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
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
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
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从“教书匠”向“育人师”转变
理 论 研 究
泥粘上 ,把 它按在预 先设 定的位置就 了事 了, 学生是有想法的 , 是需要 精神滋养的。 在教 书匠的出现 中,教学评价是罪魁 祸首。 当教 学评价量化成对 学生学业掌握 教 教 匠 从 “ 书 匠" “ 人 师" 变 程度 的 考核 , 学 失 真也 随之 产 生 。 书 生 教 向 育 转 作 为 对教 师 的贬 义 ,却 并 不 见 得 其 没 有 存的地 方 , 臭豆腐一般 , 如 闻起 来 臭 , 起 吃 来香。 在学校 中, 教书 匠因其 学生学业成绩 浙江省诸 暨市草塔 中学 孙 红 霞 金 钧 突 出受到各种表扬。 当然教书 匠的产生与 教 育的迟后性关 系也非常密切 ,教育这条 巨大的流水性随着学校 工厂化 。已经开始 教 育的本质是什 么?这是 一个非常广泛的命题 , 但有一 变异 ,上条流水线 已经很 少考虑下条流水 线的接 纳 问题 , 只 点 可 以肯 定 , 育 就 是 教 人 求 真 , 在 现 实教 育 中往 往 在 教 教 而 管 在 本 条 流 水 线 的 平 安 过 度 。 点 连 工 厂 化 生 产 中都 很 少会 这 人 求 知 ,应该 说 教 人 求 知仅 是 教 人 求真 的 一 个 方 面 .真 ” “ 除 发生 , 却发 生在教 育这条 巨大的流水 线上 , 真正 的工厂 , 上条 了真理 , 更具有 慧 , 而知 识并非智 慧 , 智慧是知与 慧的结合 。 流水线是 不可能不考虑下条流水线的接 受状 态的。 知强调对世界 的客观认识 , 而慧是人精神世界 的善 , 者是 前 三 、 “ 书 匠 ” 育 人师 ” 变 从 教 向“ 转 形 而 下 学的 , 者 形 而 上 学 的 。 后 1“ 人 师 ” 重 要 性 .育 的 对 古 代 教 育 中 老 师 作用 的误 解 素质教 育应该具 有五 个学会 : 学会 为善 、学会 学习 , “ 学 直 以 来 , 统 教 学 总是 受 到 批 判 , 其 批 判 的 实 然 状 会 自立 , 传 有 学会合作 , 学会创造 。” 而学会 为善 , 老师的作用非常 态, 有些却有 失偏颇 , 但 由此 引起 使 古代教 育精髓部 分得 不 重要。教学是针 对人 的活动 , 可是很 少有像应试教育那样 , 把 到足够的重视 。古代教育 中囚禁人 的思 想是有其不人性 的地 学生当作 可接纳 的容 器, 而忽视 其灵性 。育人 师就是要 把教 方, 虽然古人把 “ 学则士看得很 重” 但 总体上还是把 “ ” , 道 放 师 从 教 书 匠的 分 离 出来 , 教 授 书 面 知 识 的 同 时 , 透 做 人 在 渗 在 首 位 , 如 韩愈 所说 “ 者 , 道 、 业 、 惑也 。” 道 ” 质 正 师 传 授 解 “ 本 的 道 理 。如 果说 传 授 知 识 是 显 性 的 , 么教 人 求 真是 隐性 , 那 切 上 讲 就 是 做 人 的 道 理 , 然 古 时 的“ ” 虽 道 与现 在 的 “ ” 内 涵 道 在 不 可 因 为其 隐性 而漠 视 其 存 在 。世 上 最 可 怕 的 动 物 就 是 “ 有 上 有 重 大 区别 , 它 也 是 符 合 当 时社 会 需 要 的 “ ” 正 如 现 但 道 . 知 而无德的人” 虽然教 学不是 万能 的, , 但通过 育人 师的 良好 在 的 “ ” 如 果 再过 多 少年 去 看 。 也 是 会 有 不 合 时 宜 的 地 道 , 它 引导和培养 , 可以减 少这 类人 的产生。育人 师就是要培 养学 方 。 但 不 管 怎 么样 古 人 在 教 育 中还 是 重 视 “ ” 道 的教 养 。 生的善 , 养成学生 良好 的德性 , 与人 为善 。正如 陶行之先生所 《 说文解字》 中说道 :教, “ 上所施 下所 效也 。育 , 养子使作 说 :千教 万教 , “ 教人 求真 。” 不 是 教 书 匠能做 到 的 。科 技 给 但 善也 。” 了强调榜样 的作 用外 , 除 更注重教人为善。《 学记 》 中 生活带 来方便 , 是并没有 给人类带 来精神 上 的快 乐, 但 因为 也强调 :记 问之 学 , “ 不足 以为人师。” 周礼》 “ . 《 : 师 教人 以道 教 育 中德性 的养成滞后 了, 学校教 育中忙于给学生充 电的时 者之 称 也 。” 是 中 国古 代 对 老 师作 用 最早 的 注 释 , 早 的 时 候 , 视 了德 并 不 能 通 过 充 电 来 完成 的 。 育人 师 就 是 为 了给 这 最 忽 候 对 老 师 作 用 的认 识 ,就 是 强 调 传 道 ,而 非授 业 。 《 子. 荀 效 你 学生 充 电时 , 教 人 求 真 , 学生 发 展 成 为善 的人 。正 如 对 再 使 儒 》 “ 无 师 无 法 而 知 , 必 为 盗 ; , 必 为 贼 ; , 必 为 :人 则 勇 则 能 则 全 面发 展 的 理 解 , 是 首 位 的 。 德 乱 ; 则速尽 ; , 罕, 辩 则速论 。故有师法者 , 人之在 宝也 ; 无师法 2学 生 是 现 实 与 未 来 的 人 。 者, 人之 大殃。” 文王世 子》 “ 《 :师也者 , 教之 以事 而喻诸德者 是教书 匠还是育人师并不是教 师 自己说 了算 , 关键在 于 也。 就是 强调老师对人 的善性培养的重要性。 师说》 “ ” 《 : 弟子 学生是否认 可。许 多老 师总感到冤 。 学生付 出了这么 多, 对 为 不 必 不 如 师 , 不 必 贤 于 弟子 . 之 所 存 , 师 . 道 师之 所 存 也 。 由此 ” 什 么没有感动过 。究其基 因就在于老师把 学生看作是怎 么样 可 见 古 时 之 师 也 同样 尊 重 学 生 , 隐 约 可 见 教 学 相 长 的道 理 . 的人 。学生是现实的人 与未来的人结合。教师 总以学生未来 并 非把 学 生 当作 是 匠的 对 象 , 是 具 有 一 定 意 义上 的 互 动 而 的幸福 为 由, 漠了学生的现 实需要 , 冷 幸福 需要现在 时 , 学生 二、 教书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是很 难感受到来来时的幸福 , 当然教 师应该考虑到 学生的未 很难追 索出教 书匠一词最早 的出处, 但有 一点 可以肯定 来发 展 , 切 忌 为 了 学生 的 未来 而 放 弃 眼 下 的 快 乐 。 学 生的 但 它 不是 出 自古代 , 是 出 自前 几年 。当应 试 教 育 兴起 , 多有 而 许 内心 中也知道老 师是 为 了自己好 , 可是 没有 当今 的幸福怎 么 识 之 士发 现 教 师 的作 用正 在 悄 然改 变 , “ 道 、 业 、 惑” 从 传 授 解 会有 未来的幸福 , 幸福是 不能在 某个阶段缺 失的。教书 匠就 转 向应 试 , 育功 利 化 孕 育 出教 师 功 利 化 。应 试教 育 可 以说 , 教 是很 少考虑 学生 眼下的幸福 , 而育人师就是要把 学生现 实的 它强调知 识 传授 而 忽略 智慧 养成 , 而 用一 个“ 的“ 从 匠” 馈 幸 福 与 未 来 的 幸福 有机 的结 合 。正 如 王 晓春 所说 :我 们 不 能 “ 赠” 。本质上教学上并不是教 书, 而是通过 书来养成学生的德 要 求 孩 子 为 了将 来的 幸 福 完全 牺 牲 眼前 的 快 乐 , 而要 适 当兼 与 知 , 教 书 而 教 书 , 一 个 “ 也 并不 委 屈 。 为 得 匠” 顾眼前的快 乐和未来的幸福。” 育对 学生 来说应该是 感受 教 从 某种 意 义上 讲 , 学 校 的 工 厂 化 导 致 教 书 匠的 出现 和 是 到 快 乐 , 果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体 现 不到 快 乐 , 就 是 失 败 的教 如 那 其存在 价值。因为学校成 为了复制的车间 , 那么教 师就成 了 育。 复制的工人 , 学生成为 复制的原料。整个教 育就是 一台 巨大 3“ .教书匠” 育人师 ” 向“ 转变 的 复制 工 厂 。 当今教 育的 实然状态 , 家都 心知肚 明 。 育 的应然状 大 教 Ei o r sn的 “ 程 午 餐 ” 中教 师 的 作 用作 为 这 样 的 描 述 : c 课 态, 大家 同样深 晓 , 都不愿打破 这种表 面的平静 。其本质 但 “ 师 的 工 作 只是 把 冰 箱 的 食 物 ( 程 ) 出 , 教 课 取 并放 进 微 波 沪 上 , 师都 不 愿 意 改 变 , 教 习惯 有 巨大 的 力 量 , 最 大 的 负 面就 它 ( 学 )看 着 学 生吃 完 ( 室管 理 ) 教 , 教 。吃 的 食 物 完全 以 包装 的 是 束 缚 人 改 变现 实 的愿 望 , 泥 于 习惯 就 是 一 种 深 层 次 的 惰 拘 形 式 出现 , 且 每 天 的 食 量 都 被 分 成 各 个 小 部 分 , 熟 并 捣 而 煮 性。“ 书匠” 育人 师” 变, 教 向“ 转 说起 来很 简单 , 那就是捧着一 成糊状 , 这种预 先的消化 降低 了食 品的营养。这种准备和提 棵爱心去教 学。世上 只有一种 东西 , 不管付 出多少 , 也不会 减 供午餐的重点 , 于产 生及 时的营养效 果即成绩。如果一个 在 少, 而会越 来越 多, 反 那就是 爱。可偏偏很 少有人愿意付 出。 学 生不肯 用常规的午餐 , 么食 物被加 工的得 更加精 细( 那 补 教书 匠是把教 学当作是一 门技术 , 育人师是把教 学看作是 生 课 ) 在整个描述 中, 。” 都是以知识传授 为中心展开的 , 没有提 活 , 生 活 的 热 爱 就是 对教 学 的 热爱 。 对 到德性 的养成, 那与泥水 匠有什 么区别 。在这样 的教 学过程 “ 教书 匠” 育人 师” 变, 向“ 转 需要教 师从规律性教 学中挣 中忽 略 了 学 生 是 具 灵 性 的 \自主 性 的 , �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资统考|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导者”转变为“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别发展,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其中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还包括评价者和反思者。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以身作则。
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和教育科技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注重个体发展和多元评价。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在评价方面,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仅依赖于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给予学生全面的肯定和指导。
3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最新资料推荐------------------------------------------------------3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把核心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性的学习,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下面,我就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必须真正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原则。
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民主、平等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在近些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有的教师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现代教育方式,但这写方法是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平等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
1 / 5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穿新鞋走老路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有一个新的教师观,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人公,而是学生的启蒙者和伙伴,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教师观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转变,教育过程转向学生中心。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活动转向了学生中心,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师说了算、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放在学生的发展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中心的特点,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注重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实现课堂的多样化、灵活化。
教师还可以通过工作坊、讨论组、研究小组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应具备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质量与教师实践水平息息相关,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学习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专业课程讲座和教学研究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注重探究、发挥优势、多元发展、终身学习。
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
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2.建构主义学习观: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
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
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评价观的转变:新课程理念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
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评价方式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5.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信息
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注重技术与课程
的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职责,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进行一些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应该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快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要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还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
教师要诚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观
终结性评价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01
终结性评价通常在学期末进行,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
师的教学效果。
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02
通过比较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和学生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
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改革的成功案例
01
案例一:表现性评价
02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03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成果。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 指导。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确保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线课程与平台
在线课程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的课程,具有自主性、互动性 和开放性等特点。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 以及在线学习环境的营造和管理。
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案例
要点一
要点二
案例二:翻转课堂
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 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要点三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它 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在 课前自主观看视频、阅读文章等方式 来完成,而课堂上的时间则用于进行 师生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这种教 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
如何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角度评析教师的行为中小学教师观在综合素质考试当中属于教师职业理念模块,可能会考的题型有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是备考的重要方面。
这一块与内容与教育观、学生观我们并称为“三观”,在考试中,考单选题的话,每年题量固定,“三观”单选题是4道,一共是8分,材料分析题一道,是14分,“三观”这一块内容一共是22分,单选题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题备考。
1. 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
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
这一点在材料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这一点在材料中如果教师在社区中为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2. 教师行为转变(这一方面在材料中比较容易对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容错教育、赏识教育。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即不直接把要教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主动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角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习促进者”。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欲望。
教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课件
提供真实场景 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01
02
03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 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备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 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理念二: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 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计划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意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避免标签 化,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或优越 感,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够在自己所在的层次中得到最大
的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价值 主动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程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角色与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对教师观的影响,并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对传统的功利性教育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的一项教育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张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给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一种传授者的角色,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念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然而,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和多元的特点。
未来,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转变,因此,在新课程时代,教师的核心地位愈加凸显。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该如何理解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伙伴和指引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并能够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反馈和调整。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理念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观。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倾向于成为“引导者、协助者和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实现共同成长。
以发展为核心,是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展现和发展。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是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和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不仅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观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理念、方法、目标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教育方法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三、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作为学习者,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四、创新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
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
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换
文 化教 育 l l I
王 洪波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和角色 的转换
(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新林区第二 中学,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5 0 ) 60 0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实施新课改,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变自身角色, 转 树立新的课程 观、 师观、 教 学生观 、 学观和学习观。 教
关 键词 : 课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 目标的变化 、课程 施者 , 更是课程 的开发者, 教师既要 根据实 际教 地位, 师教, 学生学 , 老师问 , 学生答 , 学生只能被 结构的改革 、 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实施与 育情境的需要 ,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增删 、 动的倾听。 新课程强调 ,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 是 教学改革、 教材改革、 课程资源 的开发、 评价体系 调整和加工 ; 更要根据学校的实 际情况 , 积极参 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 、 沟通 启发和补充 。 教师要 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 是一个 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和开发,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 “ 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 , , 成为学 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 展 。 生的合作伙伴 ,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 与学 其 最终 目的是促进 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2 世纪 7 年代 , O 0 英 生一起交流 、 、 思考 对话, 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 展, 其根本手段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转 国学者斯腾豪斯率先提出“ 活跃学生的思维 , 发展学生的个性 。 教师即研究者”没有 惧感 , , 变学生的学 习模式 , 为学生构建—个 自 、 主 体验、 教师的参与 , 就没有新课程的编制。传统的教学 5树立新的学 习观 探究 、 、 合作 交流的学 习平台。实施新课改 , 教师 中, 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是彼此分开 的, 教师的 在实施新课程 中,教师除了要 自已角色定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 自身角色 , 转变 树立新 的课 任务只是教学 , 研究成了教育专家 的专利。这样 位外,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行之有效 的科学的学习 程观 、 教师观、 学生观、 教学 观和学习观。 就容易导致专家研究的成果很难转化为教学的 观念 。 1树立新的课程观 需要 , 老师的教育理念也难 以更新 , 结果是“ 素质 自 主性学习观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 树立“ 知识与技 能, 过程和方法 , 情感、 态度 教育”“ 、新课程” 总是跳不出“ 应试教育” 旧课 品质而言的, 由学生 自 与“ 指 主而不受他 ^ 支配的学 和价值观三位一体” 的新课程观 。基础教育肩负 程 ” 的怪 圈 。 习方式。 主动性是 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传统的 着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 , 又要为社会 再者, 新课程更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 、 综合 教学 以教师 、 、 课堂 书本为中心, 学生处于单一的 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双重任务 。传统的教学中 , 人 和渗透, 呼唤综合型教师 , 强调为人师者“ 给学 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要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教师指 们较 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 生一杯水 , 白已须有一桶水 ” , 要求教师具有 复合 导下主动地 、 富有个性地学习 , 建立和形 成充分 输送人才 , 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 目 。 标 因此 , 课程 型的知识结构 , 又具备基本 的教育科学知识 和丰 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 建 设 置考虑得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 为少数人进一 富的实践性知识。 因此 , 新课程下 , 要求老师主动 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 习者 自主建构知识 的过 步深造的需要, 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 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 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 程 , 自己的经验背景 , 根据 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 阶段后 , 直接进入社会 、 从事各种工作 的需要 , 更 者 、 探索者, 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择、 、 , 加工 处理 从而获得意义 , 自己知识的 建构 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生学 习和发展的 3树立新的学生观 过程。 显然, 这个过程别人无法替代 , 学习者必须 需要 。 结果是基础教育课程 中的语文 、 数学等传 学生是受教育者 , 是教育的客体 , 是学习的 积极 主动 ,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外界施 统科 目占据了较大比重 , 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 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 都具有巨 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 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 位, 而且课程缺乏弹性 , 忽略了学生 的全面均衡 大的发展潜能 , 都是—个发展过程 中的人 。学生 为 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发展 。 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到遗传和环境两 它受 探究性学习观。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 新课 程倡导基础教育要适合每个受教育者 大因素的制约 ,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 导下 , 为获得科学素养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 的终生学习和发展。 以, 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决 素 ,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开展的学习活动 。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使学 不是换一套 教科书 ,也不是课程 内容的简单调 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 的发展潜能。传统的 生保持独立、 持续的兴趣 , 丰富学习的体验, 养成 整。 它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部有关科 目之间的横 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过去和现在, 学生被当成教 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 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 向联系; 另一方面又加强 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师向其灌输知识 的容器 , 而忽视对学生潜能的挖 养成尊重事实 的科学态度; 并促使学生重新认识 程的建设 , 树立必修课、 选修课、 综合实践课都是 掘 , 教师对学生批评多, 激励少 , 灌输多, 引导少。 学 习与 自 , 我 使学生 的个性发展、 独立思考与 自 培养学生的主渠道 的新观念。 要设置分科与综合 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教 由创新获得最大的空间 。 相结合的课程, 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 设 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 , 坚信学生 终生性学习观。终生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 置综合实践 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以增强学生的 是积极 向上的 , 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 , 可以获 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是 它激励并使 ^ 们 探究和创新意识 ,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 发展综 得成功的; 要以接纳 、 赏识 、 赞美、 激励的眼光看 有权利去获得他们 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 价 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 待每—个学生。 值、 技能和理解 , 并在任何任务 、 情况和环境 中有 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树立新的教学观 信心、 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传统 的教学 2树立新的教师观 由知识的 “ 传授者”转变为学 习的 “ 促进 以谋取职业为手段和 目标 , 学习只是生存发展的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 者”传统的教学以“ 。 教师为 中 ”老师的职责是 手段。新课程倡导终生学习的学习观 , 心 , 强调义务 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把他们培养成一定 “ 传道、 授业、 解惑” 。因此, 课堂教学 以教师的讲 教育不仅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 是提高全 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新课程着眼于学 授 为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 较少参 民族素质的教育 , 而且更是为每—个学生终生学 生的全面发展 , 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 , 重塑角色 , 与。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 , 学生是有思维、 习打基础的教育 , 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 有思想的独立 的人,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 课程 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 观能动性 , 教师要树立以“ 学生 为主体 ” 的教学 社会并为每一个学生今后 的发展和从事终生学 教 是课程的开发者。 币 传统的教育中, 教学 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 更应该成为学 习打好基础 的教育。 因此 , 于每个人来讲, 对 学习 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 , 生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 的指 是为 自己的未来而投资,是为 自己的生存而积 教师只能按教科书 、 参考书去教 , 教师成为 消极 导者 ,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 勤于动手 , 累 , 是为自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
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
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
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
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