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作者:黄晓伟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年第02期【摘 ;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本质属性、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它主要包括教师课程决策的自主权、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的批判与创新意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保障教师课程权力、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反思效力是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课程行为中图分类号:G64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42-02随着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不再仅仅囿于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越来越向课程的“创生者”迈进。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名优秀的教师既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同时也应兼备将自我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能力,并以此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拟在论述教师课程意识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转化,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有所裨益。
一、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及其构成1.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自身课程意识的觉解程度切实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所赋予教师的课程决策自主权逐渐得到彰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
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课程意识并不只是某一整体框架下的一部分,或者是从属于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人们对于涵盖整个课程体系的观念性的综合反映。
课程理论
课程意识、课程能力方面的学习资料作者:wangjian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3 更新时间:2007-12-27教师的课程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即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等。
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
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也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比认知过程广泛,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
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尽管都有自己一些具体的目标,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课程意识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课程意识的相关理论,探讨其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策略。
一、课程意识的理论基础1. 课程意识的概念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
它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认识。
2. 课程意识的理论来源课程意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
其中,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教育实践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教学理论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强调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升课程意识。
二、课程意识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课程目标,确保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2. 课程内容的处理教师需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
3. 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师应关注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使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策略1. 加强课程理论学习教师应深入学习课程理论,了解课程发展的趋势,提高课程意识。
2. 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教师可通过参与课程设计、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3. 加强反思与交流教师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升课程意识。
4. 关注学生需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5.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升课程意识提供保障。
总之,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师的高中课程意识和教学
和 实践 能力 的培养 。这 就要 求初 中历史 教 师要 增 强 自身 的责任 感 ,为学 生 的未 来着 想 ,摒 弃传 统 的课 程 理念 和 教 学行 为 ,树立 新课 程 理念 ,重 新 认识 和 确立 自己 的角 色 。只 有这 样 ,方 能 适应 新课 程 的教学 要 求 。 《 础 教 基
为主体 ,形 成 以培养 学生综 合素质为 目标的评价 体系 。 2在课程 目标方 面 ,虽然都强 调知识 与能力 ,过程 与 .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的 三 维 目标 ,但 也 要 明确 其 不 同
之处。
1 . 教学理 念 的变 革。新课 程改革要 求重新 定位 教学 角 色 ,高 中新课 程强 调 改变 过去 注 重知 识传 授 的倾 向 ,形
成 积极 主动 的学 习态度 ,在获 得 知识 和技 能 的 同时 学会
学 习 ,并 由此 形成 正确 的情 感 态度 价 值观 。新 课 程 的核
心 理 念 是 为 了 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发 展 ,强 调 学 生 - 创 新 精 神 的
( ) 知 识 与 能 力 方 面 :初 中 注 重 从 宏 观 角 度 人 手 。 1 注 意 历 史 知 识 的 时 序 性 和 基 础 性 ,侧 重 于 识 记 和 理 解 。 高 中 新 课 程 则 兼 顾 宏 观 和 微 观 ,在 掌 握 基 本 历 史 知 识 的
史 素养 的层 次 ,而应 该具 有 前瞻 的服 务 于高 中历 史 教学
的 教 学 理 念 和 教 学 行 为 ,因 为 初 、高 中 的 历 史 教 学 是 一
个不 可 分割 的教 学共 同体 。本 文 拟从 对高 中课 程 理念 的 掌握 和践行两 方面进行论 述 ,以求 教于 同行 。
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
夂学教育2。
#9.。
8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O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课程价值和课程系统有着清楚的认识,不断建构和更新自己的课程意识c理论上看,课程意识对教学行为有着导向作用,教学行为也反作用与课程意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并不总是一致。
因此9需要以教学反思为中介来缩小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C研究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程意识教学行为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当建构课程意识,运用课程意识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的合理化/让课程意识内化与心,教学行为外化于行8一•概念解析(一)课程意识及其组成部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课程价值与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倾向性和基本反映①8课程意识正是对课程价值本身的基本认识/也是课程价值指课程系统的设计实施理价体系的一基本认识8教教与学的认为课程意识体意识成意识资源意识三个部分构成8②课程意识是对教师是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主体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造性的用课程资源成课程内的一认识8思的出发,课程意识是意识、理意识实践意识反思意识组成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于发现/所在8其,要对进行分,建构出的设8,在实践中设8,反思个过程,出,重建构认中的课程意识8(二)教学反思在来,反思为的#是“对的识,其理和倾向出的进一,进行的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的思考8”嗦学反思是教师在的教学中,对教学行为及其的理和进行反的的和的思,教学实践意,改实践的过程8④二•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行为一的意识为指导,课程意识对教学行为也发挥着导向作用8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意识导向的,课程意识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为中心教学进8,教学行为对课程意识着反作用8教学行为的实施与教师所的课程意识一,教学行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让课程意识内化为教师的认构中对实现意的教学目标所要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比较单一/通过实际教学成教学行为,这样丰富课程意识的内涵,认知构中的课程意识8三.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一,效促进教学的开展8反之,8教学反思正是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效转化的媒介8教学反思的间看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化8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课程意识为指导,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是否一,需要教学反思加以检8因此,对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的反思应贯穿个教学活动8课前反思教师安排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课中,及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对学发展意;课,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实现了教学对个体的最优化8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减少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实现课程意识向教学行为的合理转化8反思的层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化8对课程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包括意识、行为、反思三个层面8意识层面的反思分为经验总和差距反思,主要是对课程意识和教学行为转化一的经总的反思,对的教学行为(实)与课程意识指导下应有的教学行为(应)的差距的反思,对运用课程意识进行设计的课程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差距的反思8对行为层面的反思,要在于用的经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效转化8反思层面的反思是对意识和行为层面的深思8当—行一思/三个层面一'/课程意识便深深的融入了教学行为之中8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系,课程意识够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也能反作用于课程意识8在反思中,教师可课程意识来分教学行为的实施,找改善的途径,使课程意识效的转化为教学行为,并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8络参考文献①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②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6):35.③[%•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3.④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中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学出版社,2009.(作者介绍:杨璐莲,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7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浅议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和角色转变
浅议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和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
因为任何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
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使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观念更新万象新,观念陈旧事依旧。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行动具有统摄和指导作用。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也都圃于旧观念的束缚。
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观念更新问题,尤其需要强化课程意识,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切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一)重新认识课程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谈及课程,往往把它理解为“课”或“学科”,理解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娴熟于灌输知识的技巧,强调“熟记”、“掌握”,即使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内容也往往以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看材料的方式进行,学生失去了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只能作为知识的“接收器”而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况愈下。
(二)重新看待教学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新课程强调教学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与课程不可分离,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与反思
其他教师发生联 系 , 要与学 生 家长进 行沟 通 和配合. 课程 的综合化趋 势特别需要教师之 间的合作 , 同年 不 龄、 不同学科的教师 要互相 配合 、 齐心协 力地 培养 学
算 、 文 、 园设计等 知识 . 语 校 正如有 些教 师说 的“ 现在
的 书 越 来 越 难 教 . 学 科 问 的知 识 联 系 对 教 师 的 知 识 ”
水平和教学能力 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 究强调教师之 间以及在课 程 实施等 教学 活动 巾 的专 业切磋 、 调合作. 协 教师不仅要 注重教师之 间的合作 , 不 同年级 、 不同学科 教师 的相互 配合 , 好 自己 的学 教 科, 还要 主动关心和积极 配 合其 他教 师的教 学 , 以 可 采用听课 、 交谈 、 协作 、 帮助 等形式 开 展互助 合作. 另 外, 家庭教 育的重要性 不言 而喻 的 , 师必 须处 理好 教
成 自我 反 思 的意 识 和 自我 监 控 的能 力 . 四 、 课 程 中的 师 师 关 系 新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 除 了 面 对 学 生 , 要 与 周 围 教 还
、
新 课 程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 认为 , 师就 是老 师 , 老 学生 就是 学生 , 我上我 的课 , 你听你 的课 , 只要你上课不捣 乱就 可以了 , 而新课程要求 老师提高素质 、 更新 观念 、 转变 角色 , 在师生关 系上 , 强调尊重和赞赏. 如果你干 扰我 的教 学 , 的点 名批 评 , 的 巴掌 伺候 , 老师 的眼 轻 重 在 里, 学生都是小孩 , 就像 自己家 的孩子 , 动不动就 非打
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即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的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等。
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首先有赖于教师在课程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
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也不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比认知过程广泛,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
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尽管都有自己一些具体的目标,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自觉地朝向最高的目标,并使其作为一个步骤而存在。
试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当然 教 学 意识 与
, ,
程有效地 转化 为学 生 的经 验 课 程 不 仅 受教 师对课 程 的领悟 及 实际 教 学 实
1 程 观 生 成 的课 程 观 并 运 用 所 赋 予 的
、
,
课 程 意 识 也 是 有 密切 联 系 的
课程意
『 课程权力完整
1 和 课 程 目标
,
、
; 隹确 地 把 握 课 程 价 值
强 化 其 对 教 师专 业
,
人 们 在 考 虑 教 育 教 学 问题 时 对 于 课
”
成长 积 极 的促 进作用
义
。
更 具 有现 实意
程 意 义 的 敏 感 性 和 自觉 性 程 度
。
“
、
教 育 意 义 如 果 目标 本 身 不 合 理 那 么
,
,
l
{
一
的 课 程 意识 存 在 着 睡 眠 状 态
“ ”
三 是两者对学 习
程 正 式课 程 领 悟课 程 运 作课 程 和
、 、
l
l
式 来解 释 和 指 导 自己 的 教 学 行 为
”
然
。
教 学 意识 更 为 关
,
经验课程
。
观察和研 究表 明
“
:
教 师对
而 课 程 意识 的觉 醒 是 以对 以往 课 程
,
” 、 “
注 掌握 双 基 的程 度 特别是 考试 的 分数
” “
,
课
J 程观
l J
地说
教 师 的课 程 观 不
,
多教 总 比 少 教好
”
:
而 课程 意识
程 意 识 是 新课 程 中教 师 发 展 的 生 长 点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师观的内容主要以单选和材料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查,是一个重点内容,考生们需要着重掌握。
一、知识点教师观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角色和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和品行的发展。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角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课程增添新内容;改善课程内容。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角度:积极反思;通过查阅资料、同事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教师课程意识和其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和其生成|教师的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涉和哪些基本要素?生成课程意识?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一)课程意识和其意义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
其中,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乃至发明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
它包括对课程实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和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
课程意识实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隐含的“课程哲学”。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置方式、在教育中的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
(二)与课程意识相符合的课程观或“课程哲学”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明确课程观的基本问题,其核心是对待课程。
与课程意识关联最紧密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
生成的课程观强调三个基本命题:第一,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同学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第二,教师进入课程,时刻以自身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对预设课程进行改造,教师就是课程自身;第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教师时刻联系着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同学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
教师要从同学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
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论文
浅议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这一问题亟待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思考、解决。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
一、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
传统教育教学情景,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信息的容器,是学习上孤独的苦行僧。
而在未来教育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
要促进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
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角色职能不变,学生就不可能完成其角色的转变。
因为毕竟教师是整个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发性原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角色依旧会发挥作用,但其内涵将发生巨大变化。
二、由机械的课堂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
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
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作者:陈桂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16期摘要:课程意识,它指教师对课程性质以及教育价值的认识。
课程意识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课标中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又是课程教学行为的指南。
语文教师应树立三种课程意识及其相应的教学行为:语言艺术意识——引导品读;语言工具意识——引导践读;语言载体意识——引导探读。
通过课程意识和课程行为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兴趣和快乐中掌握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艺术意识;品读;工具意识;践读;载体意识;探读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71-02课程意识,它指教师对课程性质以及教育价值的认识。
课程意识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它既是课标中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又是课程教学行为的指南。
它比课程教学理论层次低,它具体、明确、易于操作,又比教学实践层次高,它概括、简练、易于界定。
本文就语文教师应树立的三种课程意识及其相应的教学行为并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语言艺术意识——引导品读语文是融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为一体的文化课程,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涵。
语文课程的语言艺术意识,它指教师对语言文字在突出表达效果或感染效果方面的认识,换句话说,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对于闻一多呕心沥血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动机,作者仅用了“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话来表述,这是一种比拟性表述,内涵深刻且形象生动。
闻一多将贫弱的中国归咎于文化落后,因而滋生通过振兴中国文化途径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民族的研究动机。
自上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这句话高度地赞扬了他的爱国热情与救国抱负。
试想变换一种表述,估计很难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性。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段作章【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今天,揭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路径是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专家凭借自身的理论优势、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可以引领基层教师较快地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化;模仿先进是广大教师快速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路径;教师依托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合作互助,可以实现智慧增值,生成新的教学行为;行动研究以其鲜明的实践关怀取向、教师即研究者的"亲教师"立场、边行动边研究的可操作性,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成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vel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teaching behavior becomes a practical issue which calls for urgent breakthrough. Experts, with their own theoretical advantage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ability, can guide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behavior in shorter period of time; imitation is an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behavior; teachers can rely on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and th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appreciation of intelligence value and the generation of new teaching behaviors. Ac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distinctive practical care orientation, the researchers'(teachers')standpoint which favors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multaneousness of the action and the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has drawn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of th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it becomes theimportant path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年(卷),期】2012(004)004【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教学行为;专家引领;模仿先进;同伴互助;行动研究【作者】段作章【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0;G420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的今天,“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当下关注的热门话题。
更新教育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
一
转 换 教 师 角 色
二 、新课 程 中教 师 角色 的转变 1 教 师 要 山传 统 的 课 程 忠 实 执 行 荷 转 变 为 课 程 的积 .
极 开 发
如今 ,新课程 强调 “ 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 师 一 变 “ 教教科 书” 为 “ 用教 科书教”;鼓励教 师凭 自己的学
个 由学校 、家庭 、社会 一体化的教学 系统 ,使 课程呈现 多元 化 、 综合 化 、现 代 化 、 实 用 化 、开 放 化 和 结 构 化 的特
点 。改变课 程过 于注重知 识传授 的倾 向,培 养积极主动 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 同时成 为学
会 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即从单 纯注重传授知识
本 位 、 科 目过 多 和 缺 乏 整 合 的 现 状 , 整 体 设 置 九 年 一 贯
课程 门类和课 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时代要 求 及 不 同地 区和 学 生发 展 的 要 求 ,从 而体 现课 程 结 构 的 均衡
性 、 综 合 性 和 选 择 性 。 课 程 结 构 的 这种 转 变 ,与 课 程 功 能
一
态 ,把教学视 为学生通 过 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 习的过程, 使 学生成为知识 的建构者 ,另一方面要 改变教 师单向传递
知 识的教 学行为,树 立 “ 以活动促发展 ”的教 学观念 。 3 教 师 要 由传 统 的 教 学 过 程 的控 制 者 、支 配 者 转 变 .
为 学 生 A主 学 习 活 动 的 组 织 者 、促 进 者 和 指 导 者
新精 神和 实践能 力 ,科 学和 人 丈素 养 ,具 有适 应终 身
基于课程意识促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基于课程意识促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作者:孟琰玲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7期摘要:教学观念内隐于教学者的知识、常识、信念,而知识的更新、常识的进化、信念的高端化以及教学观念的变动等质性诉求,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素。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者的行为方式和意图。
要想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单靠一项政策或一种制度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往往又会与较大的教育教学变革产生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课程高中语文目标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现实中的广大教师将课程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观是孤立、封闭、僵化的,这使得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他提倡的“新”也要表现在我们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行为上。
新的课程观将课程看作一个有物、有人的生态系统,这就和传统的教学观有了明显的区别。
基于这种改变,我们也要转变教学行为。
一、以课程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经验行为向研究行为的转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差异。
这纠正了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
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经验”向“研究”转变。
在师生的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過程。
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认真研究深入学生内心的阅读策略。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式的阅读,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精心设计阅读对话、阅读提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学生交流阅读经验,产生思想碰撞,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
内容摘要: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为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意识的要求,教师应树立课程主体意识、课程生成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以促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使之具有发展性与个体适应性、创新性与反思性、民主性与对话性相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术界已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但能从课程意识角度来探究教师教学行为的却并不多见。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三年后就能基本熟悉并掌握教学的操作程序,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需求,其教学行为方式也将基本定型,如教学行为上的自我认识、教学内容上的自我编排、教学方式上的自我选取等。
所以,要想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单靠一项政策或一种制度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往往又会与较大的教育教学变革产生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面前束手无策,应该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有条件的。
在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有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得快一些,好一些,有的则转变得慢一些,差一些。
这说明教师的主观条件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具备这些主观条件,让教师尽早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其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必要条件。
从理论上讲,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课程意识,其教学行为都会或明或暗地受到其课程意识的支配和指导,教师具有怎样的课程意识,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
而问题在于每位教师是否具有某种鲜明、独特而又合理的课程意识,从而能够促使教师转变其教学行为并使之更加有效。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旨在使教师通过树立合理的课程意识去更加有效地指导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课程意识的概念探析已有资料表明,教师课程意识的含义源于西方“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
自1973年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eMullen,I.)首次提出“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即SBCD)概念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都尝试性地接受并实践着这一理念。
教师的课程意识正是源于校本课程的本质要求而存在的”。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
只有当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课程发展的意识之后,他们的批判能力与精神才能逐步形成”。
为此,西方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对于其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信念。
在我国,多数学者倾向于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也有学者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概括为:“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这一概括正好可以作为对上述定义的补充与说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就课程发展的理论而言,教师是课程发展中的一环。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就有学者认识到,“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
然而,我国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几乎与课程“无关”,教师只管“照本宣科”,也就是只管教什么(实际上是考什么教什么),而不管为什么教,怎样教,在哪门课上教,每门课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实效等。
长期以来,教师头脑中只形成以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大纲等一
系列教学语词为主的话语方式,而没有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发展等概念。
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我国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所以,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打破教师教学论的话语霸权,使教师知道并凸显课程的存在,并多从课程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设计、开发与课程实施的主体。
二、教师亟待树立的三种课程意识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意识的要求,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基本课程意识。
1.课程主体意识。
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教师要生成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是课程消费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等观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预设课程,创造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吸收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教师要生成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
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不仅如此,学生是能动的个体,他们不会完全依据课程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成长,也不会完全接受课程设计者预设的课程内容,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构建自己对课程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2.课程生成意识。
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意识。
“预设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其规范尺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它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
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要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要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要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
第二,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意识。
课程本身不是静止的、完全预设和不可变更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不完全是既定的,它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构建。
课程的发展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并与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