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何以构成一种哲学体系——纪念庞朴

合集下载

庞朴先生之观点:儒家的思维模式——一分为三

庞朴先生之观点:儒家的思维模式——一分为三

儒家的思维模式——一分为三庞朴庞朴:我们一直被一分为二的思想蒙住眼睛,我们没有发现,其实古人在许多时候一直在谈一分为三,而且我们生活当中任何时候离不开一分为三。

下面我想谈一个平常我们不太谈,或者平常在书本、报章杂志里面很少看到的一种说法叫做一分为三。

这个我谈的比较多,但是不是我发明的,我觉得从古到今一直有这个思想,只不过是过去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直被一分为二的思想蒙住眼睛,我们没有发现。

其实古人在许多时候一直在谈一分为三,而且我们生活当中任何时候离不开一分为三。

最简单的一点大家都知道,三个点就成一面,三点是最稳定的状态,三条腿的凳子,不管三条腿的长短它总是能摆下来,四条腿就不一样了,有一个腿短一点它就摆不稳了,两条腿就更不行了,一放起来马上就倒。

三点是最稳定的点,这是我们几何里面最简单的一点,实际上这里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科学最基本的道理。

但是因为谈的少,所以我们要仔细的来谈一谈。

一个东西叫做一,又来了一个东西,一加一,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但是我要说一加一等于三。

为什么?现在这儿有一个东西,这是一,又来了一个东西,一加一,请注意了,一加一这个状态,如果你孤立地看的话,它是二,一个又一个,你仔细一看的话,本来一个一然后又来了一个一以后,这两个东西之间发生了一种关系,一个东西放过来,又拿来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之间一定要产生关系,不管是什么关系,好的关系也好,坏的关系也好,应该有的关系也好,不应该有的关系也好,它一定有一个关系,这个关系在某些时候比两个一等重要。

这是我们平常看问题的时候不甚注意,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胜利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运用的一个状态,有一个男人然后来了一个女人,这一加一,他可能有各种关系,这两个人之间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个关系恰恰是我们要研究这个男人和女人的时候不能忽视的一个东西。

可能是兄妹,可能是父女、可能是母子、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情人、可能是爱人,请注意这里面一和一当中的关系,你想有多重要,它到底是一个普通朋友的关系,还是已经确定了对象的关系,还是一个夫妻关系,这是我们知道一和一,两个一的时候一定要追究的一个问题。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及其启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卡尔▪波普尔如何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重点阐述了世界3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了三个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三个世界理论;世界3;当代意义;一、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波普尔在1967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在其《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他的多元本体论——“三个世界”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1,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比如桌椅、植物。

它是客观的,因为物质对象能被其他人所体验到:它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自身。

其次是世界2,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倾向的世界,比如愉快与痛苦,爱与恨,信仰等。

它是主观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被其他人所经验到;但它不是自主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再次是世界3,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批判性讨论、艺术作品、故事、歌曲等。

世界3是从世界1(客观物质世界)和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派生出来的,它包罗了科学文化的精神内容,构成一个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的世界。

它是精神的,是另一个独立自存的世界,有其自身的演化方式,区别于世界1的物质性;它又是客观的,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文字、纸张、声音等体现出来,区别于世界2的主观性。

这样,波普尔就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1是物理世界层次,这个世界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先在的、外在的、能够被感知的,是世界的基本层次;2是精神世界层次,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思维活动,是物理世界“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派生物,是内在于主体,不可直观的东西;3是客观的精神世界,即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精神财富所构成的领域,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显示和提高的世界。

关于世界1、3之间的相互关系,波普尔认为,世界1产生世界2,世界2产生世界3,世界1,3的相互作用必须通过世界2的中介。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

内容1、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火,火只是一种被动的本原,上帝才是原始的火,是万物的最初源泉,有世界大火和世界轮回说;2、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

德行是唯一的善;3、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依据“宇宙精神”原则,形成一个最高权力之下的世界国家的观念。

根据斯多葛主义的见解,哲学由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构成。

在哲学划分的这三部分中,特别是在伦理学中,斯多葛派都谈到了国家、法律和政治问题。

克雷安德把哲学分为六大部分,其中除了辩证法、演说术、伦理学和物理学和神学之外,又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区分出来。

在哲学各部分的进一步细分中,原来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的演说术,又被斯多葛派分为三部分:立法演说术、诉讼演说术和庆典演说术。

由此可见,政治学是斯多葛派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只对斯多葛派的逻辑学和伦理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斯多葛派政治思想的研究,但斯多葛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恰恰是其政治学而非伦理学。

因此,本文即是希图改变这种状况,对曾被我国学术界长期忽略而又不应被忽略的斯多葛主义政治学作以初步的研究。

斯多葛主义思想简介斯多葛主义源起于希腊城邦制度解体后的希腊化时代,它同当时的怀疑主义、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一样,都是对后城邦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所不同的是,斯多葛主义在这种反思中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念和思想,从政治学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四点:自然法思想世所公认,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思想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

这种自然法思想导源于斯多葛主义的宇宙观,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上帝”或“命运”,这种普遍法则,作为自然的必然性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普遍法则的支配,它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

超越“化境”,一分为三——对钱锺书翻译思想的再思考

超越“化境”,一分为三——对钱锺书翻译思想的再思考
义、 风格 为 旨归 , 非 常 契 合 当 时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学 术 氛 围 。“ 论者每每把 ‘ 化 境 从 文 章 中 抽 取 出 来 , 然 后 附 加于‘ 信、 达、 雅’ 的概 念 中 。 于是 , 原 来 精 妙 之 处 就 这 样 给掩 埋 了 。 ” ( 张佩 瑶 2 0 0 9 : 2 8 ) 本 文 通 过 全 面 梳 理
2 0 1 3年 第 l 期 总第 1 3 7期
外语 研 究
Fo r e i gn La n gu a ge s Re s e a r r i a l№ 1 37
超越 “ 化境" , 一 分 为 三

对钱 锺 书翻 译 思 想 的再 思 考
b e h a v i o r三 种 ( To u r y 2 0 0 0: 2 0 8 ) 。斯 坦 纳 ( S t e i n e r
1 9 9 2: 2 6 6—2 8 2 ) 曾对 这一 “ 三分 ” 模 式 进 行 过 精 要 的
钱锺 书著 述 中有 关 翻译 的 论 述 , 认 为“ 化 境” 说 只 是 钱 锺 书 翻译 思 想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而 不 是其 核 心 内 容 的 全部 , 钱锺 书 翻 译 思 想 是 一 个 由“ 化、 讹、 媒” 构 成 的
( 庞朴 2 0 0 3: l 6 9 ) 。
长期 以来 , 对 钱 锺 书 翻 译 思 想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于 对 “ 化 境 ”不 同 视 角 的 解 读 , 并 由此 产 生 了大 量 的 论 文
和专 著 , “ 化境” 也 顺 理 成 章 地 被 看 作 是 钱 锺 书 翻 译 思 想 的核 心 和代 表 , 同时 电被 看 作 是 中 国译 论 发 展 过 程

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学说

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学说

试 图通过 学习新 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城市生活规范、主动拓展 社会关 系网络等 ,以为真正扮演市 民角色作必要 准备 。 2 . 对 角色的领悟 。在这一阶段 , “ 新市 民”群体会 根据 别人对 自己行 为的评 价 ,以及按 照别 人对新 角色的期望不断
参考 文献 :
[ 1 ] 江宏晖. 城市化 中失地农 民问题[ J ] _ 城 乡建设, 2 0 0 3 , ( 1 1 ). [ 2 】 文军. 论农 民市 民化 的动 因及其支持 系统 [ 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
者对角色行为规范 的具体运用 。在这一 阶段 , “ 新 市民”群 体把 自己对 新角 色规 范 的理解 运 用到实 际 中 ,并且 这时 的 “ 新 市 民”群体 的行 为规范 已基本 与新 角色 的规范要 求一
[ 5 ] 路小 昆. 关注城市化进程 中的 “ 新市 民”群体[ N] . 学 习时
[ 3 】 刘 宁宁 . 中 国新 的社会 分 层 和新 的地 方精 英 的 崛起 [ J ] . 中国研
究, 2 0 0 7 ( 1 0 ) : 5 7 . 6 3 .
【 4 ] 杨涛 , 施 国庆. 我 国失 地 农 民 问 题 研 究 综 述 [ J 】 .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2 0 0 6 , ( 7 ) .
名词概念 ,是一个借用名词。 行动 的 自我 的生 动的意识 ”。 因为心智 思维就是 以大脑 中 “ 世界 1 ” ,即 “ 第一世界 ” ,就相 当于我们 平时所说 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为基 础的 ,因此又 可以叫做 “ 心智思 的物质世界 ,是指 由宇宙 间一切物理事件 、过程和形态构成 维世界” 。 “ 世界2 ”不能还原为 “ 世界1 ” ,它不是物质世 的世界 ,是 由可感触到 的真实实物构成 的世界 。这是物理注 界的副现象 ,它是 在进 化的时候 由于某种原 因逐渐 的从物质 意一元论所承认 的唯一 的世界 ,包括客观事物世界 的一切物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_李承贵

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_李承贵
中国学者正是以这种人文主义为坐标对中国传 统哲学进行认知的。用人文主义这把标尺来权衡中 国传统人文思想, 唐君毅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 即孔 孟人文思想、墨子次人文思想、庄子超人文思想和法 家反人文思想等, 而且认为周代之/ 礼乐精神0、孔子 之/ 重人德0、孟子之/ 重人性0等均属于人文精神À。 刘述先十分看重孔子 的人文思想的反神秘主 义特 征。他说: / 孔子并未武断地否认鬼神之存在。但义 利之分既明, 人与鬼神之交道也必出之以义, 出之以 礼, 此外不可复问。此所以孔子坚持-未知生, 焉知
死.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而拒绝讨 论怪力乱神。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 孔子确彰显一彻底人文主义 之精神。0 ¹ 李锦全认为儒家人文思想至少有三方 面表现: 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的, 如/ 天地之性人为 贵0; 在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尊严方面, 提出了平等 和自由方面的要求, 如/ 人皆可为尧舜0; 具有非神权 色彩, 如/ 子不语怪、力、乱、神0 º 。庞朴明确肯定中 国传统思想具有人文主义价值, 是一种关心人、肯定 人的学问: 第一, 表现在对人的理解上, 中国传统思 想习惯把人看成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 觉的互动个体, 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 他 的命运同集体息息相关; 第二, 在天人关系上, 是天 中有人, 人中有天, 主客互溶; 第三, 在知识态度上, 把道德与开发自然、改善民生连在一起, 所谓正德、 利用、厚生; 第四, 在义利关系上, 致力于人格的自我 实现, 贬低物质享 受的价值, 重义轻利, 以道制欲。 但必须注意的是,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文思想与西 方近代人文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 » 。方东美先生极 为推崇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文性, 他认为, 中国哲学是 典型的人文哲学: / 中国的形上学可以称之为机体形 上学, 注重机体的统一、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各方面, 而中间还求其会通、求其综合0 ¼。可见, 人文主义 基本主张、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学者认知中国传统哲 学及其价值的坐标之一。正是借助人文主义的基本 主张和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人文主义价 值的思想、观念、命题被发掘出来, 并由此确定了中 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文哲学内容。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勒庞凡是向人民提供幻觉的人,都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勒庞凡是向人民提供幻觉的人,都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勒庞凡是向人民提供幻觉的人,都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统治者的艺术,就像律师的艺术一样,首先在于驾驭词藻的学问。

▼国家在日甚一日地支配着一切,集权、垄断并制造一切。

▼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

▼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社会主义为何如此强大,原因就在于它是仍然具有活力的最后的幻想。

勒庞古斯塔夫·勒庞(1841.05.0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他在巴黎学习医学,1866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

尽管他有庞大的科研计划,但他强烈的愿望却从未实现过。

大学的大门甚至科学院的大门都一直对他紧闭着。

勒庞就这样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

但正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才如此不知疲倦的埋头工作。

他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计划却从未有任何惊人的发现。

然而他的业余性质的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确实提高了他的综合技能,因此更加得心应手地撰写视野开阔的纲要,运用生动有力的词语,并且能够像记者那样凭直觉即使捕捉吸引广大读者的事件和观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发表了几十部著作,完善了综合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学说。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我们刚才讨论了赋予群体心理以特定属性,使某些感情和观念得以发展的间接性准备因素。

现在我们还得研究一下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因素。

在下面这一章里我们会看到,要想让这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应当如何运用它们。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研究过集体的感情、观念和推理方式,根据这些知识,显然可以从影响他们心理的方法中,归纳出一些一般性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事情会刺激群体的想像力,也了解了暗示,特别是那些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暗示的力量和传染过程。

然而,正像暗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来源一样,能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也相当不同,因此必须对它们分别给予研究。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三元论是一个哲学框架,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哲学。

该框架提出,宇宙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理念、精神和物质--构成的。

这三个元素互相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在人类聚居环境学中,三元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聚居环境学中,理念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和文化的特点会影响人类对环境的看法和行为。

例如,一些文化鼓励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和保护环境,而其他文化则更强调人类对环境的控制和利用。

这些观点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要理解人类聚居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考虑理念在其中的作用。

除了理念,精神也是人类聚居环境学中重要的元素。

精神代表着人类思考和情感的特点。

对环境的看法和行为也与人类精神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精神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更有可能采取环保行为。

此外,人类精神也决定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

因此,要改善人类聚居环境,我们必须考虑和关注人类精神的变化。

最后,物质作为三元论中的一个元素,代表着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物质环境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人类聚居环境的特点。

例如,城市中的空气和水污染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改善物质环境也是人类聚居环境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元论为人类聚居环境学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和框架。

它的基本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解决人类聚居环境问题时,考虑到理念、精神和物质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综合考虑这三个元素,我们才能设法在未来改善人类聚居环境,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浅议《庞朴文集》中的“中庸”与“圆融”

浅议《庞朴文集》中的“中庸”与“圆融”

浅议《庞朴文集》中的“中庸”与“圆融”作者:贺文哲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摘要:《庞朴文集》是庞朴先生学术的集大成作,其中对“圆融”与“中庸”进行了详尽阐释。

本文从《庞朴文集》对二者的内容和观点出发,综合全集的认识和见解,分析说明了二者的主要区别,认为“中庸”与“圆融”在调节的对象、手段、结果等方面有着质的区别。

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也因此深受影响,形成了中国儒家致力追求理想生存状态的文化体现。

关键词:《庞朴文集》;忧乐意识;中庸;圆融;区别“中庸”在《庞朴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中被作为辨析“忧乐圆融”的一个从属概念而提出,偏忧的儒家和偏乐的道家凭借“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和“求同存异”的相对主义在中国人文内涵中大放异彩。

“中庸”、“圆融”似是而非的内涵总让人迷惑万分,“中庸”是中国随处可见的生活智慧,人们总力求在万事中寻求平衡点,以期得到最佳的结果;而圆融也是为追求和谐,在不破坏其他的前提下以求结果的最优化。

全览《文集》中有关二者的章节,从二者在书中的文化内涵出发,一探“圆融”、“中庸”二者质的区别,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一、调和对象思想体系“中庸”作为一切思想集结的中心点支撑调和着儒家思想。

庞朴先生认为只有“中庸”这一要素才能统率中心思想等伦理体系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内部的忧乐之争中,在“中庸”的调节下得以忧乐同存,因此孔子绝大部分人生虽穷困潦倒,甚至饥不得食,但都是坦荡无忧,饱满乐观的:而基于“忧患意识”和“乐感文化”所提出的“圆融”,实际最初由佛教论者所创,根源于印度佛教的中观思想,取“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之意,中国佛教以圆融的观点考虑问题,以圆融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一种极富圆融精神的宗教。

儒道两家深入人心的文化信仰,使得佛教既不能喧宾夺主,更无法取而代之,但它充分发挥了“不坏世法而说诸法实相”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相互圆融,最终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譬如它最具代表性的“格义”、“比附”之理,以“佛教五戒”比附“儒家五常”,即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对应到儒家“五常”(仁、义、礼、信、智)之内。

庞朴的“荀子三段式”及其意义

庞朴的“荀子三段式”及其意义

2020.6第42卷哲学社会科学版庞朴的“荀子三段式”及其意义韩博韬(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荀子三段式”是庞朴“一分为三”说的重要一环,然而却备受学术史冷落。

“以A求A”“以B求A”“A的自我回归”分别为其下、中、上段。

其贡献主要是:解释了人们无视儒家“欲A先B”发明权,找出了荀子思想的“道家来源”,指出了荀子方法论的不足。

黑格尔的辩证法、民国学术、庄子哲学系庞朴“一分为三”说的理论来源。

庞朴关于"荀子三段式"的证明摆脱了过往狭隘“阶级观点”的影响,增强了新时期荀学研究的学术纯粹性,对中国现代学术来说,具有知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庞朴;“荀子三段式”;荀子;荀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6 0587 07 收稿日期:2020 06 20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17ZDA196)。

作者简介:韩博韬,历史学硕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

庞朴,1928年生,原名声禄,字若木,江苏淮阴(现江苏淮安)人。

庞先生于1981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担任《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国际编委会的中国代表,中国学者仅其一人获此殊荣;2010年荣获中国第二届“孔子文化奖”。

庞先生有四个文化名片:“火历”“一分为三”“文化保守主义”“出土简帛”。

这一切均与其辛勤耕耘的园地,即“中国思想史”有关。

庞先生提出的“儒家辩证法”是世界性的哲学贡献,但1981年发表于《东岳论丛》的《〈荀子〉发微》(以下简称《发微》)却备受冷落,此文所提出的“荀子三段式”亦被新时期的学术史“雪藏”。

一、荀子有无“三段式”?庞朴先生的思想史研究,初衷之一便是填补学术史、文化史上的空白。

他在《发微》中说:“《荀子》也有自己的严格方法,迄今还很少见到有人专门研究它。

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一元结构一元结构”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

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

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

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二元结构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

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

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尔,最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三元结构由黎鸣所创,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

三元论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联,他通过汲取《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思想,把哲学的基础从二元论转化为三元论,创立了以“三”为基础的运算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逻辑学,从而完成了逻辑学的三元论和多元论转向。

但他与科学主义学派相类似,极端排斥其它学术思想,特别是排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国学,从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国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初议苯教“三段论”创始人

初议苯教“三段论”创始人

习 1 亏
罄 磊 翟 习 1 自
司 茂
击 a 嗣 ’ 试 ’ 习 1 币
1 目
日 1
营 茜
’ 马
琴 5 j 茂 目

4 3
‘ 翎 1 2 0 1 3—1 2—1 0

q 1 a i 茂 日 1 自
. 、


 ̄一




目 1 !
1 ’ ’

q 司 习 1 - \
① 司
q 司  ̄ 一 ^ ’
’ 司 1 1 司 习 1 1 蕾 贳 翟 禽 图 1
’ f :
茂 目 击 ’ 目 习 1
司 日 1

’ 习 1
日 嗣
1{ 司




’ 司 ’
司 { 惹 ’ ’ 司 ’
《 日




目 》
^ 、
。 日
习 1

a i 1 ! ’


司 ’


司 1 夏 『 ’ a = I 百 。 司 ’
1 磊 日
q ’
日 ’ 菁 ’ ’ <
1 S a r a t
C h a n d r a Da s
司 磊
习 1


《 司 因 目 目
’ ] 帮
1 ’
习 1
聋 ’

’ ’





. 1

古斯塔夫 勒庞

古斯塔夫 勒庞
勒庞的理论将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 旦融入群体中也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这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也招致了大量批评。事实上,从方法上看, 勒庞的大多数观点都缺乏可靠的研究基础;但是,他对集体行为中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强调以及对群体会抑制个 人理性反思能力的观察,直至今日仍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古斯塔夫·勒庞他在巴黎学习医学,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 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尽管他有广泛的和庞大的科研计划,但他强烈的愿望却从未实现过。大学的大门甚至 科学院的大门都一直对他紧闭着。勒庞就这样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但正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才如此不知 疲倦的埋头工作。他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计划却从未有任何惊人的发现。然而他的业余性质的研究和科学普及 工作确实提高了他的综合技能,因此更加得心应手地撰写视野开阔的纲要,运用生动有力的词语,并且能够像那 样凭直觉及时捕捉吸引广大读者的事件和观点。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发表了几十部著作,完善了综合生物学、人 类学和心理学学说。
此后,勒庞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他在欧洲、亚洲、非洲游历考察,并撰写出关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 东方主要文明的一系列专著。这些考察也让勒庞产生了文化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观点。他于1879年发表的《关 于脑容量变化及其与智商的关系之解剖学与数学的研究》一文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大奖。
1920年,勒庞作为生理学与相关科学教授从巴黎大学退休。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出版了《历史哲学的科学 基础》一书。
勒庞的思想对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乌合之众
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论“乌合之众”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

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

"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

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

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

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

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

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

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f)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

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

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

1.2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作文

1.2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作文

1.2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作文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庞朴先生简介

庞朴先生简介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F0002-F0002页
主题词: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简介;先生;儒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研究》
摘要:庞朴是当代中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海内外公认的儒学研究权威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28年生于江苏淮阴,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

其后历任山东大学讲师,《文史哲》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历史研究》主编等,又先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第一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名誉院长,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人文社科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建构

人文社科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建构

人文社科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建构人文社科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相对,属精神科学。

具体来说,它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法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而问题则是科研工作的核心,英国当代着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1](P318)可见在学术研究中,无论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永远都同问题连结在一起。

没有问题的学术不是学术,正如没有问题意识的学者便不再是学者一样。

而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则是指研究主体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具有强烈探索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品质。

质言之,就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探索创新的一种自觉意向。

当代问题学专家张华夏先生说:“问题的形成与解决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2](P48)缘此,本文围绕着人文社科论文写作中问题意识的建构与解构这两个关健环节,对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心智特征、运思特点等内在机制作一些探寻。

一、问题意识的建构问题意识虽然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思维品质,但任何思维活动都不会凭空产生。

看同一本书,观察同一事物,有人发现了问题,有人却视而不见。

这里除了问题意识的强弱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研究主体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对研究对象有专业敏感。

论其主体机制,则有以下数端:(一)问题意识建构,表征为研究主体的疑虑。

疑是怀疑,是研究主体对问题发现的质疑问难;虑是焦虑,是研究主体发现问题却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的心理焦虑。

任何问题都是相对研究主体而言,同一事件,对有的研究主体是问题,而对另一些研究主体却不是问题。

不是问题就无所谓疑虑。

因此,问题的真正产生,是与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焦虑与怀疑紧密联系的。

但就心理活动特征而言,焦虑往往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而怀疑则往往对问题质疑具有一定指向性和针对性。

因此,尽管焦虑对问题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两者相较,在人文社科的研究中,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更强调怀疑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为三”何以构成一种哲学体系——纪念庞朴
姜广辉
2014年11月17日,作者姜广辉与庞朴先生最后的会面
一位尊敬的师长,一位诚挚的朋友,一位曾多年合作的伙伴——庞朴,他走了,永远地离开了。

他生于1928年,整整大我二十岁。

我因此常把他作为标杆来鞭策自己。

我常想,庞公在五十岁、六十岁的时候做出了什么学术成就,我在五十岁、六十岁的时候也应该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就。

我们相识三十余年,虽然在一起相聚的时候很多,但还是属于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更多的是相互倾听和默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神交”“忘年交”吧。

从某种意义说,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庞公的长期提携和帮助。

在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庞朴已经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了。

他当时在《历史研究》杂志做主编,将我写的《颜李学派的功利论及其历史地位》作为“佳作”推荐给《中国社会科学》哲编室主任何祚榕,何祚榕亦批阅“确系佳作”,予以发表。

十余年后,我做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他做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做《中国哲学》主编,他做《中国哲学》编委会常委;我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他做评审委员等等。

所有这些,他都默默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

在这期间,我没有说过一句特别感谢的话,当时两人之间,有的只是默契,非常自然。

若说特别感谢一类的话,反而会觉得见外、不自然了。

如今,他走了,永远地离开了。

我却要大声地喊一句:谢谢您!庞公。

您走好!
当一位哲人去世之后,我们会思考他留给了我们什么?庞朴不仅是一位哲学史家,更是一位哲学家。

他留给我们一个“一分为三”的哲学体系。

或许有人会问:“一分为三”何以构成一种哲学体系?
大凡一种哲学体系,免不了要回答一个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哲学中有诸如“天”“天命”“天帝”“道”“理”“气”“心”等本体性概念,这些概念大多可以套上西方哲学史中的“上帝”“物质”“精神”(包括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一类哲学范畴。

正因为这样,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在创立哲学体系时,通常是以中西哲学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

如冯友兰将程朱理学与西方的新实在论相结合,而成“新理学”;贺麟将王阳明心学与西方的新黑格尔主义相结合,而成“新心学”。

近年也有学者提出,张岱年将张载的气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相结合,而成“新气学”。

等等。

世界本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形而上”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对这一类问题很难争论出最终的结果,所以西哲胡塞尔主张把它用括号括起来,不再对之加以讨论和争论。

但是,世界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我们认识自然界、理解人类历史、处理社会事务的思想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因为直接关系人类的福祉,因而哲学家又不能不对之加以格外的重视。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些本体性概念,如《中庸》所讲的“中”“诚”等概念,似乎只是一种属性,属性只是依附者,怎么可以作为“本体”呢?这种哲学似乎应该属于那种如黄宗羲所说的“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一类的哲学体系吧?庞朴所要建构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体系。

这种哲学体系的重点不是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谈世界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我们认识世界、解释历史、处理事务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同中国近现代其他哲学家一样,庞朴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是通过中西哲学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即他将方以智《东西均》“两端中贯”的思想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结合,而成其“一分为三”的哲学体系。

庞朴撰有《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谈谈客观规律》《东西均注释》(方以智的《东西均》极为艰深,学者往往望而生畏,庞朴却将其一字一句注释得很清楚)等论著,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来源;他又撰有《一分为三论》《三生万物》等论著,作为其哲学理论的论述与展开。

综合言之,“一分为三”有两种意涵:一是从共时性说,一个社会群体可能会有左、中、右三派力量,左派、右派属于比较极端的意见,而中间派的意见介乎两者之间。

左右两派意见相持不下,但对中间派的意见比较愿意接受。

此即尧、舜、禹相传授的“允执其中”,亦即孔子所说的“执两用中”,其真正意涵是要执政者在做决策时,尊重多数人的选择,避免走极端。

但在近现代,激进的左派往往将之视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或第三条道路,而予以严厉的批判。

二是从历时性说,一个历史过程往往会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此即黑格尔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

既然“一分为三”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规律,那在认识世界、理解历史、处理事务时就要遵循这个规律,避免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过大的起伏和震荡。

庞朴先生花了极大的气力论证“一分为三”,就是想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认识和处理事物,“三分法”比“二分法”要好,它可以改变“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方式。

试想,政治决策者若少了那种“翻烙饼”式的折腾,那将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多大的福祉啊!这便是庞朴建构“一分为三”哲学体系的真实用意。

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三句话不离本行”,庞朴提出的“一分为三”使我联想到:中国自东汉以后,学术思想界逐渐形成了三大派,从而人们的“信仰”也分为三大类:儒、释、道。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南宋孝宗以皇帝之尊撰《三教论》,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明代邹元标也曾讨论过儒、释、道的分合问题,其所著《愿学集》卷四说:“有友欲合三教者,余曰:‘天下之道,原贞夫一,一分为三,三归于一,此自然之理。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今天,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而近代以来传入的西方文化引领、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五四”以后传入的马克思主义也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以至这些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形成了马哲、西哲、中哲鼎足而立的局面,也因之在国民中大致形成了三种“信仰”力量,这三种“信仰”力量常常相互非难和攻击,其中一方未尝不想“灭”掉另一方,但谁都很难“灭”掉谁。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可以相互宽容,各取优长,而取得一种有机融合,为中国文化提供一种新的发展契机呢?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许久,一天顺手写下四句话:“古有儒道释,今有马中西。

三者鼎足立,能合为上师。

”那还是在庞公生病之前,一次与庞公谈到了他的“一分为三”哲学,我先是告诉他,中国社科院李铁映院长约我和几位同事到杭州一起聊哲学问题,他很称许庞朴的“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

庞公听后笑了一笑。

接着我拿笔写出上面四句话,问他说:这四句话符合您的“一分为三”哲学吗?庞公又笑而不答。

良久,他说:“马哲、西哲、中哲能鼎足而立,已经不错了。

要融合在一起,又谈何容易!”
庞朴属于智者类型的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但他这个特点在现代中国曾经有很大的政治风险。

因为长期以来,“哲学家”“思想家”的头衔几乎被最高领导人垄断了。

本来毛主席已经提出“一分为二”哲学,强调阶级的对立与斗争,你为什么非要“立异”,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呢?这是否是一种“折中主义”呢?不过,一批终身从事哲学研究和探索的人,不能公开提出自己的哲学主张;一个历史时代,不能产生出无愧于其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那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发展还有希望吗?王阳明曾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我以为,庞公之创“一分为三”哲学亦犹是也。

庞公长期在济南养病,我每到其地,必去看望他。

2014年11月中旬,我与济南大学赵薇教授一起去医院探视,不意这竟是最后的会面。

2015年元月10日早晨,忽闻庞公病逝,不胜震悼。

我遂与梁涛、赵薇相约,共撰挽联如下:
拨乱返正,首尊儒学,继考火历,更揭一分为三之旨,今哲罕有匹俦也。

神交忘年,共扶斯文,期得薪传,而竟星殞兰摧而逝,天公其无明鉴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