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
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黑格尔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哲学实践意义
黑格尔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哲学实践意义
黑格尔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哲学实践意义篇
在我的阅读中,有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理解方式。
www. 《黑格尔哲学批判》,由黑格尔在18th和19th世纪完成,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此时代潜在的思想观念。
这里我要探讨的,是黑格尔哲学实践意义,并将会分析其对当今时代的实践意义。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主要是以分析的方法,以逻辑的方法来探讨关键问题和议题,这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比如实体存在的问题等,在每一个领域中,他都是非常重要的引领者,首先把相关文献收集起来,然后加以分析,审视,用自己的理论进行重建,从而完成自己的哲学论文。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黑格尔提出了一套分析方法,通过把哲学放到实践中,把真理从一般性中抽象出来,使之更容易理解。
在今天,黑格尔哲学实践意义尤为重要。
在哲学思考中,分析思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人们思考深度问题,即使对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但能把它们整合起来,就能够得到一个更完整的结果。
此外,哲学分析也能够帮助人们思考问题的背景,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最后,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因为他的分析法可以通过比较文化中的不同侧面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黑格尔哲学批判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能
够帮助人们在研究决策和思想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帮助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讨论。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也能够帮助人们在追求真理上更为积极、合理和全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通过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导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一摘要:在...通过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导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一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指出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
他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并抓住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在自然观上,而且在社会观上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从而在对人的理解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一、人的问题的提出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
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
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了《批判》的撰写背景:"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三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
[1](P31-32)正是那些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摩塞尔农民问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的难事,促使马克思从"天上"(纯理论批判)回到了"地上"(实际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并由此开始了创立自己新哲学的探索历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这种探索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二、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思想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严肃的自我批判。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
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
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
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文章以“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开始,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批判首先要批判人民对现实的幻想,。
正如他接着指出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宗教只是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是指对象化为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
因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是人的精神慰藉。
可是“鸦片论”是让很多人困惑的。
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
.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必须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去理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法律、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法律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
法律不是超越社会存在的抽象规范,而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看作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而是要把它放在社会的具体历史背景中来理解。
其次,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历史的影响和制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看作是一种固定的规范,而是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理解。
最后,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与道德、政治的内在关联。
他认为法律、道德、政治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与道德、政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道德、政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道德、政治割裂开来,而是要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来理解。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我对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认识到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法律、道德、政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作品信息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467页。
二、写作背景1841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奈何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禁止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毅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愿望,转而决定通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之后马克思就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期间,青年马克思在巴黎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盟员建立了联系,观察了那里的工人运动,研究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动了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以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经过大量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年末到1844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三、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大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述对宗教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萌芽;二是阐述对宗教的批判必须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三是指出对德国现实合理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实现的;四是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的解放”。
全文一共48个自然段:1-7自然段着笔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独具一格,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的性质与弊端;8-21自然段则转回到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并且犀利地指出德国落后制度与英法等国家的差距;22-27自然段马克思阐述了德国的法哲学理论;28-48自然段则表示了德国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在法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首先,黑格尔在书中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关联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和条文;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的规范,是由个体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所决定的。
黑格尔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具体化,是对道德的一种实现和体现,但法律又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道德是个体内心的自觉和选择。
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黑格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为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其次,黑格尔对法律和道德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不断演化和发展的。
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法律和道德不断相互作用和影响,相互促进和补充。
黑格尔指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自由和平等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
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黑格尔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为我们认识法律和道德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通过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贡献和成就有了更多的认识。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不仅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也为我们理解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总之,通过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四以下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详细内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是第一篇文章,按说对这篇文章人们应当吃得很透了。
通过前几天的导读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一般人读完这篇文章,大概就能认出一句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而且这句话还是读错了的。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人们读原著的“实用”取向。
很多人读原著完全是从“为我所用”的立场出发的。
他们根本不管马克思实际上说了些什么,只考虑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至于那些他们认为用不着的,就毫不客气地扔到一边。
这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实用主义,而且是一种坏的实用主义、一种被庸俗化的实用主义。
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曾经被标榜为“不是抓住词句,而是抓住方法”。
通过对所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流行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这些伪马克思主义者标榜的恰恰相反。
马克思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
你首先得知道马克思说了些什么,然后才能明白他的这些内容中渗透的是哪种方法。
只读懂一部分,你就敢断言你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那还怎么解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难道它不是一种总体性方法吗?抛弃了总体,你还能抓住总体性方法?这可真是神了。
其实读马克思的著作办法很简单:你只要一句句读,然后综合起来,与自己的生活对比,这就够了。
比如,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头的部分,先总的读一遍,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读。
具体到每一段,也是这样:先总的读一遍,然后一句一句读。
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句子,还需要采取分析句子成份等手段进行分解式阅读。
最后,再一句句串成一段,一段段串成整个部分。
——可是谁又有这个耐心呢?以第二段为例。
马克思谈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分解开,先读成“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显然,这跟后面的一句“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可以对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念书报告谬论不是一开始就是谬论,它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以真谛存在的;不过跟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已不再合用,而逐渐成为一个错误的看法—谬论。
而哲学是所有真谛的集结,当这些真谛不再适用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它进行适合批评,这样我们才能在时间的浸礼中,获取相对的真谛(真谛不是绝对的)。
而马克思充足证了然这一点,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中勇敢的批评了当时的哲学威望,让人们能对哲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若说到《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一书,我们就不得不对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当时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提到马克思,或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习,毕竟是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解说了所谓的公正,以及他用他的马克思主义为19 世纪的中国指了然行进的方向。
此刻人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但又有多少人真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终究是什么呢?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其实这样的“认识”也还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这也敦促了我们去波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翻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看后思路许久,既而深思,又持续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评》,读完以后,觉喜悦味深重,复读之,真是意味难尽啊。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是马克思于 1843 年 3 月至 9 月尾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步篇幅巨大的未达成的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也是马克思重新理念主义法律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一部重要的法学著作,马克思之所以写这部著作,是特意对黑格尔法律哲学进行解析和批评,是与马克思初期的法律思想及其演变历史进度亲密有关的。
此时,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很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是黑格尔的哲学观没法解说的,特别是经过林木偷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地域农民生活情况的观察,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国家观、法律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即在黑格尔看来,在人类历史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绝对看法。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对法律和政
治哲学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读完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深受启发,对法律和政治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明白了法律的本质。
在他看来,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实现。
法律
是社会伦理观念的体现,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是
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种观点让我对法律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其次,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
他看来,政治是法律的实现和运行,是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政治不
仅仅是一种权力的行使,更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和实现。
政治的本质
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正义,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观点让
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政治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他看来,自由和平等是法律和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终极目标。
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平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
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和意义。
总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
对法律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法律和政治的研究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念书报告一、篇名及作者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二、第一版社及版次写于 1843 年终 -1844 年 1 月,载于 1844 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第一版社1956 年第一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452-467 页。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背景: 1841 年春,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想进入大学谋一哲学教师职务,从事教课与研究工作,何如当时普鲁士政府对待不一样看法的知识分子严禁在大学内有讲学的自由。
而马克思在这样的形式下断然放弃大学谋职的梦想,转而决定经过从事学术研究和报刊工作,投入到社会斗争之中。
以后马克思任职《莱茵报》主编。
在任职时期,他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边接受过来的对于国家和法的看法与客观现实生活天壤之别,从中发现了矛盾。
而这一发现又推进了马克思去注意被过去法律思想家所小看的经济问题,并依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要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就一定进行自我批评,即对深入他心里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评,以消除追求法的真谛的巨大思想阻碍。
经过大批阅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843 年终到 1844 年初,《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及其导言由此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评》作为马克思在其初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文件,是其第一部批评黑格尔哲学的著作。
它是一部拥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之作,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不行代替的作用。
而《 <黑格尔法哲学批评 >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当时还未达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评》的第一版而撰写。
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的看法,经过对现有宗教以及德国社会制度的思虑,侧重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学和国家哲学,揭穿了德国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限制性,提出了德国的出路即进行以哲学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中心的解放运动。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发表于1843年。
这篇文章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作者介绍马克思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背景介绍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德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
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写了这篇批判文章。
四、深度分析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的三个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的本质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而市民社会则从属于国家。
马克思则认为,实际上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国家只是这些关系的反映。
其次,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由一群自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团体,这些个体在法律面前平等,并且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这些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市民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最后,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个人利益的体现,国家为个人提供安全和福利。
然而,马克思认为实际上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国家的利益往往与个人的利益相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忽略了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法哲学批判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法律、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自由和理性的关注。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首先,黑格尔对法律的批判让我深思。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法律观提出了质疑,认为法律应该是有机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僵化的规则和条文。
他强调了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指出法律应该是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其次,黑格尔对政治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认为政治是理性的体现,是人类自由的保障。
他强调了政治的秩序和稳定对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
最后,黑格尔对社会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强调了社会的有机性和整体性,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认为社会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法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关系。
黑格尔的思想启发了我对法律、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自由和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得不满意.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
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推动马克思去主要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就那些批判,必须同时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布,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面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疑问,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内容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在黑格尔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含义相同,直到黑格尔才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概念进行区分.由于黑格尔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一种理念,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产物,现实中没有市民社会。
而且理念中的市民社会也不是以文明、道德、伦理为出发点,而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借助他人运用手段,各取所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读书报告田继元1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阐释了宗教为何会吸引现实的人,即宗教创造了一个理想国,使得人去在理想的现实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映像,去寻找非人,而放弃了在自身存在的现实去寻找存在的价值。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2马克思这样对宗教进行了定义。
然而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的否定宗教的存在,相反的,分析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存在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满足不了现实受到压迫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使得宗教创造出的颠倒的世界为人们所沉醉。
因此,如果想要人们脱离虚幻的宗教制造的完美的世界,就需要提升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幸福感和存在感。
这并不是说抛弃宗教带来的心灵上的抚慰就能够做到摆脱精神鸦片的控制,而是应当使人们通过在现实中价值的不断实现、现实的不断创造,逐渐不需要甚至于不相信精神上的虚无的安慰,及达到“人的自醒”。
这样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
若以马克思矛盾论的观点来说的话,宗教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制度、法律等就是一对矛盾,正是通过打倒宗教,才相辅相成地推动了现实世界的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当宗教成为虚无被忽视之后,直接对大众产生影响的、能够提升民众的存在价值以及意义的对象就是政治制度和法律。
既然现实世界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及物质需求,人们的自觉与自省又提示他们,不能够相信宗教的虚无而得到抚慰,那么批判的矛头直指政治的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也就是不可避免4的了。
马克思在对比了英法的制度后得出结论,德国的制度是远落后于历史进程的水平的,是不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
对马克思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关系的解读——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姓名:王红向学号:201121020007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1843年,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突出,而这是黑格尔哲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马克思就转向了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
其中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是重要的一方面。
针对黑格尔认为国家作为无限的绝对的精神把自己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没有独立性,它们必须以国家为基础和目的;马克思针锋相对的提出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国家,他们才是真正的动力,真正的基础。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对以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关系一、马克思对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理论批判的背景1、马克思对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批判的社会背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至9月底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步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也是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律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一部重要的法学著作,马克思之所以写这部著作,是专门对黑格尔法律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与马克思早期的法律思想及其演变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
此时,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是黑格尔的哲学观无法解释的,特别是通过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国家观、法律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即在黑格尔看来,在人类历史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绝对观念。
因此,国家、法律都应该受到理性规律的支配。
但是,马克思看到,莱茵省议会的立法过程不是如此,在整个立法过程中,是土地所有者,森林所有者占了上风,立法者根本不是从理性出发立法,从而在整个过程中,理性显得软弱无力、束手无策。
于是,摆在马克思面前一个尖锐的问题:究竟是相信黑格尔的国家是理性的实现的论断,还是相信自己所观察到的生活的事实?这就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学说的怀疑和批判,进行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在阅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相关著作,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之后,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极其庞大且复杂,他试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构建和解释法律、政治和社会现象。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国家至上。
他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
然而,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价值和需求同样重要,不能仅仅因为国家的整体性而被忽略或牺牲。
如果过度强调国家的至上性,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对个体权益的侵犯。
其次,黑格尔在论述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时,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逻辑演进,而相对忽视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实际上,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往往受到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仅仅从精神层面去解释,显得过于抽象和理想化,难以真正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再者,黑格尔的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深刻分析。
他的理论似乎默认了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而没有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和反思。
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忽视的,而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很多时候恰恰是这些矛盾的反映和调节手段。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黑格尔法哲学的价值。
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我们思考法律和政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他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让我们认识到法律和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演进和完善。
此外,黑格尔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他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法律的内在基础。
这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因素,法律应当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在研究和思考法律、政治等社会现象时,我们既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理论成果,又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的脑袋瓜子嗡嗡的。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懂吗?我这小脑袋瓜能承受得住这么高深的理论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马克思在里面的观点,那叫一个犀利!他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针针见血。
我在想,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些观点,是不是也和我现在一样,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关于阶级的那些论述,让我不禁感叹:哇塞,原来社会还有这么多我们看不到的层面!可能我们平时都在忙忙碌碌,为了一点小事儿纠结,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我觉得吧,马克思的思考方式真的太独特了。
他怎么就能看得这么透彻呢?难道他有一双“透视眼”?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平时是不是太肤浅了,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去思考背后的本质?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又困惑,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迷宫。
但不管怎样,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收获满满。
不过,我也在想,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放到现在,是不是还完全适用呢?也许在某些方面是,也许在某些方面又不是。
毕竟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发展呀!总之,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爱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恨它让我费了好多脑细胞!但这一路,真好!篇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一开始,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书里乱撞,啥也没搞明白。
我就想啊,这都是啥呀?能看懂才怪!但我又不甘心,咬着牙继续读。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感觉了。
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开始清醒。
也许我以前对社会、对法律的理解都太简单、太天真了。
比如说,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以前我觉得离我可远了,那都是历史书上的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
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
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
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文章以“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开始,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批判首先要批判人民对现实的幻想,。
正如他接着指出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宗教只是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是指对象化为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
因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是人的精神慰藉。
可是“鸦片论”是让很多人困惑的。
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
.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必须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去理解。
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就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无情与不合理——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
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当宗教的光环消失以后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
当揭示了宗教的阶级社会的政治的功能受到批判之后,政治制度也就必然要受到无情的批判。
因此马克思说还必须对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为什么呢?接着马克思描绘了德国国家的现状,把一切丑的东西公开化和彻底化。
相比于现代其他国家,德国远远落后历史。
对德国制度的批判意义是什么——“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对现代各国来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
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
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如何透过德国的幽灵在演它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
”另外他通过批判表明现代德国制度是一个时代的错
误,它骇人听闻的违反了公理,它向全世界表明旧制度号毫不中用。
因此这种制度就没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了。
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的本身则是这些要求得以满足的决定性原因。
德国变态地参与了现代历史——“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才刚刚开始。
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对的,而且依旧当做锁链来忍受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刚从狡猾的理论过渡到无耻的实践。
”问题来了: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
马克思写作《导言》是希望找到一条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既然德国的整个发展没有超出德国的政治发展,那末德国人能够参与现代问题的程度顶多也只能象俄国人一样。
但既然个人不受国界的限制,那末整个国家就不会因为个人获得解放而获得解放。
德意志只能像人一样被解放,马克思发现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经历他们的未来的,因此它们在思想上是同时代的人。
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着-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问题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的实际脱离,在甚至还没有这种制度的德国,首先却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的批判脱离。
因此不仅有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因为他们这些理想制度就包含了对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而理想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已经经历过了。
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表现的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
于是德国的哲学也需要受到批判,但这种批判不能仅仅是理论的批判——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
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可是否能确立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可是当我们找到理论的基础之后,马克思发现,彻底的德国革命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然而德国思想界的要求和德国的现实对这些要求的答案之间存在惊人的分歧。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德国落后于同时代,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
它怎么能够一个筋斗就不仅超越自己本身的障碍,而且越过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呢?德国政府把现代国家世界的文明的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的缺陷结合了起来。
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世界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一般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的特殊障碍。
那么这种彻底的革命的现实的基础在哪?马克思认为①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
②一定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其他阶级的利益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在德国,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也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
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就是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阶级,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
德国的无产阶级是随着刚刚着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说到:“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
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那么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于是马克思得出如下的结论: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1.在德国,只有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
2.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灭。
3.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这里提出了他的理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三种方式(标序的)他的手段是“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最终马克思找到一条解放全人类的光明而曲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