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
中国的气候带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气候带与农业发展中国位于东亚大陆,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和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这种自然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机遇。
中国的气候带分布广泛,不同气候带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主要气候带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的气候带可以被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主要区域。
亚热带气候带位于南部地区,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充沛。
这种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茶叶、柑橘等耐热作物。
亚热带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对于丰富中国的粮食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温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中部地区。
温带气候带的冬季较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
同时,温带气候带还适宜养殖畜牧业的发展,如肉牛、奶牛、猪等的饲养。
温带气候带的农业发展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畜牧业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后,寒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其特点是严寒和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如养殖毛皮动物和牛羊等。
寒带气候带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导,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除了上述主要的气候带,中国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气候区域,如西南地区的亚热带高原气候和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
这些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当地的农业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亚热带高原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同时也有发展农牧结合、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
干旱气候则需要依靠节水灌溉、防风固沙等技术手段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气候带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气候带适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了解和利用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也需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气候适应性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挑战。
农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农业被认为是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行业之一。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降水模式、温度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轻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水模式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包括降水量、降水时期和降水分布的变化。
这会对农业带来重大影响。
例如,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增加,导致农作物减产和荒废土地的风险增加。
此外,降水不均匀的分布也会影响农业灌溉和农田排水。
2. 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得温度不断变化,包括平均温度的升高、异常高温和低温事件的增加等。
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高温和干热条件可能导致农作物的蒸腾速率加快,增加水分蒸发,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另外,在温度异常高的年份,农作物的花粉发育和受精能力可能会降低,从而影响其结实率。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风雨、台风、冰雹等)的增加。
这些极端事件对农作物和农田设施的破坏性很大,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比如,暴雨会导致农田水浸,造成农作物的营养流失和死亡;冰雹会破坏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轻措施1. 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管理措施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农业生产者可以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耐旱品种和耐高温品种能够在干旱和高温环境中维持较高的产量。
此外,改善农作物的管理措施,包括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害防控等,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加强灌溉和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由于降水模式的变化,灌溉和农田排水成为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手段。
加强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包括增设灌溉管道、提高灌溉效率等,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同时,科学规划和改善农田排水系统,确保农田排水畅通,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第七章 第一节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件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C____巫__山_____; D____岷__山_____;
E___大__别__山____; F___武__夷__山____; 请找出南岭、横断山脉、雪峰山、大娄山、武陵山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①____淮__河_____ ②____长__江_____ ③___雅__砻__江____ ④____岷__江_____ ⑤___嘉__陵__江____ ⑥____汉__江_____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⑺_京__杭__大__运__河__ ⑻___湘__江______ ⑼____赣__江_____ ⑽____闽__江_____ ⑾___珠__江______ ⑿___怒__江______
读“南方地区”,回 答
• 河流: ⒀___澜__沧__江____ • 湖泊: ⒁___洞__庭__湖____ ⒂___鄱__阳__湖____ ⒃____太__湖_____ ⒄___洪__泽__湖____
南方地区的河湖特征
(1)主要河流: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
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辽、四川盆地 向流心东塔水 江里系、( 西木岷 江河江 、、 北雅 江砻;江钱、塘乌江江;、淮嘉河陵;江 闽) 江; ;河珠 横江 断及 山其 区支 水
系澜沧江、怒江;
海河
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不大;无结 冰期;河流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中,水能资源丰富,下游 航运价值较高。
图解南方:
南方地区为何 如此湿热?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形
归纳总结
纬度较低 距海较近 西高东低
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形成湿热的自然特征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给农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首先,农业管理者和农民应采取气候智能的农业实践。
这意味着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植、灌溉、施肥等措施。
例如,在面对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滴灌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
同时,农业管理者还可以选择抗旱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以增加农作物的抵抗力。
通过这些气候智能的农业实践,农民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其次,农业系统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
例如,实施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措施,如旋作、间作、植物覆盖和有机肥料的使用等,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抵抗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外,保护湿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农业生产需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依赖于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
例如,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灯具和太阳能水泵,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碳排放。
此外,农牧业生产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将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既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又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
最后,全球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单独采取措施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但不利影响较有利影响更为显著。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涝、风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作物的生育期、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和干旱的发生频率提高也将损害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更为极端的气温加上降雨量减少可导致作物根本无法生长。
其次,农业为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中的约三分之二(约亿人)提供生计,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直接波及本就脆弱的农村人口,对其粮食安全造成深远影响。
然而,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能有利于世界某些地区一些作物的生长。
但是,如果气温超过了作物的适宜温度,或者缺少充足的水和养分,就可能导致减产。
此外,农业部门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部门,因此在促进世界气候稳定方面具有独特潜能,可通过改善作物、土地和家畜管理来减少排放,提高植物生物质与土壤的固碳水平。
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抗逆性和可持续性,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之一,而其产能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
本文将就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升高,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高温可能会导致作物的生长速度加快,导致生长周期缩短,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高温还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导致土壤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农作物易受病虫害侵袭,从而减少产量。
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的情况,如选择适应高温的作物品种以及加强农田的水源管理等。
其次,气候变化引发的降雨模式变化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降雨不规律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分别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降雨模式的变化还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加剧。
一些病虫害依赖降雨来繁殖或传播,而不规律的降雨模式可能会打破它们的繁殖和传播周期,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因此,农民们需要做好灌溉设施建设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应对降雨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下降。
在日益变暖的气候条件下,原本适应寒冷气候生长的作物可能无法正常生长,品质和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冰雹等,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进一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因此,农民们需要调整种植规划,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并加强农作物的保护和管理。
最后,气候变化还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确定性,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可能增加,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经营状况。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贫困和迁徙问题加剧,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社会和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投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形态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模式变化: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分布的不规则性增加。
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灌溉需求和土壤湿度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气温升高:全球气温上升会影响农作物的繁殖过程、花期和果实成熟期。
高温还会增加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并可能引发病虫害的爆发。
此外,一些作物对高温的耐受性较低,极端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这些灾害性天气事件对农业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庄稼被洪水冲毁、干旱导致饲料短缺等问题成为常态,使得农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影响,气候变化还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等间接途径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1.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2. 气候变化导致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
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和降水分配的变化,给水资源供应带来压力。
缺水情况的加剧对农业灌溉和渔业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1. 提高耐热作物品种:培育耐高温、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以适应气温升高和干旱程度增加的气候条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一节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课件 精品PPT(共23张PPT)
2、下列哪些房屋符合南方地区的降水特征( D )
A
B
新疆的荫房
C
甘肃夏河县平顶房
D
黄土高原的窑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南斜顶房
3、下列植被类型符合南方地区的是( A )
A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沙漠中的胡杨林
水田农业区
对 农 湿作 热物 的熟 气制 候的 影 响
一年一熟
两年两熟或 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 一年三熟
云贵高原
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 1000--2000 米 。 红 壤 广 布 , 有 “红土高原”之称。喀斯特地貌 发育,地表崎岖不平,土层薄且 贫瘠,多暗河、溶洞发育。山岭 之间多小盆地,山间“坝子”是 当地主要的耕作区。
地表水贵如油, 地下水滚滚流。
长江中下游平原
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地势低平、 湖泊星罗,肥沃的水稻土广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东南丘陵——红色丘陵 茶
杉树
毛竹
马尾松
东南丘陵多红壤分布,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 展。适合种植亚热带经济林木和作物,是我国的重要的经济林区。
思维导图成果展示
梳理知识
海陆位置:东临黄海、东海,南临南海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位置:位于亚热带、热带
气候类型
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气候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特征与农业
搓搓搓的北方人
懵X的南方人
为什么南方南人方民地在区洗澡方式上同我们出
现了如此气大的候差异湿呢热?
亚热带
热带
北回归线
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
气候变化与农业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全球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气温、降水量和风力等气象因素,还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气温升高气温的持续上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许多作物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佳,温度过高会导致作物生长停滞或减产。
例如,小麦和玉米在高温环境下的产量可能显著下降。
同时,炎热的气候还会加速蒸发,导致土壤干旱严重。
2. 降水模式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不规律的改变。
某些地区可能出现干旱,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遭受洪涝。
这种不稳定的降水模式使得农业灌溉管理变得困难,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3. 病虫害增多气候变化有助于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导致农作物遭受更大的威胁。
例如,温暖的气候可能使某些害虫得以在更广阔的地区生存和繁殖,从而增大对农作物的侵害风险。
4. 土壤质量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可能会造成土壤侵蚀和退化。
这不仅影响土壤的肥力,还可能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进一步威胁作物的安全生产。
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 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农业生产应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
例如,在高温干旱地区,可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比例,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加强土壤管理通过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的抗逆能力。
4. 利用气候智能型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CSA)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模式,强调提高农业系统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气候与农业气候
洋流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拉尼娜”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 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 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 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 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 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 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2. 热带气候带(tropical ~) 10-23.5 N(S)
赤道无风带与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区。我国在台中广州-南宁以南为这一气候带。其特点有:
• 气温年较差较大;
• 分热、雨、凉三季,最热月高于赤道带,冷季 可有霜;
• 年雨量1000-1500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 如 : 柬 埔 寨 旱 季 雨 量 < 50mm/ 月 , 雨 季 > 200mm/月)
③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 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 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④ 在 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 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Nhomakorabea 3. 地形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地形对自身气候的影响:
2. 环流的输送方式
大型涡旋 即移动性的气旋和反气旋
经圈环流 指具有南北分量的气流
三.下垫面
由于大气的热量、水汽都主要来源于下垫面,因此一地 的气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受到下垫面的影响。
1.海陆分布 海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① 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气温的日年较
差大;海上相反。因这一差异,行星风带、气压带分裂为 几个大的活动中心,形成季风、海陆风。
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气候与农业小气候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0° 昼夜平分 风大雨少 土温速升 准备播种 抗旱保夏
春分:3月20日或21日
• 清明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105° 天气转热 尚未达到 最热程度
小暑:7月7日或8日
• 大暑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120° 一年中最 热时节
大暑:7月22日或23日
• 立秋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四季划分:
1、天文划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气象划分(阳历划分):春(3--5月)夏(6--8月) 秋(9--11月)冬(12--2月)
3、古代划分:春(立春--立夏)夏(立夏--立秋)
秋(立秋--立冬)冬(立冬--立春)
4、农历划分:春(1--3月)夏(4--6月)秋(7--19月) 冬(10--12月)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立冬:11月7日或8日
225°
冬季开始
土地秋耕 越冬管理 粮果贮藏
• 小雪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领域所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
首先,气温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气温升高会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导致生长季节提前或延长。
在一些地区,原本适宜种植某种作物的时间段可能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不再适合,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一些喜凉作物可能会因为气温升高而生长不良,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甚至造成农作物的枯死。
而过多的降水则可能引发洪涝,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暴雨、暴雪等的增多,也会对农业造成直接的破坏。
这些极端天气可能会摧毁农田、损坏农业设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在特定季节或地区不常见的病虫害可能会因为气候条件的改变而泛滥,进一步威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然而,农业活动本身也对气候变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例如,化肥的使用会释放氧化亚氮,牲畜的饲养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用于开垦农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和未来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并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推广耐旱、耐涝和适应高温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精确地控制灌溉、施肥和用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达到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中 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气候与农业
《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气候与农业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种植制度、产量和质量。
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 50 度,这导致了热量条件的显著差异。
南部地区接近赤道,气候炎热,常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热带作物;而北部地区则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适宜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
季风是影响中国气候的重要因素。
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则使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这种季风气候的特点使得我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则较为干旱。
在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中,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水稻适宜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因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麦则相对耐寒,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
气温的季节变化也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在南方,由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而在北方,由于冬季寒冷,一般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降水对农业同样至关重要。
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形成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等不同的干湿区域。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在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则主要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坎儿井等,来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气候的灾害性变化也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例如,干旱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会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生长和产量。
洪涝灾害则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
此外,还有寒潮、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课件(共29张PPT)
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
农作物。每当日上山头,传统民居与晒架上的色彩斑斓的农作物
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图7-
1-6)。据此,完成7~9题。
7. 形成“篁岭晒秋”景观的主要
原因是当地( B )
A. 光照充足
B. 地形崎岖
C. 河网密布
D. 地势平坦
4. 沪昆高铁沿线穿越了很多隧道。根据地形推断,下列途经
隧道最多的区间段是(
)A
A. 昆明—贵阳
B. 长沙—南昌
C. 南昌—杭州
D. 杭州—上海
5. 下列景观中,乘坐沪昆高铁可观赏到的是( )D
6. 下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能反映南方地区气候
特点的是(
)D
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
河流
水量较____大_______,汛期____长_______,冬季_____无______结 冰期
2. 填图:在图7-1-1适当的位置分别填注秦岭、淮河、南 岭、武夷山脉、巫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 平原、长江、黄海、东海、南海。
3.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 誉。该地形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和湿 润,试分析其原因。
D. 大兴安岭、松花江
3. 下列地形区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B)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课堂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读图7-1-4,完成1~3题。
1. 下列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______不正确的(
D)
A. 东西部地形差异大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支柱,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了解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制定应对策略和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更高的平均温度,这使得许多作物生长季节缩短,产量下降。
另外,降水模式的改变也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影响。
例如,由于降雨量减少和干旱频发,部分农作物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生长困难,产量大幅下降。
而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其次,气候变化还有可能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暴发。
气候变暖改变了许多病原体和害虫的生态环境,使得它们繁殖和传播得更为频繁。
例如,一些传染病菌和寄生虫的适应温度范围扩大,从而有可能蔓延到原本适应温度更低的地区。
这对农作物的健康和产量构成了巨大威胁,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质量和农田水管理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高温和干旱会导致土壤湿度下降,使得农作物的根系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从而限制了它们的生长。
同时,极端降雨及洪涝也会冲刷土壤,造成养分流失和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区的咸水入侵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尽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采取适应措施来降低其影响并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首先,农民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合理施肥、轮作和间作等,以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持适宜的水分含量。
其次,在农业投资和政策制定方面,应注重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和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要求,提高农作物的耐热、耐旱、抗病虫害的能力。
此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供准确的气候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气温与农业生产
0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气候是指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有关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分等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子,也包括旱、涝、霜冻、大风等不利气候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也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
同时,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
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
同时,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
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
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中国的气候与农业生产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境内地域广大,纬度跨度大,受到多种气候类型的影响,因此气候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气候特点的差异,中国分为南方气候、中部气候和北方气候三大气候带。
1. 南方气候南方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这些地区夏季雨量充沛,温度较高,冬季较为温暖。
由于雨量充足,南方气候适宜水稻等作物的生长,也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中部气候中部气候包括华北、黄淮、江淮平原等地,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雨量较多,而冬季较为干旱。
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较大。
适宜种植作物多种多样,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3. 北方气候北方气候主要包括东北、西北等地,气候寒冷干燥。
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适宜种植作物较少,以畜牧业为主。
然而,北方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区,如小麦、玉米等作物在北方地区也有一定种植。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因素,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影响。
1. 夏季气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温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夏季高温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夏季高温容易导致作物受热干旱、减产甚至死亡,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
因此,在夏季高温时期,适当采取降温措施,如增加灌溉量、搭建遮阳棚等,有助于减轻高温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2. 降水量对作物生产的影响降水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过少或过多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南方气候带,夏季雨水充足,有利于稻米、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生长。
而在北方气候带,降水相对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等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农业形式。
然而,降水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教案设计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气候与农业的定义。
气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与农业的认识。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2.2 教学内容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种植季节、作物生长、产量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示气候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2.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种植季节、作物生长、产量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3.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四章: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策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农业适应性措施:改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
农业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利用案例、数据等资料,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4.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农业案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案例的背景和分析方法。
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示案例分析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气候形成因素
一、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1、年总量:最大值在赤道,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极地 是赤道的41%。 2、夏半年:最大值在回归线附近,向南北逐渐减少,极 地是赤道的83%。 3、冬半年:最大值在赤道,随纬度的增加迅速减少,极 地为0(北半球)。 4、辐射年较差(夏、冬之差)低纬小,高纬大。 5、同一纬度上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同(只考虑太阳辐射)。
“厄尔尼诺 ”
“厄尔尼诺”(EI Nino)一词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 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3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 水温升高的现象。当地称这种现 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 思为“圣婴” 。 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向西扩 展,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就是海洋中大规模、长时期、稳定移动的水流。 暖流:相对流经洋面为暖的洋流。 冷流:相对流经洋面为冷的洋流。
世界洋流图
黑潮:经菲律宾,台 湾附近洋面向北流去 的暖洋流。
亲潮:经日本海向 西南返流的冷洋流。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 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 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 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 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 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 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 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 世界著名的渔场。
4. 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都属于大陆性气候,但是比一般的大陆性气候更加干旱。 特点: •气温日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干燥度大,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 •光照充足,风沙多,尤以春季为甚; (1) 草原气候(prairie climate) 热带草原:夏热多雨 , 冬暖干燥, 年雨量一般500—1000mm,温带草原气候:冬寒夏暖,年雨 量大多为200—450mm。 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青 藏高原等地。
(2)沙漠气候(desert climate)
特点: 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 <250mm,变率极大,年平均相 对湿度<40%,蒸发强,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可达35-45℃。 例如: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铁干里克站51—53年滴雨未下。
第三节 气候变迁
气候变迁:指一个或多个气候气候要素在较长的时期中表现 出较大幅度的具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四、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改变下垫面性质 如乱砍滥伐森林,盲目开荒、 植被破坏导致土壤 反射率、粗糙度、水热平衡变 化、沙漠与半沙漠化、气候干。植树 造林,修 建水库又有水土保持的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使气候温 和。 改变大气成分 如二氧化碳、各种污染物的释放等。 人工释放热量:工业民用燃料,使气温升高,造成热岛效应。
3. 山地气候和高原气候
(1)山地气候(mountain climate) : 高度<2000m为山岳气候,≥2000m 为高山气候。主要特点有: ① 太阳辐射强度大,紫外线含量随高度增加 。 ②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 。 ③ 年、日温差小,极值出现时间随高度落后。 ④ 一般云雾和降水较多,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 (2)高原气候(plateauclimate) : 与山地气候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 白天与夏季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山地多,为热源;冬季相反 • 土温与气温较高,如青藏高原在4000m还能种粮食作物青稞 • 气温日、年较差大 如昌都的日较差可达28~29℃,一日有四季之分。 • 高原中央降水少,如青藏高原中部的年雨量为300mm左右。
2.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出现在副热带大陆的东岸,夏季受 副高的影响,盛吹偏南风,水汽含量大,降水多;冬季受高纬度 反气旋东缘的影响,盛吹干冷的偏北风,少雨。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 出现在副热带和暖 温带大陆的西岸,夏季位于副高的东侧,气流由中纬度吹来,空 气下沉增温,阻碍对流发展和云雨的 形成,干燥少雨;冬季副高 南移,受西风带的影响,气流从海洋吹响陆地,气旋频繁,多雨。 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海洋性),冬季严寒干燥(大陆 性) 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大陆性),冬季温和多雨(海 洋性)
北京
日照时数 2778.7h/年 7.6h/日 最热月平均气温: 25.9℃ 最冷月平均气温:- 4.7℃ 最热极值气温: 42.8℃ 最冷极值气温: -27.4℃ 无霜期: 179天 年降水量: 682.9mm
广州
1909.0h/年 5.2h/日 28.3℃ 13.1℃ 37.6℃ 0.1℃ 353天 1680.5mm
4.暖温带气候带(warm temperate ~),33—45 °N(S)
这一气候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具有副热带气候的特点;冬季 在盛行西风带中,具有冷温带气候的特点。 特点: • 温度年变化明显,四季最为分明。 • 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也很明显。 • 大陆西岸:夏高温干燥,冬温暖湿润,树木冬季常绿。以地中海及沿 岸地区最为典型。 • 大陆东岸:夏炎热多雨,冬寒冷干燥,为季风气候区。中国东部华北 最为典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间温差减缓;使海陆间水分得 以循环。 2、同一地区,受不同大气环流影响,气候大不相同。如 我国江淮一带。 冬季:受冬季风(大陆冷高压南下)影响,寒冷干燥。 夏季:受夏季风(海洋暖高压北上)影响,湿热多雨。
3、同一环流,不同地区海陆分布影响,气候大不相同。 1)如同受东北信风影响 大陆东部(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海上吹来,降 水量大 大陆西部(如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地区);风从陆地吹来, 降水极少。 南美大陆西岸的智利北部;风从东边大陆吹来,虽处海 边却成为世界最干旱地区之一。
6.极地气候带(polar ~),在极圈内极地气候带位于极地高 压带内。
特点: • 终年低温,最热月温度≤10℃。 • 降水少。 根据最热月的平均温度的不同,极地气候带又可分为: • 苔原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0℃,苔原植物可长; • 冻原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0℃。
二、 气候型
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的主要成因和基本特征划分的气候类 型。在同一个气候带里,常由于地理环境或环流性质 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气候型;相反的,在不同的气候 带里,由于地埋环境或环流性质近似,也可出现同类 的气候型。 1、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 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 高山气候和高原气候。 4、 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2. 热带气候带(tropical ~) 1023.5 ° N(S)
赤道无风带与与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区。我国在台中广州南宁以南为这 一气候带。 其特点: • 气温年较差较大; • 分热、雨、凉三季,最热月高于赤道带,冷季可有霜; • 年雨量10001500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如:柬埔寨旱季雨量 <50mm/月,雨季> 200mm/月) • 天然植被为疏林草原,植物生长有季节性,雨 季生长,旱季结实。
“拉尼娜”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 是“小女孩”的意思。 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 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 使中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适应各种作 物的种植气候在我国基本上都能到。 地势西高东低 对加强冬夏季风都有一定的作用 山脉多东西走向 对冷暖空气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南北气候的差 异增大。 高原面积广大 四大高原的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青藏高原 的面积就达成230万平公里。
3.副热带气候带(subtropical ~), 23.5—33 °N(S)
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我国此气候带的北界为秦岭淮河一线。 特点: • 温度年变化明显,有四季之分; • 气温日年较差都较大,冬温不低,夏温高,最高可达50℃; • 年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年变化; • 大陆东岸干燥,西岸湿润; • 地面少植被,多沙漠,世界上的大沙漠都位于副热带。如:北非的撒 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南非的卡拉哈里、南美的阿塔卡马。
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第一节、气候形成因素 第二节、气候带与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 第五节、农业气候 第六节、农业小气候
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 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 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气候变化历程
研究气候变化的资料来源有三:地质考古资料(从地 质沉层测)、历史文献(历史地理研究法)和气候观测记 录(从1860年最早开始观测气温)。 依据研究方法和时间尺度的差异,地球气候变化可分 为三个时期:地质时代的气候变迁,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 和近代的气候振动。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有三个寒冷的大冰期、两个气候温暖的间冰 期,万到亿年尺度,伴随地理环境改变,变幅>10C。 三个大冰期:6亿年前震旦纪大冰期、 2~3亿年前石炭至二迭纪大冰期、 200万年前至今的第四纪冰期。 (其间还有亚冰期、亚间冰期,副冰期、副间冰期。)近万年为 冰后期。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近万年特别5000年来地理环境基本不变,变幅2~3C,地 质、考古和文献物候。距今8000~9000年前、5000BC~1500BC、 1000BC~100AD、1550AD~1850AD四次寒冷期。近7000年来 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小;冷期反之。2000BC、 800BC、400AD和1600AD四次全球性气候变冷。欧洲比中国提 前几十年。。
1.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marine climate) :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洋流以 及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 主要特点有: • 夏凉爽、冬温和,日较差、年较差小 。春温低于秋温。 • 日照少,云雾多,相对湿度大。 • 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