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大染坊》观后感
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
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看了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年也是在央视热播的《大染坊》。
两剧的男主角虽然出身不同、受教育不同,却都在当时的工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一个没有经验、不愿做买卖、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商界后却实现了自己“汇通天下”的理想,成为富可敌国的晋商,这已属传奇;而《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一个要饭的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面对如林高手却频出奇招,节节胜利,“染出一片蓝蓝的天”,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但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确有原形,他们的成就也都有案可查,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了。
如果说乔致庸成功是因为他读的书多,但陈寿亭却不识一字;如果说陈寿亭成功是凭他的专业知识,可乔致庸却是商界的门外汉;如果说他们靠的是经济实力,那么乔致庸比不过邱、水、元家,陈寿亭也赶不上孙明祖、林祥荣,更不如日本人藤井。
当我们静下心来往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没有这两点,就是读再多的书,专业知识再丰富,经济实力再强,也想不出高妙的招数和谋略,即使想出来,也用不出来;有了这两点,不识字可以请人读报,不懂专业知识可以聘请行业高手,没有经济实力可以借助别人的实力。
这才是当今企业界人士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两剧现实意义所在。
心胸决定经营的质量乔致庸千里迢迢冒死贩来茶砖,为了避免因路途损耗致使合作商和消费者吃亏,硬是将每一块茶砖的分量增加一两乃至一两半。
陈寿亭把布送给学生做横幅,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发回扣和奖金,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等等等等。
两人以上这些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影响利润的做法,心胸狭窄的人打死也想不出来,而乔致庸和陈寿亭却非常自然的做出来了。
乔致庸把一斤一两的茶砖当一斤卖,损失了一两茶叶,却顺利的开辟了俄罗斯的茶叶市场。
陈寿亭送布给学生做横幅,实际上是用死的积压产品做活了广告,既宣传了产品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打开了青岛市场;他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回扣,其实是用很少的投入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
大染坊读后感
大染坊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书——,读完之后,心里就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涌上心头。
书里的主人公陈寿亭,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从一个要饭的小乞丐,一步步成长为印染界的大亨,这一路的艰辛和波折,看得我是又揪心又佩服。
陈寿亭的身世那叫一个凄惨,从小没爹没娘,流落街头,靠要饭为生。
但这小子机灵得很,脑子转得比风车还快。
在周村的时候,他靠着一股子聪明劲儿和不服输的韧劲儿,硬是在染坊里站稳了脚跟。
他对染布那真是有一手,别人染不出来的颜色,他能染;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他能解决。
而且他这人特别会做生意,讲诚信,重情义,慢慢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就是陈寿亭和孙明祖之间的那场商战。
孙明祖是青岛的一个印染厂老板,也是个厉害角色。
但陈寿亭那是技高一筹啊!为了对付孙明祖,陈寿亭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先故意让孙明祖拿到了自己新出的染布配方,孙明祖一看,这配方好啊,能赚大钱,赶紧就照着生产。
结果没想到,陈寿亭在配方里做了手脚,那些布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掉色。
这一下,孙明祖可惨了,不仅赔了一大笔钱,声誉也受损。
而陈寿亭呢,趁机抢占了市场,大赚了一笔。
这个情节里,陈寿亭的智谋和胆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是那种靠坑蒙拐骗取胜的人,而是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巧妙布局。
他知道孙明祖贪心,看到好的配方肯定忍不住要抢,所以就故意设了这个局。
但他也不是要把孙明祖往死里整,只是给他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事后,陈寿亭还主动和孙明祖和解,一起合作做生意。
这种能屈能伸,有勇有谋的性格,真的让人不得不服。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特别感动,就是陈寿亭对待工人的态度。
他虽然是老板,但从来没有把工人当下人看。
他知道工人辛苦,所以给的工钱高,福利好。
厂里有个工人家里出了事,急需用钱,陈寿亭二话不说,就拿出一大笔钱帮忙。
而且他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吃饭,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
在他的厂里,工人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因为他们知道,陈老板是真心对他们好。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1. 引言《大染坊》是一部描绘我国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电影。
观看这部影片,我初衷是想了解那个特殊时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兴衰变迁,期待从中感受到一代创业者的坚韧与担当。
1.1 主题概述影片主题思想紧紧围绕着民族工业的崛起与抗争,展现了主人公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时代背景则设置在二十世纪初,那是我国民族工业艰难求生的时期,内有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们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2 影片亮点《大染坊》在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导演对影片的把握恰到好处,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演员方面,主要演员表现出色,成功塑造了个性鲜明、饱满的角色形象。
摄影方面,影片采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细腻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
音乐方面,配乐恰到好处,既有激情澎湃的旋律,又有深沉内敛的音符,为影片增色不少。
2. 角色分析2.1 主要角色分析《大染坊》中的主要角色,陈六子,一个出身低微,却有着坚韧意志和远大抱负的人,他的成长历程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
他的性格特点表现为勤奋、聪明、果断和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
面对生活的艰辛,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他的动机源于对家人的责任,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所处时代的不屈不挠。
另一个主要角色是赵氏,一个传统又具有开拓精神的女性。
她既有传统女性的柔顺和持家之道,又有突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和智慧。
在陈六子的事业道路上,她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的知己和得力助手。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看到她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她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
2.2 次要角色分析影片中的次要角色,如陈六子的好友“小山东”,他的忠诚与直率,为陈六子提供了不少实质性的帮助,而他的悲剧性命运也深深影响了陈六子的人生观。
再如染坊的师傅们,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专业技能,不仅为影片增色,更是陈六子事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第一篇:《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两周的课余时间,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颇有感触。
剧中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自清朝末年到七七事变、从沿街要饭的乞丐成长为工业巨头的奋斗经历。
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叶发生、发展、成长、壮大,以及在当时的国情下一代人兴业报国之梦诞生与毁灭的过程。
下面我从市场营销方面谈谈陈寿亭的经商故事。
要想营销做得好,产品就得质量好;要产品质量好,就要员工积极卖力去做;要员工积极卖力,领导就要好的管理能力,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不能用语言刻画的吸引力。
看过片子后,我们会感到陈寿亭在其整个管理过程中,一直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如他在青岛,企业发展壮大时给工人长工钱;到济南开染厂后给技术好、能干的工人长工钱,同时给予员工关心和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本管理的思想。
在青岛,大华染厂刚起步时,他天天泡在车间,与工人一起下料;工作中身先士卒,显示了与员工的亲近;为使企业能够快速发展,他思考企业发展大计,以至于累得睡在工作岗位上;他演示了用鱿鱼试验水温的绝活,使员工极为佩服,显示了其独有的技术技能。
这些都合理地展现了他的领导和技术能力,进而树立了权威。
每一种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一开始在周村时,染坊里的刘师傅心术不正,总以自己的手艺要挟周掌柜。
陈寿亭假意讨好刘师傅,乘机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之后,说服周掌柜辞退了刘师傅。
于是陈寿亭掌握了染布的核心技术,有了一种独家的染料配方,他深知温度对染布颜色的重要影响,并总是用上好的德国染料,打造了染色好、不掉色的“飞虎牌”。
后来到青岛开了大华染厂,由于飞虎牌的质量比元亨染厂的栈桥牌的质量好,为后来大华染厂的市场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后来抗日战争,帮八路军印染“八爷灰”衣服时,为了避免日军的发现,他利用适当的温度把“八爷灰”染成其他颜色,等安全运到目的地后,再把衣服放在大锅里用合适的温度煮,衣服就变成了所需的灰色。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1陈六子从小要饭,幸亏有客栈伙计锁子叔时不时的帮助才能活下来。
然而喜欢听说书的陈六子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手有脚的自己绝不会一辈子要饭,迟早有机会报答锁子书。
十四岁那年寒冬腊月,锁子叔给陈六子的半块饼让狗给叼走了。
腊七腊八冻死叫化,没了吃食的陈六子只能在风雪夜里蹦跳急奔,最后冻晕在周家染坊的门前,被周家收养为义子,赐名陈寿亭。
陈寿亭穷苦出生,但是为人机灵嘴甜、吃苦耐劳,替周家招来不少生意,并慢慢发展成为周边最大的染坊。
陈寿亭也因此富贵起来,富贵起来的陈寿亭并没有忘记少年时期给他帮助的锁子叔,不仅好吃好喝的供养着,还出钱让人照料好二人的生活。
人在困苦的时候,遇到帮助的人,总是会感激涕零。
但是大多数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有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富贵而忘记当初的被人帮助的心情。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点滴之恩,涌泉相报。
周家因为陈寿亭的缘故壮大起来,引来了原第一染坊大昌染坊王家猜忌,沟通无果后,王家顾来绑匪绑架陈寿亭。
《大染坊》观后感2绑架陈寿亭的是邹平常山柳子帮,是附近有名的绑匪。
绑匪也是按照王家要求的.意思一样,想让周家的布价加价,陈寿亭面对威逼利诱也不妥协,最后实在无法,假装受妥协,最后拿香往自己胸口上烫。
绑匪头子对陈寿亭宁愿自伤也不出卖东家的行为大为赞赏,不仅放了他,还想与他结为兄弟。
陈寿亭出来后并没有告王家通匪,还给王家传授染布技术,让王家自惭形秽。
这样的行为不仅给陈寿亭迎来更好的名声,也让周家的生意更红火了起来。
一年后陈寿亭与周家女儿芹菜结婚。
张店的卢家员外想找陈寿亭合作生意,而陈寿亭也不负周家所望,谈成了与卢家在大连合作的染布厂。
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卢家留洋大少爷从态度上轻视改为认同。
这一集给我最大的感悟是陈寿亭看问题的本事,做生意的根本就是价格,只要价格双方都接受,生意就成了。
这是看问题能抓住本质,任何事物你只要看到本质,就能明白,琢磨透了就能熟练掌握。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电影《大染坊》让我瞬间回到了1968年,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心惶惶的年代。
电影以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讲述一个小城镇的染坊工人们面对“公社化”政策的种种遭遇和挣扎,展现了人们在政治风暴中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的嬗变。
电影以主人公田五江作为视角,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这个染坊的点点滴滴。
田五江是一个普通的染坊工人,他勤奋朴实,对工作充满了热忱。
他的生活在“公社化”政策的推行下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染坊变成了集体所有,个人努力和成绩不再被重视,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取代了工作的核心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田五江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挣扎。
他们努力工作,但结果却被不公平地评估和剥夺。
田五江看着曾经的同事纷纷离去,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怀疑。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鲜活。
田五江的儿子小江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他对父亲的工作充满了好奇。
小江的母亲杨秧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她在丈夫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毅然辞职,开始靠种地为生。
电影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角色,他们或者是田五江的同事,或者是上级领导。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通过这些故事,电影展示了一个社会的全貌。
《大染坊》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
电影中的场景取自湖南乡村,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在染坊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设备和工具,这些都是真实的染坊工人所使用的。
电影的画面清晰、真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温暖而真实的小城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电影的剧情跌宕起伏,情节紧凑。
导演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挣扎。
田五江在面对困难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他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电影中也有一些感人的情节,例如田五江的同事病重时,他毫不犹豫地向医院捐献了自己的血液。
这些情节让人动容,也让人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通过《大染坊》,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抉择。
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困难。
2021商旅英雄人物叙事小说《乔家大院》和《大染坊》解读范文2
2021商旅英雄人物叙事小说《乔家大院》和《大染坊》解读范文 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四大群体为其主要构成类别。
《汉书·食货志》认为,“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学、殖、作、鬻,四民各司其业。
四民有序,尊卑有别。
士居首,商占末席。
抑商的传统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直根深蒂固。
商人被钉在追逐利益的耻辱架上,长期的社会道德贬抑,让他们很难抬头:治世轻商,乱世阻商。
就文学表现而言,专门表现商人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其中偶尔出现的商人形象往往成为唯利是图的代名词。
商人与奸猾、狡诈为伴,与诚信绝缘。
大气人生、叱咤风云这些描写英雄人物的字眼往往与商人擦肩而过。
即便是当代,由于曾发生过“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国家意志扼杀商道活力的荒唐行为,当代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正面表现一度成为一个文学禁区,商人角色只能作为配角出现。
但事实是,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从来就不乏杰出的商人,缺乏的是他们的表演舞台和描绘他们精彩人生的文学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市场经济逐渐深入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商人终于获得了一个自己当主角的活动平台,理直气壮地活跃在社会生活中。
商业活动不再偷偷摸摸、羞于启齿。
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其活动利及天下,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共识。
英雄不仅仅在军旅和江湖中产生,他们也会从商界中脱颖而出,做出同样顶天立地的大事。
正是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与转向,才导致了当代文学关于英雄叙事的一种突变倾向,发生了由“轻商”到“重商”的叙事演变。
“历史英雄进入文学文本常常以丧失其历史性为特征,这是因为叙事者的叙事指向不在于挖掘英雄人物的历史性,而在于借用历史英雄的名号来推演当代的历史。
” 站在这个叙事思考基点和角度之上,当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以现实或历史商旅英雄人物为主角的叙事类文学作品。
其中,《乔家大院》《大染坊》就是这种叙事突变的典型代表。
《乔家大院》对商道英雄化叙事做了淋漓尽致的描摹。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观后感作为一部讲述清朝时期陶瓷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权力、交易和人性的电视剧,《大染坊》自从播出以来便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作为其中之一,我深受影片的感染。
在观看电视剧后,我不仅感受到了当时人们所要面临的各种困境,也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电视剧杜绝了一切形式主义的存在,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设定得极为真实。
整部电视剧的细节非常注重人物的个性塑造和情节的逻辑推进。
每个角色在剧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思想。
比如,陶系主任李煜的聪明才智和严肃的性格,醮厂主缪庄的江湖人物式的豪迈气息以及曾家小姐的气质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人物的人性。
相互之间的嫉妒和攀比,以及生产的迭代也是相互融合,在整部电视剧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体气质和高度的人物关系的交汇。
第二,在剧中,人物的感情走向一直是故事情节的关键之处,其情感的变化和成长缓慢而饱满。
由于制瓷和染坊的势力互相对立,在人类的刻板印象中,他们两个族群似乎是永远无法相互融合的,其实,真实却比表象复杂得多。
从剧中可以看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生长之路。
例如,醮厂主对于曾家小姐的勇敢和坚韧会逐渐对她产生情感,这份情感在剧中的表现,正在融合社会和个人的情感世界。
穿插其中的人性,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都透射出了深入故事内部的剖析。
然后,我觉得,《大染坊》中最难忘的地方是其服装和场景的制作了。
在这个具有明晰时代感的大背景下,不仅人物人性复杂,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场景的搭建和丰富程度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例如,醮厂场景中的一排熟铜神像和锅炉声,再如盈泉轩和厂房内丰富的瓷器和染坊生产设施等,都透射着制作过程中对场景细节的精心汛持和深刻的品味。
在观赏的过程中真实地亲身体验到了那个时代的灵魂,相信这是很多人所体会到的一种共鸣感。
最后,《大染坊》的意义和启示也是非常重要的。
剧中展现了人性的众多方面。
一方面展现了权力的复杂性,商业的产业化,表明了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生存。
《观后感》之《大染坊》
《观后感》之《大染坊》看了几遍的《大染坊》,电视上看过,在线也看了,集集没落。
这个电视剧真很值得看,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部电视剧,不禁为陈六子的商业头脑喝彩,也一阵阵陷入沉思,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一、关于商人的成功在看到他赡养帮助他的老人的时候,也让我觉得他的成功和他的道德是分不开的!从他的知恩图报还有他在商业竞争中来看,都是可以看出的!而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合作的大背景下的竞争是以后商业的趋势,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双赢、共赢!而从陈寿亭在和他竞争对手都成为了合作伙伴来看,作者是洞察了这个趋势的!讲到商业道德,让我想到电视剧里的林家为了减少陈寿亭他们的损失,又想办法把发出去的货物运了回来,可以说这就是商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而在这部电视剧里有很多这样的点,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体现商业道德的点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精彩!而从电视剧里陈六子的对手后来都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上更可以看出,正是陈寿亭的人品打动了他们!这也让我想起了南北两地的胡庆余堂和同仁堂的店训对联,这也是他们商业道德的体现啊!也正是他们的商业道德,让他们有了长久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说,他们的商业道德构成了他们的企业文化,支撑了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其实,这不是在以前,在今天更是这样,一个注重自己商业道德的企业,注重把道德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企业,那它的发展将会和这些百年老店一样,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今天的我们在这方面是应该和我们的商人前辈好好学习的时候了!不管以前的商人是什么晋商、徽商、浙商、鲁商,他们都是遵守了一个共同的规则,就是商业道德!可以说,在商业道德的方面我们今天的商人在有些方面是不如我们这些商人前辈的!二、胆识与头脑从一个小乞丐到一个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胆识,魄力,幽默,大气,头脑……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让我对这部电视剧有点百看不厌了。
看到陈寿亭和太太的一段对话,很喜欢,写下来好好体会一下:“家驹给我说过这么一段话,不管是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首先要相互信任,就是信得过对方;第二就是相互理解,也就是体谅对方;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欣赏。
大染坊观后感,人物分析
大染坊观后感,人物分析第4、为人大气、不屈服,面对土匪流氓,从未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气魄胆识让人折服。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别人,大昌染坊的老闆、孙明祖、林祥荣、卢家驹等人都是被征服的典例。
第5、仁义之上,王者风範,诚信第一。
当年受人恩惠,从未忘记,对下属也是一诺千金,两个看门的工人就是典例。
第6、多行善,必有好报。
当年救下了沈远宜,事后沈远宜给他带来更多财富和人脉。
当时收留了金彪他们,日后成为了陈寿亭的左膀右臂。
第7、做商业考虑集体利益,不能唯利是图,高举党的旗帜,顺应形势。
为游行学生提供布、水、饭,既给予了支撑和关爱,也为自己打了广告。
就算坑,也只坑日本人。
锁子叔的经历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半块饼,换来了半辈子的天伦。
卢家驹的经历告诉我们:术业要有专攻,技术不行就搞外交,总有一样适合你;自己干不了就不要自以为是,谦卑让人,合作共赢。
赵东初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中一定要具备话语权或者找一个能力强的上司,没有话语权或者上级是块废材,个人能力再强也没用。
周涛飞的经历告诉我们:跟对上了上司就要听话,让你干什幺就立即干,当断则断,不能拖拖拉拉,不然会非常麻烦。
马子雄的经历告诉我们:出门混饭吃,再有能力,也得选择好合作伙伴,直接决定前途。
訾家父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伤天害理的时候不能干,哪怕你有理的。
民意不可违,再牛的人物树敌太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赵东俊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能死读书,生搬硬套不适用,做人不能太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
也不能落井下石,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染坊 观后感 读后感
《大染坊》这本书以20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初生、发展的艰难路程为背景,讲述了一代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强国梦的萌生和覆灭,整篇故事情节曲折紧凑,扣人心玄,主人公陈寿亭(陈六子)从一个垂死街头的叫花子历尽艰辛成长为中国名震一方的实业家,其传奇经历和勇敢精神更是另人敬佩、发人深省。
书中有很多话说的很好,而且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事实一一得到验证,对于正处在人生徘徊阶段的我们,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陈寿亭引用卢老爷的话——“什么叫走运,碰到了明白人就叫走运”;这话一点儿不错,陈寿亭就是个明白人,周村通和染坊的周掌柜一家、张店的没落大户卢老爷一家、济南三元染织厂的赵氏兄弟、青岛元亨染织厂的孙明祖、上海六合染织厂世代从商的林家,哪一个不是因为碰到了陈寿亭这个明白人,才能屡次在事业、家庭险象环生的危机关头化险为夷、发展壮大、安享富贵。
这也符合中国历来“一人兴邦”的个人崇拜情结。
还是陈寿亭,牢牢记住卢老爷说的一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自打陈寿亭进到周家的通和染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偏不倚的暗含着这句至理名言,忍辱负重偷学染坊师傅的染料配方;当机立断建议周掌柜辞退缺德的师傅;将计就计使青岛元亨染织厂的孙明祖俯首称臣;调虎离山吃下日本奸商藤井的一万五千件坯布;顺水推舟诱使藤井高价收购大华这个廉价的空厂;出其不意骗走上海六合染厂八千件花布;势如破竹抢占六合染厂的战略重地;暗度陈仓化解奸商藤井收购宏巨染厂,进而打击染织行业、蚕食民族工业的阴谋。
所有这一切,正是遵循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句警世恒言,否则,哪一件也不会成功。
陈寿亭还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三种境界——第一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相处的基础;第二是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使交往持久而不褪色;第三,也是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欣赏,如果相处是相互欣赏的,那么交往的过程就会轻松、舒心、愉悦,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快乐感觉。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最近迷上了一部老剧《大染坊》,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剧里的主人公陈寿亭,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从一个要饭的小乞丐,一步步成长为印染界的大亨。
他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但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记得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陈寿亭初到青岛开染厂,面对当地的大染厂的排挤和打压,他一点儿也不怯场。
当时,对方故意压低价格,想把他的染厂挤垮。
可陈寿亭呢,他不慌不忙,仔细观察市场,分析对手的弱点。
他发现对方虽然价格低,但是质量却不怎么样。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保证了染布的质量,还想出了各种促销的法子。
比如说,买他家的布,多买多送,还能抽奖。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的客户。
那场面,染厂门口人山人海,都争着抢着要买他家的布。
陈寿亭站在染厂的楼上,看着下面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头发有点乱,但那眼神里透出来的坚定和精明,让人无法忽视。
还有一次,陈寿亭接到了一个大订单。
但是交货的时间特别紧,工人们都觉得不可能完成。
陈寿亭二话不说,亲自下到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他一边干活,一边给工人们鼓劲,讲笑话,让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一丝轻松。
他那满身的染料,脸上的汗水,还有不停吆喝的声音,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实干家的形象。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订单按时完成,客户非常满意。
陈寿亭对待朋友和合作伙伴,那也是没话说。
他和卢家驹的关系就特别有意思。
卢家驹是个留洋回来的富家公子,一开始俩人看起来格格不入。
但时间长了,却配合得无比默契。
陈寿亭看中卢家驹的见识和外语能力,卢家驹佩服陈寿亭的商业头脑和胆魄。
他们俩在一起,经常是有说有笑,互相打趣。
有一回,卢家驹在外面惹了点麻烦,陈寿亭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他把事情摆平,然后笑着说:“家驹啊,你这性子可得收收,不然下次我可不管你啦!”卢家驹也是一脸的不好意思,连连点头。
再说陈寿亭对待工人,那也是真心实意的好。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20141000《大染坊》观后感(一)这段时间看了侯勇主演的大染坊,心中感慨良多。
剧中的陈寿亭从一个饥寒交迫的小乞丐成长为一位成功的商人。
从他做生意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的启发。
《大染坊》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血泪史,展示出抗日战争前期中国近代商人的精神面貌,令人深思和感触。
陈寿亭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善、勇、情、忠、孝。
在故事开头,小乞丐陈六子刚刚被周家收养时,周家的生意在周村算不上出色,染布的核心手艺全都掌握在心术不正又虚荣的刘师父身上,而东家的地位十分被动。
陈寿亭抓住了刘师傅的心理,讨好刘师傅趁机偷学其手艺并辞退了他。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缜密的心思和魄力,不得不说,在做生意方面它有很大的天赋。
如果他没有学会染布的手艺,在染坊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刘师傅的牵制,而按照刘师傅贪得无厌的个性,对周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虽然陈寿亭偷学会了手艺后就将刘师傅辞退的做法不是太地道。
但从做生意的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有利无害的。
虽然陈寿亭并不识字,但他喜欢听书,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而在他身上也有很多的闪光点。
比如,在他要饭的时候即使在最困难时,也没有选择去偷去抢,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此外,他拥有强烈的企图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种企图心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的因素。
短短十年过去,周家的染坊就成为了周村规模最大,生意最好的染坊。
从中体现出了市场观念中的产品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
首先,他把生产的重点转向了提高商品的质量。
陈寿亭爱钻研,懂技术,他家染出的布颜色鲜亮,又不褪色,深受顾客喜爱,打下了生意兴隆的基础。
产品出来了,能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在促销中陈六子充分的打好了温情牌。
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
对待顾客时服务态度好,还把染好的布送货上门。
凭借着这些他一点点将自家的染坊做大做强…在家中的生意平稳后,他将目光放在了市场和机会更大的青岛。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激烈社会变革下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多年来的发展与演变。
观影之后,我深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家族悲喜剧,更是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电影以国家宏观政策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冲突为主线,尤为突出地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与市场经济对传统家庭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
剧中,从一个以染坊为主业的家族一步步走向衰败,正是所谓“大染坊”的转型与变革。
电影中的主人公,染坊的老板何坚,是一个坚定的传统主义者,他对于家族传统的坚守与对新事物的抵制,使得他的业务越来越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他的子女们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传统脱离,并投身于商业市场的冲击之中。
剧中所展现的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随处可见,也让人不禁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电影中家族成员的一系列经历,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在社会风气上,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电影所呈现的染坊的式微与家族的破碎,正是这种深刻的变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电影还通过对家庭成员命运的描述,揭示了人情世故对于社会影响的巨大力量。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染坊的衰败不仅仅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更来自于家族成员间的利益斗争与复杂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也让观众不禁反思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电影的剧情曲折,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相交织的故事之中。
通过刻画家族成员与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电影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可爱的角色,更是对中国社会多年来的变迁的精准呈现。
总而言之,《大染坊》是一部内容丰富、观念深刻的现实主义电影。
它通过讲述一个传统家庭的命运变迁,揭示了所谓的改革开放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电影中,虽然并未涉及具体的政治事件,但却以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引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风气上,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大染坊》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剧,以清朝末年的染坊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深受启发,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剧中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染坊这个封闭的小社会里,人们的内心世界被不同的利益和欲望所驱使,形成了一个微妙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从染坊的主人到普通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一方面,他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为了利益而斗争;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道德困境和人性考验。
有的人抛弃了原则,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有的人保持了初心,坚守着正义和良知。
这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在剧中产生共鸣,深思人性的本质。
其次,剧中通过刻画历史变革带给人们的冲击,展现了社会的转型和人们的命运改变。
剧中的染坊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而面临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染坊技艺不再被重视,工厂化生产开始兴起。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生活被改变,有的人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被淘汰,有的人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最终找到了新的机会。
这个变革过程既是社会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体命运的转折点。
观看这个剧让我深思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最后,观看《大染坊》也让我对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剧,通过细腻的服装和布景,再现了清朝末年染坊的真实场景。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和情感演绎更是让观众沉浸其中。
剧中的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排练,表达了导演对于历史和人性的理解。
观看这部剧,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它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总之,观看《大染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刻画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历史变革的冲击和呈现精良的艺术形式,这部剧让我思考了生活和历史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于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深入探索。
我相信这部剧将会在观众中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让人们对于历史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让人感触颇深的电视剧——《大染坊》。
这部剧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但却凭借其精彩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商业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山东周村,主人公陈六子是一个要饭出身的孤儿,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印染行业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从周村的一个小染坊起步,一步步发展成为青岛、济南等地的印染巨头。
陈六子的成功并非偶然,他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
首先,陈六子的聪明机智令人赞叹。
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却有着极高的悟性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他总能想出巧妙的策略来应对。
比如在青岛与孙明祖的竞争中,他通过偷学对方的染布配方,然后加以改进,推出了更受欢迎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优势。
他还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比如在济南开办染厂时,他通过在闹市中展示自己染出的布的质量,吸引了众多客户。
这种聪明才智不仅仅体现在商业竞争上,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把握上。
他深知人心的复杂,能够巧妙地利用别人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次,陈六子的诚信和义气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商业活动中,他始终坚守诚信原则,从不欺骗客户,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种诚信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也让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同时,他对待朋友和合作伙伴也非常讲义气。
在周村时,他对柱子等伙计关爱有加,一起共同创业;在青岛,他与卢家驹虽然性格迥异,但却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济南,他与赵东初、林祥荣等商界人士的交往中,也始终保持着真诚和义气。
正是这种诚信和义气,让他在商界中结交了众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再者,陈六子的勤奋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人深受感动。
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到成为印染行业的巨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但他从未放弃过,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在创业初期,他亲自参与染布的每一个环节,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打压和刁难时,他也从不退缩,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
乔家大院观后感200字
乔家大院观后感200字
范文一:乔家大院观后感
那天去乔家大院,本来以为就是个普通的老宅子,没想到进去以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那大门一推开,哇塞,里面居然那么大,感觉就像是进了个迷宫似的。
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老照片,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过去,好像能听到老一辈人聊天的声音,挺有意思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花园,虽然不大,但是布置得特别精致,石头摆得错落有致,花花草草长得郁郁葱葱,坐在那儿发呆,心情都变好了。
还有那个书房,里面的书架高高的,书本整整齐齐地摆着,想象着以前的人在里面读书写字,心里就暖洋洋的。
参观完出来,心里还挺感慨的,这么些年过去了,那些老物件还在,好像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息。
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多了,但是偶尔慢下来,看看这些老东西,心里就会踏实不少。
范文二:乔家大院观后感
本来想着乔家大院也就那样,结果去了以后发现,嘿,还真是不一样。
一进门,那叫一个宽敞明亮,阳光洒进来,整个院子都亮堂堂的。
走着走着,看到好多古色古香的东西,比如那些木雕窗花,真是精美绝伦,一看就知道花了大功
夫。
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小庭院,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布置得很有心思,石头铺的小路弯弯曲曲的,两边种了些花草,坐在那儿,吹吹风,心情都舒畅了不少。
还有那个会客厅,家具都是老式的,想象着以前的人在里面接待客人,挺有画面感的。
逛了一圈出来,心里头挺满足的。
虽然现在的新东西多了去了,但是看看这些老建筑,还是能感觉到不一样的韵味。
有时候,停下来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电视剧大染坊观后感
电视剧大染坊观后感电视剧《大染坊》是一部古装剧,该剧以清朝乾隆时期的蓝印花布大盛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普通女子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大背景。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花木兰的乡村姑娘,她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性格开朗、聪明机智,对传统的纺织技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家族的传统教育下,她学会了染布的技巧,并且对于传统工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才华。
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只能过着被动依附男性的生活。
然而,花木兰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她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人生。
通过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本古籍的启发,开始尝试着用新的染料和花样,将传统的染布工艺进行创新。
然而,在创新的道路上,花木兰并不容易。
她面临着来自家族、社会和传统观念的阻力。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坚信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气,她最终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让蓝印花布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奋发向上的形象。
花木兰不仅是个乡村女子,也是个有理想和抱负的现代女性。
尽管她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这部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蓝印花布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精髓。
通过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之处。
最后,这部剧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即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在剧中,花木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蓝印花布的花纹和颜色进行了改良。
这给观众带来了启示,即传统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电视剧《大染坊》通过一个女性的个人命运,展示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传统文化,以及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这部剧让观众在欣赏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家大院》《大染坊》观后感看了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不禁让我想起前两年也是在央视热播的《大染坊》。
两剧的男主角虽然出身不同、受教育不同,却都在当时的工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一个没有经验、不愿做买卖、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商界后却实现了自己“汇通天下”的理想,成为富可敌国的晋商,这已属传奇;而《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一个要饭的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面对如林高手却频出奇招,节节胜利,“染出一片蓝蓝的天”,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但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确有原形,他们的成就也都有案可查,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了。
如果说乔致庸成功是因为他读的书多,但陈寿亭却不识一字;如果说陈寿亭成功是凭他的专业知识,可乔致庸却是商界的门外汉;如果说他们靠的是经济实力,那么乔致庸比不过邱、水、元家,陈寿亭也赶不上孙明祖、林祥荣,更不如日本人藤井。
当我们静下心来往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没有这两点,就是读再多的书,专业知识再丰富,经济实力再强,也想不出高妙的招数和谋略,即使想出来,也用不出来;有了这两点,不识字可以请人读报,不懂专业知识可以聘请行业高手,没有经济实力可以借助别人的实力。
这才是当今企业界人士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两剧现实意义所在。
心胸决定经营的质量乔致庸千里迢迢冒死贩来茶砖,为了避免因路途损耗致使合作商和消费者吃亏,硬是将每一块茶砖的分量增加一两乃至一两半。
陈寿亭把布送给游行学生做横幅,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发回扣和奖金,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等等等等。
两人以上这些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影响利润的做法,心胸狭窄的人打死也想不出来,而乔致庸和陈寿亭却非常自然的做出来了。
乔致庸把一斤一两的茶砖当一斤卖,损失了一两茶叶,却顺利的开辟了俄罗斯的茶叶市场。
陈寿亭送布给游行学生做横幅,实际上是用死的积压产品做活了广告,既宣传了产品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打开了青岛市场;他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回扣,其实是用很少的投入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
可见两人关注的焦点不是眼前的利润,而是市场的开拓。
经营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
经营质量主要体现在企业利润和效益上。
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增值,办企业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如果两眼只盯在利润上就一定不能使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来自于市场,靠市场份额来获得,而扩大市场份额,势必增加成本,影响当期利润。
如果只顾当期利润,不顾市场份额,利润怎能最大化?只有心胸宽阔,目光长远,舍得眼前利益,抓住了市场这一利润的源泉,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目前有些企业却总也转不过这个弯来。
有的企业绩效考核时,将利润列为第一考核指标,致使生产上偷工减料、硬拼设备,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设备损耗加速;销售上不是放水养鱼,开拓市场,而是竭泽而渔,多挣一分是一分,造成市场萎缩。
有的企业经营者不懂得“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就没有满意的收入”这个道理,为了眼前利益,克扣工人工资、奖金,不给工人办理养老保险,致使员工不满,人才流失,劳动生产率上不去,各项成本下不来,何谈利润最大化。
这都是因为过于重视利润,而忽视了获得利润的市场,舍本逐末的结果。
心胸决定管理的层次乔致庸聘请潘为严做票号大掌柜,承诺只是四年算一次帐,对潘为严如何经营管理都不干涉。
后来,乔致庸到票号去时,伙计们还以为它是来谈生意的“相与”。
但是,正因如此,潘为严的才华才得以无拘无束的施展,最终帮助乔致庸圆了汇通天下的梦。
陈寿亭买下天津开埠染厂后聘请两个留学生做厂长,与他们倒四六分利,连账房先生都不派。
为了在工人中树立厂长的威信,像给工人们涨工资、发福利这些应该以东家的名义办的事,陈寿亭都以厂长的名义做,感动得两位厂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老子在《道德经》里从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态度的角度,把管理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层次是“不知有之”。
这里所说的“不知有之”,不是说被管理者真的就不知道有个管理者,而是说因为管理者管理得非常艺术,使被管理者感觉不到管理的痕迹,特别是感觉不到管理者的“羁绊”,可以放开手脚干自己的工作。
企业管理只有达到“不知有之”这个层次,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最大利润。
达到这个层次有两条渠道:一是管理者深刻了解被管理者,制定好目标后(有时不制定目标比制定目标效果还好)放手让被管理者干,像乔致庸管理潘为严、陈寿亭管理天津开埠染厂那样;二是企业经过制度管理、机制管理,达到了文化管理的层次,大庆人“四个一样”中的“领导在和不在一样”就是这种境界。
企业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来达到管理的最高层次,都要求管理者心胸宽广且心底无私。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达不到最高层次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者心胸狭窄,"用人而疑",像潘为严原来的东家和开埠染厂原来的股东那样,自己不懂行,又对懂行的不放心,对被管理者干涉过多。
这种情况在企业高管中常见。
二是"心底有私",故意干涉。
这种人从主观愿望上就不愿意让管理达到最高境界,因为那就没人拍他的马屁,给他送礼了。
这种情况在企业的中、低层管理者中较多。
解决的办法也有两条: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向乔致庸和陈寿亭学习,做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的人。
二是坚决不用心胸狭窄,私心严重的管理人员,并且从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机制入手,认真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型劳动者所占比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智力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与智力型劳动者和外部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企业管理方式日趋软化,管理者的强制影响力和控制力也日趋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果,就必须懂得社会文化心理,善于进行文化经营。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整体素质,它以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和基础,以企业环境、企业组织机构、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性和行为取向等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
管理者通过积极地倡导、示范和实践,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有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强烈的感召力,来引导员工实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企业的绝大多数员工都能下意识的遵守各项制度、机制时,企业管理就达到最高层次了。
心胸决定是否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更是企业不断发展、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
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寻找发展和获利的机会,没有强烈创新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国约有70%的“老字号”企业已寿终正寝,还有一些这样的企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只有那些勇于创新的“老字号”,才能获得“新生”,如:全聚德大搞中西合璧,生产烤鸭汉堡;同仁堂开展符合时代消费主流的营销活动,均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同为“中华老字号”的“王麻子剪刀”已于2003年初申请破产。
分析"王麻子"身陷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味死守“老招牌”,不思进取,产品开发迟缓,技术创新不够。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创新是企业生命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经营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需要成本投入,并且要承担一定风险,没有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就不会,也不敢创新,只能墨守成规,坐以待毙。
乔致庸力排众议,修改多年沿用的店规,准许出徒的伙计顶一厘身股,且身股随着工龄相应递增,这意味着伙计成为小股东,可以分得东家的红利。
这一制度的创新,实际上是改变了利润再分配的办法,表面上看自己少得了红利,但换来的却是马旬、高瑞这样一大批人才所创造的更多的利润。
制度就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制度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及员工状况的变化及时对制度进行创新或革新,否则老制度就会成为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绊脚石。
制度也是企业管理者手中的指挥棒。
判断制度好坏的基本标准就是看它能否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因此,制度既要包含“限制”,更要包括“鼓励”;既要能“惩恶”,更要能“扬善”;既要告诉员工不能往哪里走,更要告诉员工应该往哪里走。
“限制”往往不需要投入,有时可能还会有收入(罚款),而“鼓励”就要掏腰包了,总是精神鼓励,时间久了,就会不起作用。
目前很多企业的制度,满篇都是“不能”、“不可”、“不允许”,指挥棒总是停留在“禁止通行”的位置上,搞得员工这儿也不能走,那儿也不能走,就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原因就是老板太拿金钱当回事儿,不能像乔致庸那样激励员工,怎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要知道,企业利润来源于市场,但是要靠人来获得。
陈寿亭除了技术创新外,最精彩的创新还是体现在他对经营计谋的运用上。
应该说,新计谋的创新是非常难的,因为前人创造的太多。
不仅是陈寿亭,就是海湾战争中美军所用的招数,也都能从《孙子兵法》或《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
但每一个计谋的成功运用,却都是一次创新,因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孙明祖想得到陈寿亭染布的配方用的是“美人计”,陈寿亭“将计就计”取得了胜利(自主知识产权是多么重要)。
陈寿亭“调虎离山”让卢家驹陪孙明祖去崂山游玩,同时用“欲擒故纵”之计以极低的价格买下藤井一船布,又将“欲擒故纵”和孙膑斗庞涓的“减灶法”巧妙组合,加价卖给了《三国》不离手的赵东俊。
这些计谋并不新鲜,关键是怎样巧妙地、成功地用出来。
陈寿亭如果心胸狭窄,只看眼前利益,就不可能把染布的方子给孙明祖,还派去一个能干的伙计,更不可能在得手后亲自帮孙明祖把掉色的布往回染,以减少孙明祖的损失,让孙明祖心服口服。
这套计谋的"组合拳"没有宽广的心胸是打不出来的。
三国时的周瑜计谋不在孔明之下,却被孔明气死,其实就是输在心胸上。
现在很多企业老板都在学《孙子兵法》、学《三国演义》以求在激烈的商战中取得胜利,这是应该的。
但同时更应该加强个人修养,开阔自己的心胸,否则,再好的计谋也用不出来。
心胸决定合作能否成功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很多企业老板的软肋就是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
像《乔家大院》中的崔明十那样,在竞争中给对手出难题、“射暗箭”、“使绊子”的人屡见不鲜。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了一条虫。
”这是一句让每个中国人听起来都颇感无奈的话。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竞争对手间的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但是乔致庸在与邱家争做高粱霸盘的商战中打败邱家后,采纳了孙茂才的建议,并没有将邱家置于死地,而是大度地回收了部分高粱,给了邱家一条生路,因此,后来乔致庸为朝廷筹措粮草急需资金时,邱老东家主动拿来大笔银子,而且不要任何抵押,解了乔致庸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