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
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制度演变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认知和需求。
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文献。
在中国,最早的宪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法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之一。
此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也相继颁布了各种形式的法典和法规,但它们与现代宪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近代宪法的发展与欧洲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现代宪政的诞生。
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宣布拥有宪政制度的国家。
在19世纪,宪政思想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
英国的《大宪章》(1215年)以及美国的《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和《美国宪法》(1787年)等成为现代宪法的典范。
这些宪法都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公民权利的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
20世纪是宪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宪法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成立宪法委员会,专门负责起草和修改宪法。
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出台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规定,如《联合国宪章》(1945年)和《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等。
而在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丰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后几十年内,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重大修改和修订,不仅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不断完善宪法制度,加强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公民权利的保护。
有些国家还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新的领域。
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不断加强宪法在国际法、国际人权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总体来说,宪法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是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发展历程:
1. 1954年: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明确了中国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 1975年:第二部宪法
在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后,中国于1975年颁布实施了第二部宪法。
该宪法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
3. 1978年:恢复宪法秩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政府意识到需要恢复宪法秩序。
于是在1978年通过决议,宣布第二部宪法失效,并恢复第一部宪法。
4. 1982年:现行宪法的颁布
1982年12月4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于1983年生效实施。
这部宪法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5. 1988年至2018年:宪法修正
自1988年以来,中国多次进行了宪法修正。
这些修正主要涉及经济改革、社会进步、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
要的修正是2004年,明确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8.2新中国宪法历史.ppt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讲 社会发展与宪法
第二部分 新中国宪法史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历程 1、宪政: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必须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2、近代中国得到宪政历程 (1)1895年戊戌变法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1906年8月清王朝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4年袁记《宪法》。 (4)1924年民国宪法》。
宪法的历史发展PPT课件
政权部分
第二十八条 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 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二十九条 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十 六)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修改为“(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三十条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 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 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修改为:“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三十一条 宪法第四章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 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第一百三十 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是《义勇军进行曲》。”
政权部分
第二十五条 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 代表组成。”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 的代表组成。” 第二十六条 宪法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职权第二十项“(二十)决定全国或 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 “(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 市进入紧急状态”。
1979年修改(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1978年宪法
1980年修改 (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1988年修改(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1982年宪法
1993年修改(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1999年修改(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2004年修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04年修正案主要内容
人权部分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 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 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 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 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 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前身:共同纲领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良好开端:五四宪法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中国宪法 中英对照
中国宪法中英对照一、引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本文将围绕中国宪法进行阐述,分析其内容、地位以及特色,同时对中英宪法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中国宪法在实施与监督方面的机制。
二、中国宪法的概述1.宪法的历史背景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
自那时起,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分别为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的宪法。
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不断丰富和发展。
2.宪法的主要内容中国宪法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共四章、一百四十三条。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3.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循宪法的原则。
同时,宪法为公民和政府提供了行为准则,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三、中英宪法对照分析1.宪法体制的差异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为君主,实际政治权力由议会和内阁行使。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元首为主席,政治权力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委会行使。
2.基本人权的保障英国宪法未明确规定人权保障,但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判例确立了一定程度的人权保障。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强化人权保障。
3.政治体制与权力分配英国政治体制为议会制,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中国政治体制为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府由国家元首任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实际政治权力。
四、中国宪法的特色与价值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宪法中国宪法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中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等。
3.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对敌人实行专政。
中国历部宪法的内容
中国历部宪法的内容
中国历部宪法的内容是中国宪法发展的历程和各个时期宪法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多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状况。
以下是中国历部宪法的主要内容:
1.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此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权,确定了国家权力的归属和行使机制。
2.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是对第一部宪法的修订,强调法治原则,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鼓励经济改革开放。
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是现行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宪法权威和宪法修改程序,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根据以上宪法的发展,中国宪法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法治的历史变迁。
宪法
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宪法的内容持续更新,与时俱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学宪法讲宪法笔记
学宪法讲宪法笔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以下是一些关于宪法的笔记,供您参考:1. 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宪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等。
3.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 宪法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参加课程来学习宪法知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法律援助活动等。
5. 宪法的意义和价值:宪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习宪法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和素质,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6. 宪法与公民的关系: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同时,公民也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7. 宪法的修订程序:宪法的修订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经过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8. 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宪法与国际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宪法是国家内部的法律。
在实践中,国际法和宪法应当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发展。
9. 宪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宪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宪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0. 宪法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关系:宪法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通过完善宪法制度,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可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
总之,学习宪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简述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一)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七五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四)七八宪法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
被称为七八宪法。
(五)八二宪法八二宪法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并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修正。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根本法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当代中国宪法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
当代中国宪法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回顾新中国宪法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重要性,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同步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宪法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行了四部宪法。
宪法事业不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不但在法律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为日后正式宪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即1954年宪法。
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及其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宪法的实施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政治氛围下,我国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颁布。
这是一部很不完善而且在历史上只存在了3年多的宪法,在实践中也并未得到认真有效的贯彻落实。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被破坏的民主与法制原则,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了我国第三部宪法,即1978年宪法。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这部宪法未能完全摆脱“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理论和内容上的不完善,因而在其颁布实施后不久就进行了两次局部修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宪法发展历程
五 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中央根据地时期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历史上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实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中国历史上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实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1931.11.7—20第一届全国苏维埃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政权组织形式:工农兵代表大会 劳动者权利自由 2、陕甘宁边区时期两个宪法性文件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天坛宪草 这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由当时的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于1913年10月31日制定 通过的一部宪法草案,称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故也称为《天坛宪草》。该草案坚持 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坚持责任内阁制度,对总统权力进行了多方面的限 制。但是,并未施行。 袁记约法 这是1914年袁世凯炮制的一部宪法性文件,称为《中华民国约法》,因为其奉袁氏 旨意制定,所以也被时人讥称为“袁记约法”。 “袁记约法”从根本上动摇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民主共和制度政体,确立了大总 统集权制,从而遭到了人民的反对,在袁世凯倒台以后,“袁记约法”也失去了效力。 贿选宪法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并于1923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宪法》, 因为是曹锟贿选国会议员通过实施的宪法,因此,也被时人称为“贿选宪法”,这是中华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惟一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提出 。
1999年修正案(6条): 1、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调整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革命的活动”名称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 2004年宪法修正案(14条): 14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文明; 2、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土地政策的调整: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征收或征用土地但须依法进行并给予补偿 国家应建立健全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3、确认了人权宪法原则,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4、确认了公民财产权不可侵犯的宪法原则 (征收、征用、补偿) 5、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和国务院之“戒严”职权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 增加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 6、选举制度方面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包括特别行政区代表,并将地方各级人大的每 届任期统一规定为5年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
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及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宪法,由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它从总体上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四)1978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1975年宪法的极左倾向,但由于当时许多是非问题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还未能分清,因此尽管经过两次修改,1978年宪法从总体上仍不能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1982年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是我国现行宪法。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等,其体现的基本精神有: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六)什么是国体?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第 一次 全 国工农 兵 代 表 大会 ,通 过 和颁 布 了 中华 苏 时 的财 政 经 济政 策 和 抗 日的教 育政 策 ,实 现抗 日的
维 埃 共 和 国 宪 法 大纲 (简 称 宪 法 大 纲 ),1934年 ,在 民族 团结 ,肃 清汉 奸卖 国贼 亲导 的工农 红 军在 以江 西瑞 金 为 中心 的 中央 苏 区 出了 打倒 日本 帝 国 主义 ,进 行 全 国军 事 和 全 国人 民
建 立 了中 华 苏 维 埃共 和 国 ,1931年 ,在 瑞 金 召开 了 的 总 动员 ,改 革 政 治机 构 ,实行 抗 日的外 交 政策 、战
建立 了一 个个革 命 根据 地 。各革命 根 据 地先后 颁 布
尽 管 宪 法 大纲 的规定 还显 得 粗 糙 ,但 已经具 备
了一些 宪 法性文 件 ,展开 了立 宪 活动 ,其 中最具 代 表 了宪 法 的基 本 框 架 ,是 中国历 史 上第 一 部 由人 民选
性 的是 中华 苏 维埃 共 和 国宪 法大 纲 、抗 日救 国十 大 举 的 权力 机 关 正 式通 过 的宪 法性 文 件 ,在 新 中 国宪
工人 、农 民 、红 色 战士 及 一切 劳 苦 民众 ,是工 人 和农
三 、陕 甘 宁边 区施政 纲领
民民主专 政 的政权 ;该 政权 以保 障工 农利 益 、将我 国
1941年 ,为 了进 一 步 巩 固陕 甘 宁边 区 ,发 展 抗
从帝 国主 义 压榨 之 下 解放 出来 、走 向社会 主义 制 度 日的政 治 、经济 、文化 建设 ,以增进 人 民福利 ,坚持 长
纲 领 、陕 甘 宁边 区施 政 纲领 、陕甘 宁边 区宪法 原 则 、 法 史上 占有 重要 地位 。
试论新中国宪法发展的曲折历程
青海民族大学宣传部
[ 摘
赵 雷
要] 作 为国家的根 本大法 , 它既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 又是阶级 力量对 比的体现 , 更是公 民的基本权利在 法律 上的直接 体现 , 在
国家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各 方面其地位是 至高无上 的, 任何 力量都是 与之 无法比拟的。然而从 《 共 同纲领 》 到八二 宪法, 由于种种原
因其发展和修改却走过 了一段 极为不平坦 的道路 , 它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值得 深思的。
[ 关键词] 宪法 人 民主权 人 权保障 法治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我 国的宪法 的发展与修改经历 了四个 阶
段。
第一阶段从《 共同纲领》 到五四宪法。 到1 9 4 9 年秋 , 中国革命 已经 进入 了一 个根本性 的历史转 折时期 , 中国人 民在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 , 取得 了反对帝 国主义 、 封建 主义 和官 僚资本 主义的人 民革命 的决定性胜利 。但 由于种种原 因 , 制定正式 国 家宪法 的条件还不成 熟。然而立 国建 国又急需一部 宪法国家组织法 , 以规范 和统一全 国人 民和各政党 的行 动 , 并指示 当时各 项重大任务 的 进行 。在这 种背景下 , 中国共产党邀请各 民主党派 、 人民团体 、 人 民解 放军 、 各地 区 、 各 民族 以及海外华 侨等各方 面的代表 6 3 5 人, 组成 了中 国人 民政 治协商会议 。1 9 4 9 年9 月2 9日, 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 届全体会议 通过 了《 中国人 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 同纲 领》 , 以起到 临时宪 法的作用。 1 9 5 3 年1 月, 中央人 民政府 委员会第 2 2 次会议 决定成立 以毛泽 东 为首 的宪法起 草委员会 。1 9 5 4年 3 月, 毛泽 东向宪法起 草委员会提 交 了中共 中央拟定 的宪法草案初稿 , 作为起草宪法 的基础 。经征求各 方 面 的意见 和反复修改 , 并 由全 国人民进行了两个多月 的讨论 , 1 9 5 4 年9 月 由中共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3 4 次会议决定 , 将宪法起草委 员会 拟 定的宪法草案提交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进行 审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 于 1 9 5 4年 9 月2 0日通 过了 1 9 5 4 年《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 法》 , 这是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简称为五四宪法。 五 四宪法作为 我国第 一部社会 主义宪法 , 无论 是其指导思想 、 基本 原则 、 主要 内容还 是结 构形式 , 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 “ 其制定和实 施对 于巩 固人 民民主专政政权 ,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 团结全 国各族 人 民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 , 都发挥 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 并为 我 国以后几部宪法 的修改确立 了基本 模式 。 ” n 但是, 由于受极左 路线 、 个人 崇拜和法 律虚无的影 响 , 从2 0 世纪 5 O 年代 后期受起 , 这部 宪法的 实施便遭 到了人为的破坏。在“ 文化大革命” 中, 它更被束之高阁 , 难以 发挥作用 。 第二 阶段 , 从七五宪法到七八宪法 。 到1 9 5 6 年, 我国 已经基 本上完 成了对农业 、 手工业 和资本 主义工 商业 的社会 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工业化 已经有 了初步基础 , 人 民民主政 权也得 到了空前巩固 。五 四宪法的部分条款 已经不能反映 当时社会生 活的变化 , 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 。然而 , 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开始 出现 系列“ 左” 的错误 , 使得 五四宪法本身那些 还有效 的内容也 被束之高 阁。 “ 文化大革命” 开始之后 , 极左势力掌握 了一部分 国家权力 。为 了巩 固夺 取 的权力 , 反映新 的意识 形态 , 进一 步推行各项极左政 策 , 他们也 需要利 用国家根本 法。因此 , 1 9 7 5 年1 月1 7日, 第 四届全 国人 民代表大 会第一 次会议对 五四宪法进行全 面改造 , 通过 了七五宪法 。 七 五宪法在内容上被打上 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 第一 , 宪法 的指导思 想 是坚持 以阶级斗争为纲 、 “ 阶级斗争必须 年年讲 、 月月讲 、 天天讲 ” 这 条基本 路线 , 坚持无 产阶级专 政下 的继 续革命 , 从 而为阶级斗 争扩大 化、 否定 经济 建设为 国家 的工作重点 提供 了理 论上 和法律上 的依据 。 第二 , 确认 了“ 无产 阶级 文化大革命 的伟 大胜利” , 规定 了“ 无产 阶级必 须在上层建 筑领域 中对 资产阶级实行全 面专政” , 以便 “ 坚持无产 阶级 专政下 的继 续革命 。 ” 第三, 确认 了“ 文化大革命” 中国家机构 的混乱状 态, 打乱 了国家机关 间的合理分工 和正常活动 。七五 宪法明确规定人 民代表 大会 以工农兵 为主体 , 从而 实际上否认 了人 民民主统一 战线 在 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 ; 取 消了国家主席 的建制 ; 取消了国家的法 律机关 , 即人 民检察 院 ; 取 消 了对 民族 自 治 地方 自治机关 自治权 的规 定; 取消 了人 民法 院依法独 立审判 、 公开审 判 、 辩护 制度等 重要原则 。 第 四, 缩小 了公 民享有 基本权 利和 自由的范围 , 使公民的人权保障失去 了法律 的庇佑。七五宪法 对 1 9 5 4 年 宪法中的“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公民在 法律上 一律平 等” , 删去了国家为公民享有经济 、 政治 、 文化等方面的权 利 自由提供物质保 障的规定 。在权利与义务 的关 系上 , 七五 宪法强调 的是义务 , 把公 民履行 的义务写在公 民权利 自由之前 。 1 9 7 8 年3 月5日, 第 五届全 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七 五宪法 , 颁 布了七八 宪法 。七八 宪法 除序言外 , 仍设 四章 , 共6 0 条。 七八宪法仍然是一部局限性 明显 、 缺陷很多 的宪法文件 , 仍然肯定 了“ 文化大革命” 的“ 成就” , 坚持“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指导思想和 “ 无产 阶级专政下 的继续革命 ” 的理论 。宪法 内容方面也存在 着内在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宪法的发展历程作者:刘倩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5期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奮斗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
截至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人大对我国的现行宪法共作出五次修正,共通过五个宪法修正案。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四部宪法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对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解读分析。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宪法;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5.071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这段时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包括序言、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共八个部分组成。
《共同纲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效力上,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在1949年之初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也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2 1954年宪法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纲领》已经远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正式宪法已迫在眉睫。
从 1954年3月至1954年9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逐步进行修改。
最终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54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共四章组成,条文总共有106条。
新中国的制宪与修宪历程
58| 2018.05记忆 |高宏然 gaohongran3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调整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及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宪法或修改宪法来保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
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统称为“五四宪法”)。
这部宪法从起草到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
从1954年1月9日起,毛泽东领导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重新起草,小组成员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
这一稿,修改了七八次,后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修改了两次。
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从3月23日到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其间,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共8000人进行讨论,提出的修改意见达5900多条。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一致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宪法草案公布后的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
饱受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享受到如此充分的民主权利,享受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所得来的胜利成果。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人民的宪法诞生了。
二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此影响,“五四宪法”也经历了一段较为灰暗的岁月,没有得到应有地维护和执行。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生于“文革”后期的宪法只有4章30条,受“左”的思想影响,仍以新中国的制宪与修宪历程 ◎武春霞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59记忆阶级斗争为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取消了。
依法治国时间线梳理
依法治国时间线梳理以下是中国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时间线梳理:1.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探索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
2.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通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明确确立了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3. 1995年,中国成立了首个地方性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试点。
4. 1996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 1997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6.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多部重要法律,这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2014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次重要里程碑。
8. 2016年3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多部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法律制度。
9.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明确规定为对公职人员实施监察,这标志着中国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进展。
10.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典,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一
个共和国,但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法制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宪法才开始得到正式确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
此次宪法的制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五年左右的时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了国家的性质和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明确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机制。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宪法也随之进一步修订。
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现行的宪法。
这部宪法
明确了中国的基本国体是社会主义,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宪法还规定了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国务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职责。
自那时以来,中国宪法已经数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999年和2018年,中国
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这些修改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加强人权保护、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
宪法
的修订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中国宪法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彰显了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