢(màn)慢慢挪(nuó)挪动漫(màn)漫长娜(nuó)婀娜3.词语释义灼:烧,烫。

突兀: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外。

耸立:高高地直立。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安慰:使心情安适。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4.词语辨析闪烁——闪耀目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标学习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方法;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导领悟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归纳一.字词归纳1.重点字音派遣(qiǎn) 殉(xùn)职狭隘(ài) 热忱(chén) 拈(niān)轻怕重纯粹(cuì)漠(mò)不关心晋察冀(jì)见异思迁(qiān) 薰(xūn)衣草鄙(bǐ)薄废墟(xū)干涸(hé)呼啸(xiào) 坍(tān)塌缝隙(xì)大拇(mǔ)指琢(zuó)磨戳(chuō)山毛榉(jǔ)刨(páo)根问底灼(zhuó)人白桦(huà)树胸腔(qiānɡ) 突兀(wù)哄(hōnɡ)堂大笑抽噎(yē)晕眩(xuàn) 安慰(wèi) 夫(fú)小心翼(yì)翼淫(yín)慢险躁(zào) 穷庐(lú)淡泊(bó)遂(suì)成2.多音字梳理①解jiě(解放)jiè(押解)xiè(解数)②薄báo(薄饼)bó(薄暮)bò(薄荷)③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④数shǔ(数落)shù(气数)shuò(数见不鲜)⑤弹dàn(子弹)tán(弹琴)⑥颤chàn(颤抖)zhàn(颤栗)⑦应yìng(应答)yīng(应该)⑧晕yūn(晕倒)yùn(日晕)巧记提示:②“薄”只在“薄荷”一词中读“bò”,在与“厚”相对或表示“(感情)不深”“(味道)不浓”“不肥沃”“(家产)少”的时候读“báo”,其余全读“bó”。

(记少余多法和以义辨音法)③他是从几个人里挑(tiāo)选出来担任组长的,因为他勇于挑(tiǎo)战权威。

(语境巧记法)④义为“查点、计算、列举、责备”时读作“shǔ”,义为“屡次”时读作“shuò”,其他情况读作“sh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重要知识点总结重点字词✧ 生难字灼.(zhuó)人 晕眩.(xuàn) 突兀.(wù) 滑稽.(jī) 抽噎.(yē) 闪烁.(shuò) 耸.(sǒng)立 厌倦.(juàn) 嘘.(xū)声 恍惚.. (huǎnghū) línɡ(凌)乱参差..(cēncī)不齐 惊慌失cuò(措)✧ 多音字弹⎩⎪⎨⎪⎧dàn(子弹)tán(弹琴) 旋⎩⎪⎨⎪⎧xuán(天旋地转)xuàn(旋风) ✧ 形近字⎩⎪⎨⎪⎧崖(yá)山崖涯(yá)天涯海角⎩⎪⎨⎪⎧暮(mù)暮色幕(mù)幕布✧ 重点词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磨难积聚力量(一)积累有关磨难成就人的名言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二)品读有关磨难的优美文段1.磨难,也是一笔财富。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曾被流放到荒芜的儋州,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词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醉心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的府邸或官场,又怎能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然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词,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为后人景仰的伟大词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手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手册

记背手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派遣.(qiǎn)鄙.薄(bì)热忱.(chén)佩.服(pèi)殉.职(xùn)晋察冀.(jì)【易错字词】狭隘纯粹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词语运用◆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拈轻怕重【释义】拈:用手指拿东西。

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用法】贬义词,近义词有:挑肥拣瘦等。

【判断】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干工作时拈轻怕重,非常不负责任。

(√)2. 漠不关心【释义】漠:冷淡;冷漠。

对人对事感情冷淡,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用法】贬义词,近义词有:漠然置之等。

【判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只停滞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当今很多人的处世态度。

(√)名句积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题识记文章概括叙述了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ppt课件(42页,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ppt课件(42页,含答案)

11.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 12.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13.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14.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15.小心翼翼: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 一点儿不敢疏忽大意。 16.遥不可及: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17.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形容词作动词,屏除杂念 和干扰,宁静专一;俭:形容词作动词,勤俭节约)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广:形容词作动词, 扩展、增长;志:名词作动词,立志)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明确;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3.用典型的事例展现个性。 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 魂。我们往往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却没有一条线索 来贯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样写是不成功的。我
们要选取那些能展现人物个性的事例进行描写。 4.用细腻的描写突出人物。
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人物 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当然我们最好 要抓住那些有特色的细节来描写,因为有特色的细节能 给我们带来特征性的感受,可以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 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而是从描写对象的周围着眼去表现。如我们写老师 对我们好,不一定非要写老师如何关心我们、帮助我
2.用深刻的主题突出人物。 写人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我们最熟悉的人物,因
为熟悉,文章才会显得真实。一般来说,写作对象最好选 择自己最熟悉的人,如父母、同桌,这些人与我们朝夕相 处,对他们的情况最了解,因此最容易写好。二是要选择 我们印象最深的人物,因为深刻,所以才能写得细腻。写 作时要选择这个人身上最能让我们欣赏、敬佩或被感动的 个性特征,写出来的人物才能打动读者。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guo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guo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议论文的知识一.议论文定义: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一)论点: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

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

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

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

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 运用论据应注意:(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知识总结1.对比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议论中的对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记叙中的对比:寒冷的冬天,其他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绽放在枝头。

分析:这句话把在冬天绽放的梅花和在冬天凋谢的其他花儿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在冬天开放、不怕严寒的特点。

这是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突显其特色。

平时吃晚饭的时候,小强总是兴致勃勃地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可是今天却呆呆地坐着,一言不发。

分析:把平时吃晚饭时的小强和今天吃晚饭时的小强进行对比,凸显了小强的变化。

这是把对比运用在同一个人、事、物的身上,以凸显其变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探究效果: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巨大变化,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给农民造成的巨大灾难。

示例2:《范进中举》中举前: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梳理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 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
【纪念白求恩】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
仁 一班 见异思迁 鄙薄 不足道 冀 派遣 极端 冷
清 纯粹 佩服 高明 出路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 沉
默寡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语文知识
⑴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
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诸葛亮《诫子书》 ,一般性文
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
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表在延安刊物《党的工作》上,原题为《学习白求恩》
。在
此之前,延安各界于 12 月 1 日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
志送了花圈,并题写了挽词: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
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 ”这或许就是《纪念
白求恩》 这篇文章的最初构思。 半个多月后考虑进一步成熟,
这一篇意义重大的纪念文章终于写成。
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代表
作《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
郁郁寡欢的国王》 。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
-5-
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
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
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2《纪念白求恩》毛泽东一、字词拼音派遣(qiǎn)狭隘(ài)热忱(chén)殉(xùn)职鄙(bǐ)视冀(jì)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二、思想内容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三、写作特点⒈夹叙夹议的写法。

无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发表议论证明观点的议论文,经常要运用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经常要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通过叙述来展示事件刻画人物,通过议论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发表看法。

⒉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

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⒋全文结构。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重点问题⒈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表达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问题归纳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

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

通过对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这两个限制词用得十分精当。

“每一个”在句中概括“共产党”的全体,表示无一例外;“一定”跟“要”连用,表示决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两个词语气极为坚定,强调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六、课文主题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

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

”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动作描写。

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

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 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