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框架图及核心知识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0301汇编
学习-----好资料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1•原子的构成r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显电性。
3•定义式:Ar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12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1.电子排布一一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2.原子结构示意图:(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稳定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中子(不带电)H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v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4 )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1.微粒的基本性质2.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分类:①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Mg2+、NH+4 。
②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O2-、CO2-3 、SO2-4 。
3.原子结构(1)由于质子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呈电中性;(2)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4.原子结构示意图数子电的上层子电层子子原)核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但不是一定相似。
注意:氦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化学性质不相同。
5.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Ar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注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不是“g ”。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7.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个子粒数个团子原或子数荷电带所化(1)a :表示有a 个R 粒子(原子、分子、离子)例:2H 表示两个氢原子;2H 2表示两个氢分子;2H +表示两个氢离子。
(2)b :表示一个粒子中含有b 个原子例:CO 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c :表示一个R 离子带c 个正(或负)电荷例:Mg 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4)d :表示(某化合物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d 价例:FeO +2中的“2”表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解题技巧】1. 理解和熟记微粒的基本性质及相关的知识,需要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细致地分析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解版
=
1 C-12原子质量 × 12
C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2.657×10
O
= 16
-26
=
kg
-27 kg 1.6608×10
= 16
即: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原子质量可以用相对质量表示,分子质 量也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
二、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1、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停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无论在哪里地球的哪个角落,都是 氧气供给是人类呼吸,而二氧化碳 却不能供给呼吸,为什么? 氧气是有氧气分子构成,二氧化碳 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氧气分子与 二氧化碳分子肯定是不同的分子,性 质当然应该
4、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三、原子和分子的联系
分子 概念 区别 联系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一种微粒。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特性
不断地运动;微粒间有间隙;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对常见物理现象作出解释:
宏观现象 微观实质 微粒之间间隔的变化 微粒的运动 微粒间隔随温度的变化
微粒运动和微粒之间有间隔
气、液、固 三态变化 挥发、蒸发 现象 热胀冷缩
溶解现象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 物质的热胀冷缩,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在上述这 些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填“有”或“没 有”)变化,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在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 体积小、质量小;持续运动;有间隙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的构成(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单位是13.离子(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a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b 、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离子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b.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原子离子 定义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不带电 带电荷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联系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原子 原子核(+)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4.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1、 原子的构成(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③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小失大得”(3)相对原子质量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核外电子层排布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4)、地壳中元素居前八位的: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原子原子核(+) 核外电子(-)质子(+) 中子(不带电)生物体中元素居前四位:氧、碳、氢、氮。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件
01
02
03
微粒与食物
食物中的微粒决定了口感 和质地,如面粉的细度影 响面包的口感,盐的颗粒 大小影响咸味。
微粒与健康
空气中的微粒污染物对人 体健康有影响,如PM2.5 颗粒可引起呼吸道疾病。
微粒与感官体验
微粒的存在影响我们的感 官体验,如香精微粒决定 了香水的香味,色素微粒 决定了颜色。
微粒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活动。
药物传递
药物微粒可以精准地传递到病变部 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
基因编辑
CRISPR-Cas9系统利用RNA微粒来 定位和编辑DNA序列,实现基因治 疗和遗传疾病预防。
THANKS
感谢观看
物质的变化可以归结为分子的聚集态和化学反应。聚集态变 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气态的变化,主要是分子间距离 和作用力的改变;化学反应则是分子内部化学键的断裂和重 组。
03
CATALOGUE
原子
原子的概念和种类
总结词
原子的概念和种类
详细描述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特性。原子的质量、电荷 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了其种类和性质。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包括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子的物理性质如 熔点、沸点、颜色等,化学性质如反 应活性、稳定性等。
分子结构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光谱 分析等手段进行观察和研究。不同分 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和电子分布,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分子的运动和变化
分子在不断运动,这种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运动速度决定了物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 反应速率。
排列方式有关。
微粒的性质和种类
分子
离子
第4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思维导图式
分子 定义
微观 解释
性质 物质 分类
变化
纯净物 含一种 分子
混合物 含多种 分子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不变 , 分子间隙改变 。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改变 , 生成新分子 。
分子 定义
微观 解释
性质 物质 分类
变化
分子分裂成原子 , 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实质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不变 , 分子间隙改变 。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改变 , 生成新分子 。
第4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复 习思维导图式
2020/8/16
原子
构成
构成
稀有气体 金属 碳、硫、磷
得失 电子
分子
构成
物质 氯
化
钠
构成
离子
分子
微观 解释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在不停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空隙
温度升高,分子间隙 增大
分子间隙:气 > 液 > 固
定义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原子 分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定义 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原子核
带正 电
电子
带负电
质子
带正 电
中子
不带 电
质子数= 电子数 =核电荷数.
定义 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原子核
质子
电子
中子
原子质量集
中在原子核 .
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 示意图
相对原子质量 单由第位内一层:向最为外多1排排,2 可个省电子略
质子数+中子数
物质构成及微观示意图
物质的构成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原子团);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5.记住在原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记住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一、知识脉络二、中考考点质子中子小 动 间隔金属 元素 非金属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两个 等式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两个 决定7.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8.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会判断元素的种类;9.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10.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1.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12.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识的物质成分及含量;13.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能依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推求某一元素的化合价。
三、能力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一)微粒构成物质1.(08·泰安)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下列由原子直接构成的A.铜 B.氧气 C.氯化钠 D.二氧化碳2.(08·厦门)构成氧气的微粒是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3.(08朝阳一模)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水B.氧气C.氯化钠D.铁4.(11·延庆期末)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O2B.H2O C.CO2D.SO25.(08·福建)下图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6. (08宣武一模)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 .OB .O 2C .O 2-D .2O7.(08延庆一模)若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可表示为A B . C . D . 8.为形象表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
第1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考纲分析+思维导图+重点归纳+难点突破+易错点拨)学生版
第1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考纲分析+思维导图+重点归纳+难点突破+易错点拨)学生版第1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1.构成物质的微粒(七上P123-128 八下P39-41)说出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a2.原子的组成(八下P42-46)(1)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a(2)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a3.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八上P8-9 八下P42-46)(1)知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a(2)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与方法a4.物质由元素组成(八下P49-51 八下P142-143)(1)指认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a(2)列举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N、P、K)a5.元素符号(八下P49-51)(1)认识常见元素的符号(H、O、C、N、S、P、Cl、I、Si、Na、 Fe、 Cu、 Ca、 Ag、Al、 K),查阅元素符号 b(2)说明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含义a(3)列举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a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得失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2.由构成的物质包括非金属单质(如H2、O2、N2、O3等)、非金属氧化物(如H2O、CO2、SO2等)、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由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C、Si等由构成的物质有酸、碱、盐等二.原子的组成1.核电荷数= =核外。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3.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4.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5.原子核内决定了元素种类,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
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考点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葡萄干面包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1911年,卢瑟福通过а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发现电子能量不同,发布在不同的轨道中——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四.物质由元素组成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H-1,H-2,H-3是不同原子,但是都属于氢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知识框架图
二、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概述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 、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 、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二)、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
B 、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五)、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1)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 磷硫氯氩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 上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 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 (六)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得失电子数)
阳离子:Na + Mg 2+ Al 3+
、H+ NH 4+、Fe 2+ Fe 3+ Ca 2+
阴离子:O2- 、OH - S 2-、SO 42- CO 32- NO 3- MnO 4- PO 43- MnO 42- ClO 3-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