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美术学文献综述范文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题目: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作者:XXX时间:XXXX年XX月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
首先,本文概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其次,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总结了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术学;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中国现代美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因此,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时期。
当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传统绘画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现代美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注重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风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术学开始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同时,中国现代美术学也开始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为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现代美术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美术教育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和文献的系统回顾,旨在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个关于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美术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美术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学的认知理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注等都在美术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具体应用。
发展主义视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崇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在教育中融入不同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对全球文化的理解。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法文献中对于艺术创作教学方法的讨论涵盖了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个别化教学等多个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技术与创意的平衡在数字时代,技术与创意的平衡成为美术教育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们讨论了数字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强调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社区参与与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美术教育在社区中的作用,提倡通过社区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科技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新兴科技融入美术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需要平衡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
全球化视野美术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跨学科融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跨学科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经验。
绘画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绘画语言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常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在艺术创作中,绘画语言的表现在作品中占领重要位置,也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本文在有限的文献著作中选取三个角度来论述绘画语言及其表现并浅谈对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绘画语言;材料;情感;精神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266-02一、从材料的角度谈语言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是材料的变革演绎着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置换则决定着材料在艺术中的语言价值和意义,材料和观念的变革是艺术演进和发展的主体,是它们带来了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带来了艺术视觉形象的不断前进。
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艺术材料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同时不同的绘画语言又丰富了绘画艺术,创造更多的艺术历史。
人们对材料的认识与了解经历了从外部形体到内部蕴含的发现延伸过程,早期对材料的认识局限在材料的外部形态上,即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这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只起到了一种简单的绘画媒介的形态的作用而存在。
渐渐的随着人们对材料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材料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性。
艺术家们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含转化,使材料自身的属性和创造力的得到释放和表现。
第二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在材料中的转变,即从艺术家用材料说话到艺术家让材料说话的过程。
当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它们自身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某种材料被艺术家选中,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氛围时,它们就成了一种语言。
二、创作者的心理语言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颜料、色彩、形状、线条等艺术表达方式传达情感,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
文献综述之吴冠中
解读吴冠中绘画的表现语言 一、创新意识
• 创新意识是创作的核心,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 人,创新真实景像。通过夸张、变形、增加、删简、嫁接、 幻化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 • 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 而也更具创造性。 • 吴冠中画中的线条既有中国画传统的力度美,又有时代的 节奏感、韵律感及变化美。线有刚与柔、滑与涩、直与曲、 粗与细、密与疏等变化; • 吴冠中画中的面运用既有中国画的简洁空灵,又有西方的 厚重充实,画面空处如野,密处如麻。 • 吴冠中的绘画语言给人以独特的特点。在水墨着色中,吴 冠中采用了西方色彩关系与民族民间色彩的结合,使画面 更加跳跃、鲜活,点面的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 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 起广泛关注。
解读吴冠中绘画的表现语言 --------在形式与抽象之间敞开心灵
• 作为中国现代水墨画革新的开拓者,林风眠在20世纪初注 意到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失落,他将这一现象与中国 画的形式问题自然地联系起来。在《东西艺术之前途》文 中指出。艺术家要表达出与时代相呼应的情绪,必须从形 式入手。其艺术思想和实践对20世纪后期中国现代水墨的 发展具有先驱性的深远意义。 • 20世纪后期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史上,吴冠中在形式方面的 革新与倡导,正是对林风眠所开拓的中国画革新之路的延 伸。吴冠中强调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让形式服从内 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 际,形态抽象化而格调东方化。
吴冠中在国内外美术界的地位
• 1991年7月,法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法国文化艺术最 高勋位”。 • 1992年3月,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在世画家办展, 推出“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 • 1993年11月,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为他举办“吴冠中水墨 新作、油画及素描展”。 • 1999年11月,中国文化部破例为在世画家举办个展,推 出“1999吴冠中艺术展”。 • 2002年3月,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第一位中 国籍“通讯院士”,该项荣誉被称为“艺术界诺贝尔奖”。 • 2003年12月,中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终身成就奖”。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古典油画的形式美探索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4班指导老师:赵宁四年之前,我来到内江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四年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我所就读的是美术学专业,在临近毕业之时,美术系的赵宁老师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探悉》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的盲目。
那个时候,我还在内江市西林中学实习。
深深的思索一番,突然发现我对这个题目是那样的陌生。
我也突然发现,我的大学时代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实践操作中,理论的东西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我要顺利的毕业,就必须要认真的,竭尽所能的将这个论文做完。
这是赵宁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这份真诚的期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完成我的实习课目,一边查阅所有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逐渐地、比较全面地认识了一次“么是古典油画”。
古典油画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精神为内涵,追求理想与和谐的表现风格,力求创造一种完美、整体的典范。
欧洲传统的古典油画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学理念和社会问题;或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
在绘画技巧上,强调精神的素描技术,柔和为妙的明暗色调,使作品呈现雕塑般的简约与概括,构图形式力求宏伟庄重。
所以,古典油画首先是一种绘画,然后又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知道了这两点,我就不会走入对古典油画的认识误区。
然后,我了解到了古典油画一般采用哪些表现形式。
古典油画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不表示具体的物象,仅作为两物象的界线。
第二,极注重透视法。
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第三,很重解剖学。
第四,很重背景。
画面完全填充,不留空白。
第五,题材以人物为主。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
然后就是关于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概述以及各类资料。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当前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些研究关注了美术课程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设计。
李红(2019)对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设计要求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审美、实践和表达三个维度来构建美术课程的建议。
艺术教育家谢志诚(2018)提出了“审美体验、艺术技能和艺术价值观”的教学框架,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技能和艺术价值观来促进其整体美术素养的发展。
一些研究关注了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陈芳(2017)研究发现,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如观察绘画、实践创作和文化解读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肖琪(2016)探讨了在美术课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教学策略,发现数字技术可以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些研究关注了美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和效果。
杜丽(2019)探讨了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方式,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作品评价、过程评价和参与评价。
李娟(2018)研究了美术课程对学生美感培养的效果,发现美术课程对学生的美感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一些研究关注了美术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和教育创新。
王小燕(2017)研究了美术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美术和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研究关注了美术教育中的教育创新和实践。
张小华(2018)探讨了美术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如网络教学和游戏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教育创新的建议。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育原理和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方法和效果、跨学科教学和教育创新等。
通过综合研究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查看。
美术的文献综述[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2]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23]周义敢,周雷.千古奇帝一宋徽宗传[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1996.[24]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2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薛永年.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薄松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赵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1]潘运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3]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35]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2.[36]李泽奉、刘如仲.古董鉴赏藏书;;古画鉴赏、书法鉴赏、文房四宝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杨福音.墨分五彩;;金枝玉叶[M].长沙: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38]徐忠平.漫长的冬季之苦与挽歌;;一个画家的手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9]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4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前言我国的美术教育诞生之初强调美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
如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图画课的教学目的是“练习手眼,并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奏定中等学堂章程》提出图画课的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画谱,教自在画,俾的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在1923年民国时期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科要旨》中提出:“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
”这一要求把美术课程界定为“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
在大纲中规定了要教会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正确地真实的描绘物体的形象、颜色和空间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美术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美术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从1979年《全日制时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提出重视“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中一直没有开设美术课程,199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普通高中也有了美术课,其中规定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目前,美术鉴赏作为教学内容和模块设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都得到重要体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鉴赏模块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查看。
美术的文献综述[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2]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23]周义敢,周雷.千古奇帝一宋徽宗传[M].黄山:黄山书社出版,1996.[24]颜娟英.美术与考古;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2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6]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薛永年.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薄松年.中国巨匠美术丛书;赵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1]潘运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3]潘运告.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35]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山版社,2002.[36]李泽奉、刘如仲.古董鉴赏藏书;;古画鉴赏、书法鉴赏、文房四宝鉴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杨福音.墨分五彩;;金枝玉叶[M].长沙: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38]徐忠平.漫长的冬季之苦与挽歌;;一个画家的手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9]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40]王颂华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以下将对相关的中小学美术
课程教学类文献进行综述。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
主体性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作者强调了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通过
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
素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关键。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与创造思维》一文中,作者探讨了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情感体验是
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创造思维则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在美术教
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艺术
表现能力。
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美术评价模式与实践研究》一
文中,作者分析了传统的美术评价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以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表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中主要涉及培养学生主体性、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
重要性,探讨了评价模式的改进和教学创新的方法。
这些研究为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提
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如何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面对学生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美术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发现成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美术课程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小学美术课程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参考。
研究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学生。
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教学政策和课程设置。
美术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美术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美术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学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
本文旨在对美术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美术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
1. 美术教育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材设计、评估和评价等。
Jones等人(2017)对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内容和评估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改进措施。
2. 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研究关注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以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意义。
Smith(2015)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创意设计研究创意设计强调将艺术和设计融为一体,追求独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Johnson(2016)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创意设计的影响,指出数字工具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4. 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心理学研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情感反应,以及艺术对人们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影响。
Zhang和Li(2018)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对人们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福祉。
5. 艺术市场研究艺术市场研究关注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和交易行为,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市场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Brown(2019)对当代艺术市场的研究发现,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市场需求、艺术家声誉和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6. 艺术治疗研究艺术治疗是一种将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用于帮助人们处理情绪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Davis(2017)对艺术治疗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艺术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社交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7. 艺术文化研究艺术文化研究探讨了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艺术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类文献综述一、前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教育界和家长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提升。
本文将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些学校缺乏美术师资力量,导致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美术教育。
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如画室、美术教室等条件不够。
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兴趣。
而且,美术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教师培训现状有待提高,一些美术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够。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中,也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一些地区加大了对美术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了美术教师的队伍数量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学校增加了对美术教学设施设备投入。
一些学校加强了美术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增加了美术课程的多样性。
而且,美术课程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提升,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
1.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文探讨了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该文指出,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美术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艺术修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美术教育。
2.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整合研究《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整合研究》这篇文献重点讨论了中小学美术课程如何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
该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应该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认知水平。
绘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绘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制图像来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过去几十年里,绘画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关注绘画的艺术性、技巧和意义。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探讨绘画的发展趋势、技术方法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绘画的理解。
一、绘画的发展历程在研究绘画的文献中,学者们对绘画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早期的绘画主要用于记录和再现现实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具有了自己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绘画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如数字绘画、装置艺术等。
二、绘画的技术方法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技术方法包括画笔选用、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等。
不同的技术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对于创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对比传统绘画注重技巧与真实性,而现代绘画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与创新。
传统绘画借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作为创作的源泉,而现代绘画则更加关注内心感受与表达,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让艺术家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艺术家和观众而言,了解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理解和欣赏绘画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在时代的演变中发展。
通过对绘画的发展历程、技术方法以及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对比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绘画作为学科,仍然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关注和探索绘画的奥秘。
参考文献:1. Smith, John. "A History of Painting." Art Journal, vol. 35, no. 2, 2010, pp. 45-67.2. Johnson, Mary.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in Pain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Studies, vol. 20, no. 4, 2015, pp. 67-89.3. Brown, Davi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ain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Visual Arts, vol. 15, no. 3, 2018, pp. 105-126.4. Lee, Jennifer. "The Evolution of Painting: From Realism to Abstrac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 vol. 25, no. 1, 2013, pp. 78-95.5. Davis, Laura. "New Trends in Painting: Exploring Digital Media." Art and Technology Review, vol. 30, no. 2, 2019, pp. 120-145.。
绘画语言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绘画语言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作者:韩永娇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绘画语言是作者的创作手段和目的,关于绘画语言问题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不论是理论家、艺术家们还是美术史学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在历来的文献著作中,针对阐述绘画思想和画评中论及语言的文章一贯是众说纷纭的话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够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地脉络,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绘画语言。
关键词:绘画语言;视觉;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187-01一、对绘画语言概念的分析“绘画语言”究竟是什么?吴冠中认为,绘画中这种特殊的“形式美”功能,即所谓的“绘画语言”。
通过薛毅的《绘画艺术语言再研究》对构图、构色、构意的再研究,探讨了在表现个人作品语言时应该用当代思维去理解思考,进一步强调了当代绘画语言的时代特点,同时论证了现代性艺术语言观念在绘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文明的发展,这些绘画理论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油画创作应当与时俱进,油画语言也是随着我们思想的丰富而更新,现代人应有现代人的艺术思维观念。
王光新的《艺术·语言·情感》从情感因素诠释艺术语言。
他认为绘画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由多种形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各个元素相互碰撞产生的不同的结果,而艺术家的情感则决定了最终的视觉效果。
因此审美情感因素是绘画语言的本质。
所谓的艺术语言的精神品质,指的是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材质语言和造型语言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形成独特的形式,作为与形式融合的情感体验,最终体现出事物的本质。
黄超成在《绘画语言解读系列》中指出,绘画语言是指艺术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把静态的艺术转换为一种视觉感受形式。
指出图像是绘画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有着传达艺术家心理情感的作用,这一功能被艺术家们普遍巧妙地运用到创作中用来表达情感,使作品具有温度以及一种人文情怀。
《威廉·莱布尔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应用》范文
《威廉·莱布尔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威廉·莱布尔(William Lable)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绘画语言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所称道。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威廉·莱布尔的绘画语言,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为推动艺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二、威廉·莱布尔绘画语言的研究(一)笔触与线条的运用威廉·莱布尔的绘画风格中,笔触与线条的运用尤为出色。
他的笔触灵活多变,既能够表现厚重质朴的质感,又能够呈现轻盈飘逸的效果。
他的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既能够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又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二)色彩的运用在色彩运用方面,威廉·莱布尔的画作丰富而和谐。
他善于运用各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主题,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色彩运用不仅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追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构图与布局威廉·莱布尔的画作在构图与布局上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空间、透视等手法,将画面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他的构图与布局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又展现了对创新的追求。
三、威廉·莱布尔绘画语言的应用(一)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威廉·莱布尔的绘画语言在艺术创作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许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借鉴他的笔触、线条、色彩等元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他的构图与布局也为画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威廉·莱布尔的画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研究他的绘画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威廉·莱布尔的绘画语言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设计师们可以借鉴他的色彩运用、构图与布局等手法,为设计作品增添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
近年美术语言研究概况
具有女性主义特征 的艺术 活动。女 性艺术 的 接 近 之 处 。 作 者 分 别 从
、
传统 绘 画语 言论 述
空间的变化和 家在艺术领域 的地位越来越 重要。女 性艺 时问延 续性、 运 动 轨 迹 这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关 于绘 画语 言 的概 念 , 许 多人 一直在 术具有 非常鲜 明 的性别 特征 , 女 性艺术通 说 明杜 尚在 探究, 许 多学者 对其 发表 了 自 己的看 法 。 过 区别于男性 的独特视角 阐释女性对世界 了详细 的论述 ,
于 语 言 以及 绘 画语 言 的研 究 文 章 可 以分 成
9
制 作 实例 演示 的 图例 与原
具 体 阐述 了杜 三、 关于 女性 主义 绘 画语言 研 究 作 对 比分 析 ,
下 楼 的裸 女 性主义 思潮 于 2 0 世纪6 0 年代 在 西 尚 的绘 画作 品《
以下几个类别 。
趣取 物骨相神态 , 表 现神韵和幽深淡远 ; 而 第 一章 , 女性 艺术 家以前所未 有 的热情参
五、 当代绘 画 语言 的思考
对于 当代绘 画语言 的思考 , 蒋永 青 的
西方绘 画源于 古典 雕 刻和 建筑 , “ 数” “ 理 与到“ 女性 艺术” 的建构 中来 , 并 由边 缘逼
达情感 , 并认 为绘 画语 言本身 也具有 情感 虹在《 存在 与超越—— 谈 中国 当代 女艺术 意 识 。 高 贵 在 《视 觉 象 家 的艺术创作》 一文 中总结 出中国女艺术 征—— 信 息 时代 图形 语言
一文 中提 出了信息技 家 的三种创 作状况 : 以女性 性别特质 为 出 探究》
志。 ” 到底“ 语言” 是什 么?吴冠 中认 为 , 绘 画中这种独特 的“ 形式 美” 功能 , 可称之 为“ 绘画语言” 。
美术教学评价文献综述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摘要:近期,笔者阅读了相关针对“美术教学评价”的文献,其中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文献却是寥寥40篇。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学习,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针对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中将存在哪些新的变化,通过了解并开展有效地美术教学评价,对提高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依据目前所参阅的文献,笔者将主要从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化、美术教学的遵循原则、美术教学的评价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价值评价教学评价一、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杨夏婧从评价结果、主体、态度、内容四方面,阐述传统美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为:重视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合作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评价态度主观,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内容过于重视技艺,忽视审美及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评价。
①蔡建良、吕建荣等从评价形式上,认为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评价以技能评价为惟一标准; 二是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三是只有教师评价, 没有学生评价; 四是只有作业评价, 没有相关的美术活动评价; 五是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不着边际。
②二、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过去的学科中心转为现在的学习中心,教材不再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产生。
(一)国内美术教育价值的取向问题国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重视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另一种认为应注重儿童个性和素质的培养。
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至少主要有三种价值:形式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即“美的价值”;二是描像的价值,就客观而言,即“真的价值”,就主①杨夏婧. 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J]. 文教资料, 2011,(24) .②蔡建良. 美术教学评价要实现“四大”转变[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04) .观感受而言为“生命的价值”;三是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这意义之最深境界,就主观感受而言乃“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对于美术语言的探讨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美术界的热点,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门论述语言和在论述绘画思想和画评中论及语言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在这些文章中,从不同的侧重点谈到语言,有代表性的论述方式和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从材料的角度论及语言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是材料的变革演绎着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置换则决定着材料在艺术中的语言价值和意义,材料和观念的变革是艺术演进和发展的主体,是它们的变革带来了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带来了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和发展。
具体说来就是人类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都与艺术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
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恰是在观念的变革下,艺术材料变革所带来的艺术语言从形到质的演变结果。
并得出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材料——艺术的材料——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关于材料的观念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部艺术的语言方式演变的历史。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观念变革下材料对艺术语言的开掘从外部向内部的延伸。
材料使艺术得以存在和彰显,还使艺术得以物质呈现。
纵观人类利用材料来创造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艺术材料被发现发明和应用,都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被创造和应用。
对材料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外部形体到内部蕴含的发现延伸过程。
早期对材料的认识局限在材料的外部形态上,即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
使材料在艺术里具有了一种单纯的规定性,及材料仅作为艺术的语言——一种交流符号的物质载体,一种艺术的媒介形态而存在。
随着对材料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在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因素的包裹下,材料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性。
艺术家们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含转化,使材料本身的言说力被发现、挖掘、张扬和意志化。
而艺术语言,就在材料自身的自然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和表现中得到新生。
第二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在材料中由代语向自语的转变。
即从材料代语(艺术家用材料说话)到材料自语(艺术家让材料说话)的过程。
当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它们自身并无艺术语言可言。
但当某种材料被艺术家选中,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艺术语境中时,它们就成了一种语言。
在人们对材料的观念性认识还处于对材料外部形态的认识层面时,材料的言说力并没有自主性。
尽管其某种语言因素可以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发生决定性作用,但它在实际上却实质性地被动受制于艺术家,成了艺术家思想和意志的代言者。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中的材料仅作为艺术语言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就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而“艺术家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用材料说话”就成了一种当然。
20世纪下半叶,“让材料自己说话”的观念在艺术中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家的创作自觉。
那些极具前卫意识的艺术,用现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起了一座通道。
材料自身语言内蕴的呈现和张扬,使人们的理性思维直接通向的不是对“艺术是什么”,而是“生活是什么”的深刻思考。
由此,艺术材料由代语走向自语,艺术力量的显现由艺术技巧转向材料自身言说力的显现。
第三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的呈现。
纵观人类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因各历史时期不同观念的影响,人类艺术语言还经历了一个由社会性语言向个体性言语、由语言的有意结构到有意解构(即有意拆除结构)的转变和发展。
自古希腊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观念都约定俗成地继承着一种话语的“中心主义”的原则。
一定艺术历史中艺术材料的语言,总是囿于一个体系(古典的体系),遵守一种规范,自觉体现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观念。
正是这种艺术“中心话语”统治艺术语言观念的反映。
随着对材料在观念认识上逐步深入,强调个体性言语“多话语并存”的艺术思维方式使艺术家开始反抗“中心话语”观的束缚和局限。
艺术“材料”的概念被重塑——除了传统概念里的那些艺术材料外,所有被艺术家发现了并欲彰显其言说力的元素,均进入了艺术领域而成为艺术的材料。
其结果是艺术语言的发展由单纯走向了丰富,“艺术”的概念被重组。
现代主义以及继之而起的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纷呈,是新的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呈现的最好证明。
刘平的《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一文,也认识到在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
在现代油画中,形式和内容的位置彻底颠倒过来了,内容变得好不重要,形式才是最关键的,艺术的自律迫使绘画向内部挖掘自身的特性。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即现代绘画越来越固守在对材料的玩弄里。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中,也说既然艺术家只能以语言的方式来保持和现实关系的差异性策略,从而实现有价值的文化批判,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语言的实验性。
并在其创作中,试图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对材料人文含义表达的探索,再就是对材料制作的技术含义的研究。
刘刚认为,材料的本性在根本上就是它的物质性所引发的人文主题,在别人看来那是些废弃的材料,一旦被我运用于绘画语言,让其进入一定的文化语境,它的表达性也就由此而生。
二、从绘画语言的心理角度进行解读代表性的有黄超成的《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黄超成借用阿恩海姆等心理学家的理论,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这种特性把图形传达情感的作用用于艺术表达,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
并对绘画语言做了定义: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
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运用、色彩原理运用和笔触、明暗运用等绘画技法。
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归结为传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说话或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感情,而在绘画中,艺术家则以颜料、色彩、形状、线条等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比如抽象画用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元素,表达一种纯粹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是作者对自然或内心你感受的对比,它就是绘画本身,它通过的图形和色彩的不同建构,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同时认为绘画语言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功能。
比如线条是绘画里最基本的表达手段,作为一种图画的媒介,其功能不仅可以客观地描绘对象,并可以从主观上来暗示感情,而且其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
色彩在绘画中可以用来创造气氛,象征思想和表现个人情感,即使不用色彩来再现具体的内容对象,色彩本身的构成秩序也同样能保险情绪和情感。
他认识到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说一幅画可以有内容,也可以没有内容而只有形式,可以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但不能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具体的倾向。
但把绘画语言的功能还是倾向于表现情感。
如艺术家画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抽象画,那他必须要运用极有个性特征的色彩、线条、图形、笔触、构图来表达出某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或情绪;如果艺术家既要表现内容,又要表现形式,那他就必须运用最适合于表现其内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达主题。
文章最后强调绘画是一种语言。
说一些绘画作品技巧很高,在构图、用色和细节的表现上都非常完美,但却成为不了伟大的作品。
那是因为它们缺乏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和画中物象以外的意义,它们只是完美的复制了自然而已。
并对绘画语言的发展做了一个概况:绘画在过去几千年基本上都承担着为社会、宗教、为政治、为道德教化等方面服务的任务,此外还有着记录图像的功能。
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自由地探讨艺术自身的性质。
这时候的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绘画形式、语言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是依附于某一个主题而存在。
现代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抽象的偏爱和画面的平面化处理,这都是为了使形式脱离自然的约束,从而达到更自由的表达个性、情感和风格的目的。
还有韩国榛的《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重在阐述视觉语言中,行为心理对技能表现即语言表现的作用。
即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既有它的独立性又有它的局限性。
同一种语言形式,由于使用功能的区别,也不可能相互取代。
人类在创造和使用语言时,形成语言文字和视觉语言两种。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和传播文明经验的媒介工具,视觉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他认为在视觉语言的传达中,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不一定就会获得绘画的艺术能力。
举例包豪斯的约翰·依顿教授援引的老子“三十辐共一毂”说明有和无相依存,但无起到本质作用,说明艺术能力是看不见的内在心灵活动。
和庄子的列御寇射箭的故事,批评为了炫耀技能而掌握技能,阐明心理定向产生的心理结构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是本质的。
三、对艺术语言的解读对于绘画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关系上,杨晨光在《自然语言的解读》中认为,绘画借鉴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启发绘画,一幅绘画作品,越是符合自然的语言就越自然、生动。
王光新的《艺术·语言·情感》则从情感因素解读艺术语言。
他认为绘画语言是由多种形式因素相融而建立的,不同元素整合成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又是由画家情感所决定的,所以绘画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感因素。
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材质语言、造型语言是按照特定的艺术方式构成特定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同时传达了与形式相融的情感体验,即形成了艺术语言的精神品质。
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的关系,杜俊萍在《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一文中谈到,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本身进行探索,而不必关注艺术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才是符合艺术之为艺术的本体的;并且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和本体的关注才是精英艺术家。
从理论上讲,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的这种内在关联,与艺术语言本身就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标准相关联。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艺术语言并不只有描绘、表现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功能,而且它也在言说的过程中,具有显现、确证使用它的主体,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价值的作用。
四、从具体绘画门类分析语言如徐鸿延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韵》,重在探讨笔墨情趣,认为笔墨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韵,也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化。
它表现丘壑山川外在形象的同时,还展示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它在描绘物像内在结构和神韵的同时,还展示着艺术家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
对情感的传达是其最为本质、恒定的特征。
同时把笔墨与老子的实源于虚、有源于无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说笔墨不仅仅是对自然形色之美的再现与描摹,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自然万物体悟之后的一种艺术升华,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山水画的笔情墨趣。
类似的还有卢培钊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从民族审美和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分析线、墨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