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从社会语用视角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
从社会语用视角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周叶(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摘要:语码转换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当今社会由于双语或多语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社交场合,言语交际不可避免的出现或多或少的语码转换现象。
语码转换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本文从社会语用角度浅析语码转换的功能,目的在于合理规范得使用语码转换,在社会交往中更好的规范使用语言以及传播文化。
关键词:社会语用;语码转换;语码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de-switching is th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oday's society, a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language users,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may inevitably occur in speech communication in some certain social situations. Code-switching, a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drawing many scholars’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pragmatic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search the functions of code-swit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regulating the reasonable use of code-switch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better us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nsferring as well.Key words: social pragmatic; code-switching; code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世界交往的更加密切,交往这一项社会活动无可否认得基于语言而存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转换。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要的一个研 究方向,与各种社会 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联 系紧密。文章总结提炼 了近三、四十年对语码转 换的研 究成果 。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了语码转换研究的历史现状、产生原 因、影 响意义 以
“
作者简介:江珊 ( 1 9 8 9 一 ) ,女 ,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
囤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d l Y U W E N H U A
江珊 :社会语育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以理解 且 复 杂 的 多 ,WT O翻 译后 的 中文是 “ 世界 贸易组织” ,不盲而喻 ,与前者相 比,后者更专业 但也更生涩 ,因此 。 在讲到这个词时,我们通常会 使用英语的 WT O来概括 。还有很多这类 的词 , 如 D V D 、U S B等。况且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思 维 习惯 。英 汉这 两种语 言 中常常会 出现有些 词表达 相 似 的概 念 ,但 其 意 义往 往有 不 同 的 内涵 和外 延 , 此 时 。运 用语码 转换 能够 帮说 话双方 准确理 解 、表 达话 语 的意思 。 语 码转换 产 生的影 响有一些 是与原 因有共 同之 处的 , 例如 , 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功能并显示权势 关 系 ;缓 和语气 、回避社 会禁 忌功能 ;改变 交 际双 方 情感 ( 拉 近 或是 疏 远) ;事 实 上 ,目前 有相 当一 部分 年轻人 喜欢 使用语 码转换 来表达 自己 ,大多是 中英 文 的转换 ,很 大一部 分是用 于 网络 、歌 曲或 日 常交 流 中 ,这些 新鲜 的语 码转换 的功 能作用 十分 清 楚 明显 ,大多是 为 了突出 主 旨、引起 注意 、追求 时 尚、简洁明了、方便快捷 。而在广告中或是宣传中 实用 语码 转换则 多半是 为 了美 化装饰 文字 ,强化视 觉效果 , 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语码转换分类之社会语言学视角英文
第9卷增刊 2006年12月上海电机学院学报JOURNAL O F SHAN GHAI DIANJ I UN IV ERSI TYVol.9Sup. Dec.2006 收稿日期:2006209211作者简介干 诚(82),女,讲师,专业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文章编号 167122730(2006)ZK 20035203Classification of Code Switching :f rom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G an Che 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Dianji Uni versit 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Code swit ching ,a s a li ngui stic p henomenon ,has a roused interest of ma ny li nguist s.They have set out to st udy i t f rom various perspecti ves.This paper i s i nte nded to provi de a sociolin 2gui stic observation of t his phenomeno n by cl assif ying it int o different t ype s and givi ng act ual e xam 2ples. K ey words code switchi ng ;bilingual ;sociolingui st ic s语码转换分类之社会语言学视角干 诚(上海电机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引起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
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区分出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中,校园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普遍。
所谓校园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校园中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和词汇,而在与外界交流时又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其突出,主要是因为在校园中,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和群体,并通过这种转换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词汇和用语校园语码转换的首要因素之一是词汇和用语。
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同一件事情。
例如,在学术领域或与教师交流时,学生可能会使用更正式的术语和词汇,而在与同学交流时,则可能使用更随意的语言和词汇。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到术语和专业词汇的使用,还包括语气、口音和语调等方面的变化。
二、身份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在校园中,学生的身份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从新生到老生,从普通学生到会长等。
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也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和维护。
例如,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使用更加随意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来与同学交流,以获得更多的社交认同和接纳。
而对于会长等高级别的学生来说,他们则需要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权威和责任感。
三、群体认同校园语码转换还涉及到群体认同的因素。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加入不同的社交群体,例如俱乐部、组织等。
这些群体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词汇,学生也需要在与这些群体交流时使用对应的语言和词汇来展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社交环境校园语码转换还与社交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交环境和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和词汇来适应和应对。
例如,在学术报告会或正式会议中,学生需要使用更加正式和专业的语言和词汇,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而在派对或异性社交中,学生则需要使用更加轻松和亲切的语言和词汇,以推动情感关系的发展。
总之,校园语码转换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研究校园语码转换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包括词汇和用语、身份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交环境等。
(完整版)社会语言学-浅谈语码转换
浅谈语码转换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样,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这种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
他们在沟通过程中,通常都面临着选择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因而语码转换的出现不可避免。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
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语码及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者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
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语言,洋泾滨语,克里奥尔语,标准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
Fraomkin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
Scotton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
McKa Hornberger认为当言语社团中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时,讲话人经常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
Poplack描述的语码转换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
她认为新插入成分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原有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
我们不妨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
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最早区别了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码转换,一种是喻意型语码转换。
情景语码转换是指,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语码,即在一种情景下采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景下采用另一种语码,话题不变,说话者根据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码。
关于社会语言学论文
社会语言学诞生的理论前提就是对于结构主义、生成转换理论的批判。
同时,也正是在这个理论批判的前提下确立了社会语言学坚持从语言实际出发,面向活的语言的研究原则。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社会语言学英汉语码转换分析一、引言语码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变体的总称。
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在双语体制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
[1]在社会语言学文献里,语码或代码code一般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指称语言或语言变体。
它强调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抽象的代码由负载意义的成分组成。
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体、语域甚至不同的社会群组中有不同的体现。
[2]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
[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际手段层出不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
网络技术的协助和驱动使得处于“身体缺场”境况下的人们同样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会话。
网络语言是传播网络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影响着社会。
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记录和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轨迹。
因此,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目前,有关语码转换各种功能体现模式,即语码转换的在哪些方面体现哪些功能的系统论述还屈指可数。
作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论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以及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RonadWardhaugh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
[4]既可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
他指出交际的参与者、场景、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基本因素。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化现象.doc
浅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化现象-“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大学英语语码转化【摘要】语码转换既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交际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运用语码转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化现象进行了透析。
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语体或语域。
语码转化(code-switching,简称CS)则是指人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交际情境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
即从一种语言变换为另一种语言,例如从英语专用汉语;或从一种语言的变体变换为同种语言的另一种变体,例如从汉语的普通话到方言,英语的正式语言到俚语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化是人们在双语或多语环境下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进行语码选择而发生的语言行为,是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是本国教师,母语是汉语,外语是英语,是熟练的双语操纵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运用英语所讲内容不能被学生理解或消化时,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会转而运用和学生同为母语的汉语进行简单、易懂地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样,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思想表述或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也会很自然地向母语求助,自动地停止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总之,在母语为汉语的大语言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和习得,作为同时具备英汉两种语言能力的教学双方,在进行相互交流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语码转化需求,出现语码转化现象。
所以,研究和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化现象,有助于课堂教学和师生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1 语码转化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点1.1 对应译词英汉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为汉藏语系,英语为印欧语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也存在着很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
在英汉互译时,这些词汇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只能利用语码转化进行音译。
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作者:郭玉玲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9期【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交流中的常见现象引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关注。
大学校园为语码转换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会话的语料收集,本文简述了大学生语码转换的主要形式及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码转换形式语用功能社会语言学家用语码(code)这一术语来指代“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其他语言变体,甚至可以是指一种语体,如正式语体或非正式语体。
比如说,在英国和中国,英语和汉语分别是两种最主要的语码,而在两国国内不同区域使用的地方性的语言也是各种不同的语码。
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时,如果使用的语码不止一种,那么他们通常会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以及交际情境的不同而进行语码选择。
当说话人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外一种语言或变体,这自然就产生了语言学家称之为语码转换的言语现象。
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Gumperz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码转换做出了经典的分类: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并对语码转换的会话功能进行了分析。
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得到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社会语言学界和心理语言学界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我国,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何自然、黄国文、祝畹瑾等等,对后续的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大学生身份,以当代高校为背景,对大学校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主要形式大学其实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共同体,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掌握着不同的语码。
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分类
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分类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语言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变化和演变。
在这个领域中,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码来进行交流。
这种语言码包括单词、短语、语句甚至是语音、语调等。
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单句或者对话的不同部分,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中。
它不仅包括单向转换,也包括相互转换。
二、分类1、情境语码转换情境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比如,在国际商务会议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但是,有时候也会使用汉语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比如介绍自己的名字、称呼对方等。
2、语体语码转换语体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之间进行转换。
比如,使用正式语言在商务场合演讲,而在社交场合则使用口语或者非正式语言。
3、旁白语码转换旁白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个对话或者单句话中,使用两种或者以上的语言进行交谈。
比如,在中文对话中突然使用一部分英语表达。
4、语汇语码转换语汇语码转换指的是在一段话或者对话中,交替使用两种或者以上的语言来表示不同的概念。
比如,“Let’s去看电影”。
5、双向语码转换双向语码转换指的是两个人都在不同的语言中交谈,可以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交替使用两个语言。
比如,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进行对话。
6、混合语码转换混合语码转换指的是将两种或者以上的语言同时使用在一段话中。
比如,在一个句子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单词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以上分类是当前社会语言学中最常见的几种语码转换。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分类之间的界限可能会相互交叉甚至某些转换会出现多种形式。
语码转换现象在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存在,在社交场合、商业交流、教育教学以及媒体传播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对于研究语言交流,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语码转换作为现代社会语言交际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摘要: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多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话语形式。
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相比,网络交际语言有其独特的特点。
本文讲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英文语码转换一、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语言学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应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2]。
“互联网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逐渐在网络空间中形成。
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使用”[5]。
可见,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现实的语言生活。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常用的网络交际语言。
二、语料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以下两组语料:语料1:“你能get到我的point么?!”语料2:A:“你在做什么?”B:“觅食ing···”在语料1中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具体语言使用的情形中,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取得更佳的表达效果。
曾流行一时的“out”“I服了U”等网络流行词句逐渐淡出网络,而此类能够随时创新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广大网民喜爱,例如“我根本就不care”“累cry”“666”等等,也有根据他国语言谐音演变成网络流行词诸如:“欢醒”“胖次”等等。
而语料 2 的中在汉语的动词后加上英语语法中的词缀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的表达在汉语环境中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
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
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交际、意义和变异等方面。
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法和发音上,还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上。
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下面我们对它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进行切换或者插入不同语言的一部分。
在多语情境下,语码转换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它在跨文化交际、双语教育和社会融合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码转换通常表明说话者的双语能力、跨文化经验、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并且可以通过这种转换达到交际的目的。
总体来说,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在语音、语义和语用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语码转换的分类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交替转换、嵌入转换和迭加转换。
1. 交替转换交替转换是指说话者在语言交流中间交替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
通常,在语言习惯不同的地方,说话者会不自觉地切换语言,以满足交际需求。
交替转换是一种渐变的、习惯性的切换,这种切换通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有时甚至只有一个单词。
交替转换通常不会影响句子的整体结构和意思,只是用另一种语言的单词来表达某些特定的含义。
2. 嵌入转换嵌入转换是指在主要语言环境中间插入一部分另一种语言的语言片段的一种转换。
嵌入转换比交替转换要固定,通常是在一段语言交流中插入另一种语言的短语、成语或者俗语等。
这种转换比交替转换要显眼,比较容易辨别。
说话者在进行嵌入转换的时候,可能借助对方语言习惯,或者自己的语言习惯实现转换,这种转换比较有特色,可以显示出说话者的语言特质。
3. 迭加转换迭加转换是指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同时用来表达某一个概念或者情境的一种转换。
迭加转换通常在多语使用的情境下出现,在语言交流中,说话者可能会产生出所谓的“混杂语”,使两种语言同时混合在一起。
[转换,社会,语言学,其他论文文档]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摘要: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外在动力,而交际者心理则是其内在动因。
此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做了较系统的梳理。
前者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反映社会场景;后者提供便利,表达情感,缓和语气,并创造幽默氛围。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规则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由于语码转换具有普遍性与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得到了诸多学科的重视,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仅语言学界就出现了五种主要研究路向。
其中,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更成熟,体系更完备,它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语码转换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但“这种研究似乎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刻揭示语码转换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和心理等因素。
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不是一个全面的研究路向”。
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语言学其他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一、文献综述(一)语码转换的定义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既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
与语言、方言、标准语、语域、皮钦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相比,语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社会偏见,因而成为社会语言学家用于代指任何语言交际系统的中性术语。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因而被视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语码转换定义。
大体来讲,现有的定义主要围绕“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或称“语码混用”)的关系而纠缠不清。
有些学者从语码转换的语言单位出发认为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则发生在句子内部。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相关问题探讨
96一、语码及语码转换的概念二、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参考文献】语码转换表示的是通过语言接触造成的语言现象。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1、NewZealand和澳洲完全不一样,澳洲是个美国和VictorianEngland的混合种,一股暴发户味道,又因为是个Continent,自然就arrogant,atthesametimecomplacent,NewEngland像英国,是个岛,notbigenoughtobeeitherarrogantorcomplacent,butbeingcutoff,farfromeverywhere,thereismoretime,morespace,peopleseemtoreflectmore.Reflectioniswhatreallygivespeopleculture.(《傅雷家书》,p.333)2、Intellectually我是纯粹东方人,emotionally&instinctively又是极像西方人。
Blom&Gumperz(1972)区分了“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
从这以后,语言学家们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Myers-Scotton(1993a,1997[1993d])分别提出的“语码转换的标记性模式”和“母体语架构模式”,旨在阐释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和语法特征;Jake,Myers-Scotton,&Gross,2002;Myers-Scotton(2002)结合乔姆斯基的“简约论”(Chomsky1995)对“母体语架构模式”进行修正,提出了接触语言学理论,以阐释其语法特征;Halmari(1997)则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管辖和约束理论,旨在探讨语码转换的句法限制;Milroy&Muysken(1995)、Chan(2003)等从跨学科的角度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的多维度研究等。
1、心理功能(1)凸显教师地位。
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 6-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河北外国语学院/牛珊珊 郭玉玲【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交流中的常见现象引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关注。
大学校园为语码转换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会话的语料收集,本文简述了大学生语码转换的主要形式及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码转换 形式 语用功能社会语言学家用语码(code)这一术语来指代“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其他语言变体,甚至可以是指一种语体,如正式语体或非正式语体。
比如说,在英国和中国,英语和汉语分别是两种最主要的语码,而在两国国内不同区域使用的地方性的语言也是各种不同的语码。
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时,如果使用的语码不止一种,那么他们通常会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以及交际情境的不同而进行语码选择。
当说话人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外一种语言或变体,这自然就产生了语言学家称之为语码转换的言语现象。
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Gumperz 从互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码转换做出了经典的分类: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并对语码转换的会话功能进行了分析。
Poplack 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得到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社会语言学界和心理语言学界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我国,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何自然、黄国文、祝畹瑾等等,对后续的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大学生身份,以当代高校为背景,对大学校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主要形式大学其实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共同体,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掌握着不同的语码。
大学校园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及成因分析
1622018年45期总第433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校园里的中英语码转换及成因分析文/庞晓红【摘要】本文以大学校园内的中英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较全面地对中英语码转换—语用现象进行了分类及结构特征研究,并对这种语用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运用poplock 分类法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就其结构特征做出研究总结。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内的中英语码转换分为两类: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
句内语码转换是在汉语语句中夹杂使用某个英语词或者短语,这种表达方式简单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句间语码转换是句子,但多为省略句,句子结构简单短小,措辞简单容易记忆。
再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其做出成因分析,研究发现,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第一位的,对语言现实的顺应紧跟其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较少出现。
同时,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策略,实现了诸多语用功能:追求文化身份、时尚、便利高效、幽默等。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分类;语码转换顺应【Abstract】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bilingual-English and Chinese code switching corpus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duct an study in corpu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de switching in order to explore code switching types,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motivation ,functions.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erms of code switching types,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types: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and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Sentences s structures are simple, short, brief, mostly elliptical sentences. And in terms of pragmatic motivation, functions, adaptation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ranks the first,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motivations and social taboo rank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 Meanwhile, code switching on campus fulfills variouspragmatic functions: seeking cultural status, fashion, humor, convenience etc.【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hinese-English code switching; motivation analysis【作者简介】庞晓红,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
Summary of Code-choice in Bidialectal InteractionIn this paper we will focus on the explanation on the code-choice in bidialectal interaction: the choice between Putonghua and Cantonese in a radio phone-in program in Shenzhen. We’ll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level sociolinguistic structures and microlevel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s by studying code-choice between Putonghua (the standard dialect) and Cantonese (a regional dialect) in calls made to a radio phone-in program in a bidialectal city, Shenzhen. There are two aims about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one is to discover participants’ methods of establishing the code for host-caller interaction episodes. The second one is to find out what reality macrolevel sociolinguistic structures might have for the speakers as manifested in the microlevel procedures.At this part, we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and language of Shenzhen: a macro description. From early 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ety, mulilevel and multimethod ananysis have been recoginized as imporatnt features of sociolinguistics reseach . Macrolevel descriptions have been offered by scholars who set out to discover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language use. Social network theories, the concept of domain of language use and the markedness model have all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While microlevel descriptions have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uncovering patterns of interaction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spisodes. With a focus on the local character of members procedures that constitute the interaction structure, studies of this kind are typically reticent about the question of macro–micro linkages. However,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levels of analysis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more coherent model which integrates the fine-grained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and the macrolevel analysi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code-switching is used as a community practice. And analysts must first examine how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make external social factors relevant to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episodes in which they are engaged. By using this approach,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show th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behavior and macro social factors such as identity, status, relation.In the following, we will provid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history and language situation in Shenzhen where the radio program was broadcast, focusing on the city’s development from a mono-dialectal community to a bidialectal one. In this section we describe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Shenzhen. We start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ity’s histor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ckground relev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The name Shenzhen originally referred to a small frontier markettown in Bao’an County, in the sou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bordering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Kong. It has served as the county seat of Bao’an since 1953. Today the name refers to a municipal city covering all of what used to be Bao’an County. The county’s history goes back as early as the year 331, at which time its jurisdiction covered an area much larger than today. By 1958 the county had settled at its present size. On 5 March 1979 Bao’an County was re-named the municipality of Shenzhen. In August 1980, as a resul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SEZ), the first SEZ in China, was set up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ity. In October 1981, the county of Bao’an was re-established, this tim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unicipality of Shenzhen, its administration covering the area of the city outside the SEZ. Thus, Shenzhen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 county section and a special economic zone.Today due to the change of Shenzhen’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pulation of this area has increased a lot , which wa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setup of the SEZ, which is a result of China’s open-door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ic reforms. The job opportunities in Shenzhe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EZ, have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to southward migration. As a result, Shenzhen has become a fast-growing migrant city where thenumber of local residents is out-numbered by migrants from other part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of China.This influx of large numbers of new migra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Shenzhen. The city saw an active period in 1980s when it shifted from a basically mono-dialectal community to a bidialectal one. Originally, local residents wer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ajor dialects, Hakka and Cantonese, living in separate areas of the municipality. Now, almost all major Chinese dialects can be found. Thus, in Shenzhen, people speak different, often mutually unintelligible, regional dialects, Putonghua, the national standard dialect, might have been expected to be a reasonable choice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link with other parts of China has given impetus to the use of Putonghua, the rising economic statu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increasing business connections with Hong Kong has also raised the status of Cantonese. Two obvious reasons to be noticed,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migrants, especially well-educated intellectuals from the north, have brought Putonghua to Shenzhen; the second one is that they have also felt the need to learn Cantonese as a useful tool for daily communica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Cantonese radio and TV program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m to learn Cantonese.Besides, non-Putonghua speakers are also exposed to the standard dialect through Putonghua programs.Beginning in the mid-1980s, Putonghua gradually became dominant in more and more social domains due to several factors. Firstly,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made a decision to unify the language of Shenzhen. Secondly, schools and media also took an active role. Thirdly,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there were practical needs under the impact of market economy. In a word, Putonghua proved to be useful when people at government or business meetings were from different dialect regions. Also, when doing business with people from the north, the ability to use Putonghua was linked with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ll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emergence of a bidialectal community. Putonghuahas now become the language of the work place, e.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chool education, media publicity, and service encounters. At the same time, mother-tongue dialects are still used for more private occasions within families and between friends from the same dialect regions.To be concluded, the great language changes that Shenzhen underwent in the 1980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bidialectalism in the city. Scholars generally welcome the change. They do not see a conflict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preservationof mother-tongue dialects, but they recognize the distinct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standard and regional dialects. Some scholars have addressed the balance of radio and TV programs in Putonghua and in different dialects.While Putonghua programs should be increased, they say, those dialects 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What we should notice is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dialect programs, but also a relatively higher status of Cantonese among other regional dialects spoken in the city.。
语码转换运用论文
语码转换运用论文第一篇:语码转换运用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发生在持双语者或多语者进行言语交际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分为情景型、喻意型和会话型三类。
个人的语码选择和转换这一策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动机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因素;主观动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是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它通常发生在双语者或多语者中,即随着具体的语境,持双语或多语者在说话时会面临着选择一种合适的语码的问题,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或需要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一种语码,或使用两种语码的混合码,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语码转换。
(许朝阳,1999:55)许多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语码的构成,有的关注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其所发生的语境。
本文拟从社会因素和个人主观动机两方面来分析语码转换的动机。
一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语码(code)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语言形式,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实际需要从一种语言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曲晶,孙芙蓉,2007:148)即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语言接触。
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开始说一种语言后根据场景,中途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在一句话中夹杂、交替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不会改变其话题。
据此,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喻意型(metaphorical)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一种在正常状态下仅用一种情景的变体被用于不同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conversational)即是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景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发生变化;情景型(situational)由于改变话题及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RAHudson,2000:100)二语码转换动机的回顾上文已述,语码转换是指持双语或多中语言的个人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根据具体场景及自己交际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语码调整或转换。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探讨
2422020年42期总第534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语码转换与身份建构探讨文/于海燕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在语气用词等方面也会有着一定的改变。
在现阶段下的语码转换同语言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语码转换是构建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彰显一个人身份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这样的研究现状下,更多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将语码转换同语言学结合起来。
语码转换可以说是帮助人们形成固定语言交谈方式的主要手段,在促进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随着社会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探寻更加科学合理的交流方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加合理的交际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1.产生原因。
语码转换能够起到在语言交际中传递信息及传递感情的作用,在当今阶段重视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下,语码转换对人们的交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定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者在社会功能上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首先,在人类语言的发展中,语码转换的产生是必然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及发展,都需要拓展自身的内容形式,加强语言自身的优势及长处。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
语言不是封闭的,是需要不断发展与进行使用交流的,因此,在语言不断拓展自身功用的情况下,语码转换也会相应产生。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更加规范的交际方式以及更加科学的交谈形式,是促进人与人和谐交往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南方沿海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因此,该地区使用英文语码转换的现象就要早于内陆地区。
社会发展是促使语码转换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了满足人类自身情感的需要,人们也在不断寻找更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语言交际是最基础的交流方式,是建立人与人基本关系的起始点。
[语言学,视角,社会]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看语码转换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看语码转换对英汉翻译的影响1语码转换的一般分析1 什么是语码首先,语码不是一个语言的术语。
其次,它是由社会语言学借来的,他被描述为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可以指一种语言,例如英语、中文、法语,或者语言的小种类,例如地区方言,方言和标准语言。
它可以通过适应任何语言模式应用的扬声器沟通。
例如,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的一组编码,在不同场地可以选择不同的语码,如地域方言,官方语言等等。
通常人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语码在某种情况下,这可能是最适合和最能表达说话者意思的办法。
例如演说家会选择一个正式的语码在他们的演讲中;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使用一个非正式的语码;牧师是用宗教布道式的严格语码。
语码选择密切相关演讲者的心理和社会意识。
我们经常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心态下有意识地修改我们的语码。
1.2 什么是语码转换命令只有一个语言或者各种各样的语言,不管是一种方言还是风格都是一个不好理解的现象。
人们经常不是同一种族,多种语言使用这能说多种语言。
一个人不会另一种语言,所以需要一个翻译者将这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这个人可以知道的语码。
因为不同情況需要不同语码,一个翻译者需要按照语码的变化情况来做最后的转换决定。
它常常可以通过扬声器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
例如从中文到英文,或者从方言到标准语言,这种现象统称为语码转换。
2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码转换2.1语码转换问题正如上面所讨论的,语码转换中无论是口头或者是书面,每种语言都有共同的特点。
在中文和英文中,显示语码转换反映了社会、心理和其他应影响,在这里没有夸张的说鱼吗转换是变化的迹象。
如果在翻译中,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重要迹象,渲染成目标语言后,翻译几乎是完美的。
但是有时候翻译会跳过语码转换的翻译源语言,使得被翻译出来的话更加让人理解。
2.2语码转换的可译性由于语言的共性,我们认为翻译是容易进行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之间的的翻译困难的东西,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独特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英语毕业论文)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2、(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3、(英语毕业论文)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4、(英语毕业论文)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7、(英语毕业论文)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0、(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1、(英语毕业论文)《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4、(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6、(英语毕业论文)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17、(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18、(英语毕业论文)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9、(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0、(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1、(英语毕业论文)《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2、(英语毕业论文)《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开题报告+论文)23、(英语毕业论文)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24、(英语毕业论文)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25、(英语毕业论文)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26、(英语毕业论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7、(英语毕业论文)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28、(英语毕业论文)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9、(英语毕业论文)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30、(英语毕业论文)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31、(英语毕业论文)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3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33、(英语毕业论文)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34、(英语毕业论文)《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35、(英语毕业论文)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36、(英语毕业论文)《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开题报告+论文)37、(英语毕业论文)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38、(英语毕业论文)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39、(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0、(英语毕业论文)《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开题报告+论文)41、(英语毕业论文)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2、(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3、(英语毕业论文)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44、(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45、(英语毕业论文)《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开题报告+论文)46、(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47、(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4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49、(英语毕业论文)希望失落的机械天堂——析《加算器》中的人性失落主题(开题报告+论文)50、(英语毕业论文)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51、(英语毕业论文)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开题报告+论文)52、(英语毕业论文)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53、5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55、(英语毕业论文)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56、(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5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58、(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59、(英语毕业论文)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60、(英语毕业论文)适者生存——解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存法则61、(英语毕业论文)旅游英语翻译方法62、(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63、(英语毕业论文)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64、(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65、(英语毕业论文)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开题报告+论文)66、(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67、(英语毕业论文)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开题报告+论文)68、(英语毕业论文)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9、(英语毕业论文)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开题报告+论文)70、(英语毕业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开题报告+论文)71、(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72、(英语毕业论文)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73、(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74、(英语毕业论文)《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5、(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开题报告+论文)76、(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7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78、(英语毕业论文)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79、(英语毕业论文)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0、(英语毕业论文)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81、(英语毕业论文)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82、(英语毕业论文)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83、(英语毕业论文)《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84、(英语毕业论文)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85、(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开题报告+论文)86、(英语毕业论文)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 (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87、(英语毕业论文)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论文)88、(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委婉语的内涵89、(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90、(英语毕业论文)语境视角下《边城》中对话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91、(英语毕业论文)《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93、(英语毕业论文)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94、(英语毕业论文)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95、(英语毕业论文)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97、(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开题报告+论文)98、(英语毕业论文)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9、(英语毕业论文)《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00、(英语毕业论文)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01、(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102、(英语毕业论文)《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3、(英语毕业论文)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104、(英语毕业论文)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05、(英语毕业论文)“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开题报告+论文)106、(英语毕业论文)《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7、(英语毕业论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8、(英语毕业论文)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109、(英语毕业论文)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110、(英语毕业论文)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11、(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112、[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113、(英语毕业论文)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14、(英语毕业论文)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115、(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16、(英语毕业论文)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7、(英语毕业论文)论中美广告伦理观的差异——从“性感平面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8、(英语毕业论文)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119、(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12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21、(英语毕业论文)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122、(英语毕业论文)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23、(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野性的呼唤》124、(英语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25、(英语毕业论文)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2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127、(英语毕业论文)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28、(英语毕业论文)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文)129、(英语毕业论文)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130、(英语毕业论文)《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31、(英语毕业论文)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32、(英语毕业论文)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133、(英语毕业论文)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34、(英语毕业论文)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35、(英语毕业论文)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开题报告+论文)136、(英语毕业论文)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分析137、(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138、(英语毕业论文)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139、(英语毕业论文)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0、(英语毕业论文)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141、(英语毕业论文)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42、(英语毕业论文)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3、(英语毕业论文)《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144、(英语毕业论文)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45、(英语毕业论文)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46、(英语毕业论文)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开题报告+论文)147、(英语毕业论文)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148、(英语毕业论文)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49、(英语毕业论文)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 )150、(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1、(英语毕业论文)“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52、(英语毕业论文)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153、(英语毕业论文)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154、(英语毕业论文)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155、(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6、(英语毕业论文)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57、(英语毕业论文)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58、(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5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60、(英语毕业论文)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1、(英语毕业论文)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162、(英语毕业论文)《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63、(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64、(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165、(英语毕业论文)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66、(英语毕业论文)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167、(英语毕业论文)《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168、(英语毕业论文)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开题报告+论文)169、(英语毕业论文)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170、(英语毕业论文)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171、(英语毕业论文)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72、(英语毕业论文)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开题报告+论文)173、(英语毕业论文)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74、(英语毕业论文)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开题报告+论文)175、(英语毕业论文)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176、(英语毕业论文)论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77、(英语毕业论文)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78、(英语毕业论文)试谈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渗透179、(英语毕业论文)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180、(英语毕业论文)《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81、(英语毕业论文)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182、(英语毕业论文)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开题报告+论文)183、(英语毕业论文)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84、(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85、(英语毕业论文)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8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87、(英语毕业论文)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188、(英语毕业论文)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9、(英语毕业论文)《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开题报告+论文)190、(英语毕业论文)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191、(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2、(英语毕业论文)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193、(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94、(英语毕业论文)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195、(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196、(英语毕业论文)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97、(英语毕业论文)《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198、(英语毕业论文)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Norms(开题报告+论文)199、(英语毕业论文)《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200、(英语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