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

中国古代器具大观一、食器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

鬲:鼎一类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国名和作姓时念gé,表示器物时用lì)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鬹guī:古代陶制炊具,嘴像鸟喙,有把柄和三个空心的短足。

甑zèng: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圆口,两耳。

簠fǔ:古代祭祀时盛稻梁的器具,长方形,有盖有耳。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

敦duì: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

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

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

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二、酒器斝jiǎ: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爵: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角: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有的有盖,但无流和注。

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樽: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中国古代器物解说

中国古代器物解说

56

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较大。宋·张元干《奉和希道新句兼简祖颖漕使》 :“手酿瓮中春, 春浮玉丹色。”
57

Tan2
简化字为“坛”,盛水酒的陶器,大腹小口,体型与瓮类似,但体型较小。唐·陆龟蒙《谢山泉》:“ 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
58

陶或金属制的汲水器,与坛大同小异,体型最小,通常带有系纽。宋·范成大《固城》 :“柳棬凉罐 汲泉遥,味苦仍咸似海潮。”
32

Gui3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圆口,两耳或四耳。宋·苏轼《石芝》:“跪陈八簋加六瑚,化人视 之真块苏。”
33
甗பைடு நூலகம்
Yan3
古代蒸食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隔一层有孔的箅。宋·陆游《道院遣兴》:“甗炊青 饭留岩客,露点朱毫勘玉书。”
34

Bu4
古代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圆口、深腹、圈足。宋·范成大《鹿鸣宴》:“墨沼不忧经覆瓿,琴台 重有赋凌云。”
14

Fei3
圆形竹器,用以盛物,相当于现在的竹笼。宋·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实篚携浆壶,马首 拜且迎。”
15

竹子或柳条等编的盛东西的器具,方曰筐,圆曰筥。唐·杜甫《过客相寻》:“挂壁移筐果,呼儿问 煮鱼。”
16

Qie2
小箱子。唐·罗隐《七夕》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62

炊具,由小釜演化而来。宋·无名氏《题太和楼壁》 :“铜锅熔尽龙山雪,金波涌出西湖月。”
63

Fu4
古代的一种大口锅,与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唐·皮日休《吴中苦雨 因书一百韵寄鲁望》:“䗂蝓将入甑,蟚蜞已临鍑。”

古代器皿介绍(一):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

古代器皿介绍(一):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

古代器皿介绍(一):爵、角、觚、尊、壶、彝、戈、矛、钺、剑等爵爵-青铜礼器,用于煮酒或温酒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青铜爵一说可用于煮酒或温酒,少数爵之杯底确有烟炱痕,但绝大多数是没有烟炱痕迹的。

角角-饮酒器角是饮酒器。

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按爵的自身容量,虽然在西周时代也有较大的出入,若以上述容量之比例作标准来辨别角,则将无法确指为何器。

觚觚-一种饮酒器觚是饮酒器。

觚与爵是一组最基本的青铜器,常伴随出土。

觯觯-一种饮酒之杯觯是饮酒的杯子。

杯青铜杯青铜杯约可分三类,第一为商、西周圆体执杯,第二为无耳杯,第三为东周椭形杯。

尊尊-一种中大型容酒器尊是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

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壶-古代盛酒用此指盛酒之壶,非谓盛水之壶,后者为盥器,不当入酒器类。

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相当复杂。

卣卣-盛酒器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也是专用的祭器。

彝彝-盛酒器盛酒器。

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斝斝-可温酒用斝一种裸礼器,可用于温酒。

觥觥-一种盛酒器觥是盛酒器,觥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指盛酒用的器皿。

罍罍-一种盛酒器罍是盛酒器,见于商代晚期。

瓿-盛酒用,或盛水用这种青铜容器或称“瓮”或“甂”。

关于瓿的用途有若干争议,许多人声称这是用来盛酒的,也有认为瓿是用来盛装各式的酱汁,还有不少人表示瓿是盛水器。

盉盉-调酒用盉本身就是盛玄酒(水)以调和酒味浓淡的,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调和后再注入爵中。

因为从盘盉的组合来看,盉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塔与盘相结合,则起盥沐作用。

枓枓-挹酒器挹酒器(取酒用)。

本作斗,因有别于量器之斗,故取枓字,商周青铜挹酒器作小杯有曲柄,如北斗星之形。

禁禁-承酒尊的器座用于承受酒尊的器座。

匜匜-注水之器匜是盥手注水之器。

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国内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国内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鼎拼音dǐng 部首“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鬲拼音lì部首“鬲”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拼音yǎn 部首“瓦”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簠拼音f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敦拼音duì部首“攵”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豆拼音dòu 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觚拼音gū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1】饪食器:敦三角云纹敦敦(dui 音对)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

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饪食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

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

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

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

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

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卫始作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3】饪食器:簠西周宋公簠簠(fu 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

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4】饪食器:盨伯多父盨盨(xu 音须)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鉴古时盛水器具,所见皆大型器。

上古之鉴为陶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

齐侯匜【6】盛水器:匜匜(yi音移)盥洗器,用以盛净水。

用时由侍者持匜浇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盘,受污水。

器形多椭圆,前长流,后有鋬。

具圈足、四足或三足。

西周中期始见,至战国末期渐无。

【7】盛酒器: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

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

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中国古代的饮食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和炊具三类。

其中食器包括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

酒器包括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

炊具包括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食器食器主要有,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等。

其中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炊具炊具主要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其中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酒器酒器主要有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器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器皿

一、古代主要食器案:又称食案,盛食物的木托盘。

短足,有四足或三足。

“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豆:像高脚盘,有的有盖。

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簠(fǔ):盛装食物的青铜制长方形器具,器与盖的形状相同。

簋(ɡuǐ):盛食物的器具,圆口,无耳或有双耳,也有四耳。

方座,或带盖。

皿:碗碟杯盘之类食器的总称。

盂:盛饮食等的圆口器皿。

箸:筷子,夹食的用具。

二、古代主要炊具鼎:圆形,三足两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也有长方四足的。

鬲(lì):陶制。

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镬(huò):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

甑(zènɡ):蒸饭的一种瓦器。

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

三、古代主要酒器杯、盏、盅:圆形,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质料有玉、铜、银、瓷器。

小杯为盏、盅。

觥(ɡōnɡ):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为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觥筹交错”,形容宴饮尽欢。

壶:敛口、深腹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其他液体。

“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角: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于温酒和盛酒。

爵:饮酒器。

下有三足,可用于温酒。

卮(zhī):盛酒器。

尊:古代酒器的通称。

也作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圆形或方形,形制较多。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鼎拼音dǐng 部首“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鬲拼音lì部首“鬲”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拼音yǎn 部首“瓦”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簠拼音f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敦拼音duì部首“攵”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豆拼音dòu 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觚拼音gū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1、樽古代大中型盛酒器具,多有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瓢多用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做成,一般用来舀水、酒等。

唐·韦应物《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3、钵(bō)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似盆而较小,一般指僧人所用食器。

五代·贯休《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4、杓(sháo)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皿。

宋·陆游《斋燕集次元韵》:“绮盘翠杓春满眼,我胡不乐君将行。

”5、铛(chēng)三足温酒器,或烙饼做菜用的平底浅锅。

唐·李白《襄阳歌》:“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6、杯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筒状或喇叭状。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7、盏小杯子。

宋·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8、觞(shāng)古代酒器,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9、罍(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体量略小于彝。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10、盘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1、缾与瓶通,汲水器,一般指腹大颈长的容器。

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2、缶(fǒu)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来汲水或盛液体。

宋·陆游《迁鸡栅歌》:“竹箪朝暮有余粒,瓦缶亦自盛清泉。

”13、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宋·王安石《寄孙正之》:“万事百年能自信,一箪五鼎不须论。

”14、篚(fěi)圆形竹器,用以盛物,相当于现在的竹笼。

中国古代饮酒器具名称

中国古代饮酒器具名称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

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 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

”(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4、尊:古代酒器(同樽)。

《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

”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5、樽:酒杯。

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

”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

”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

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

《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 (黄 :gou长寿。

指老人。

”《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

《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

”《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 者,浮以为大白。

”( :jiao把杯中酒喝干。

浮:罚)13、角(jue):酒器。

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

《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朕匜,铸于西周中期,藏于陕 西省岐山县博物馆
• 匜(读音:yí)是中国先秦的礼器 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于东周。用 于“沃盥之礼”,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中国古代在 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周朝时 期,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 合变为盘、匜组合。
• 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 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 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 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 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 满花纹,造型不一。

曾侯乙编钟,铸于战国早期,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 钟(读音:zhōng)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 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 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 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 《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对钟的形制有详 细的描述:钟身像两爿瓦片对合的形状, 两侧形成的锐角名为“栾”,亦名“铣”; 两铣之间,下缘名为“于”;于上名为 “鼓”,鼓的中部用来打击之处名为 “隧”;鼓上名“钲”,钲由钟带纵三横 四分为十二格,每格有三个钟乳突起,名 为“枚”或“景”,钟带名为“篆”;钲 上是椭圆的钟顶,名叫“舞”;舞上是悬 挂钟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谓之 “衡”。甬近下部有半环固定件,称为 “斡”,或铸成兽状,称为“旋虫”。半 环中贯一正环,用来悬在钟架(“虡” jù ) 上,称为“旋"。
• 盨(读音:xǔ)是中国周朝时 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 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做熟的谷 物。
• 盨形制与簠很接近,但盨为圆 弧形。椭圆口,有盖,两耳, 圈足或四足。盖和器皿对称, 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 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 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说文解 字记载:“盨,负戴器也。从 皿须声。”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是古人用陶土制作的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古代陶器名称及其简要介绍:
1. 瓦罐:瓦罐是一种古代常见的用于储存食物和液体的陶制容器。

它通常有圆形或方形的身体和短而宽的口,底部带有小孔以便排水。

2. 瓷盏:瓷盏是一种古代用于品茗的陶制杯子。

它一般以细腻的瓷土制成,具有良好的色彩和形状。

瓷盏造型多样,有的带有精致的雕刻或绘画图案。

3. 瓷瓶:瓷瓶是一种古代用于贮存和展示花草的陶制容器。

它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还有的呈葫芦状。

瓷瓶制作精细,有的上面还饰有各种纹饰。

4. 土灶:土灶是古代用于做饭和取暖的陶制炉灶。

它通常由陶土制成,形状为长方形或圆柱形,上面有一个燃烧的爐眼。

土灶能够有效地保持热度和控制火力,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烹饪工具。

5. 黑陶器:黑陶器是一种古代制作工艺复杂的陶器,以其纯黑色的外表而闻名。

它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制作过程包括成形、打磨和烧制等。

黑陶器造型优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6. 琉璃器:琉璃器是一种古代宝贵的陶瓷工艺品,通常以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制作琉璃器对原料的筛选和技术要求非常高,制品常见于瓶、碗、盘等不同形状的器皿。

总结:古代陶器作为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具,以其多样的形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古代盛食具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包括有盘、盆、碗、盂、钵、豆、殷、敦、俎、案等类。

古人的盛食容器种类繁多,荤素有别,不仅功能明确,造型和装饰也别有趣味。

盘: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

盘包括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

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

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

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碗:碗似盘而深,口大底小,多为圆形,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

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

缽: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缽,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故有“托钵僧”之谓。

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

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

俎(zǔ):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

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案: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

食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具,形同今天的托盘。

簋(guǐ):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专指商周时期的盛食器。

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功能与碗相同。

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簋已不复存在。

盒:两碗相扣成为盒。

盒产生于战国晚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有的盒内分许多小格,自西汉至魏晋流行于南方地区,被称为八子樏,后也发展出方形,统称为多子盒,无盖的多子盒又叫格盘,此类器具均是用来盛装点心的,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不过由陶器变成漆木器或金银器了。

古代容器大全

古代容器大全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鼎拼音dǐng 部首“鼎”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鬲拼音lì部首“鬲”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拼音yǎn 部首“瓦”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簠拼音f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敦拼音duì部首“攵”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豆拼音dòu 部首“豆”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觚拼音gū部首“角”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器皿名称与器形
鼎拼音dǐng 部首“鼎”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描述: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
鬲拼音lì部首
“鬲”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
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
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拼音yǎn 部首“瓦”
本义:古代炊器。

描述: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箅。

昆甗研,善升甗。

——《汉书·百官表》注。

颜师古云:“善升甗者,谓山形如甑。


簋拼音guǐ部首“皿”
本义: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描述: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黍稷方器也。

——《说文》
每食四簋。

——《诗·秦风·权舆》
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

——《韩非子·十过》
簠拼音fǔ部首“皿”
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左拥簠梁。

——《仪礼·公食大夫礼》
盨拼音xǔ部首“皿”本义:古代盛食物的青铜制器皿。

描述:有盖和两个耳子,圈足或四足。

盨,负戴器也。

——《说文》
敦拼音duì部首“攵”
本义:古代食器。

描述:青铜制。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明堂位》
豆拼音dòu 部首“豆”
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描述: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说文》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考工记》
觚拼音gū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 3升,一说是2升。

觚,乡饮酒之爵也。

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说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觯拼音zhì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爵拼音jué部首“爫”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

——《说文》
虢公请器,王与之爵。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角拼音jué部首“角”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

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一角一散。

——《仪礼·特牲馈食礼》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
斝拼音jiǎ部首“斗”
本义:古代酒器。

描述: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尊拼音zūn 部首“寸”
本:酒器
尊,酒器也。

——《说文》
形似酒尊。

——《后汉书·张衡传》
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罍拼音léi 部首“缶”
本义:古代盛酒的容器。

描述: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也可用来盛水做盥洗用的器皿。

我姑酌彼金罍。

——《诗·周南·卷耳》
瓿拼音bù部首“瓦”
本义:古器名,古代的一种小瓮。

描述:青铜或陶制。

圆口、深腹、圈足。

用以盛酒或水。


行于商代。

壺拼音hú部首“士”
本义:(壶)古代盛器。

描述: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壶,昆吾圆器也。

——《说文》
箪食壶浆。

——《三国志·诸葛亮传》
卣拼音yǒu 部首“卜”
本义: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描述:青铜制,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也有作圆筒形的,器形变化较多。

用以盛酒。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

——《尔雅》
用赍尔秬鬯一卣。

——《书·文侯之命》
盉拼音hé部首“皿”
本义:古器名。

描述: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

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觥拼音gōng 部首“角”
本义: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后也有用木或铜制的。

描述: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说文》
我姑酌彼兕觥。

——《诗·周南·卷耳》
彝拼音yí部首“彑”
本义: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官司彝器。

——《左传》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大雅》
盂拼音yú部首“皿”
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盂,饮器也。

——《说文》
置守宫盂下。

——《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

——《史记·滑稽列传》
匜拼音yí部首“匚”本义: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

描述:形状像瓢,也可盛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