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边沁的犯罪学理论
边沁的犯罪学理论第二组公共管理学院王培吉学号:20113350220 杰里米.边沁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律思想家,毕生致力于英国的法律改革事业,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对刑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以评述刑罚合理性作为他的关于法律改革的著述活动的开始。
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现代刑法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
接下来先介绍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以及后人批判的观点,接着论述边沁的主要刑法思想,最后说明边沁作为一个理想法学家的创意想法及对我们的贡献。
一、边沁功利主义的两个原则1.自利原则。
理性的人的最大目的,是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个人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
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贡献的,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2.最大幸福原则。
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人的行为受功利原则支配,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就是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对于政府和整个社会来说也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就是所谓的“最大幸福原则”。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行动和方针必须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将痛苦减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最大善的计算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的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份量。
但是功利主义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电车难题和医院难题牛津大学教授费利帕·福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批判。
实验如下:在电车轨道上,你驾驶一辆电车疾驰而来,刹车失灵,在电车原轨道前方有5个人在干活,轨道旁边的岔道上有1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两条轨道中只有一个选择,要么继续开,要么扳动控制杆把电车转到岔道上,你会怎么选择?根据功利主义,它不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二)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二)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引言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全面的监视和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监狱式的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解释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什么是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福柯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的一种理论。
福柯将其比喻为一座全景监狱,而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监狱。
在这个监狱中,个体无处可逃避,无所不在的监视使得个体自由被不断剥夺,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也成为常态。
监视机构与全景监狱权力机构的监视手段•监视摄像头•信息搜集与分析•电子设备追踪•社交媒体监控全景监狱的形成•空间的监视:公共场所、住宅、办公室等无所不在的监视摄像头•时间的监视:轨迹记录、记录个体在不同场所的时间•思想的监视:个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甚至想法成为权力机构的关注对象•自我监视与管理:个体自愿接受并遵循权力机构设定的规则,无时不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并进行自我约束与审视对个体的影响与后果个体的自由与权力•带来了个体自由的表象,却限制了真正的个体自由•个体需不断适应与顺从权力机构设定的规则,不敢有太多的违背行为•个体在政治权力面前只有渺小的选择余地社会的控制与规训•个体被规训成符合权力机构期望的样子•个体不再具备自我解放和创造的能力•社会被规训成只能想和行权力机构允许的范围内反抗与抗争的可能性•个体仍有反抗的空间,但需付出巨大代价•抗争包括实际行动和意识形态上的抵抗,但不同程度上受到监视和控制总结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揭示了现代社会权力机构的全面监视和控制。
个体在自由的表象下被限制与规训,面临着个人自由和权力之间的矛盾。
尽管如此,个体仍有一定的反抗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监狱般的社会结构中寻求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指由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种社会控制理论。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通过建立一种全方位的监视机制来实现对个体的权力控制,这种全景监狱通过各种技术与机构的结合,使得个体在自由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权力的限制。
福柯认为,全景监狱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机制。
它并不是以具体的监狱为中心,而是通过各种机构、技术及知识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网络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
全景监狱主要通过四方面的机制来实施权力控制。
首先,福柯强调“分子化”的权力结构。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不再以国家或权威机构为主,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权力从“传统”的权威机构中解放出来,通过社会中的各类机构与技术手段来进行监视和控制。
这种“分子化”的权力使得个体难以抵御和逃脱。
其次,福柯指出了现代社会利用监视技术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的技术手段如闭路电视、监控摄像头等让权力机构能够实时地观察并控制个体的一举一动,使权力的监视变得无处不在。
监视技术以全景化的方式覆盖了公共空间,使得个体难以有任何隐私。
此外,福柯还强调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他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不再只是为了了解事物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统治。
福柯认为,权力通过对知识的操纵在个体心中建立起“自我监狱”,使得个体自觉地接受权力机构的设定和要求。
最后,福柯指出了社会规范化对权力控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规范化的方式,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内化了权力机构对个体的控制。
社会规范化使得个体在意识上自发地遵守权力机构的要求,成为自我约束的主体。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机制及个体自由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分子化、监视技术、知识与社会规范化等机制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警惕权力对个体的潜在压迫。
只有认识到这种权力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为构建具有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做出努力。
新型“圆形监狱”——从福柯理论看网络空间的信息监控系统
束缚 、 控制、 权 力、 统治 、 规 训 无 涉 的新 型社 会 空 间— — 网 络 空 间 , 却 在 本 质 上 不 啻 另一 种 新 型 的 全 景 敞 视 “ 圆
形监狱” , 实 际上 是 处 于 一种 无形 却 又 无 所 不在 的 信 息 监 控 网络 中 , 成 为 了当代 资本 主 义社 会 的新 型统 治和 渗 透 手 段 。 因此 , 传 统 社 会 空 间 中 那种 明显 的 、 赤 裸裸 的 权 力 与 控 制 并 没 有 凭 空 消失 , 而是 以 更加 全 面 隐 蔽 而 富
对 网络空 间 的信息 监 控 系 统 做 粗浅 的研 究 , 尝 试 在 批判 当代 资本 主义 新 型统治 手段 的大 背景 下探 讨 当代 科技 的负面效 应 。 作 为社 会 空 间在 信 息 时代 的新 发 展 , 网络 空
间( c y b e r s p a c e , 又译 为 电脑 空 间 、 赛博空间等) 已 经形 成 了一种 全新 的社 会 环 境 和 生 活 空 间 , 一 个
在 这里 , 网络打 破 了国家 和地域 的空 间限制 ,
力、 监 控 和规制 在这 里从来 没有 消失 , 它们 只是改 头换 面 , 变 得更 加 隐蔽 、 分 散却 又高效 。
一
、
“ 圆形 监狱 ” : 全景 敞视 建 筑
“ 圆形 监狱 ” 作 为一种 以空 间来 象征权 力 的理
摆 脱 了物理 性存 在 的人 类 社 会 , 一 个 除 真 实社 会 之 外人 类生 存 的第二 空 间 。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边沁原名杰洛米•边沁(1748—1832),生于伦敦,出身于律师家庭,12岁到牛津学习法律,1972年在伦敦大学担任教授。
他的著作多数是有关法学的,关于伦理学的主要是《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对于边沁,马克思用了一句俏皮话说他是“用发话写出了堆积如山的书的资产阶级蠢材中的一个天才」边沁所处的时代主要是宗教禁欲主义盛行的时期,因此在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严格意义上说,功利主义伦理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
由于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伦理学家虽然也提到过功利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没有把功利的获得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看待,更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学说提出来,这些工作都是由边沁和密尔完成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受了贝卡里亚的思想的直接影响,边沁曾这样说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那篇小论文中得到这一原理(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第一个提示的。
由于这个原理,数学计算的精确性、清晰性何肯定性才第一次引入道德领域。
这一领域,就其自身性质来说,一旦弄清之后它和物理学同样无可争辩地可以具有这些性质。
”但是快乐与幸福真的可以用数学来精确计算出来吗?边沁是这样来论证这个原理的,他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个个人道德还是政治道德,都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者说是集体幸福感,或者说是权衡苦乐,让幸福最大化,即一句话“功利最大化”。
他觉得,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苦乐是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因此任何道德体系都应该考虑到它们,怎样考虑呢?通过最大化,从而引出“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这一原则。
如政府如何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用它的所有收益减去它付出的成本之后,选择一个最大的幸福,即为幸福最大化,也即功利最大化。
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可追溯到晚期希腊哲学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喝派。
到了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爱尔维修发展了功利主义思想。
但这些对现实社会都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
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
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
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
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
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
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
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全景监狱名词解释
全景监狱名词解释
全景监狱由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其概念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在这个监狱中,犯人的一举一动都被狱警所观察,没有任何隐私。
福柯将这一监狱折射到现实,认为这样的监视使得犯人拥有了自我监督,即使狱警不在场,也会由于害怕而变得老实,这种狱警单向从顶部监管犯人的情况被其成为“全景监狱”。
“全景监狱”的概念后被引申到大众传播领域,在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监控、大数据等新型监视手段,使得每一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景监狱中,这便是“敞式全景监狱”甚至是“共景监狱”,公众的隐私被毫不顾忌的传播,每个人都生在监视之下。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又称为福柯监狱知识体系,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在1975年出版的《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揭示现代监狱系统的功能和运作方式,以及其对个体权力和知识的塑造和控制。
1.规训:福柯将监狱视为一个规训机构,通过各种制度和技术手段对犯人进行规训和控制。
规训的目的是使犯人在服刑期间逐渐改变其行为、思维和身份,以适应、服从和接受惩罚和社会秩序。
2.分层:监狱系统按照管理和控制的不同需要,将犯人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等级。
分层制度使得犯人之间存在严格的管制和隔离,降低了犯人之间的互动和组织行动的可能性。
3.监视:监狱系统通过各种监控和监视技术手段对犯人进行全面监视和控制。
监视的目的是强化犯罪的预防和抑制,并确保犯人的安全和服从。
4.权力:福柯认为,监狱系统是权力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通过对犯人的惩罚和控制,权力机构得以巩固和扩展其统治。
监狱系统实现了权力对个体的“正规化”和“纠正”,使其得以建立并维持秩序和统治。
5.知识:监狱系统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应用,对犯人进行分类、评估和预测,并为监狱系统的运作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知识的运用使得监狱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更加高效和精确。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揭示了现代监狱系统的运作机制和功能,进一步阐述了权力和知识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它对于理解和评估现代社会的惩罚体系、权力运行和社会控制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福柯的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其中包括其过度关注权力和规训机构对个体的控制,而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抵抗能力。
因此,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评估,以综合和平衡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功利主义哲学中,在借鉴了先前的法学家的思想后,边沁将功利主义思想具体化,提出了完整的功利主义思想体系,对于英国的资产阶级法治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主宰人性的原则一苦乐原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以功利原则为基础。
边沁认为,大自然的不断进化,离不开弱肉强食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人类虽是高级动物,但也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社会自然也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找到每个个体的规律,给个个体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边沁强调说,虽然每个个体都在社会中各不相同的存在,但是每个人的生存规律都是相同的,每个人的人性都遵循着同样的一个原则,就是避苦求乐。
无论是每个人的个体行为,还是社会事件的产生,追根到底,都是由于这个规律,因为避苦求乐人本性中的最根本原则,这个原则对于支配了人的思想,引导着人的行为。
他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一快乐和痛苦一的主宰之下。
只有它们才指使我们应该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
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
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
一个人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照旧对其俯首称臣。
”边沁认为,人类做出的一切行为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源于人性中的避苦求乐。
人作为主宰世界的高级动物,避苦求乐是每个人的本性,文艺复兴过后,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关于避苦求乐这一理论的诸多观点,边沁则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哲学上的总结。
边沁认为,人类的一生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受各类想法的驱使,但是每种行为的出发点,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感受所支配,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如此。
在边沁的思想中,无论人们所说的语言多么的高尚,无论人们的行为多么大伟大,都逃不过避苦求乐这一本心。
边沁说: “组成社会的每个人的幸福,亦即他们的快乐与安宁,是立法者所应该注意的唯一目标,而在事情取决于立法者范围之内,他都应该依据这个唯一标准使每个人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试用“圆形监狱”理论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青年与社会
试用 “ 圆形监狱”理论分析 《 西游记 》中孙悟空形象
张 敏
4 0 0 0 3 1 ) ( 四川外 国语大 学,重庆
【 摘
要 】《 西游记 》可以说是我国写 “ 神魔”小说 中最杰出的一部,其 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这一形象,他敢于
争斗 ,冲破 重重枷 锁执着追 求 自由的形 象深入人 心。但是 小说从 始至终都贯 穿着 “ 神权 ”的威严 以及 来 自 “ 神权 ”的监 管监 视 。文章试着用福柯的 “ 圆形监狱”理论来分析主要人物孙悟 空是如何在这座 “ 监狱” 中争取 自由而最终被 “ 监狱 ”驯服。
【 关键词 】 《 西游记》;孙悟空;自由;斗争; 权力; “ 圆形监狱”
在 “ 神权”体 制中寻求 自由 《 西游 记 》在 我 国文 学史上 , 是 一本 浪漫 主义色彩 较浓 的小 说 , 是我 国许 多”神魔 “ 小说 中最杰 出的一部 。小 说充 斥着反抗压迫 ,通 过斗争争取 自由的基调 。但是 ,小说 中无 孔不入 的 “ 神权 ” 体制似乎与孙悟空 的追求形成鲜 明的冲突。 小说 中的孙悟 空一直在通过斗争来反抗外 界压 迫以及摆脱空 间的局 限性 。取经过程也是孙悟空一路寻 找 自我寻找 自由的 过程 。 他 内心的莫名焦虑似乎在成仙 以后才真正 的平息下来 。 福柯 曾经指 出 , 无论 怎样 ,追溯使人焦虑 的根 源时 , 更 多的 不在 于时 间而 在于空间 ,在于人们对组成空 间的诸种 要素进 行重新分配 。他将权力 与空间结合起来 ,以话语 的政治解剖 学为依据实现 了权力从宏 观领域走 向微观 。福柯 以学术 的眼 光 回顾历史上 的规训与惩罚体系 , 将权力这条主线凸显 出来 , 从而探究压迫与斗争的根源 , 并且提出 了著名的 “ 圆形监狱 ” 理论 。《 西游记 》的孙悟 空正是 这种渴望 通过斗争 从权力 的 监狱 中获得 自由的形象 。
监狱、惩罚与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政治技术学
监狱、惩罚与权力——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政治技术学陈媛+内容摘要:福柯通过身体展开了刑法改革的谱系学研究,他向我们揭示了酷刑从未消失.只是从肉体转向了非肉体。
鲍德里亚围绕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思想整体构成了对福柯及其权力话语理论的根本否定。
本文通过比较鲍氏与福柯的权力观.发现鲍德里亚没有根本摆脱权力的二元对立思维,他的权力观既缺乏解构力量,也失之于建构性幻想。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福柯权力思想的认识。
在《规训与惩罚》这部著作中,福柯鲜明地揭示了权力与被客体化的或客体关系中的人性的关系.从而塑造出适于统治的人性,与此同时隐匿地探讨了“权力一知识”与主体性的或主体化人性的关系。
这样一个含在整部著作中的一种新的人性思考值得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福柯权力一知识人性政治技术性人体正进入一种权力机构,而这个机构倾入人体内部,毁掉并重构它。
——福柯在1968年五月风暴后,福柯的冒险经历.尤其是他与那些构成监狱信息小组(GIP)[1]成员的日常性的接触,为他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这部极具影响力的权力研究的经典著作奠定了基础。
《规训与惩罚》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相+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1]监狱信息小组(Group d’in foH Il at ion surles蹦sons)是福柯在德菲尔的鼓动下,于1971年1月8日同德勒兹共同组建的一个给被监禁者以充分发言的可能性的组织。
监狱、惩罚与权力337当大的反响。
福柯起初思考的问题是:监狱形成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他觉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解释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据他观察,监禁最根本的目的是打造一套对人的新技术,并将其普遍化。
在这本书中福柯以惩罚和规训(作为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个案)为对象,写的不是刑事制度的演变史.而是“从中解读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2]也就是18~19世纪以来人在西方社会的灵魂改造史,即人性变迁的机理。
福柯自己明确表明他著书的目的是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谱系。
福柯访谈录
福柯访谈录读书笔记权力的眼睛(边沁从权力的角度看待人口的支配关系,提出圆形监狱的构想),是对卢梭的补充。
激励了众多革命者的卢梭式的梦想是什么呢?那是梦想一个透明的社会,每一部分都清晰可见,梦想一个没有任何黑暗区域的社会,那些黑暗区域是由王家和其他组织的特权建立起来的。
那是梦想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如何,都能洞察整个社会,人的心灵可以沟通,他们的视觉不受任何阻碍,公众的观点相互作用。
斯塔罗宾斯基(Starobinski)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自由的透明度、障碍和创造》中有很好的说明。
边沁既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又是它的对立面。
他提出了可视性的问题,但是把可视性想象成完全围绕着一种统治性的、无所不见的凝视。
他发起了普遍的可视性的计划,该计划为严酷而细致的权力服务。
所以,边沁的这种实施“全景”的权力的技术观念,是嫁接在伟大的卢梭主题之上的,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大革命的诗意的音调。
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体:卢梭的抒情注意和边沁的执着。
对大革命来说,公正问题的新的视角,并不在于惩罚过失者,而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过失的可能性,通过把人置于完全可视的空间,这样他们的观点、思考和有关他人的话语就可以避免导致有害的行为。
这种观念在大革命时期的文字中经常出现。
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国和法国,对于圆形监狱有过很大的关注。
当时不断兴起的“看法”的统治,代表了一种操作模式,通过这宗模式,权力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实来得以实施,即在一种集体的、匿名的凝视中,人们被看见,事物得到了解。
一种权力行使,如果它主要由“看法”构成,那么,它就不能容忍黑暗区域的存在。
如果边沁的计划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施用于许多领域的公式,即“通过透明度达成权力”的公式,通过“照明”来实现压制。
启蒙时期的一个任务也就是要消除人心中的黑暗区域。
大革命最关注的问题的核心:防止人们干坏事,驱散他们想要干坏事的念头。
换言之,使人们处于不能和不愿的状态。
边沁 ,圆形监狱
边沁,圆形监狱、环形监狱、全景式监狱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
按照边沁的说法和设计: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每一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
这样的设计使得处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的罪犯的一举一动,同时,因为囚犯看不到塔楼的情况,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时刻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
边沁评价自己的“圆形监狱”设计是“哥伦布之蛋”。
我理解,边沁对自己的设计是颇为得意的,可以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伯仲,自喻“哥伦布之蛋”。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权力技术”。
其后的福柯甚至评价“哥伦布之蛋”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边沁的“哥伦布之蛋”影响是巨大的,大凡对边沁有所了解的人,都一定知道他的伟大发现——“圆形监狱”。
……大师边沁说的好:监狱应该建在大城市附近,以便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提醒物。
“这种监狱建筑的出现,它的独特形状,周围的大墙和壕沟,门口的警卫,都会唤起人们有关监禁和刑罚的观念……”可以用边沁的环形监狱理论来解释:环形监狱运作机制是一种权力运作机制。
他本来是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不过学校跟工厂等都可以用它解释。
边沁的环形监狱是这样组成的:四周由环形建筑连为一体,这个环形建筑内部被格开,分成很多单人小囚室,每个囚室有两个窗户,一个朝内,一个朝外。
在环形监狱的中央,耸立着一个了望塔,了望塔有一个大窗户,里面有一名观察者,监视者透过这个窗户,通过逆光效果,对四周环形监狱的每个囚室进行观察和监视。
这每个小囚室可被随时观望,每个囚犯随时都历历在目,然而囚犯却无法看到监视着本人,他只能看到宏大的了望塔。
囚犯处处可见,而监视者却是隐匿的。
对醒目的形象,福柯有其独特的眼光。
在对环形监狱的描述中,他概述了"权力经济"的变化,这个环形监狱是边沁在接近18世纪末期时所设计的建筑。
这个建筑的中心是高耸的了望塔,周围环形地布置着单人监狱,这些单人监狱都贯穿着建筑物的整个厚度,这就使它的唯一囚犯在从外面射进囚室的光线下可以现身、可以被捕捉到。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种监狱制度理论。
福柯认为,传统的监狱制度基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控制,但其效果有限,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监狱制度模式,即全景监狱(panopticon)。
全景监狱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一种守望无所不见的机制,使囚犯在任何时刻都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从而实现对犯人的绝对控制。
全景监狱采用的是环形监狱建筑,中央有一座塔楼,塔楼顶部设有一个窗户,全能地观察到所有囚犯的一举一动。
而囚犯则被分散安置在围绕塔楼的圆形房间中,每个房间之间都有监视窗口,使监督者能够在任何时刻监视囚犯的行为。
福柯认为,全景监狱原理的核心是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监管机制,使囚犯自觉地遵守规则,从而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控制。
因为囚犯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监视,他们会时刻保持警惕,表现出符合规定的行为。
这种自我控制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监狱,使监狱成为一种内在的惩罚机制,而非依赖外部的物理惩罚。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社会监控、教育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都可以借鉴全景监狱原理,通过建立一种全观察的机制,实现对个体的全面监控和控制。
然而,这种监狱制度也引发了伦理和权利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个体的隐
私权和自由权利。
因此,全景监狱原理在实践应用中需要保证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边沁的全景式监狱
•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 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 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 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 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 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这样的监 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 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二、起初设计全景式监狱的目的
• (一)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能,使被 监督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督者的睽睽目光之下, 以减弱犯人做坏事的力量,甚至摆脱做坏事的想 法; • (二)尽量减少监管人员与罪犯的接触,以抑制 体罚与酷刑。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 济”与“人道”的目的。
三、关键词
• “无法确知” 被囚者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 己是否受到监视,但他心里清楚自己随时 会受到监视
五、福柯和边沁的圆形监狱联系?
Thank You!
姓名:马秀琳 学号:31405011
• 有意识的持久暴露感(conscious and permanent visibility) • 权利环境(power situation) • 被隔绝和受监视的孤独状态(sequested and observed solitude)
四、权利应该是可见的,却又是无法确知的
• “可见” 被囚者眼前应当不停出现中心 瞭望塔,知道自己时刻受到监视
Panopticon
全景式敞视式监狱
——
边沁
一、什么是全景式监狱?
• 监狱的模式是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 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它的 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 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 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 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 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 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 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 端照到另一端。。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又称監獄化社會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与传统监狱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全面的监视和控制,不仅仅局限于监狱本身,它包含了整个社会。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的核心思想是,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监狱,全体民众都处于监狱之中,每一个人都被监视、控制、规训和惩罚。
而这种监控和控制是通过各种机制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力关系和知识结构。
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它分布在整个社会中。
而知识则是独立于权力的一种力量,他们相互作用,互为支持。
他将这种权力和知识相互支持的关系称之为“权力/知识关系”。
在福柯的理论中,知识是被权力机构所控制的,因为它被用于创造并支持社会秩序,维持权力关系。
而这种社会秩序是由权力关系所决定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认为,这种权力和知识的共生关系创造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存在于监狱之中,更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中。
监狱被视为是这种机制的基础,而监狱管理实践以及残酷的惩罚也向整个社会传递了这种机制。
在福柯的理论中,社会中的各种机构都在不断的创造和强化这种机制,以维护这种机制的稳定性。
这些机构包括学校、医院、监狱、军队、媒体等等。
每一个机构都有自身的规则和规范,每个人都在这些规则和规范之中被规训,并成为这个机构的一份子。
在福柯看来,这种社会机制的强化将导致人类越来越丧失自由。
因为这种机制所创造的秩序一旦被打破,人们将会失去他们的社会地位。
这种机制可以阻止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机制日益强化将导致人类被困在一种静态的、缺乏改变的状态之中。
总的来说,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强调了权力和知识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权力和知识关系对社会机制的影响。
这种机制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机构中,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中。
福柯认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机制的存在,并反思它的作用,才能在这种机制之中找到自由。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监狱的诞生》中提出的一种监狱管理理论。
福柯认为,监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上的围墙,更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控制和权力运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的概念、原则、核心思想以及提供相关举例说明。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是基于福柯对现代社会权力与知识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通过社会机构、制度和规范等渗透着社会中的每个角落。
全景监狱则是福柯对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方式的一种描述,它通过知识与权力的融合,构建一种全面的、普遍的监控和控制机制。
1. 增强社会监控与控制能力: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强调通过技术手段、社会机构和规范等手段增强社会的监控与控制能力,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摄像监控系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等都是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的具体实践。
2. 规范个体行为与思想: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通过规范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达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
例如,通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群体压力等手段,社会可以对个体进行行为或思想的约束和控制。
3. 实现社会层级的权力运行: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认为,权力是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存在,通过各种权力机构及其细分领域的功效,使权力得以制衡与运行。
例如,政府、法院、警察、学校等机构在福柯的理论中都属于权力的具体体现,通过互相制约与合作,实现社会层级的权力运行。
三、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的核心思想 1. 权力与知识的融合:福柯认为,知识是权力的工具,通过对社会的了解与掌握,权力机构可以更加精确地施加控制。
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将知识与权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个体和社会的全面监控和控制。
2. 社会监控与控制的普遍性:福柯式全景监狱原理认为,社会监控与控制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所或机构,而是普遍存在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技术手段、社会机构和规范等手段,社会可以实现对个体的全面监控和控制。
新闻学 圆形监狱名词解释
新闻学圆形监狱名词解释
「圆形监狱」(panopticon,或称「环形监狱」)是由英国哲学家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1785年时,替管理费用高涨以及可监禁空间逐渐不足的监狱,所想出的设计新概念。
他的灵感来自法国的军事院校,该校的建筑设计便是让校方便于管理学生,而边沁的胞弟山缪(Samuel)构想出圆型监狱的最初概念;透过一些建筑设计上的方法,来达到恫吓规训人心的效果,边沁认为此一方法可以替政府节省大量的监狱人力管理费用,以及让监狱事物量的有效下降。
其监狱基本形状为圆形,围绕圆周一圈分割成为监禁犯人的囚房,囚房的外侧设置一窗孔以供阳光射入;而囚房的内侧则全部指向圆心,并于圆心处设置监狱的监控塔楼,如此一来,狱卒便可随时向监控塔四周360视角的任一囚房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凝视而达到全部控制的效果;而站在囚犯的视角则是因为自身处于逆光处,仅有的光线并无法使囚犯看清楚位于正中心的监控塔楼,让囚犯无法确定自身是否正在受到监视,而不敢轻举妄动,如此便可达到使用较少狱卒的目的。
而从罪犯的心理上来看,当犯人感觉到自身无时不刻都处于「可能被监视」的情况,而被迫依循监狱的生活起居、例行仪态来生活时,监狱「规训犯人」的目的便达成了。
藉由犯人不断的质疑「是否有人在监控」来达到「自我凝视」的效果,狱卒的视线深深植入囚犯的心理,使囚犯感受到压力,便不会作乱,即便在离开监狱后,如此内化
的「监控」效果仍有可能处处限制着该人不要犯罪。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
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
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
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
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
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
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
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
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
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
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
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
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
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
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
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此外,一个囚犯一间牢房,牢房之间是封闭和隔离的。
这样可以保证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上的接触,不会轻易发生暴力事件。
边沁设计圆形监狱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一)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能,使被监督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督者的睽睽目光之下,以减弱犯人做坏事的力量,甚至摆脱做坏事的想法;(二)尽量减少监管人员与罪犯的接触,以抑制体罚与酷刑。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济”与“人道”的目的。
边沁的圆形监狱计划明确废除了苦役与肉体的折磨,主张采取感化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将流氓磨练成正直的汉子,将懒汉磨练成勤俭者,以为社会造福{1}。
边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透明可见的圆形监狱?那是因为他认为“在法律力图达致的目标中,安全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标”{2}。
边沁对他所亲历的席卷欧洲大陆和美洲的革命毕生都深怀恐惧。
良好秩序和安全是他压倒一切的关怀,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存条件与环境,如何阻止已犯罪的人不再犯罪以及阻止潜在的未犯罪人不犯罪,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功利主义虽然也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但同时更加强调其自由意志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而控制的。
边沁认为一种新的法律科学和制度改革将为现代的有序社会创造条件。
因此,他认为可以通过监狱建筑的精心设计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
只要设计出好的监狱,人们便能自然而然地将窃贼或其他的罪犯改造为诚实、有益的人。
边沁身处的时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
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各国。
所谓“启蒙”,其实质就是反对基督教会的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传播科学和理性精神,倡导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17、18世纪理性精神的发展,才孕育了用理性来观察、沉思人类社会及其政治制度,以及自觉自为的政治历史运动。
当时的人们所提出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正是理性地思考人性、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的思想及实践的产物。
而边沁圆形监狱设计的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轫的。
二、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完美的规训机构18世纪,以边沁为首的功利主义者以“人性、人道、经济”的名义反对酷刑,主张刑法改革。
但是,福柯[3]揭示出酷刑的废除其实与人道主义理想无涉。
尽管改革者们因惩罚的过分严酷而攻击了封建的司法制度,但是这种“过分的”观念与反对惩罚权力的滥用无关,而与对封建惩罚制度的无规则或无效率所产生的厌恶有关。
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改革者们对惩罚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人道,二是有效。
福柯勘察出,在这种刑罚人道化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
福柯指出,改革者们批评王权,固然出于对君主专制的抗议,表达了社会精英因为未能分享权力而产生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一种效率低下的“糟糕的权力体制”。
权力分布杂乱无章,各种权力相互冲突。
按照福柯的观点,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启蒙理性,而是来自于确保一种更具效率和合理化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
惩罚要有效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必须熟悉同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
社会科学和约束技术也随之而发展起来了。
实际上,“惩罚”和“约束”都只是控制人的方式,都是作用于身体之上的政治技术。
从惩罚到规训的转变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计算原则,需要加以调节和计算的是施加于被惩罚者身上的惩罚权力的反馈效果。
这种经济理性从防止重犯的角度必定要计算刑罚的轻重与规定适当的方法。
监狱改革“使用了启蒙思想家已经建构的话语,‘人道’是给予这种经济学和锱铢必较的一个体面名称”{3},从“惩罚”到“约束”的转变谈不上“人道”。
当改革家们从节省权力的角度发现监督比惩罚更有效也更经济时,改革时代就来临了。
那么,福柯又是怎样解构圆形监狱的呢?在福柯的眼中,圆形监狱首先是一所皇家动物园。
福柯认为监狱是权力实施的工具,而边沁所设计的圆形监狱正是他所阐释的规训机制的微缩模型。
圆形监狱按照空间隔离与封闭、不间断的监督与检查、以及对犯人区别登记等原则,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监视和类别区划的目的。
这就让福柯想起了勒沃(LeVaux)所设计的与众不同的凡尔赛动物园[4]。
福柯之所以把圆形监狱与皇家动物园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它将监视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当然,这个“动物园”里圈养的不是什么老虎、狮子、熊猫等一类的动物,而是人。
纪律和规训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和场所。
按照边沁的设想,每一个囚室里的犯人在透明光线中恰好处于可被监视状态,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全天24小时囚犯在囚室里接受光线的考验,监视者可以观看到被监视者的全部表现。
囚犯在失去黑夜保护的情况下,无论是愤怒、狂躁、狡诈、懦弱、龌龊还是悔改等,都无一能够逃过监视者的眼睛。
由于这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也不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而是为了便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所以,福柯指出它比一般的动物园更具有窥探力。
囚室之间以及囚室与中心控制塔之间结构的安排,实现了横向的不可见性与纵向的可见性的双重功能。
这样,被监视者之间相互隔绝、音讯不通的状况有利于秩序的维持。
而监视者则可以实施完全彻底地监督,记录下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要么鼓励服从、要么纠正错误。
被监视者就如同关在牢笼中的猛兽一般。
只不过,人是不可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那样,低贱地被当作实验品。
在福柯看来,圆形监狱的设计结构及理念不仅适用于监狱,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
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重在监视,而不在惩罚。
福柯因此而视之为现代约束技术的典型,它体现了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监视机制:不仅牢房里的犯人被监视,而且看守们以及可以暗中监视所有下属雇员的总管也同时被监视和观察。
难怪,全景敞视建筑的主人说:“由于我设计了各种联系纽带,我自己的命运也被我拴在那些纽带上了”{3}。
正如福柯所说,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不是从某个核心源泉中散发出来的,而是遍布于社会机体的每一微小部分和看似最细小的末端,谁也无法逃避。
圆形监狱更是权力实验室。
对于启蒙时代的刑法学家们来说,监禁并非是最主要、最普遍适用的刑罚方法。
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刑罚的高透明度的实施,向整个社会不断传递这样的讯息:犯法者必定会受到其罪有应得的惩罚,以收阻吓效果。
而圆形监狱的设计恰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全景敞视建筑设计理念使得权力的行使变得完善:它能减少行使权力的人数,同时增加受权力支配的人数;它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干预,甚至在过失、错误或罪行发生之前不断地施加压力,防患于未然。
因此,它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它通过自动伸展的、毫不喧哗的方式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
福柯关于“权力和知识”的论述是他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福柯选择监狱作为系谱学[5]的分析对象,不仅是由于他投入声援犯人斗争的实践,更是由于福柯关注权力问题的理论思维所致。
1972年,福柯在谈到监狱时曾说:“监狱是权力最赤裸裸地、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地方。
”{4}从其“权力——知识”理论的角度看,权力运作的机制和特征在监狱表现得最为明显。
监视与惩罚不仅仅是一系列压制机制,更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
福柯为《规训与惩罚》确立的宗旨是“论述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
惩罚权力是从这种相互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3}。
由此,人们就能够理解作为某种“科学”地位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是如何被一种特殊的征服机制所造就的。
他指出,关于权力的传统分析,把焦点放在国家(政府)的权力那里,这是很不全面的。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
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际关系中运作。
权力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所有人都身陷其中。
这样,在福柯的分析中,全景敞视建筑除了监视功能之外,还是一个施展规训权力的实验室,一个对人进行实验,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分析对人可能进行的改造的优越场所。
权力在圆形监狱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首先,它通过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来贯彻纪律,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弊病,将这些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规训机制依据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更灵活、细致地利用空间。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人。
这样,监视者可以每时每刻监视每个人的表现。
监狱的这种布局构成了一个将各种观察对象平行分列的真实表格。
这种“活物表”具有处理分配复杂事物,并从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被观察者的个人资料。
在封闭的空间里,人们各安其位后,规训通过凝视、检查来行使权力。
检查不仅使人置于被监视领域,也为人们留下了一大批的详细档案。
每个人都据此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