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1、要全面理解课程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人

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

者是编写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

务是教学。是按到教科书、参考书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得人类知识

与经验的总结。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科目等;也包括隐形的教师影响、师生

关系、校园文化等;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

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活环境。活动内容取材巧妙,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问题取材于课本中的习题,出现形式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用一

定长度的护栏围草坪),注重让学生主重参与学习活动。课外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课内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个知识点,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拓展,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但又超出结论的范围,给学生

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如:“井建成圆形横截面积最大,用料则最省”;“井建成圆形的井

壁不易倒塌”等等,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体验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

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

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关注课程目标

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视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是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

确提出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

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实现展现的。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关注的是课程的功能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帮助小熊摆放书包,主动感知、体验“相同加数”的含义,体味“数学源于生活”乐趣;课中出示小熊商店笔盒、铅笔等文具,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几个几的概念,另一个

方面引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单性。练习中,创设了“开商店、整理书包、参观

玩具”等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学中玩、玩中悟,体现了“数学用于生活”的理验,从而

使整节课富有情趣,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不断地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课程紧扣学生

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

动更有探索性,构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概念。

树立课程意识,关注课堂教学

作者:扬中市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74 更新时间:2005-11-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呢?现从学生的角度就几个课例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一、学生的问题就是一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教师可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入手,挖掘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泉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片断。

师: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生:老师,我到过济南,但好多的泉里已经没有水了

师:那么济南的泉水到底哪里去了呢?(生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说起)

师:看来,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研究一下。

于是教师围绕“生命之源――水”这一主题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选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题)

(1)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济南名泉无水的原因,以《济南的泉水到哪里去了》为题办一份小报。

(2)实地查看本地河流的水质,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采访环保部门,了解水资源现状,写一篇采访。

(4)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给全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

课后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济南名泉无水的原因,并很好地结合了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领会了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果教师能想方设法,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那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指给写信息和要达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总是与一定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的,而作为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他们在认知结构、背景、思考角度等方面永远存在差异,有了差异就会有问题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就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当作一种发现和挖掘课程资源的机会,并把这种资源加以利用,与学生一起营造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必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把问题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合理运用,这难道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

二、巧用学生的错误挖掘课程资源

一位教师在执教《司马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二十一课)讲的是司马光小的时候砸破水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在进行文本教学和时候,首先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谈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各抒己见,(聪明、爱动脑筋、乐于助人)教师因势利导:“那么我们从课文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老师,我是从这儿可以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他捡起一块大石头……”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起来了:“读错了是‘搬起’不是‘捡起’!”

老师灵机一动,“对呀,捡起不也能救人吗?”没等说完,学生中就炸开了锅,“不行,我们捡起地上的废纸杂物,东西都是很轻的,小的,如果把‘搬’改成‘捡’,说明石头很轻,是砸不破水缸的。”

“司马光是个小孩子,对于大石头只能用‘搬’,而不能用‘捡’,如果是大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用‘搬’,只要用‘捡’就可以了。”

“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小石头砸不破大水缸,那么这块石头一定很大,也许在平时司马光根本就搬不动,可这时的司马光一心想去救水缸里的小朋友,一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