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序:新课程理论(一)新课程与教师(二)新课程与学生(三)新课程下的课程(四)新课程与评价(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八)新课程本身(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十)新课程新理念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复习题序:新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一、简答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2、课改的主要任务(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一、历史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基础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教育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因素复合作用下的产物。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此外,全球化对于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教育体制都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趋势。
三、教育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性。
四、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多元评价,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采用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各学科课程改革要点1. 语文课程改革:(1)强化阅读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注重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口语表达练习。
2. 数学课程改革:(1)体验式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英语课程改革:(1)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强化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增加实际语境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 自然科学课程改革:(1)强调实践探究,注重学生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参考资料前言1、基础教育的内涵:基础教育指的是在未成年期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等。
)2、基础教育的价值:(1)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
(2)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专门人才的培养。
3、课程改革的定义:指对已有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方面予以建构,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调整、修订,或提出新的建构,其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4、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政治与课程改革——(1) 政治对课程目标的影响;(2) 政治对课程内容的影响;(3) 政治体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经济与课程改革——(1) 经济体制制约课程发展模式和课程价值取向;(2) 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的条件决定课程实现程度文化与课程改革——(1) 文化传统与课程改革;(2) 文化交流与课程改革;(3) 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美苏两国的科技与军事竞争致使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2.科技进步的影响;3.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此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二)重视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三)强调基础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基础性;(四)课程分科及综合化的趋势;(五)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多样化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国际背景:1、工业化国家义务教育年限已经延至10年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展。
2、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3、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方面,八十年代后的改革则是整体性的,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包括办学制度、办学模式、与高等教育相联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一、本次课程改革将在哪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
2 、突出学生的发展, 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 、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二、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
首先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其次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再次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显著的屠杀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方向, 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发展。
三、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第一课程价值趋向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四、教学观、学生观1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第一, 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 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要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要点《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一、新课程的背景1.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有三种观点:(1).课程是知识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并付诸实践时,其一般特点有:①.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②.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③.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④.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2).课程是经验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
当课程被认为是经验时,其一般特点是:①.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②.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③.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3).课程是活动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这种观点的特点是:①.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②.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④.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作用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学生为发展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像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即把课程教学看做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
3.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1)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
(2)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得消极、沉默。
(3)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自己。
4.课程改革的目标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要点2.do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耍》复习耍点2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而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耍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丁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Z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0§3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冃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耍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新课改复习提纲2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六、各门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答:(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与提高。
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基础发展2、全面发展3、可持续性发展4、终身发展5、科学发展七、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有哪几个方面组成(一)教学就是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二)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用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三)四因素过程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手段(环境因素)学生不再是知识仓库、而是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中来,教育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五)强调实践中内部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一)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的是人而不是学科(二)现代学生观:1.乐观的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包容3.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望4.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三)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转变: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八、教育教学观五个注重(一)更注重对各门学科结构、意识、应用、交流的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的实践和创新(二)更注重各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学习与合理结构(三)更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四)更注重继承传统优秀的教学法与创新教学法的融合(五)更注重教育目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全面化、个性化、细化九、提示新的教学观念(一)促进学生学好的十四种学习行为1、当学生对各门学科有极大的兴趣时2、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各门学科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4、当学生受到学科方面的理智性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掌握知识,学会技术、技能对个人发展有意义时6、当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学科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时7、当学生被信任和被鼓励他们能够做好各种学科方面的重要事情时8、当学生对自己学习方面有更高的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学以至用时10、当学生热爱、信任教师时11、当学生学习成绩向不好的方向变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12、各门学科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较好时13、教师能严格要求学生,并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指导学生参加学习,学生有显著进步时14、师生、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较好时(二)促进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十种行为1、帮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以学定教的思想3、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4、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5、及时反馈、反思,沟通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6、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充分的发展,给他们想像思考的空间和自由7、帮助学生去发现学会知识与技能对个人发展的意义8、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学习课程的能力9、师生平等和谐相处,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应是指导者、引导者、帮助者,营造和谐、融合的学习氛围10、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而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十、现代学习方式五个基本特征(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复习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改变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四)国家课程标准形式:教学大纲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P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_考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教课改 复习资料2010冬
考试安排: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下午3:00—5:00,●2007级,27教301●2009级化学,27教302、304●2009级汉文,27教406补考成本核算:1、心情沮丧;2、为同一门课程实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3、似乎得交补考费;4、前途堪忧,连如此简单的课程也可以“挂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纲要2010年冬一、名词解释题【言简意赅,既可参照教科书定义,也可参照老师定义,也可根据理解努力创新(最好如此),切忌答非所问和不知所云。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第四章: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第五章:课程实施、课程采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第六章;教学评价、教材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第七章:教师的自我发展、教育行动研究二、简述题【答到点子上,切勿张冠李戴。
】第一章:1、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
2、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3、21世纪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第二章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第三章: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原则。
4、校本课程的价值。
第四章:1、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
2、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
3、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5、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施方式第五章:1、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
2、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3、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的现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弊端和需要改革的地方。
4、基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六章:1、课程评价的功能。
2、原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座复习提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座复习提纲第一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当前社会发展具有的特征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二、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到非改不可地步?三、为什么说基础教育课改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一、为什么要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二、如何理解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四、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本次课改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六、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七、简述分科课程具有的优缺点八、新课程中分科课程具有的特点九、综合课程的优点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几个问题十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遵循的原则十二、“绿色”证书教育第三讲课程标准的功能和特点一、课程标准的主要内涵二、课程标准的功能三、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四、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五、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第四讲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一、课程实施在教学实践上的主要任务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三、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四、课程类型五、三维目标六、学习方式七、课堂教学的评价八、教学过程的改革主要内容九、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十、叶澜教授的“好课”标准——“五个实”第五讲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一、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的改变二、教师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三、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三部分五、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的新技能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给教师带来挑战第六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教学的基本环节二、教师备课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订好三种计划三、撰写课时计划的要求和步骤四、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五、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六、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提纲(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纲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概念:狭义的课程,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的本质:三种有代表的课程本质观(一)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中精心选择的,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二)课程是经验: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该观点认为的课程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和态度等。
(三)课程是活动: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强调了全面性。
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只要依据(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一)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三)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新中国以来,中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是第八次。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复习资料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什么是“有效教学”?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一(问答题、简析题)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
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4、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
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课程考试大纲(专)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1043307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考试对象:所有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一、课程考核目的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结构与标准、教学理念、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课程知识。
第三,使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的优点,寻找教学的不足。
二、课程考核方式及时间本课程的考核均以闭卷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成绩为百分制。
课程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是:期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或期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
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
三、教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54周(18周,周课时3)。
四、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第一,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的知识。
第二,要求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有关经验以及所学习的教育原理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要求学习者要本着建构自己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和小学教育实际的德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理念,要能够形成自己的德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理念。
做到活学活用。
第四,课程考核的关键掌在于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反对对所学内容的死记硬背。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参考书目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5、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田慧生.曾天山著:《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完整版)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1、答: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或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或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
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并非绝对的划界。
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
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
“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
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二)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媒体资源”。
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资料、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2010年07月06日16:18:17 来源:法库县法库镇中心校【字体:大中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理论考试复习提纲一、简答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2、课改的主要任务(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和“三个代表”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1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1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2、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1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1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17、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5、直观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性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1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1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20、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22、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1、学会求知的能力2、学会做事的能力3、学会共处的能力4、学会发展的能力23、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24、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5、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26、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7、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
2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29、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30、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31、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32、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设计理念2、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流程5、教学反思33、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县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第八次改革。
大面积启动是2004年秋天。
34、评价的五个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35、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四、课程内容陈旧;其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6、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
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
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37、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38、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发展;3)主动地发展。
39、教师教学职责: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40、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二、案例题[案例]1老师,让我们自己来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
”“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
”“我可不想演。
”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
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
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
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
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
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
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
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2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
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
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
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
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
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
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3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
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
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
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