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九年级物理《电能电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电能电功》教案、教学设计
(2)电能表的使用:教学生如何使用电能表,测量家用电器的电能消耗,让学生了解节能的重要性。
4.总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确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拓展知识:介绍我国能源现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5.课后作业:
(1)练习题:布置与电能、电功、电功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电能与电功的关系,以及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电能表的使用,理解电能消耗与电器使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1.电能:介绍电能的定义,单位(焦耳、千瓦时)及电能的计算方法。
2.电功:讲解电功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电功与电能的关系,介绍电功的计算公式。
3.电功率:阐述电功率的概念,区分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教授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电能、电功、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讨论主题:围绕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展开讨论。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要充分讨论,确保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形成共识。
4.小组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2.选做题: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功率》教学设计(通用6篇)

《功率》教学设计(通用6篇)

《功率》教学设计(通用6篇)《功率》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

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认知:一些功率值。

3、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功率》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设计思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
学生学习能 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分析 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但学生在此阶段
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两级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意义。知道做功的两个
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知道功的
单位。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
教学目标 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经历
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情景设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逻辑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功》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
教材分析 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公式 W=F.S。教学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W=F.S 的运用。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来 促进学生的成长。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 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 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 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 教学策略选 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 择与设计 进行情感教育。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 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功》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
功。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 W=FS 做
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 教学目标
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
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
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
接受。 公式 w=f×s 中的 f、s 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 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 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 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 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⑵通过实验
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
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
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
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
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
难了。Leabharlann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3节 功 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3节 功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3节功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刻苦专研的学习品德。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斜面、钩码、小车、直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那么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引入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那么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探究11.3 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多媒体实验装置)指导学生测量拉力F、小车通过的距离S、小车和砝码所受的重力G、上升的高度h,将数据填入表格:实验交流方法和结果分组实验多媒体表格测量次数F/N S/m G/N H/mFs/(N*m)Gh/(N*m) ①②③讲解(1)议一议:分析、比较表中的实验数据,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利用斜面完成同样的任务,F<Gs>h 但Fs 和Gh近似相等。

归纳做功的计算公式多媒体演示并小结归纳(1)物理学中规定:(1)定义:机械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机械功简称功。

(2)公式:机械功=力*距离W=Fs(3)单位:焦耳(J)1 J=1 Nm讨论归纳记忆估算对物理书本、人上楼等现象的做功大小归纳(2)做功的必要条件:1.物体受力的作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讲解(2)下列现象做功了吗?1.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中“功”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与能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实例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力学概念,如力、位移等,具备了理解功的概念的基础知识。

此外,学生群体在认知能力上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构建“功”的概念,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衡量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3)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具有能量转化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已知的力学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功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训练学生整理、归纳、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物理现象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的情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5)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11.3功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11.3功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回顾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要费
距离;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不能省力,但也没有
多移动距离。

2.分析杠杆省力与省距离之间的关系。

3.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请学生回答。

创设情
境,尽可
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一、探究斜面
1.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

2.提出问题:
⑴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解决我们需要探究的
问题?
(小车及砝码的重力、匀速拉动小车时的拉力、斜
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
⑵拉动小车时要注意什么?
(平行于斜面,匀速拉动)
3.请同学们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测量
次数
F/N s/
m
G/
N
h/
m
Fs/(N·
m)
Gh/(N·
m)



4.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纪录在表格中。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二、关于功的概念
由学生先讨论再
回答
结论:Fs与Gh
近似相等;Fs略
大于Gh
让学生利用功的
公式进行推导,
培养学生
的实验设
计能力。

可以让学
生对比,
归纳,引
导学生积
极思考。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2 功整体设计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物理学中,所以教材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功,但这节内容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尤其让学生注意区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做“工”与力对物体的做功的区别.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起重机搬运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行、手握握力器的事例入手,便于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多举例子,体会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有的是动力,有的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引出正、负功的概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力做正、负功的条件,不要急于求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动脑分析、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表述的过程,深化概念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货物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降落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吊装货物“神舟”飞船返回列车加速弹簧被压缩问题导入在图中两个人分别向前、后拉车,他们所用的力对车产生的效果相同吗?如果车前进相同的位移,怎样反映他们对车的作用效果?拖拉机耕地时,对犁的拉力F是斜向上方的,而犁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此时拖拉机的拉力F对犁做功吗?推进新课一、功复习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扩展教学: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概念理解:教师用手托黑板擦,提醒学生观察与思考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过程二: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题1:在过程一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问题2:在过程二中手对黑板擦的支持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功,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讨论并由代表总结回答,在上升过程中,位移方向在竖直方向,与支持力和重力共线,故二力做功了.在水平移动过程中位移水平,在重力和支持力方向无位移,故此过程二力均未做功.点评:通过知识回顾,复习做功的两个要素,并通过简单的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分析做功情况,加深做功要素的理解.并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问题探究问题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力的功.课件展示情景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的位移为l,如下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做的功.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尤其强调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的乘积.即W=Fl. 问题2: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课件展示情景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虽然F与位移方向不一致,但可以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不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正交分解,并求解F1、F2的功.则分力F1所做的功等于F1l,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F2所做的功等于零.因此,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F1l,而F1=Fcosα,所以,W=Flcos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及其文字叙述,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通过让学生动手亲自推导公式,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为公式的灵活应用打好基础.要点辨析: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对公式的使用注意事项总归纳:1.公式中F应为恒力,即大小、方向不变.2.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匀速或变速)无关,也就是说,当F、l及其夹角α确定后,功W就有确定值.3.计算功时,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4.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的积累量.5.公式中的单位:F——牛(N);l——米(m);W——焦(J).二、正功和负功公式理解:功的计算式W=Flcosα包含cosα这一要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α的变化,cosα的值也变化.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讨论随α的变化,cosα的取值如何变化,从而得到功W的意义如何.学生讨论总结:力F与物体位移l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所讨论的问题,并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通过示意图总结:π时,cosα=0,W=0.力F和位移l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1.当α=2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2.当α<2π<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3.当2点评: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概念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正功、负功的概念比较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一个运动的物体往往不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在物体产生一个位移的过程中,这些力中有的力是动力,有的力则可能是阻力,还有的力对物体的位移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用一个水平的力F拉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这时我们说F对物体做了正功,而阻力f对物体也做了功,但是显然f与F的功是有区别的,f做的功是负功,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f做功.而支持力N和重力G就没有做功.思维拓展功是标量,只有数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举例说明:在上图中,可以说摩擦力做负功,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正功.比如摩擦力做了-20 J的功,可以说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20 J的功.形象比喻:小明借了小刚50元钱,从小明的角度,是小明借了钱;从小刚的角度,是小刚把钱借给别人.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例题一个质量m=2 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力F1=10 N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2 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 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解法一:拉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1=F1lcos37°=10×2×0.8 J=1.6 J摩擦力F2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2lcos180°=-4.2×2 J=-8.4 J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等于W1和W2的代数和所以:W=W1+W2=7.6 J.解法二:物体受到的合力为:4N-4.2 N=3.8 NF合=F1cos37°-F2=10×5所以W=F合l=3.8×2 J=7.6 J.师生一起点评两种解答过程,并对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求这几个力的总功的方法:一是根据功的公式W=Flcosα,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二是先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W n,再求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W=W1+W2+…+W n,注意代入功的正、负号.(2)由于功是标量,第二种方法较为简便.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斜面体的质量为M.现对该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推力F,使物体与斜面之间无相对滑动,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了s,则在此匀速运动过程中斜面体M 对物体m 做的功为( )A.FsB.mgstanθC.Fs mM m D.mgscosθsinθ答案:B 2.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 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况下,做功的力各有哪几个力?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 取9.8 m/s 2)(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 1=0.2 m/s 2;(2)匀速提高;(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 2=0.2 m/s 2.答案:(1)拉力和重力;W 拉=2×103 J,W G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2)拉力和重力;均等于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3)拉力和重力;拉力做功-2×103 J;重力做功1.96×103 J;拉力做负功,重力做正功3.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F=100 N 的作用下从A 点运动到B 点,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 m,α=37°,β=53°.求拉力F 做的功.答案:100 J4.如图所示的轨道ABCD中,AB、CD为光滑圆弧轨道,BC为长2 m的水平轨道,物体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h=1 m的A处由静止开始滑下,求:(1)物体第一次在轨道到达的最大高度H;(2)物体最后停在何处?答案:(1)H=0.6 m (2)物体最后停在BC的中点课堂小结1.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即谈到“功”,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个观点是贯穿全章的主线.2.对公式W=Flcosα要从三个方面理解:(1)功是针对某一力的,谈到功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力对物体做功只和物体的运动过程有关,只要F、l、α相同,则恒力F做的功就相同,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不管物体是加速运动、减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3)由于位移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功具有相对性.3.功是标量,功的正负由夹角α来确定.正、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施力物体能够把能量传递给受力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表示受力物体把能量传递给其他的物体,受力物体的能量减少,即物体克服外力做功.4.公式W=Flcos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形.对于变力做功的问题可以用其他方式求解(“动能定理”一节里将会讲得很透彻).布置作业1.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题.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做正功、负功、不做功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2 功⎪⎪⎪⎪⎪⎪⎪⎩⎪⎪⎪⎪⎪⎪⎪⎨⎧⎩⎨⎧⎪⎩⎪⎨⎧><=⎪⎪⎩⎪⎪⎨⎧再求代数和先求各分力功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功合功的求解三做正功力做负功力不做功力功的正负二单位公式因素本质功的概念一功,.2.1,:0cos .3:0cos .2:0cos .1,.4.3.2.1,F F F ααα 活动与探究主题:探究功的标量性提示:如果功是矢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如果功是标量,功的计算将遵守什么法则?试通过下面给出的实例加以证明.投影,展示问题: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相互垂直的大小分别为6 N 和8 N 的恒力,从静止开始运动5 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参考答案:合力F=2286+N=10 N,合力方向即合位移方向,容易求得与6 N 的力夹角为53°,与8 N 的力夹角为37°,所以W 1=F 1lcosα1=6×5×cos53° J=18 JW 2=F 2lcosα2=8×5×cos37° J=32 JW 合=10×5×cos0° J=50 J=W 1+W 2≠2221W W +可见,功的合成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而满足代数运算法则,故功是标量.习题详解1.解答:W 甲=Flcos(180°-θ)=Flcos30°=10×2×23J=17.32 J W 乙=-Flcos30°=-17.32 JW 丙=Flcos30°=17.32 J2.解答:钢绳的拉力做功W=Fl=2.0×104×5 J=1×105 J重力做负功W G =-Gl=-2.0×104×5 J=-1×105 J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也是1×105 J两力做功总和为零.3.解答:由题意知,运动员的位移l=h/sin30°=20 m重力做的功为W G =mglsin30°=60×10×20×21J=6.0×103 J阻力做的功为W F =Flcos180°=50×20×(-1) J=-1.0×103 J弹力做的功NF W =F N ·lcos90°=0 各力的总功为W 总=WG +W F +NF W =5.0×103 J. 4.解答:两种情况下,拉力所做的功均为W F =Fl=15×0.5 J=7.5 J 第一种情况下W 总=W F =7.5 J第二种情况下W 总=W F -μGl=(7.5-0.2×10×0.5)J=6.5 J.设计点评本教学设计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以多样的新课导入形式入手,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继而利用“手托黑板擦运动”这一演示实验,突破了学生对力做功正负的思维难点,通过讨论α角大小的方式,从量的角度对做功正、负作了诠释;最后以学生参与计算总结的方式,探讨了合力功的求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b.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c.阅读电能表示数,估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3.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a.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电功和电功率知识,合理使用电器,节约用电?
b.家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实际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实践作业:
a.观察并记录家中某电器的电能表示数,计算该电器的电功率。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1.计算给定电压、电流和时间下的电功。
2.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3.阅读电能表示数,计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4.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功的分配规律。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电功和电功率的兴趣。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家里的电器功率不同,电费却相差很大吗?”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接着,我会简要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首先,解释电功的含义,即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接着,介绍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并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然后,讲解电功率的概念,强调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并给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电能表的读数和用电时间,计算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
4.评价与反馈: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功》这一概念位于初中物理力学单元的重要位置,是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围绕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展开。

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后续学习功率、机械能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基本公式,并能应用于简单的物理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直观感受功的概念,理解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动力和阻力概念,引出功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当我们推物体时,我们对物体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新知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功的大小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实验中,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并通过计算验证功的公式。

3. 巩固提高设计几个不同情景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并讨论在不同情况下功的大小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归纳总结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并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功的计算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全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要求通过典型实例辨析、例题讲解与计算训练,组织学生谈话与讨论使学生建立比较牢固准确的功的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可分为实验探究、学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公的计算三个主要内容。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

研究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由于学生没有能的转化知识,这个问题是很难直接解决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

而是首先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就做了功。

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因为,如果力没有使物体在它的作用下移动,这个力就没有成效,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出它没有做功的结论。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就是通过实例帮助学胜理解功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中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STS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力学里做功既然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距离”这种力的成效,功的大小就由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决定,由此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并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的由来。

初中只计算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情况下的功,不涉及力和运动方向成角度的问题。

但可以告诉学生力跟运动方向垂直时不做功,因为它没有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他没有成效。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我们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教材直接介绍了功的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教材将功的原理引入本节,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材通过提出问题、演示探究了功的原理——“使用机械不省功”。

现行教材只是谈到,使用机械所做的功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的教材编写,使实验结论容易得出,但是,如应用此原理解决课后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束手无策。

因此,我认为对原理进行适当引申是必要的。

如原理延伸为“如忽略了机械自重(包括摩擦力),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将会等于不用机械所做的功这样不仅有利于解题,而且为下节课的额外功等内容埋下了伏笔。

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

具体体现在一半教学形式在课下,进行有指导性的“预习”,首先学生通过预习,一方面理解了力学中做功的条件,学会了计算功的方法。

然后通过课前有序的引导探究,得出了“功的原理”,同时通过尝试性的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另一半教学形式是在课堂上“展示”,而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以教师讲为主,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在展示和交流中,反馈学生预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功的原理”,让学生在“预习提示”的指导下课前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利用“搬入教室的实验室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真正落实了探究教学,这样解决了探究教学时,由于学生思维发散,授课时间难以控制,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分析
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眼、脑、手共同参与下自主获取知识。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
作业
P1642、3、4
分析:见课件
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
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
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
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
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
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
学生思考
教学评估
学生课堂习题
教学器材
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

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