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教师是推动科学课程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中坚力量。
而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科学教学经验和科学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组织各类科学课程教学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要加强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增加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
二、优化科学课程设置,丰富科学教育内容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优化科学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重视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构建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增强科学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要加强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科学课程设置,突破学科边界,促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交叉融合,增加科学课程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要注重科学课程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及时更新科学教育内容,使科学课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科学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在加强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科学课程管理机制,明确科学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加强科学教学过程和成果的跟踪评估。
在创新科学教学模式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交流。
要加强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科学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创造更为开放、包容和多样化的科学教学环境,提高科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课程的意识和教材内容的重组。
课程意识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过程中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而重组教材内容则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本文将就如何树立课程意识和重组教材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树立课程意识1.理解课程的本质和特点要树立课程意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理解课程的本质和特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实施的具体规划和设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教师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2.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树立课程意识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教育工作者期望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之后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课程要求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和要求,教育工作者才能根据这些要求来教学并进行教材的重组。
3.注重课程整合和创新在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注重课程的整合和创新。
课程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课程创新是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只有注重课程整合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
二、重组教材内容1.关注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重组教材内容时,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材的针对性是指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和要求相适应,教材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教材的实用性是指教材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的经验和启发。
2.加强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在重组教材内容时,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
跨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更加全面和完整的教学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课程是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树立课程意识树立课程意识,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的过程,其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有用的人才、创造性的思维。
对此,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强调课程整合。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和融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组教材内容重组教材内容是实现树立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功利化和片面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我们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现实社会是多元化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来重新审视教材内容,使之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注意教材的创新性。
教材内容应该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探索,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之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
要强调教材的适用性。
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长和兴趣来调整教材内容,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程意识和教材内容的重组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的角色也在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树立课程意识和重组教材内容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树立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和教育机构在设计和实施教育课程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和教育机构要不断关注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在教学设计时秉承学生中心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保持敏锐的课程意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重组教材内容是指对传统的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方式。
现有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和创造力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机构和教师需要重新审视现有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积极吸纳新的教学资源和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体验式的学习环境。
那么,面对组织教材内容的巨大挑战,我们应当怎样去重塑教材呢?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需求是教材内容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重组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教材内容。
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要注重知识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交织,未必能通过单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去解决。
教材内容的重组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教材内容的重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课程观念 培育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
树立课程观念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注重培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决定了教师对待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往往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课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课程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培育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某一学科,所形成的对该学科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能力。
培育学科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是指运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学科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帮助他们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学科道德情感。
学科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科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和引导学术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科中做出独特的贡献。
三、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方面。
教师应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活、思维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课程是指涉及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科学的课程,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够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然而,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科学课程的地位仍有待提高。
教师们对科学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度比较低,教育教学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需要树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科学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知识密度和实用性。
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最后,需要强化科学学科的实践教学。
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提供实验室资源和设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总之,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只有做到更加注重科学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1、要全面理解课程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是编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是按到教科书、参考书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得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科目等;也包括隐形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活环境。
活动内容取材巧妙,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问题取材于课本中的习题,出现形式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用一定长度的护栏围草坪),注重让学生主重参与学习活动。
课外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课内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个知识点,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拓展,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但又超出结论的范围,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如:“井建成圆形横截面积最大,用料则最省”;“井建成圆形的井壁不易倒塌”等等,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体验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关注课程目标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视的课程目标。
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
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是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树立课程意识, 争做课改前行者
树立课程意识,争做课改前行者所谓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
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树立课程意识,扩大课程视野。
具体说来,即课程是计划、是活动、是经验;课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课程是不断变化的,是师生共同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死记硬背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树立课程意识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它要求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思考。
以往的课程大都是专家、优秀教师以及主管领导决定的。
编制出来后,教师、学生只能执行实施,而不能变更。
新一轮课程改革,则要求师生的共同发展,通过师生活动创建新的课程文化。
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圣经”,教材不再具有绝对权威。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成为了课程资源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师生可以使用现成的教材,也可以不使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对已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也可以自主开发和利用一些资源,重新编制教材。
在九年级思品总复习中,我展示了这样一个材料:从“神舟”一号至四号顺利升空到成功发射“神舟”五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研制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再到“神七”实现双人多天飞行和航天员太空行走,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很多情况下都是出示问题后,学生讨论回答。
这次我是让学生自己联系材料设计问题,由于对这个材料学生很感兴趣。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①当你在电视上看到“神舟”号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及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后,你的感受如何?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提的不错。
②请你为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设计一条广告语或标语。
这个问题设计的也很新颖,当时我追问了一句:能展示一下你设计的广告语吗?那位同学的回答是:神舟再登九天,科技创造强国。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教育界的一线工作者,教师们在教学中如何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自身培养、教学方法改进和课程资源丰富等方面谈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在树立科学课程意识上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课程意识的树立至关重要。
在教师的自身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通过参加教学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深入了解时事动态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改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师实现科学课程意识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可以运用实验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运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运用评价反馈和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引导。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丰富上需要不断拓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课程资源的丰富和运用是科学课程意识的重要保障。
在课程资源丰富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分享,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可以积极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可以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研究项目,提高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团队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只有不断拓展课程资源,教师才能更好地支持科学课程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中国教育不断发展,科学课程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科学课程意识,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
科学课程有着很多好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培养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科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对教师的科学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科学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开展教师培训和研讨会议,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
针对中小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科学课程各个阶段都应该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优化学科教学环境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建立并优化学科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大有裨益。
学校可以注重前期设施建设,丰富学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策划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今后的课堂中,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凭借丰富的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促进学科课程实施与评价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评价环节。
学校应该制定科学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实施计划、课程评价五个基本环节,定期召开教研会议,交流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优化方案,促进科学课程的改进和升级。
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学平台(MOOC等)工具等,加强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提高学科教育信息化程度,从而更全面、更细致地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业能力水平。
在一个科学、开放、拥有丰富资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参与科学实验、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探究科学,从而更有信心、更有才能地在未来各个领域较高水平地发展自己。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树立科学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以及实践中的一些案例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看看树立科学课程意识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一个良好的科学课程可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而一个不合理或者落后的科学课程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必不可少。
那么,如何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推动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
也需要加强对科学课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科学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学生和家长需要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共同推动科学课程的提高和改革。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看看科学课程意识的树立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某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设了一门名为“科学探索”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某小学,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观察力,每周都会开展一次小小科学家活动,在课堂上引入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幻灯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学校还组织了许多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科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需要学校、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树立课程意识成为了当务之急。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将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课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一种理念和态度。
课程意识的树立需要重构教材内容,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重构教材内容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传统教材的内容往往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材需要及时更新,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和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
教材内容也应紧密结合职业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重构教材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材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自己的能力。
重构教材内容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现代教育强调多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材内容的重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重构教材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材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道德品质。
教材内容可以通过讲述优秀的人物故事、展示社会正能量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行为。
树立课程意识的关键是重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
只有通过重构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的目标。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课程意识是指对科学课程的认知、理解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科学教育也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知识的习得,需要课程的支持,而教师的科学课程意识和水平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教育和学生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探讨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一、科学课程设置教育部已经将科学教育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科学课程的认知。
知识的积累需要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适配不同难度的内容,科学教育同样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细化、科学技巧的使用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要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有趣性的课程,让科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更加符合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的本性。
二、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的本质是观察现象、探究事物、发现规律,需要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才能真正理解。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主动探究的状态,积极发掘知识的奥密。
这需要教育教学实践与课程设置密切结合,通过实验教学、使用科学仪器、互动课堂、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的框架和思维模式。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的科学课程意识和能力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
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更新科学知识,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的最新进展,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的课堂态度和情感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赏识学生的创造力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课程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刚需的基础。
因此,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科学方面的知识、实验操作和技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与体验实验科学研究过程,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探讨实验结果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错误。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科学课程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投入物质与人才资源,提供完善的教育环境,方便教师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条件;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如科技创作比赛、科学论坛等,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成为科学工作者的意识。
最后,家庭也应该对孩子的科学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可以提供所需的科学学习资源,如科学教材、科学娱乐产品等,让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馆等途径,带领孩子结合现实生活,近距离了解实践工作中的科学知识。
总之,树立科学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创造一个理性、开明、努力的学习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科学管理人才。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意识和教材内容的重组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课程意识的重要性1. 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树立课程意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变化,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材重组,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课程意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深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树立课程意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对于课程的认识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重组教材内容的意义和途径1. 意义重组教材内容有助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还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生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和实用性。
2. 途径(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重组教材内容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的薄弱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重组。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材内容的重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开展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和创新性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重组教材内容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树立课程意识重组教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意识和教材内容的重组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工作。
课程意识指的是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内容的重组则是指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本文将就树立课程意识和重组教材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树立课程意识。
树立课程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清晰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树立课程意识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加强对课程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重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发展,教材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重组教材内容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精简,增加新的知识和信息,更新教学案例和实例,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通过重组教材内容,可以提高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组教材内容也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树立课程意识和重组教材内容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课程和重组教材内容时,要注重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结构和发展规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要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趋势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学科的知识和信息也在不断地增加和更新,教育工作者在树立课程意识和重组教材内容时,要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趋势性,不断地吸纳学科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1、要全面理解课程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是编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是按到教科书、参考书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得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结。
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科目等;也包括隐形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活环境。
活动内容取材巧妙,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问题取材于课本中的习题,出现形式注重数学与生活联系(用一定长度的护栏围草坪),注重让学生主重参与学习活动。
课外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课内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一个知识点,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拓展,课外问题利用课内问题的结论,但又超出结论的范围,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如:“井建成圆形横截面积最大,用料则最省”;“井建成圆形的井壁不易倒塌”等等,学生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体验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关注课程目标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视的课程目标。
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
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是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实现展现的。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关注的是课程的功能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帮助小熊摆放书包,主动感知、体验“相同加数”的含义,体味“数学源于生活”乐趣;课中出示小熊商店笔盒、铅笔等文具,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几个几的概念,另一个方面引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单性。
练习中,创设了“开商店、整理书包、参观玩具”等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学中玩、玩中悟,体现了“数学用于生活”的理验,从而使整节课富有情趣,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不断地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课程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更有探索性,构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概念。
树立课程意识,关注课堂教学作者:扬中市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74 更新时间:2005-11-30全日制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那么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呢?现从学生的角度就几个课例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一、学生的问题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
教师可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入手,挖掘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泉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片断。
师: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生:老师,我到过济南,但好多的泉里已经没有水了师:那么济南的泉水到底哪里去了呢?(生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说起)师:看来,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研究一下。
于是教师围绕“生命之源――水”这一主题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选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题)(1)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济南名泉无水的原因,以《济南的泉水到哪里去了》为题办一份小报。
(2)实地查看本地河流的水质,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采访环保部门,了解水资源现状,写一篇采访。
(4)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给全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
课后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济南名泉无水的原因,并很好地结合了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领会了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果教师能想方设法,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那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指给写信息和要达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总是与一定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的,而作为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他们在认知结构、背景、思考角度等方面永远存在差异,有了差异就会有问题产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就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当作一种发现和挖掘课程资源的机会,并把这种资源加以利用,与学生一起营造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必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而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把问题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合理运用,这难道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二、巧用学生的错误挖掘课程资源一位教师在执教《司马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二十一课)讲的是司马光小的时候砸破水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
在进行文本教学和时候,首先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谈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各抒己见,(聪明、爱动脑筋、乐于助人)教师因势利导:“那么我们从课文哪儿可以看出来呢?”生:老师,我是从这儿可以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他捡起一块大石头……”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起来了:“读错了是‘搬起’不是‘捡起’!”老师灵机一动,“对呀,捡起不也能救人吗?”没等说完,学生中就炸开了锅,“不行,我们捡起地上的废纸杂物,东西都是很轻的,小的,如果把‘搬’改成‘捡’,说明石头很轻,是砸不破水缸的。
”“司马光是个小孩子,对于大石头只能用‘搬’,而不能用‘捡’,如果是大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用‘搬’,只要用‘捡’就可以了。
”“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小石头砸不破大水缸,那么这块石头一定很大,也许在平时司马光根本就搬不动,可这时的司马光一心想去救水缸里的小朋友,一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搬起了平时搬不动的大石头,这里也可以看出他这时只想着救水缸里的小朋友,心里特别急。
”听了学生的分析,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仔细想想,我们每堂课上学生经常会出现小小的错误,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让人扫兴的,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中的错误,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通过讨论既训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严谨性,又深入领会司马光的人物性格。
由此可见,错误亦美丽,错误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挖掘的课程教学资源。
三、质疑教材拓展延伸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片断下雨了,当萨沙接过爸爸让给妈妈,妈妈又让给自己的雨衣时,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于是妈妈说:"每个人都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师: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1:我要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生2:我可以保护低年级的小朋友生3:我还能保护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生4:我要保护小动物生5:我要保护花草树木生6:我要保护教室的桌椅……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所有的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中的'人'应改为'生命'更合适。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令老师佩服,你的理解非常深刻,老师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你的建议将使这篇文章更完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课后寄给编书的叔叔阿姨,相信他们也会赞同你的说法的。
”教材文本是学生最直接、最常用的的课程资源,阅读教学总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
敢于向传统挑战,让学生在愉快的、富有挑战的状态下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又一新的理念,这种敢于挑战教材,不迷信权威,不仅是今天学生最需要的品质之一,更是进一步拓展延伸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挑战教材,是与开发课程资源同步的。
任何课程资源都不能是空中楼阁,都应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要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实际,否则任何理念只是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已。
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应树立的五种意识作者:王立军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进入教学最佳设计状态应树立五种意识。一、对话意识1.与《标准》对话《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认真解读这段话,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与教材对话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少儿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们的体会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几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3.与同伴对话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苦思冥想时,不要忘了你身边的同事,他们的一句话有时会令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4.与名师、网友对话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教师们以启发和借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另外,网络教学设计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条新路子。随着当前信息的普及,一般的学校都能上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在教学设计思路中遇到的困惑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很快就会得到众多网友的回复。5.与学生对话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所思考的依据,教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优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对教材做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论证他们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学会使用模型或其他的表达方法来交流他们的思想。2.体现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他们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知识基础,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3.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和合作性我们既关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关注他们独创出自己的方法及技巧的能力。设计一些精巧与重要概念和性质相结合的活动去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此外,学生是在活动中通过互动,来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会增加整个组的知识和创造性,在提高了每个学生数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其间需要讨论、争辩和作出让步,这样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准备。四、预设与生成意识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课前需要教学设计,需要预设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当现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时,仍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实质还是在上演“教案表演剧”。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存在,学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课堂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正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可以这样说,强调互动生成的课程,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那么,是不是因此就不要预设教学方案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但预设并不意味着过分的提问、预定的教学设计、准备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静态的方案。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一堂好数学课应该是一节不完全预设的课,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互动,给人以启发。五、质量效率意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的具体性;二是目标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织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能与特点不同,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与组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只有从整体上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3.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学设计时对习题的精心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习题的预设要尽量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参考文献[1] 肖川.名师备课经验(数学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数学通报,2006,(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