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

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新课改呢?1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

因此,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正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建构综合化的教学模式。

2课程观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摘要]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

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

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管理 ·182· 一方面教育者对自己主管或任教的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应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习研究本国、本省、本地区的教育历史,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的历程,还要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钻研教育科学及关联的科学知识,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找出规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长发育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

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

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2]尚成武.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理念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 [3]陈春娟. 情也悠悠 思也悠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成才之路, 2009,(09).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张明维 张 静(重庆市开县镇安镇中心小学 重庆 405400)【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82-01新课程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的转变及教师角色定位概要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的转变及教师角色定位概要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的转变及教师角色定位导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谈谈新课程与教学观的转变这个话题。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这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其中有两点,感触较深,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两条突出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同时也彰显出新的教学观的理念及特色。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发生了哪些转变。

问题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一、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具体来说: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摘要】教师,就社会功能而言,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就在教育中的地位而言,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的观念引领学生,在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革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新课程改革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课程实施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1改革旧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加强学习,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进行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使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教育观念的转变,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教师是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行动上积极体现新的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民族振兴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系列用以指导教学的新观念,在新课程教育中,我们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观念。

2.1课程观点转变。

促进各类课程的整体发展——课程观的转变。

接受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实现从整齐划一的课程观转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上;转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要从知识本位的灌输上转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上,要使主动学习成为核心;要让学生主动与课程一起成长,一起去探索、发现、发展,并在主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要从单一的课堂转到联系实际生活中来,从强调分科教学转到重视综合教学上来,从狭隘封闭转到开放、走向国际理解上来。

浅谈新课改中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

作为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有意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使学生在自主、和谐、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该怎样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来落实新课改的理念精神,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呢?笔者对此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用爱的心灵感染学生,撞击思维的火花1、让课堂充满“爱意”“爱是最伟大的教育”,没有“爱意”的课堂就不是理想的课堂。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同时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与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比如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这样地对学生说:“你行的,再慢慢地、好好地想想!”遇上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要冷眼相待,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讲给老师听听。

”“我知道你一定能行,这次说得多好、多响亮呀!”……这样,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用“创新意识”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有创新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想才会无拘无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二、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1、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合作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二者是平等的交流者,无地位之分。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程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角色与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对教师观的影响,并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对传统的功利性教育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的一项教育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张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给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一种传授者的角色,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念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然而,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和多元的特点。

未来,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

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

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

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

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五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五个“转变”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五个“转变”新课标已实施好几年了。

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对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应五个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要转变学生观不能把学生看着是消极的知识“容器”,而应该把学生看着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长期以来,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思和课程开发的技能,也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就一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地课程开发者。

3.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在实施综合课程时,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协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这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传授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地位,二者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方面,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参与课程编写工作,成为课程的看法者和研制者。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必然的。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教师观念的转变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2.1 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国教育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2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

其中,课程标准改革是核心,通过重新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科结构,实现课程的转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3.1 传统教师观与新课程教师观的对比传统教师观念主要着重于知识传授和教育管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标准化。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发展。

传统教师观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注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教学资源的准备。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2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2.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新课程同行 ) 刘丽华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

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转换角色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的六个转变教育是社会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为此,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的存在模式必须服务于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党和国家顺应时代的需求,大刀阔斧的推行新课程的改革,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也必须相应转变。

否则,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必须依靠最基层的执行者——教师来实现。

在新形势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应有哪些转变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六点,谨供参考。

一、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认知的转变简单的说就是要正确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形式下,应打破师道尊长的陈旧观念,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的看待师生关系,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享有基本人权的人,使学生在尊敬师长的前提下,不唯师,不唯长,健康的茁壮成长,而不是在师长的完全呵护下、引导下成长。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在教育管理上更要体现以人为本,而不能仅仅依赖制度、措施、考核来管理教师。

应该营造学习型的人文组织,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

并建立和社区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日常联系,并努力使学校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心。

二、教育的大资源观念教育的资源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和师资水平上。

大教育资源的观念包括:1、学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开发利用。

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训、传统、特色作为隐性课程日益受到重视。

它给成员(不仅是对学生,包括全体成员)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2、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

家庭作为广阔的教育资源急需改变自发状态,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同时家庭教育也可以大力的促进学校教育、帮助学校教育,而不只对其自己的子女施教。

3、社区的教育资源。

学校、家庭存在于社区,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直接生活在社区。

环境塑造人,社区这个育人环境资源要加以合理开发。

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国家也在重视社区的教育功能。

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对社区的教育功用做了专门的指示、要求。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

新课改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首先,了解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明确以下六点:(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其次,了解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天使。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课程教学 >>188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覃剑兰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兴仁小学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这轮课改的意义时,深深的感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教材、而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想法、思路去教学。

这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有创造的见地,出现了高分低能。

新课程理念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也逐渐转化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者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在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我们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

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课标为依据。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顾赶课,抓进度,而不在乎学生是否掌握新知识。

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继而领悟知识之源,达到自行探索,自求解决。

三、教师要转变课堂上的角色新型的课堂结构教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新课堂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适当引导而不强制;还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改变(修改稿)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改变(修改稿)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改变摘要: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者。

教育学原理及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当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改革措施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真正的效果。

课程标准也指出: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一线的教师即新教材施教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根本转变成为重要一面。

本文通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树立“五个新观念”为起点,使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转变,教科研意识增强,为顺利进行课改铺平道路。

关键字:新课程教师观念学生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者。

教育学原理及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当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改革措施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真正的效果。

课程标准也指出: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一线的教师即新教材施教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根本转变成为重要一面。

当前的课改中我们如何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打破传统,树立素质教育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只重视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递,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的转变面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在课改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前面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首先,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

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

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

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其次,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因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项传授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

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未能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

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