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一切从模仿唐朝开始——探究遣唐使对日本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切从模仿唐朝开始——探究遣唐使对日本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文/木子君侃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漫长而灿烂的文化与历史,其丰厚的底蕴也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国家。
朝鲜、日本、越南、老挝、印度等国,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许多中国文化,从而推动了本国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以日本为例,唐朝时期著名的遣唐使模式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日本带去了灿烂而宝贵的中国文化,从而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日本当时的科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日本遣唐使的航路一、遣唐使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而在古代唐朝,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已经总体达到了扩展期,耕作技术进一步成熟,唐朝后期在江东地区甚至出现了曲辕犁。
因此,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日本,势必需要向唐朝取经,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
由于两国地理位置临近,气候相似,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播都较为便利。
而遣唐使的派遣,正是促成了两国农业方面的交流,为日本学习唐朝农业技术知识提供了机会与途径。
遣唐使对日本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各方各面的。
唐朝时期交往密切的中日两国首先,遣唐使往返两国之间,从唐朝带回了农作物茶种与柑子并进行种植,将这两种作物从唐朝引入了日本。
随着年代变迁,茶和柑橘在日本逐渐变得普遍。
其次,在农业制度方面,遣唐使的作为亦有可探寻之处。
比如日本天平宝字三年(759年),政府施行规定:在驿路两旁种植果树,方便行人乘凉或摘果充饥。
这条制度被认为是学问僧普照的发明。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有如此记述:“春正月,两京路及城中苑内种果树”。
这是我国唐朝关于在道旁种树的记录,时间为740年,此时普照正在唐朝留学。
而日本颁布在道路两旁种植果树的政策,是在普照回国六年之后,因此,很大可能是普照将唐朝之事传至日本,从而效仿实行。
曲辕犁模型另外,在农具方面,唐朝制水车的技术,也被当时日本模仿学习,这是由于遣唐使的多次交流,使得唐朝农业技术知识传到了日本,日本获得了新的技术信息,从而进行模仿。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长安城是人尽皆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其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在西安故都的辉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是隋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更在于它是一个在不甚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化弊为利,将理想化的设计发挥到极致的建筑杰作。
其规划思想更是我国历史的宝贵财富,历来学者多有论述。
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一、迁都原因分析隋初,隋文帝废弃了龙首山下、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而在龙首原南麓另辟新都,这里冈阜与低地相间分布,但正是这种一般而言不利于建筑规划的地形却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局提供了基础,也成为学者研究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
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时才改称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到炀帝大业九年(613 年)征调10 多万人修筑外郭城,才算完成了大兴城的全部工程。
隋虽是只有38 年的短暂王朝,却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杨坚在选择都城问题上也是另开新面,代周的第二年便下诏选择新都的地址。
刘德岑先生总结隋初迁都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历代统治者都曾迁过都城,隋朝初建也应该迁都。
第二,旧长安从汉初修建以来,已有800 年历史,中经许多战乱,屡为战场,宫室凋敝,荒残日久,而且范围狭隘,已不够新皇朝建都所需要的条件。
第三,旧长安北近渭水,地势低洼,水多斥卤,不适人居。
第四,龙首山南麓,川原秀丽,地势开阔,居高临下,自然条件优美的多,便于将来发展,以适应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新形势。
二、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很多史学家都把关于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归纳为《周易》“六爻”思想、“强化王权”思想、“天体设计”思想以及在城东南隅开凿曲江池所表现出的“厌胜”思想,其实这些思想也可归纳为“法天象地”、“强化王权”思想。
首先是“六爻”思想。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初, 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 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规划科普古代城市的2种代表:里坊制的长安,与街巷制的东京

规划科普古代城市的2种代表:里坊制的长安,与街巷制的东京2022-02-11 17:46导读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城市。
一座城市的建设布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街区形态会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本文字数:2325字阅读时间:8分钟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政治性大于经济性,以封闭式的形态为主,最为典型的是里坊制布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氛围浓郁的开放式街巷形态逐渐代替了里坊制布局。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和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是这两种布局的典型代表。
整齐封闭的里坊制街区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
“里”字从田从土,表明起初是依附于农田的。
城市出现以后,“里”转而成为城市居民聚居的形式,实际上是农业土地划分的延续。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隋唐时改称城内之里为坊,称郊区的区划单位为里。
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围以墙,设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里间街道平直,把全城分割实行宵禁管理,便于统治。
棋盘式的长安城中国的里坊制城市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而唐朝的长安城被看作是里坊制最成熟的典型。
长安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何形式上的整齐对称,如同一个巨大的围棋盘。
城外有方方正正的城墙包围着,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
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两侧相互对称,把外郭城分成若干个排列规整的方块,其中大部分作为居民区,叫做坊;个别作为商业区,叫做市。
关于坊的数量学界有110、109、108几种论证,市有东、西二市。
每个坊的四面都修有围墙,是相对封闭的街区,只有重要的衙署、寺观和府邸才可在坊墙上对正大街开门,因此主要街道两侧一般只能看到坊门、坊墙、行道树和少量宫观府第,一般住宅的居民只能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长安,是唐朝时期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了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可谓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之一,不仅在其时代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唐朝长安城的规划。
长安城呈方形,四面城墙围绕,东西南北各一门。
城墙高大雄伟,为了避免城墙被攻破,唐朝还在墙上设置了覆盖整个城墙的箭楼,方便守卫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抵御外敌攻击。
城墙四角还建有四座角楼,可以大范围地观察和拦截外敌,加强了城市的安全性。
长安城内的道路规划十分合理,大街宽阔,纵横交错,形成了以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为主干的道路网。
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为了能够容纳大量人口,城内密布着许多市场、店铺、官署和寺庙等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明宫和小明宫。
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家宫殿,占地广阔,气势宏大。
它内部设有议政和宴会等各种功能的建筑,供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用。
在大明宫东侧,还有一个巨大的游乐园——花园,这是为了皇帝和贵族们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有各种游艺设施和园林景观,是一处人间仙境。
小明宫则是一个专门供皇后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规模较大,建筑布局也相对简单。
除了大明宫和小明宫,长安城还有很多宏伟壮丽的建筑,如兴庆宫、太极宫、建福宫等等。
这些宫殿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唐朝的富饶和繁荣,也展示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
除了宫殿,长安城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物。
如市场和商铺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数以万计的店铺和市场,零售和批发交易繁忙,商贾云集。
此外,城内还有诸多的官府、学院和寺庙。
这些建筑物不仅为城市的政治、教育和宗教提供了场所,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人对城市规划的巧思和智慧,更是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唐朝长安城严谨的规划和宏大的建设,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先例,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而唐朝长安城内繁荣的经济、繁华的商业和壮丽的建筑,也使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唐代长安与北宋东京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作, 二者 在 城 市 建 制 和 布 局 方 面 , 体 现 着 我 国古 代 历 史 上 城 市 发 展 的 脉络 趋 势 , 完 成 了 由里 坊 到 街 巷 的 转 变 , 对 后 世 的城 市 建 设 有 着 深 远 的影 响 , 对 现今 的一 些 规 划 也 有 着 指 导 意 义 。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c i t i e s wi t h t h e p a t t e r n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f r o m I . i f a n g z h i t o J i e x i a n —
里坊制度此时已初具规模而发展到隋唐之时里坊制度俨然区域完备达到鼎盛长安城内的规制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具体数值为多少至今纷论不休分别有110坊108坊109坊各种论证白居易有诗词描述当时长安城的里坊面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十分形象65041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与今天住宅小区划分颇为类似它有着严格的规制外围有着高大的围墙环绕十分有序
关键词 : 长安 城 ; 东京 城 ; 城 市建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TU 9 8 4 .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7 1 9 2 ( 2 0 1 3 ) 0 3 — 0 0 6 4 0 6
A Co m p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t h e Ur ba n Co ns t r u c t i o n b e t we e n Cha n g ’ a n
n a s t y a n d Do n g j i n Ci t y o f No r t h S o n g Dy n a s t y a r e r e f e r r e d t o a s mo d e l s o f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史学纵横〖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代,中日两国联系密切,促进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
政治方面,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响。
其中日本土地制度—班田制源自于唐朝的均田制,中央官制-两官八省源自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郡国制参照隋唐的郡县制。
日本还依照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设立自己的大学和国学。
经济方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街道的宽度和排列方法也与长安城基本一致。
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制造技术也传到日本。
文化方面,唐朝的饮茶之风、饮食烹调之法也传到日本。
日本在8世纪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汉字。
8世纪中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仿照汉字的偏旁,创立片假名。
9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人空海,依据草书,创立平假名。
自此,日本才开始有自己的文字。
1。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特点分析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特点分析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模最庞大、最繁华的古都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特点,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影响了后世城市规划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特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可谓十分壮观,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长安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总面积达58.5平方公里。
城墙高大坚固,周长近14公里,共有12座城门。
城内街道宽敞整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此外,城内有宫殿、庙宇、市场、住宅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交通、防御和居住等方面的需求。
街道宽阔便于交通流动,同时也方便城内人民的居住和商业活动。
城墙高大坚固,城门设置得宽敞通畅,有利于防御和管理。
宫殿庙宇的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和文化信仰。
二、社会特点1.繁华贸易唐代长安城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也是繁华贸易的重要中心。
长安城内有着众多的市场和商铺,贸易活动十分活跃。
由于长安城位于东西交通的重要节点,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商人,还有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和豪商巨贾前来投资兴业。
这些商人的到来带来了大量商品和文化交流,对唐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多元文化长安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各类人士云集其中。
除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文人墨客外,还有大量的外国使节和商人。
在长安,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见到不同肤色的人群。
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为当时唐代的文艺繁荣提供了条件,并且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社会阶层唐代长安城的社会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宫廷和朝廷是权力的核心,皇帝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
其次是士人阶层,他们以读书治国的理念为中心,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人阶层也比较突出,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底层人民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辛勤劳作,为城市的运转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唐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唐长安城的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
唐长安城位于今日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唐朝(618年-907年)的首都。
城市规划始于唐太宗时期,历时数十年方才完成。
城墙呈方形,东西长约10多公里,南北宽约8多公里,总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由灰土砖砌成,高度达到12米,四角均设有城门,共有南门、东门、北门、太乙门四座。
城墙内的建筑布局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内城和外城。
内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外城则用来居住和军事防御。
内城的核心部分是皇城,它位于城市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
皇城的南门是长乐门,北门是太极门,东门是延庆门,西门是太和门。
皇城沿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前朝路、后朝路和箭楼。
前朝路是皇帝的行进路线,是为了方便朝会和游行游览而修建的。
后朝路则是供朝臣去皇宫正门朝贺所用,两边分别是朝贺门和使令院。
皇城的南边是紫宸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受朝贺的地方。
殿前有一座由玉石砌成的太液池,是宫廷的主要水源。
紫宸殿后面是宝殿,供奉着天地神像。
整个紫禁城建筑均以黄色为主,象征着皇家的权威和尊贵。
除了皇城,内城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官员的官府和一些寺庙。
例如,阐教寺是高僧们举行佛教仪式和宣讲佛法的场所,设有巨大的礼堂和图书馆。
此外,内城还有一些市场和商业街区,供人们购物和交易使用。
外城是居住和商业区域,是长安城的主要居民区。
外城内有四个大型市场,分别是月城市场、坊巷市场、物品市场和军事市场。
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规模和客户群体,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
此外,外城还有一些居住区,分为官员居住区和普通居民居住区。
唐长安城规划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的方正布局。
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街道从城门通向城市的中心,形成了一条条直线的主干道。
主干道之间的区域则划分为一系列的街区,这些街区以巷道相连,形成了一个规整的网格状布局。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今在现代日语中仍占相当比重,1981 年日本国语 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确定本常用汉字为 1945 个。〔8〕
再说一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圣武天皇在位期间, 开设进士科,并创立了日本国的教育制度。京都设 置”太学寮“,隶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 官僚子弟。地方设置“国学”,隶属于国司,招收 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 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 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 “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 《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简 直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学” 任教人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归国生。如随遣唐使 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 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 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 《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儒学自 6 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 20 世纪的千余年间,一直 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9〕
除此而外,诸如音乐、围棋、相朴、汉方医学、 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
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 所受唐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 化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着飞速前进的势头。日本 学者木宫泰彦总结 7—10 世纪唐朝文化对日本文 化发展的影响之后,有一段值得引人深思的论述: “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 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 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 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 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 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唐朝的都市建筑制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大创 举。日本在“大化改新”后逐渐接受了建立统治中 心的意识。圣武天皇时,太政官奏议:京师乃帝王 所居,万国朝宗之地,如不壮丽,将何以表德!〔1〕 于是,日本先后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 京和平安京。虽然它们占地面积不等,但都是仿照 唐朝长安城的规模修筑的。其中,奈良的平城京最 为典型。“面积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三十二町, 南北三十六町”,宫城位于城的中轴线北部,棋盘 式的街道划出方块形的坊里,街巷中线都直对一个
隋唐长安里坊规划方法再考

在考 证 之前 , 先 需 要弄 清 规 划所 用 的度 制 。 首
【 中图分类 号】 T 8 2 U9 4
【 献 标识 码】 A 文
正如 日本学者妹尾达彦 先生所言 : 试 图复
【 者 简 介】 作
王 晖 ( 9 一 ) 男 工 学 1 5 , 7
有不 足 之 处 ,最 大 的缺 陷是 没 有 考 古 发 掘数 据进
ABSTRACT: s do rh e lgc l e ot n Bae nac a oo ia p rsa d r
r lv n t de ,h sp p r x mie eL f gp a - ee a t u is t i a e a n st i s e h n a ln
献 。2 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 工作 则为详细研 究 0 长安 的规 划制度提供 了大量 的基础资料 。 近年来 .有关学者开始从规划方法的角度对
隋 唐长 安 进 行研 究 提 出 了不 少 崭新 的见 解 。 傅 如
法进行 了考察。 文章主要作 出 了三点推断:一、 长
安里坊的特殊 形态源于 “ 宫城和皇城优 先”的规
态入 手 着 眼点 比较宏观 . 研究成果很有启发性。 而从 微观层面上对于长安的详 细尺度进行 了考证 的 恐怕要属 13 年代 日本学者足立喜 六的 《 0 9 长 安史迹研究》0 1 5 年代平冈武夫在足立研究 和 0 9 的基础上所作 《 唐代 的长安与洛阳 ( 图) 0。 地 》 但 是. 日本学者的研究 虽然举证确凿 、 精细发微 仍
划过程 ;二、正方形 的坊和市是 规划 中的决定性
要 素 ;三 、1 O步是 规 划 中 使 用 的 基 本模 数 。 0
熹年先生从模数的角度对长安规划方法的研 究0 以及王才强 《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
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原因探析

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原因探析作者:刘记茹陈翀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9期摘要:在对日本平城京古都的遗迹考察中,研究者们发现日本平城京的建筑风格与唐朝长安城有诸多相似之处。
通过分析,两处建筑风格相似的原因主要有:中日之间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唐朝时期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受中国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等,并从中得出启示。
关键词:长安;平城京;建筑风格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其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和设计理念,有着三百多年的辉煌历史。
日本的平城京于710年建成,在784年废止。
因其格局和建筑风格多模仿长安城,有日本史学家称平城京为“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
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起源于秦汉,并于盛唐时期达到顶峰。
日本统治者一直以来都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
唐朝的建筑文化也是日本统治者学习的一个重要类别。
考察唐朝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的原因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领会日本保护历史文物的执着精神,也为研究唐朝中日之间科技文化交流提供另一种思路。
1两处建筑风格相似的原因唐朝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在地理位置选择、里坊设计、整体布局、罗城配备、街道和绿化、里坊区划、东市和西市的安排、寺院建筑风格、池塘和园林等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
[1]通过分析研究,唐朝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的原因主要有:(1)中日之间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因交通的便利,促使两国之间交流的频繁。
加上日本和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不少人文条件比较相似,使得中国的建筑文化和艺术能够被日本民族广泛的接受。
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一定程度上为中日两国之间科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平城京的建筑风格和长安城建筑风格的相似。
(2)唐朝时期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频繁的科技文化交流是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建筑风格相似的主要原因。
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4年后,日本政府就开始派遣遣唐使来中国。
日本模仿隋唐长安建筑风格

隋唐长安城比今天的西安市大将近十倍,规模宏伟,不仅在中国历代都城中首屈一指,甚至比公元五世纪所建的拜占庭和八世纪末建立的巴格达等世界著名城市,都要大6至7倍。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宽宏博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隋唐长安城的住宅区面积,远比汉长安城的宽广,而且坊里排列整齐划一,显示当时城市设计水平的进步。
隋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坊里众多而规整,街道平坦笔直。
外郭城有东西向的大街14条,南北向的大街11条,大街相互交错,在城内形成了110个整齐划一的坊里,以及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市场。
外郭城以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为中轴,将外郭城的坊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每部分各有55个坊里和一个商业市场,布局对称规整。
坊里主要是城市居民和达官贵人的住宅区,另外,也分布了好些寺院道观和商业市场。
当时坊里的名称和位置,甚至住宅主人的名称,至今都有明确的记录。
唐代长安城规模宏大规整,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
而日本和朝鲜的都城建筑风格,更深受唐长安城所影响。
日本在公元七至八世纪期间,先后建立了几座都城,这些都城从形制到街道名称,都是仿照唐长安城而来。
例如平城京和长安城一样,也有朱雀大街和东、西两市。
宫殿、寺院、官衙和坊里住宅等,也是仿自长安的建筑物。
日本的仿唐都城包括:。
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

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强盛的朝代,它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高度显著的成就。
而作为唐朝的首都,长安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背景、独特之处以及影响。
一、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背景616年,隋朝时期,李渊发动了废黜隋朝的起义,成功建立唐朝。
唐太宗时期,大唐国势强盛,社会繁荣,长安也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而在这场繁华中,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
唐朝长安城市规划的背景,也就是因素一共有三点,分别是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一)地理因素长安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因此成为唐朝的首都。
这样的自然条件就决定了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不能单凭主观因素而定。
(二)历史因素唐代长安城是继西汉、东汉、西晋、北周、隋朝之后,上述五代中的最大城市。
隋唐时期,相继兴建了宫、仓、闾、市等几座重要建筑,在唐代建造时,前代城市遗址及历代经验教训得到了综合运用和总结,形成了唐朝所特有的城市规律和独特之处。
(三)政治因素唐朝时期,宫廷政治极盛,以长安为中心,往外辐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样的政治基础,也促成了长安城市规划的严谨、细致和规模宏大的发展。
二、唐朝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独特之处(一)城市布局唐代长安著名的城市布局为“大中、小型”,即分为两大区域:京城和城外。
京城指唐朝皇宫内的区域,城外则为皇城所包围的外城。
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基本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中原城市布局,以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相分离、相依为建,形成各自的城墙防卫系统。
(二)宫殿建筑唐代长安的宫殿建筑以严格的布局和考究的规制方式著称。
建筑的形式和规模、构造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
唐代长安的大都皇帝及其女真皇亲国戚都建立了自己的宫院,构成了一部璀璨的宫廷建筑史。
隋唐长安设计模数新释

隋唐长安设计模数新释
陈筱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7(041)010
【摘要】比对数次略有差异的考古实测数据可知,隋唐长安宫城、皇城、外城的东半部分较之西半部分距朱雀门大道的宽度差值约50丈,即隋唐都城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基准方格.这一差值的存在既有可能来自原初规划,也有可能来自规划实施中的调整.如是后一种情况,隋唐长安规划方案的设计模数很有可能是500丈,即全城由5排、6列大小相等的共30个500丈见方的模块间以预留道路用地构成.参考与隋唐长安同时期的东亚都城,如隋唐洛阳、日本平城京和渤海国上京城,这些都城可能都采用了边长大于1里的等大方块作为设计模块,由此可佐证对隋唐长安500丈设计模数的推断符合隋唐之际都城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或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总页数】9页(P94-102)
【作者】陈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J], 王才强
2.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其设计思想 [J], 张永禄
3.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思想与隋唐政治 [J], 尚民杰
4.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 [J], 王维坤
5.隋唐形神与现代骨肉的完美融合
——天人长安塔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探析 [J], 翟佳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课程: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任课教师:王刚姓名:孙晓卓班级: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号:2015503309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摘要】中国隋唐时期,正直日本飞鸟时代,日本国内改革之风盛行,通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日本渐渐废除之前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在此期间,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使日本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隋唐时期的先进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封建时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指导。
本文试从日本遣隋使和唐朝初期的遣唐使,简述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圣德太子大化改新遣隋使遣唐使一、简述遣隋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纵观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在隋朝时期,日本圣德太子在政期间,便派遣小野妹子为代表的使节到隋交流并递交国书。
但隋朝时期的中日交流中,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较大比重,这与圣德太子和隋文帝都大力推广佛法有很大关系。
小野妹子608年3月完成使命。
随后, 隋炀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回访日本。
裴世清一行十三人随同小野妹子于608年4月到达日本筑紫, 在日本受到隆重礼遇。
日本派遣的遣隋使发生在日本摄政圣德太子改革1期间,遣隋使的意义由此变得明确:一方面,遣隋使归国后为统治者带回了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在道德意识层面的受益尤其显著,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1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
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面,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初期遣唐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公元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高宗建立唐王朝之后,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镇抚边境。
至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国内政局已经稳定,此时,唐朝开始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招抚四方。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
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
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
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
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
,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
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
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
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
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
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
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
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
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
,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
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
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
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
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
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
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
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
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StatesPeriod.Thefirsttimethetraditionsofthefirsttwolineageswerecombined,asfarasIcanascertain,happenedintheplanningofSui-TangChang’anduringthelate6thcentury.ThisgaverisetoaplanthatbecameaparadigmafterwhichmanyEastAsiancapitalsweremodelled.ThiscombinationthoughinitiatedintheplanofChang’ansawitsultimateapplicationintheplansofeighthcenturyHeijo(Nara),NagaokaandHeian.ThispaperintroducesthetwotraditionsinvolvedandshowsthepossibleplansresultingfrompermutationsofthetwotraditionsandhowoneofthepermutationsgaverisetotheplansforthethreecapitalsofHeijo,NagaokaandHeian.关键词:隋唐长安,模数制,长冈京,平安京,平城京Key words: Sui-TangperiodChang’an,Modularplanning,Nagaoka,Heian,Heijo意以具有象征性和注重礼仪的活动,以强化其统治的合法化。
当618年唐太祖夺权而建立唐朝时,他继续定大兴城为国都,并将其更名为长安(在以后的论述中,均以唐长安来统称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此后城市基本没有。
改、扩建,因为它的规模足以满足人口增长和唐朝扩张〔4〕的需要。
除634年在城东北角加建一处宫城大明宫外,城市其他部分为封闭的108个居住坊和两大市。
坊的大小从1100X800m到580X530m不等,大的坊由连接四个坊门的两条大街分隔。
商业交易仅被允许于每日的特定几个小时在城堡似的东、西二市中进行,二市对称坐落于皇城南端中轴线的两侧,各占地两坊。
城南有两大园囿——乐游园和芙蓉园。
占据城市南角的庞大的芙蓉园,由花园和湖面组成,园内驰名的曲江池占地两坊多(约1.44km2)一直延伸到城池以外。
附图2),(城市保持在隋代所建的城墙范围内。
作者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博士)收稿日期2002-11-11:1建筑历史/ARCHITECTURALHISTORY101长安的创意从以上的描述,可以想像长安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
和许多其他中国城市相同,它也是由网状平面构成的,被分为明显的城区或里坊。
现代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特点:14条东西向与11条南北向的街道所形成的棋盘布局,将城市划分成轴线对称的平面,理论上的130坊。
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地16坊,西二市各占两坊,东、城东南角的曲江池及相临的园林,至少占地两坊,剩余的108坊为居住用途,两旁植树的宽街将这些坊分隔开来。
这样的城市布局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从未有过类似的平面或如此广阔的布局。
1位于渭河流域的长安2长安图介绍了隋长安建立的背景、其独特的布局和庞大的尺度以后,我们需进一步探讨这样的城市是如何产生和设计的,了解宇文恺在受命设计这史无前例的巨大城市时,是如何进行构思的。
隋文帝打算定都大兴城时,已准备统一中国。
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能体现其雄心,并与其所设想的新帝国〔8〕相称的国都。
宇文恺新城市的创意,必须体现新王这一经典论述,描绘了一种正统的、将宫殿置于城市中心的都城规划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君王的中央地位;而另一种将宫殿及其附属部分置于城市北部的规划模式,对于北方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三国的邺城,北魏的洛阳〔9〕我们需要设想的是,。
宇文恺在研究了隋以前的大都市规划后,是如何着手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城市,并赋予其满足帝王需要的政治含义。
以下假设有助于了解此过程为了寻找一种能满:足临将迫近的大一统所需要的模式,宇文恺必须首先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地域统一的象征〔10〕。
朝的雄心,成为其政治象征。
当他在规划长安时,必定已了解隋以前漫长的城市规划传统,熟稔经典的他,一定知道《考工记》的有关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 102世界建筑200301我们首先重构《考工记》所记载的布局,以了解第一种传统。
井田制是最基本的分割土地的方法。
每单元为八家共有的边长一里的方地,即均分为九块的九宫方地,每块方地的边长为100步,中心方地为公井。
同理,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边长为9里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结构C将包括如井田制中所描述的81个基本单元(附图3),即这个图形以9个为一组的方式组合起基本单元,这样一来,这个图形就有可能产生8或10条经纬向的街道,这取觉于是否计算沿边的街道(通常为靠城墙的街道)为符合。
《考工记》中记载的九经九纬,这一图形不得不作出如附图4所示的调整(附图4中主城门均布置在南北和东西主轴线上)第一种情况C1,。
中部经纬双向各分为两行两列,靠城边的街道需计数,以达到九条街道;第二种情况C2,将中间部分为四行四列,靠城边的街道不计数。
两种情况下,每边都是与记载相符的三门,历史上有可验证C1和C2布局的实际例子,其中C2占多数。
3基本单元结构C当代乡土/ARCHITECTURALHISTORYCULAR建筑历史/CONTEMPORARYVERNA103为了折衷《考工记》宫殿居中与宫殿居北的两种不同传统,在此推测,宇文恺可能按照C3图例(附图4)所示,将中心方块连同两侧的方块一起北移。
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将中间行向北推移,而保持其他部分的完整,是直观而且合乎逻辑的,然而,古代中国人能否如此推理呢?有关研究显示,同样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兵法实践中普遍存在。
太公阵法和李靖的六花阵都基于九宫图,配置转化很灵活〔11〕(附图5)这。
种前后灵活变换以及中部的移动,可见于记载了唐太〔12宗和李靖(571-649)〕的关于曹操战略的论对中:示范了隋代人可以理解的规整图形的布局转换,产生C3配置以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后,下面介绍另三种假设,以解释唐长安的首次规划,并着重剖析平城,长冈和平安的规划。
首先,我认为古代中国“方” 或者说“四边直角图形” 的观念包括正方和长方两种。
长方被认做“方” 或,不规则形被视为规整方形的现象,可在许多城市的实例中得以证实,所以,古代中国和日本城市长方的形状,与《考工记》所说“方九里” 并不矛盾。
其次,关于九经九纬(即南北和东西双向各九条街道)的重要性,及其在都城规划中的不变性。
九为数之极,代表了君王的尊严和权力,在强调双向街道的“九经九纬” 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