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结构92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行书写法:
王羲之的行书以其飘逸潇洒、天真遒劲的风格著称,其用笔变化丰富,结构谨严,章法因体赋形,和中有违,疏密虚实,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
在行书的笔法中,起笔有顺锋、逆锋,收笔有上折、下折,撇画有长有短,有竖有斜,点法或俯或仰,或方或圆,或斜或正,或曲或直,随字赋形,因势变幻。
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强调提按顿挫,在行笔过程中不断运用提按顿挫对笔形进行调整,以写出高质量的有质感的线条。
在结构上,王羲之行书重视部首、错落、尽态、迎让、欹侧、洗炼、呼应、异形、假借等原则,使每个字在全篇中既独立又和谐。
在章法上,王羲之行书根据每个字本身的特点和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与左右上下关系来确定字的形态,或欹或正,或缩或放,通篇贯气,和中有违,疏密虚实。
王羲之行书结构法
文/杜萌若王羲之行书结构法图 图17—1 东 晋 王羲之 兰亭序(神龙本)之“齐”图 图17—6 东 晋 王羲之 丧乱帖之“摧”图 图17—5 东 晋 王羲之 平安帖之“摧”图 图17—4 东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之“增”图 图17—3 东 晋 王羲之 何如帖之“增”图 图17—10 唐 怀 仁 集王书圣教序之“是”图 图17—9 唐 怀 仁 集王书圣教序之“是”图 图17—8 唐 怀 仁 集王书圣教序之“皆”图 图17—7 东 晋 王羲之 追寻帖之“皆”图 图17—2 唐 怀 仁 集王书圣教序之“齐”17.解构“解构”是法国现代思想家德里达提出的déconstruction概念的汉译对应,所谓“解构”在思想史上是指对某种已设定的稳定结构模式的拆解。
假借于书学领域,我们用它来描述对字体常规间架结构的拆解。
如果把字体常规间架结构比作“七宝楼台”的话,那么,“解构”之后的表象便成了“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断,王羲之行书中,这种打碎了的结构形散而神凝,险中求稳,妙趣横生,其本质仍是和谐之美。
让我们一同来细细体味一番王羲之行书常规结构与解构并置的这五组字例。
先来看解构的“齐”字(图17—1、图17—2),乍看上去字形轮廓的整体与常规结构者无甚分别,变化发生在那道贯通上下的短竖上,在常规结构中是中正的,解构后斜斜地下落,与上部的两点分了家,被下部的第一笔短横惊险地接住,而短竖两旁常规结构中平衡分张的两翼一个以正势远远飘走,一个却扭曲贴近过来,与它亲密地粘连。
此字上中下三段构成中,仅中段进行了解构变形,有一种王羲之书法中罕见的幽默感。
解构的“增”(图17—3、图17—4)字对常规结构所做的最显著的变形处理便是将左旁的末笔挑画同竖画分离开来。
解构的“摧”(图17—5、图17—6)字则把右旁下部常规结构者匀整的四横排叠大加简化,逸笔草草,集中上提,空出下面的空间,贯连多横竖画屈曲左引,与左侧弩势竖画在尾端会合。
王羲之行书结构三十法
王羲之行书结构三十法王羲之行书结构三十法一、风神恣意,变化有态羲之行书,字字纵横变化,曲尽其态。
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风神恣意,静动相加。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故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也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古真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卉林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一带而下。
躬胜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少庸第五法:宝画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字宙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火然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九飞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茂复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今含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彩影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为黔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途敛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化足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成武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先境第十六法:末钩者,宜平出,钩上则呈平状。
子第十七法:心钩法,钩身宜曲。
心志第十八法:横折之法,以圆转为佳,转度依势而为。
自典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羲之行书首创这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的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的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
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十九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岸岳第二十法:左欹之字。
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邦省第二十一法:上欹下侧,上下两向相反方向倾斜。
悲当第二十二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使将第二十三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宏骨第二十四法:使转交替,犹如龙蛇,情神交融。
至皆三、流动和谐的统一行书结构不仅要流动,还要和谐统一。
九十二法
(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
(7)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勾衄笔不应直长。如:句、匀、勿
2、大天父谷爽
这类字撇捺为主笔,书写时把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撇捺的高度、斜度基本相同、对应。
3、伞全金余舍
这类字上部人字头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下部的竖或竖钩对准撇捺交点
4、只贝共具典
这类字下部两足分开,以其脚点支撑整个字,重心在两支点正中,书写时两个交点落地要齐平,切勿一高一低。
5、王皿亚旦豆
这类字主笔是下部托底的长横,要把长横的中点落在中心位置,左右长短一致。上部的中竖或中心与其对正。
(一)笔画变化
1、点的变化
小 尽 心 江 兴 点
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点画形态,笔法到位,相互间呼应顾盼。
2、横的变化
上 土 士 三 言 奉
这类字中均有两个及以上横画,书写时要长短不一,俯仰有变。一般来说,一字之中长横作为主笔只能使用一次。在字中无论位置如何均呈俯势,只是俯度略有别。短横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其形态也稍有差别,在字上部为仰横,在字中部为平横,在字下部为俯横。
(34)伸钩之字应抱持。如:勉、旭、抛
(35)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屈钩笔之势,应缩小才好。如:鸠、辉
(37)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如:鸟、马
(38)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
(39)下边为平画的字,应与底对齐。如:朝、故、辰
(40)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带图解释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如:宇、宙、定。
解释: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
解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3、让左者左昂右低。
如:部、幼、即。
解释: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4、让右者右伸左缩。
如:绩、议、读。
解释: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解释: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
6、直卓者中竖宜正。
如:甲、平、干、午。
解释: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如:葡、萄、蜀、葛。
解释: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
8、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
如:句、匀、勿。
解释:勾衄笔不应直长。
解释:横短撇长。
10、画长撇短。
如:右、有、灰。
解释:横长撇短。
11、画短直长。
如:木、本、朱。
解释: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如:乐、集。
解释: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
13、横长直短。
如:十、上、下、士。
解释:横长竖短。
14、横短直长。
如:才、斗、丰、井。
解释:横短竖长。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
解释: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如:目、自、因、固。
解释: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如:川、升、邦。
解释: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如:伊、侈、修。
解释: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敛而右撇应放展。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如:亦、赤、然。
解释: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如:三、冉。
解释:有数横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如:颜、顾。
解释: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如:御、谢、树。
解释: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王羲之行书结构特征
王羲之行书结构特征神怡墨韵2018-11-21 10:53:30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王羲之(公元321一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省),官至右军将军,故亦称为王右军。
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尤其是他的楷、行、草都有极高的造诣。
在王羲之以前,从汉末到晋,行草或多或少带有隶书的痕迹,经过王羲之的变革后,才成为现今的行草,王羲之因此被后人誉为“书圣"。
《兰亭序》一文,为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在浙江绍兴的兰亭的一次盛大名士风雅文人集会上,饮酒赋诗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真迹后被唐太宗所得,命人双钩廓填摹成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真迹于太宗死后殉葬昭陵,摹本中最佳者当推唐冯承素等人所摹之本。
此本原题《唐摹兰亭》,因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亦称之为“神龙本"。
本帖中所选例字均出于此。
帖中,短上横多下凹,但当它和上一笔画相连写时,又多呈上凸之势,另外,有时短上横还和下横呈上横凸、下横凹的俯仰之势[注1]。
左右短竪或内凹、或外凸[注2],长横多呈微波状(即先下后上再下的波形)。
长竪多内凹[注3]主撇、主捺亦多内凹,[注4],因此,王体主要为内型。
中宫偏紧、笔画略有伸展[注5],从整体字形来看,多略显瘦长[注6],但就各个字来说,又千变万化,或呈长方形,梯形,或上斜,或下斜,或左斜,或右斜,当然也有近于正方形及至扁形的,因字而异,随字成形。
[注7]在这本《兰亭序》中,笔画或直或曲、或仰或俯、或轻或重、若断若连、笔画跳荡、线形多变、形态多姿、出神人化、运用自知,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行笔多用露锋。
起笔或顺锋、或尖头、或搭锋;收笔常上勾、下勾、左勾、右勾;笔势极其流畅连贯而自然。
行笔则转折相兼,转中有折,真可谓飘若游云,矫若游龙,给人一种神清骨秀、遒媚飘逸的美感。
[注1〕如本章“四体同字"部分的“自"、体同部"部分的“宇"、“朗"、“时"、“故"、“视"“列"、“贤"、“尽"等字以及其它各章的许多例字都可以看出,其短横,大多数都是下凹之形。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二十二)
,
直对下
个字的第
“
”
笔处
用
,
灵 活 性 和 伸 缩 性
的相代
,
点 画 之 间
一
如 写 到 这 里 笔
势
示 尽
,
捺 画
使 笔
,
折钩 能使 上 下 字的 气势更 贯通
见 12 1 组
己抱
,
是 行 书的
,
大特点
。
就 可 用 向 下 斜 点 代 替
,
等字
。
用行
,
通 过 点 画 相 代
可 以
增加 行
,
势
一
贯
。
、
藏锋 点
另 外
、
凡 从 竖 画 转笔 写横 画 的
楷写
行 书是
。
一
种最活 泼
、
最 自
露 锋 点 等等
。
这 是 出 于 笔 画
。
,
时应 由横 画 折锋 出钩
,
折钩为
,
由的 书体
和 结 体 变 化 的 需要
,
末笔
,
和下
一
一
个 字相 映 带
一
钩尖
。
行 书 用 笔
具 有 较 大 的
。
从 笔
势 变 化 的 需 要 方 面 来说
须 圆润 而
。
字
。
横 钩 多用 于 宝 盖 头
” ,
”
速则失势
指 出
,
迟 则缓 怯
。
明李淳
,
切 不 可 绵软 轻 飘
圆
。
和
“
秃宝盖头
,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字。
《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较为完整、实用的法帖,更对后世书者影响巨大,不仅适于初学书者临习,也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欣赏。
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
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作品名称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创作年清末文学体裁法帖作者邵瑛推广者黄自元1简要介绍《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帖》科学性的分析了楷书的间架结构,是学楷书者的入门法帖。
相传作者为黄自元,清末书法家,实业家,他的书法是一种实用书法,《九十二法》原作者为邵瑛,黄自元将其进行了改良。
此外黄自元所临《九成宫》也对学习欧楷者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但值得指出的是黄自元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临摹的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单论黄公的字功力有余而格调不足,不应是在书法上要求更进一步的人的学习的标准。
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有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和出版的《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以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
2主要内容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王羲之行书笔法结构九法
王羲之行书笔法结构九法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元.赵孟頫
变化尽态错落欹侧洗练呼应迎让假借部首
变化用笔有藏露轻重;笔势有曲直俯仰;笔画有疏密上下;
形态有大小、长短;体现在同画异态、同旁异变、同形异化、同字异体、同体异形,笔笔迥异,字字意殊。
尽态曲尽其态,使得大者更大、小者更小、长者更长、短者更短、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笔画组合结构和谐匀称。
错落字形参差不齐,左右上下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小不匀、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敧侧左敧右侧上敧下侧左敧右侧;与险绝中求平正,动态求平稳。
洗练字形务从简易,省减笔画;有省笔、减笔、化笔、合笔。
呼应笔画间的联系通过暗连(意连)、明连(形连)完成。
迎让笔画相互谦让避就、穿插伸缩,通过上下相让、左右朝揖,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
假借行书借楷书意连、意连靠笔势;借草书形连,形连靠牵丝;实现动静结合、丰富结构的作用。
部首偏旁与其所搭配单体的长短、肥瘦、大小有所变化、相互呼应。
部首分: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外。
毛笔字间架结构92法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勾衂法,不可直长其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如:目、自、因、固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
如:川、升、邦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
如:伊、侈、修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
如:亦、赤、然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有数横或者数竖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
如:三、冉21,两平者,左右宜均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
如:颜、顾、騵22,三合者,中间务正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主要内容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3,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4,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5,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6,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葡、萄、蜀、葛8,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
如:句、匀、勿9,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10,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11,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
如:木、本、朱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
如:乐、集13,横长直短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
如:十、上、下、士14,横短直长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
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
如:才、斗、丰、井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
如:丕、正、亚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如:目、自、因、固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
如:川、升、邦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
如:伊、侈、修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
如:亦、赤、然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有数横或者数竖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
如:三、冉21,两平者,左右宜均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
如:颜、顾、騵22,三合者,中间务正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
书法间架结构92法详解教学(书法间架结构要诀以及墨法)第1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法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技法要诀(四)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技法要诀(四)
下一代英才2018-12-29 10:22:29
上个星期大家和开心练字一起学习了“点、钩”两种基本笔画,大家掌握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折”这种笔画的写法。
7.折法
(1)横折:“息”、“领”二字的折为横折。
①顺锋接左竖起笔;
②中锋右行;③至折处稍顿,提笔折锋向下;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2)竖折:“正”、“山”的折为竖折。
①顺锋起笔;②中锋下行;③至折处稍驻,转锋向右行;④至尽处转锋向上出锋收笔。
(3)撇折:“毒”、“母”二字左折为撇折。
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至折处行笔,转锋向右行;④至尽处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4)斜折:“安”、“如”二字左折为斜折。
①逆锋起笔;②转笔向下中锋行笔;③至折处提笔,转锋向右下行;④至尽处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5)角折“存”、“孔”二字的折为角折。
①逆锋起笔;②折笔向右行,至折处转锋(“存”)或折锋(“孔”)向左下出锋收笔。
(6)重折:一字中数折并列为“重折”。
写重折必须有所变化。
如“结”字三折。
用笔有方有圆;“触”字四折,弧度有大有小。
王羲之行书的基本笔画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明天开心练字给大家分享王羲之行书的基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行书结构九十二法(打印版)
左图: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竖长竖短,出锋回锋挑锋尽态。
第三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而下。
右图:第四法:纵撇之法,或伸或收或回钩
第五法: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
第六法:左撇右捺,捺宜让撇。
左图:第七法:纵腕之法,末端或回钩或伸钩。
第八法:撇重者,收放自如(注意:双人撇的简化写法)。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伸展宜均匀。
右图:第十法:三撇法,或断或连。
第十一法:四点法,或为一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多捺者,须有伸有缩。
左图:第十三法:回钩之法,钩宜下带。
第十四法:纵戈之字,戈身或直或弯,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五法:平钩之法,顺笔而写,简便易学。
右图:第二十五法:两段合成,宜注意中间连接处协调过渡。
第二十六法:两平者,应左右均匀,忌占位不一。
第二十七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半。
左图:第二十八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第二十九法:上占地者,宜听其上宽。
第三十法:下占地者,应任其下阔。
右图:第三十一法:中横支撑的字,横宜长。
第三十二法:中竖为主干的字,竖要劲直。
第三十三法:右边笔画少,宜与左旁下部取齐。
左图:第三十四法:左偏旁笔画少,宜与右部上方平肩。
第三十五法:上中下三联者,上下有伸有缩,中宜停放恰当。
第三十六法:左中右三合者,中部宜正,左右宜呼应。
右图:第三十七法:横重者,长短错落以防呆板。
第三十八法:多竖者,竹节上下变化多端。
第三十九法:走之,捺为平出。
左图:第四十法:形小者,小而不拘泥。
第四十一法:形斜者,体斜心正。
第四十二法:形扁者,间距稍长不显矮。
右图:第四十三法:形长者,其形勿短。
第四十四法:形单者,笔画虽少结体自如,小中见大。
第四十五法:繁而复者,疏密有致忌纷纭。
左图:第四十六法:形大之字,大而不松,形展尽态。
第四十七法:笔画错综者,迎让穿插得当有序。
第四十八法:分同宽者,远近适度。
右图:第四十九法:分间窄者,聚合分明。
第五十法:左右相迎,避让互揖。
第五十一法:左右相背,彼此顾盼。
左图:第五十二法:笔连,首尾相连,两笔变一笔。
第五十三法:意连,笔圆不连,启承转合宜相照应。
第五十四法:牵丝之妙,在于连绵不断飘逸流畅。
右图:第五十五法:点连点,或断或连。
第五十六法:点连横,使转连带,一笔而为。
第五十七法:点连竖,点或横或挑,姿态万千。
左图:第五十八法:点连撇,相邻两笔一笔而成。
第五十九法:横连横,连带轻巧,多有变化。
第六十法:横连竖,连带自如,果断有力。
右图:第六十四法:多处省略,运用自然。
第六十五法:直接省点,一目了然。
第六十六法:口字简写,随字而为。
左图:第六十一法:横连撇,牵丝连笔,或断或连。
第六十二法:竖连横,弧形连接最常见。
第六十三法:撇捺连写,流动贯通。
右图:第六十七法:行书楷书,动中显静。
第六十八法:楷行交用,动静悠然。
第六十九法:草写潇洒,似江水一泻千里。
左图:第七十法:从言字旁,或一笔而成或分笔合为。
第七十一法:雨字头,四点均简化为两笔或一笔。
第七十二法:从斜王旁,竖从上横中部弧行向上,或随笔而为。
右图:第七十三法:从绞丝旁,一笔而成,使转自如。
第七十四法:从单人旁,撇竖分明,间距或短或长。
第七十五法:从双人旁,一种如楷,一种似三点水状。
左图:第七十六法:从日旁,内横与底横或牵丝或竖挑。
第七十七法:从左耳旁,竖或挑或驻。
第七十八法:从右耳旁,用笔劲健,间用悬针。
右图:第七十九法:从土旁,竖横多为挑笔状。
第八十法:从金旁,撇长捺缩,两点变一横。
第八十一法:竖心法,点竖或连或断。
左图:第八十二法:从火旁,撇长,三点或断或连。
第八十三法:三点法,一三点多,连为一笔并上挑。
右图:第八十四法:从示旁,或横竖相连,略去右点,或为楷法。
第八十五法:提手法,变化多姿,易于学习。
第八十六法:山字头,勾挑加撇,常用之法。
左图:第八十七法:广字头,点与横,横与撇,书写自然第八十八法:木法,撇捺略为挑。
第八十九法:心底法,三点可断可连。
右图:第九十法:草字头,一种为楷法,一种为行法。
第九十一法:走字部,连笔而为,捺多上扬。
第九十二法:门字框,或简或繁,框内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