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合集下载

三大哲学家

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完成)西方哲学复习提纲

(完成)西方哲学复习提纲

一、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及其各自的精神特点。

西方哲学非常重视与知识有关的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知识的来源问题”的时候,许多顶级的哲学家特别强调人类知识的先天(前世)因素。

印度哲学特别强调现实人生的痛苦、有限和悲剧色彩,而要求我们把目光专注于遥远的来世。

以悲剧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

中国哲学的主流精神(儒家精神)是“入世”的,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永远也脱离不开“人伦日用”。

1、西方哲学重视思想的过程甚于重视思想的结果,而中国哲学只重视思想的结果,而忽略思想的过程和细节。

2、中国哲学的目标是追求做人的高层境界,而西方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作为知识的真理二、古希腊宗教神话的特点。

1、多神教:每一位神专司一种自然现象(比如雷电、太阳、月亮、海洋等等);后来又出现了掌管人类活动(比如战争、农业、工匠,婚姻、百姓家事等)以及代表人类特征(如爱和美、智慧等)的神。

这样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神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

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

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

3、神人同性:“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有些神还很愚蠢,比如说众神之王宙斯就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别的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

三、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特别喜好谈话、辩论。

谈话过程中,他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一谈话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方法”,也就是他自称的“精神助产术”四、柏拉图的《会饮篇》的主要内容。

•《会饮篇》叙述的是一场有关爱的意义的谈话。

•谈话时间发生在公元前416年,地点是剧作家阿伽松(Agathon)的家里。

•谈话前面一部分的发言者强调的爱情里情绪与肉体的一面。

世界的四根支柱哲人的学问

世界的四根支柱哲人的学问

世界的四根支柱哲人的学问世界的四根支柱哲人的学问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四位世界著名哲学家的学问,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苏格拉底。

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鼻祖,也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来追求真理。

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对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其他学者的记录而了解的。

苏格拉底强调个体的内心探索和审视。

他认为真知只存在于“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中。

苏格拉底强调自己的无知,并通过让别人质疑自己的观点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其理念或理念的存在。

他把世界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感觉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倒影或投射。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维和通过对理念的追求,人们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

他的对话体写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后来哲学教学的范本。

第三位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古希腊最重要的逻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后来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要认识事物,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来获得经验性的知识。

他的逻辑学体系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思维方法和基础。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质因果、种类分类等理论对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具有重要启发,成为后世哲学家的重要参考。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康德。

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现象学和伦理学的先驱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作。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体系从逻辑上说,可分为三个部分:宇宙论,先验论证和道德理性批判。

————哲学之所以称为哲学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精神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回答:“我是智慧本身。

”这就够了,这就是哲学。

什么是“本身”?它超越于科学和实证,有如存在本身。

————本身”的提法不够准确,“本身”是存在的先在状态,它只是存在的同义词,并不是存在本身。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本来面目,正像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万有引力定律的本来面目。

“凡不属于自然领域的知识都叫人类学科”,为此哲学必须以人类为对象,为此哲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灵,要对人的心灵作精神分析。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人类的心灵总是停留在感性世界里而忘却自己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意识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在事物的周边建立起自己的地盘,封闭、孤立自己,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联系,也不允许外部世界进入自己的内心。

直到有一天感性世界消失了,真理被埋藏了。

因为“自我感觉”是根源于“感性世界”的,没有“感性世界”,就不会有“自我感觉”。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识总是处在感性世界阶段而无法认识理念世界。

由于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认识总是需要表象,于是人们追求客观真理。

实践活动又是无限深化认识的源泉。

“自我感觉”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感觉”最终总要转变成“感性知觉”,因为“感性世界”是无限扩张的。

人类的认识只有经过感性阶段,才能进入理性阶段,所以只有表象才是认识的源泉。

哲学以客观的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即“以外物为认识对象”,就是为了使主体获得具体的认识手段,形成相应的认识方法,即抽象方法。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是人类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分析。

认识外部世界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则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人类心灵必须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心灵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外部世界。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

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

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

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

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

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

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

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

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

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

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

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

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

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

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

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现实主义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1.道德是虚幻的。

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

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

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

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

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西方哲学史脉络

西方哲学史脉络

一、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之前:米利都学派: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分别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不确定的无限制者和气,他们的思想具有独断性但却是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而且提出了形式的概念(米利都学派形成了原初物质或质料的观念),对柏拉图哲学有重要影响。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处于流变之中,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提出了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

巴门尼德和芝诺属于埃利亚学派,信服逻辑推理而非感知,认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一,one,变化和多样性在他们看来都只是一个幻觉。

恩培多克勒否定一的观念,提出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时多(土、气、火、水),并认为拖动变化的力是爱和恨。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灵的概念,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

原子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德谟克利特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思想也是原子的运动。

除了自然秩序以外,德谟克利特还关注其他两个哲学问题,即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随着伦理学成为哲学最关注的问题,哲学走到了一个分水岭。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关注的问题从自然转向人类、道德和伦理。

智者派主要是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不相信有真理存在,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认为不存在任何真理,而塞拉西马柯认为有力即有理。

苏格拉底批判智者派,通过论辩,坚定地追求真理,为确定的知识寻找基础,将知和行联系起来,认为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美德。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灵魂或心灵,要追求善的生活。

知识理论:思想的助产术和强调定义的重要性。

道德哲学:知识就是善,恶行即无知。

柏拉图(著作可以看)知识理论:洞穴理论,线段理论(想象、信念、思想、完善的理智)和理念论(善的理念,存在于神的心灵,事物和理念相分离,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知识就在于对适当理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道德哲学:灵魂包括理性、精神和欲望三部分,恶行的原因是无知或遗忘,恢复失去的道德是通过回忆、感性经验之间的矛盾和导师,作为功能之实现的德行包括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

三大哲学原理是什么

三大哲学原理是什么

三大哲学原理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其中有许多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哲学的研究中,有三大重要的原理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哲学体系的基石,它们分别是实在论、经验论和唯心论。

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主观经验之外存在的。

实在论强调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中的物质实体具有自己的存在和属性,不受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实在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是客观、稳定和存在的,人类的认知只是对这个存在的反映。

经验论
经验论强调知识的来源是人类的经验,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觉和经验的积累。

经验论认为人类通过感觉、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经验而得出的。

经验论否认先验知识的存在,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通过感觉和经验逐渐积累的。

唯心论
唯心论是一种强调意识、心灵或精神具有绝对的存在和主导地位的哲学立场。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中心和基础,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属性都是受意识的影响和塑造。

唯心论强调意识对于世界的构建和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体验和认知都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实在论强调客观世界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外;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的积累;唯心论强调意识对于世界的构建和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哲学原理共同构成了哲学体系的核心,也为人们解释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大哲学原理的内容

三大哲学原理的内容

三大哲学原理的内容在哲学领域中,有三大重要原理,分别是实在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这三大原理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对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在主义实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外部世界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之外。

实在主义者认为存在着客观的真实世界,人们通过感知和思考来认识这个世界。

实在主义主张坚持事实和现实,强调客观性和独立性。

实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

经验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经验,人通过感知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经验主义强调个人经验和观察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受到感官和经验的限制。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洛克、休谟等。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人类思维能够超越感官经验,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获得真理。

理性主义者相信人类思维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理性主义主张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真理是普遍存在的。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三大哲学原理在哲学史上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和学说。

实在主义突出了现实和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经验主义强调了经验和感知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而理性主义则强调了人类思维和理性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三大原理相互交融、互相对立,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哲学原理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深远,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不同,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和探索。

通过学习和理解三大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者:谢伏瞻来源:《新西部》2019年第05期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重大提法的变化,而且是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职责、战略要求的重大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党和国家的要求、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

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战略要求:第一,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要聚焦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科学谋划学科布局。

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第二,学术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观点,理论、学说、知识、学术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

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

第三,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

简述三大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

简述三大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

简述三大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从总体上看,世界主要的文明,大体就是受三大哲学的影响。

就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印度哲学。

而对于三者的体系,又影响了三地的社会与科学发展。

现在就来对三大哲学体系进行简述,以便有一个粗略的理解。

第一,对于西方哲学而言,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从有看待无。

对于这里的有,是指存在或者说在者,而对于无而言,则是不存在和存在背后的本质。

众所周知一个的一个事实是,西方的自然科学非常发达,这是与他的传统哲学观念是分不开的。

最早的西方哲学,起源于自然哲学派,是追求外在的自然的本质。

经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后,亚里士多德奠基了整个形而上学体系,自此以后的一直到黑格尔体系,哲学家的任务都是阐述存在,什么是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是怎么样的。

并且归结为一种逻辑上能够理解,并且能够通过先验演绎而得到的体系。

而自黑格尔以后,经历了唯意志论以及实证主义对黑格尔的体系批判以后,西方出现了现象学,以及存在主义(生存主义)以及其他各方各派的哲学体系。

而这些现象学,存在主义则引入了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元素,认为虚无主义才是真理。

例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就是死亡,马丁布伯则认为世界图景的建构,是由我-你关系进展到我-它关系中得以实现的。

其中我便相当于胡塞尔所言的先验主体,而你即是无。

便是上帝。

这便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粗略的理解。

不过大体也是遵循了从有看待无这个认识脉络。

第二,对于中国哲学而言,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从无看待有。

对于这里的有,则与上述一致。

而无,则是仅仅指背后的本质,因为无只是极其小,而不是没有。

对于中国哲学而言,就主要四个部分,四个字统述为:易儒道释。

而总的一句话便是,易儒道释的本体,都涉及伦理社会的含义,并且这些本体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通过坐忘,禅定,气功等等方式而获得。

易学的本体便是无极,无极不可以阐述出来,因为是超越逻辑的。

但是却因为这个无极却生了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方,整个体系。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

二十个哲学家的理论分享每种哲学观点,我将按内容、驳论、感想三个部分来讲解;内容讲述这个哲学的主要论点,驳论讲述对这个哲学做过的批判,感想讲述个人理解。

搜集的内容按个人理解总结整理(本人不是哲学专业出身),认知可能有误,欢迎坛友批评指教。

一、泰勒斯哲学——公元前6世纪【古典唯物主义】内容:1、水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理由大致是1)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冷热干湿”四特质可能就来源于此#【唯物主义】——词源是材料、质料的意思,在哲学上表示直观感知到的东西,所以【唯物主义】的【物】跟一般我们理解的物质是不同的驳论-1.1:【独断论】谬误,无法论证为何源于水,属于预设真理。

驳论-1.2:【古典唯物主义】将世界本源归于某种自然物,只能认为人能外在直观感知到的东西作为事物的普遍本质。

那么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就被归结为自然物质的自我运动。

既然人的肉体的感性存在只是自然物质决定的,那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也是靠不住的。

这里面存在自我矛盾。

感想:常见的古典朴素唯物论二、毕达哥拉斯哲学——公元前5世纪【唯心主义】【形而上学】1、“万物皆数”1)“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2)这个观点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一切,不仅万物都包含数,而且万物就是数2、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的概念神圣化1)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崇拜整数,整数被看作是人和物的各种性质的起因,整数不仅从量的方面而且在质方面支配着宇宙万物。

2)他们对数的这种认识和推崇,促使他们热衷于研究和揭示整数的各种复杂性质,以期来左右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3)后来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数√2 ,于是就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谋杀了#【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世界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即人的感官体验接触到的世界,一个是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唯心主义】idealism——词源idea,是理念、概念的意思。

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及观点

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及观点

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及观点1、希腊罗马古典哲学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爱利亚派(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犬儒学派(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意志主义(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奥康的剃刀”,等)3、近代西方哲学早期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哲学理论家)(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然的理论)唯理论(理性主义)(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经验论(经验主义)(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都是知觉的产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知则是上帝)(德国古典哲学)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物自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绝对唯心论(费希特)(经验知识,是由意识深处的绝对自我,通过不断设定非我,把握非我而产生)(谢林)(自然逐渐自我觉醒,发展为与客观自然对立的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回归到自然中去,最终会与客观的自然达到绝对同一,即能意识自身的绝对实在)(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客观唯心主义,世界在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性历史的发展演化,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意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飞跃,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客观存在性的发展时,你就达到了上帝的绝对真理)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指出神是人类本质追求的外化,崇仰“爱”)早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论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使自然一方面在人类面前呈现出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即“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4、现代西方哲学早期非理性主义克尔凯郭尔(否认人有固定统一的本质,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此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义之先驱)唯意志论(叔本华)(世界的本体是无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时空、因果则是理性认识意志的结果,人生因欲求的无止境和受阻碍而痛苦)(尼采)(命运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规范,故主张弱肉强食的“权力意志”)生命哲学(伯格森、狄尔泰)(世界是“生命之流”在时间上的“绵延”与进化)新黑格尔主义(布拉德雷)(绝对唯心辩证法的发展)新康德主义(柯亨、卡西尔)(先验唯心论与科学哲学结合的产物,但否认独立于意识的物自体的存在)现代英美哲学功利主义(边沁、密尔)(社会上人的行为其实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实用主义(詹姆士、杜威)(事物成为知识对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实用性,只有经过人的追求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理)早期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主张逻辑本体论,世界的本体并非分离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后期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罗蒂等)(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是日常的语言遭到错误理解的结果,主张从语义进行分析达到语言与实在的本质关系)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波普尔)(否认科学可以达到绝对真理,提出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库恩、费耶阿本德)(反对以脱离实践的纯粹逻辑作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强调科学经验在历史上的积累)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和性欲对个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梦、文明活动等是潜意识受外在道德压抑而在意识层面变相体现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伯马斯)(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本能说,着重研究物质文明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作用,主张改变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减轻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现象学/欧陆哲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方法,主张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识对知识的构建性作用)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先于反思意识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规定的——存在先于本质)解释学(伽达默尔、德里达)(认为对历史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历史事实,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遗物的对话)结构主义(索绪尔、阿尔图赛、斯特劳斯、拉康)(主张对各种知识系统,优先进行整体结构的研究,并强调这种结构的先验性、永恒性,它是正确研究系统各要素的前提)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德留兹)(否认统一的知识结构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质的同时丧失了世界的丰富性,认为人与世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是主客认知关系,而是主体间对话关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重视的方向是理性和逻辑的关系,并且一般用实验和科学的办法进行最终的分析和判断。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代表是先秦哲学,讲究以社会和人本为主要出发点,并且比较重视感性方面的。

哲学体系介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主要为了更好的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和政治方面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比较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最主要是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走的也是比较科学理性的研究之路,提倡用科学数据为基本的依据,只有实验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

印度哲学
主要讲究宗教的关系,在印度不管是什么思想理论都喜欢和宗教扯上关系,不管是什么想法都必须用宗教包装。

另外在印度哲学看了,人的内心主要是由外界的各种刺激诞生出来的,是可以脱离心灵独自存在的。

一秒思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一秒思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一秒思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1、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

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西方文化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是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动的,社会和人也应该如何运动,所以中国人所谓“克己复礼”而天下平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自然界没有“礼”、“义”之类的东西,自然界所有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

正是这种区别,东西方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有区别,很多人都发现,实际上东西方人都富于感情,可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好象没有家庭情感,但同时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发扬。

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其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

东西方人同样有感情,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存在小养老的现象,人就也不应该;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会保护幼类的规律(尤其以群居动物明显),人自然也应该保护妇女儿童;……总之西方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有自然规格的根源依据。

2、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

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中国哲学存在一个隐藏的特点——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界在这里表现中国这种实用主义文化最为明显,中国的发明创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续发展的技术并不多,就是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

世界主要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主要三大哲学体系

世界主要三大哲学体系很多人认为哲学很枯燥、很乏味,其实非也。

哲学是一种极度思辩。

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都是顶级哲学家。

某杂志曾邀请诸多当世名人,评选人类最伟大人物,排名前五的是: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孔子、老子。

你看,这五位都是各个宗教的奠基者,而宗教,其实就是一种哲学。

世界上哲学体系基本上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这一百多年内达到了顶峰,后世再想超越,非有天人下凡不可。

这个时间里,三大哲学体系基本形成,而且有的还很成熟,水平也远远超越两千多年后的我们。

一、古埃及(含古希腊)哲学体系这个流派主要研究人与物体的关系。

这个流派的哲学引发了一些什么结果呢?因为这些哲学体系研究的很多都是物体,所以这里数学家、物理学家就特别多,牛顿、爱因斯坦等等,都是这种哲学体系孕育下的杰出代表。

大家现在知道月亮距离地球大约有38万公里,可是,如果不给你现代工具,你会测量吗?3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就会用数学原理测量出了地月距离,牛逼不?他的工具是一口井,一座塔和一把尺子。

二、中国中国是唯一没有断层一直在延续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古哲学研究什么呢?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之多,无出其右。

但不管哪家,研究的基本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这种哲学体系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特别讲究“怎么做人”,在中国,你智商再高,没有情商,你是很难成功的,这就是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哲学在潜移默化的结果。

所以,和中国人纯粹玩阴谋诡计,那就是天方夜谭。

三、古印度现在的印度和古印度除了地理位置一致,其他的没有一毛钱关系。

古印度哲学体系主要研究人和自己的关系。

佛学就是代表,所以要有修为,要六世轮回,必然的“生老病死”,现在印度的佛教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唐僧取经回来后,印度发现他们那没有原文了,又来中国抄回去的。

这种哲学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就是自我认定。

印度哲学首先讲明人是不平等的,所以有种姓制度。

人类三大哲学终极问题是什么?

人类三大哲学终极问题是什么?

人类三大哲学终极问题是什么?《在东西方文化激荡交融的时代,中国正在提倡国学,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中国的智慧来化解西方哲学的这些问题?》三大哲学问题,可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1..如何更好地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2.如何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人生的问题唯心主义三个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西方人开启的这种哲学问题,他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研究,但是始终不能有完美的解答。

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奇怪之处。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选择了西方文化的部分内容,于是就有了种种的纠结纠缠,中国的很多人,从思维的方法,从观察世界的方法,都存在分裂的状态。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人的幸还是不幸?我们为什么不试着用中国的智慧来观察一下?或许能够很快得到突破。

中国的文化首先要了解我是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开启自己的妙德妙能,这当然能够回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的智慧能够很好的运用超级的智慧方法来认识人生、社会、万物、宇宙。

我们可以看到了吗?西方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他们各自的三个终极哲学问题,在中国的智慧看来就是一个,就是我们当下一念的观察观照。

西方人没法开启人本有的智慧之光。

现在有了测量仪器,我们可以将测量仪器看成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但感觉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不能洞悉自然的全部真像,测量仪器同样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西方人认识宇宙万法,没有超级的认知方法。

西方人能研究宇宙客观万物,但是他们把人独立于客观世界万物之外。

这样就硬性硬生生的把人与宇宙万物割离了。

这样的研究,最终会造成外化异化。

把人迷失在客观物质中。

所以西方人来认识宇宙万物,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出了问题。

中国的智慧刚好相反,他最初的一念就要首先了解自己的本性,开启无穷的妙德,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来认识宇宙万物。

用中国用中国的智慧来认识宇宙万物,能够同时净化我们人本身,不断提升我们本身的境界。

哲学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哲学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哲学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人类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主张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寻求真理。

他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认为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创立了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世界。

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认识到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形式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用来解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德国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批判哲学。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无法认识到物自体。

他还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由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经验共同构成的。

费希特是康德的学生,他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我意识哲学。

费希特认为,自我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由自我意识创造出来的。

他还提出了“绝对自我”的概念,认为绝对自我是无限的、永恒的,它通过自我设定、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过程来创造世界。

谢林是费希特的学生,他提出了同一哲学。

谢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绝对同一的精神实体创造出来的,这个精神实体既包含了主观的自我意识,又包含了客观的自然界。

简述西方哲学体系

简述西方哲学体系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米利都学派
• 安纳克西德曼 • 据说他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他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圆柱。 • 安纳克西德曼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并不是像水或者我 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元质可以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实质,他们 又都可以相互转化。他曾做出一种重要的论述:“万物所由之而生的 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 • 他认为我们的时节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世界由无限定者构成) 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耶稣
• 耶稣说我们必须爱我们的敌人,当他们打我们时,我们不 得报复,不但如此,我们还要“把另外一边脸转过来”让 他们打,同时我们还必须宽恕,不知宽恕七次,还要宽俗 七十个七次。 •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耶稣是世上唯一正直的人。然而他最 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基督教徒说,他是为了人类而死。耶 稣是“受苦的仆人”背负起人类所有的罪孽,以使我们能 够得到“救赎”,并免受上帝的责罚。
卢梭
让· 雅克· 卢梭
•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之一。他主张感觉是认识的 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 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 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 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 和谐共存。 •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世纪
圣奥古斯丁
• 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 •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最伟大的神学家。 • 根据奥古斯丁的说法,所有的人都犯有亚当之罪,仅仅通过个人努 力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得到拯救的,要获得拯救必须靠上帝的恩典。 •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已经知道谁会得到拯救,因此我们当中有些人是 命里注定会得到拯救的。 • 同时他也是一个禁欲主义者。 •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1、西方哲学
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

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西方文化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是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动的,社会和人也应该如何运动,所以中国人所谓“克己复礼”而天下平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自然界没有“礼”、“义”之类的东西,自然界所有的是“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

正是这种区别,东西方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有区别,很多人都发现,实际上东西方人都富于感情,可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好象没有家庭情感,但同时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发扬。

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其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

东西方人同样有感情,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存在小养老的现象,人就也不应该;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会保护幼类的规律(尤其以群居动物明显),人自然也应该保护妇女儿童;……总之西方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有自然规格的根源依据。

2、中国哲学
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

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中国哲学存在一个隐藏的特点——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界在这里表现中国这种实用主义文化最为明显,中国的发明创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续发展的技术并不多,就是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

这与西方人不同,一种科学成果被证实以后,如果现在没有用,西方人也会想办法为以后可能的实用性保留它。

但中国人是选择放弃,原因就是它现在没有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最实用主义的文化。

与西方人以自然规律为社会、人生规律依据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待,中国人认为社会与自然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伦理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人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的。

伦理不是原子,父与子、上与下的关系无法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规律来说明。

更明显的说,社会规律应该是包括自然规律的更广泛、更高级的规律系统,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会规律中存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规律能包括的内容。

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

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通过自然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社会,人有必要摆脱顺应自然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大门之外了。

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但技术发明众多而又得不到发展的最深思想根源。

但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非自然的就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东西是浪漫的,无论这个民族处于如何困窘的地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浪漫“阿Q”,最终总是寿命更长,并能把这种心态传染给周围的人(甚至是敌人),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在平静中的快乐。

一个国家被灭掉,胜利者却被同化(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清人入关)在西方人眼里简真是神话。

英语成
为世界语的原因之是就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而这在中国不太可能,胜利者可能是最终的失败,因为他们将完全失去自己这个种群而成为失败者种群中的一小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象中国人从没有败过,这个,西方人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

3、印度哲学
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心的关系。

与宗教的关系较近。

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词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传统定义,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

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论者或是无神论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

印度人不关心自然与社会,可能是因为这些都人自己太远了,也是人最终都无法真正控制的。

但人自己离自己最近,离得近应该最容易掌握,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的事物,你感觉美而人家未必感觉如何,所以一切美好最终的源泉是人的“心”。

印度的哲学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但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后两者始终认为内心感受必须靠外界刺激才能生起,而印度人则认为感觉可以受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所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人一样可以得到最终的美与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会妨碍人对自己的认识。

于是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成为印度文化中最大的万分。

印度文化不是实用性的,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大致可以算是属于心灵享受性的,或是说非理性的浪漫主义性的,至于这种文化的根源、为什么在西方、中国与印度产生如此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哲学类型?估计可能初期和地理的自然环境有关,后来应该属于于一种习惯性,再到后来则完全是有意识的自然形为了。

「色即是空」是《心经》中著名的一句话,全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历史上对其解释也多如牛毛,个人理解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

那么佛教自己对此句是如何解释的?
《心经》属于大乘佛教(佛教自己称“菩萨乘”)般若(智慧)部核心经典。

过去小乘佛教(佛教自己称“声闻乘”)是不承认此为佛经的,现在南传佛教也有部分开始接受并讲解了。

所以《心经》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都认可的经典,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承认《心经》理所当然。

有这里,色指的是人的眼可见的一切事物及现象。

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未来也存在,事物是时刻变化的,不存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正因为变化,所以事物没有可静止性,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这里包含有变化、运动的意思。

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

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

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
空本身也谈不上空,仅是为了听者有可听才说一个空,这个谈不上空的空中,没有任何可存在的。

之所以说不存在,不等于说就真的什么都没有。

存在不存在,有与无等于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对应不上这个真实的空性,所以无法用人类可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

佛教对此的理解基本可分为:小乘都承认心外的事物可以实际的存在,大乘没有一个宗派承认心外有实有的事物。

按中观自己的说法,你不能理解中观的解释,可以暂时依唯识的解释,不能理解唯识可以暂时依经部,还不能理解,可以暂时依有部的解释。

都是成立的。

如果连有部宗的解释都不能理解,此人今世不必学习什么了,等下辈子吧。

【佛教三乘四宗对空(针对外境)不同观点】
对外境(客观世界)的存在问题:
·小乘皆承认存在
·大乘皆不承认其存在
1、小乘有部:外境过去当下未来,三时皆实有存在。

2、小乘经部:当下刹那外境实有,过去未来不存在。

3、大乘广行派唯识:一切是心的显现,但心找不到。

以上三者称世俗谛义。

4、大乘甚深派中观(胜义谛义):
(1) 相似胜义名言:无任何存在。

(2) 真实胜义名言:无任何承许。

·从三时(过去、当下、未来)实有,到无任何承许,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就学习哪个层次,不要用你的理解力作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