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研究生马哲专业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解释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2、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3、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①凭借于暴力的强制性来发挥作用;②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有三个显著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有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

4、价值: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2、联系: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3、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结构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经济基础。它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相结合,使生产力从可能成为现实;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即经济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1、真理: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

2、偶然性:偶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3、质、量、度:指事物存在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二、简答题(4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48分)

(一)、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①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也即本体论问题;②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即“是否可以认识”),也即认识论问题。

意义: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鱼集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分门别类、种类繁多,是具体的,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普遍、一般的,具有共性、概括性。

(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一)、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要求我们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号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什么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者的关系如何?

(1)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