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8.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10.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1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二者的结构不同1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13.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17.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19.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功能。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做()。

A.品德B.道德C.个性D.态度4.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5.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6.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人格D.技能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三、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全)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全)

2011年教室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学环境包括( )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师生关系E.社会环境2.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B.录像C.计算机D.黑板E.图片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___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等四个时期。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____教育学、心理学___之间的交叉学科。

3.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__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4.教学监控过程包括___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__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四、名词解释1.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2.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

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简答题请阐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 A.一年级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理学试题及答案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采⽤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亚杰C.斯⾦纳D.巴甫洛夫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的思想观点⼀致,将⾃⼰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体,构成⼀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4.与依从相⽐,认同更深⼊⼀层,它不受外界压⼒控制,⾏为具有⼀定的 ( )A.⾃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5.品德⼼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为⼆、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品德学习的⼀般条件包括 ( )A.教养⽅式B.⼈际关系C.个⼈信念D.社会风⽓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的内容,其中,对于⼉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卑感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正确的内容)1.班杜拉的⼤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常重要的作⽤。

2.________是进⾏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1.内化2.服从3.替代强化五、简答题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 期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 致:1、形成道德信念理想 2、自我意 识增强 3、结构完善 4、行为养成 (二)初中品德:动荡。初二是关键。 (三)高中品德:成熟。进入自律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记录的形成 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态 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 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 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 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 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 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 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 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 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 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 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 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 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 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 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 的模仿。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填空练习十: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是________。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

(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3、____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____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4、品德是________。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6、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____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7、____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____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____、____和____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____,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____,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9、____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____和____。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 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 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 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精品课件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
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 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 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 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 程,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 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精品课件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为)
(认知、范围大)
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价、
态度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 组织、性格化(品德)。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精品课件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 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 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 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 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 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1)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教育学心里知识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学心里知识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2011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第十章及答案

2011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第十章及答案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 。

A、他律阶段B、无道德规则阶段C、自律阶段D、独立阶段2、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3、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二、填空题:l、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

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态度的实质?态度的实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如何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疗法是两难故事法。

3.【精析】D 考查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4.【精析】A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5.【精析】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CDE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2.【精析】ACD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精析】BCD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1.榜样
2.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伦理道德
4.道德认识
5.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6.行为成分
四、名词解释
1.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五、简答题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澄清。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论述题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品德是一种习得
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

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

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

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问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