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市场逻辑下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转向
2年8( 9) l 穗● 0 第期总 6 毒 荡 1 2 第期 南
体现 的思考和体 悟仍然是精英化和个人化 的 ,他们 认为 , 纪 彩 的 表 达 也 要 求 观 众 能 够 有 足 够 的 艺 术读 解 能 力 , 够 沉 下 能
录 片 就 是 个 人 化 创 造 的 艺 术 作 品 ,纪 录 片 的职 责和 使 命 就 心认 真思 考 和 体 悟 作 者 通 过 作 品 想 要 传 达 的 内 在 含 义 。观 众 “
于 “ 众化 ”虽然 这些作 品具 有较高 的艺术水准 和品 味 , 小 , 充 读 解 造 成 巨大 冲 击 。
满人 文 情 怀 和 使 命 感 ,但 最 终 却 难 以让 普 通 大 众 喜 闻 乐 见 。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活 于 商 业 社 会 中 的 大 多 数 人 面 对 文 生
片 创 作 量 快 速 减 少 , 中 国 纪 录 片 发 展 在 九 十 年 代 中 后 期 迅 商 业 影 视 剧 、 行 音 乐 和 畅 销 书 那 样 具 有 休 闲娱 乐 性 才会 有 使 流
速 陷 入 困境 和 低 谷 。
消 费 市场 , 录 片 创 作 必 须赋 予作 品 以娱 乐性 。事 实 上 , 在 纪 早
些时代精神。八十年代初期 , 国电视工作者创作 和播 出了 我
门的纪 录片栏 目出现 , 如上海 电视 台的《 纪录 片工作 室》 中 和
大量表 现祖国风 光风情 , 传播 民族历史 、 地理 和文化知 识 的 央 电视 台的《 纪实》 , 等 大量纪 实主义纪录片作品展现于 电视 纪录 片 , 当时均 受到观众 的欢迎 , 中央 电视 台和 日本 同 荧幕 , 在 而 这是 中国纪录 片的一个新 的辉煌 时期 , 被称 为 中国 的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发展困境与出路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发展困境与出路作者:夏秋悦陈红梅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年第04期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娱产品,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和信息、体会人生与人性、探寻时代变革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媒介生态融合多样化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市场逐渐打开,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纪录片市场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迷茫。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其次探究市场化发展困境并总结归纳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困惑与迷茫发展策略一、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一)初期电视纪录片(1958年-1978年)新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起步于1958年,从1958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间,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教化,无论从立意还是选材的角度,或者是主题思想,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一定的政治宣传要求。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纪录片内容,绝大多数表现的是国家大事方略、为英雄谱写赞歌等主题。
其中最为熟知的比如《海河战歌》、《黄河万里行》、《红旗渠》、《牧马姑娘》等优秀作品,所反映的都是这一时期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和时代风貌。
最令人称道的则是1966年拍摄的《收租院》,被业界公认是这二十年间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之作。
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收租院》以其深刻的立意和真实的情感再现变革时代的文化和历史面貌,其解说词曾被选入语文教学课本,成为一代人的教育养料。
(二)改革开放后的黄金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1980年后,我国的纪录片发展进入了新的纪元。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走进了以“纪实主义”为主的客观记录创作黄金发展期。
众多专业创作人员,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和激情创作,拓宽了中国纪录片的类型,诠释出改革开放之后纪录片事业百花齐放的新风采。
比如风光文化片《话说长江》、历史纪录片《莫忘八·二九》、政论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等,无论从题材还是创作手法的革新来说,都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新的篇章。
纪录片商业化的理性思考(一)
纪录片商业化的理性思考(一)在近几年,电视届的同仁们经常以“纪录片是不是商品?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运作”为题,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尤其是各电视台的纪录片制片人,纷纷呼吁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使中国我们的纪录片节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
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
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台播出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大都是买进的节目,而且价格不菲。
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也尽快地、大面积地进入国际市场。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呢?选题要“产销对路”纪录片的题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以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题材起到抒发情感、反观社会、梳理情感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重新界定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必须从过去的高雅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纪录片看作是大众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选题上适应观众的需求,也就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观众群。
2001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四姐》,讲的是下岗女工的故事。
下岗群体是普遍存在于观众生活中间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有的生活状态。
这种题材因为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种层面的人接受。
此外,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外国人多侧面多方位地真正了解中国。
如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等。
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究竟怎样,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
浅析受众市场影响下的电视纪录片商业化发展
我 国电视纪 录片究竟该如何实现商业化 呢?
一
、
寓 教 于 乐— — 教 育与 娱 乐 有 机 结 合
对 电视受众 的“ 使用与满 足” 研究 表 明 , 各类 电视节 目提 供满足的共通 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心绪转化 ( i ro ) dv s n 效 ei
用 、 际 关 系 (esn rli s效 用 、 人 p r al ao ) o e tn 自我 确 认 (esn li pr a — o
式 开播 , 同时推 出了《 探索 ・ 发现 》 目。从 周一至周 五 , t 栏 E播
4 0分钟。《 探索 ・ 现》 “ 拍观众喜欢 的纪录片” 发 将 要 作为栏 目 自身的 明确 目标 。不 难看 出 ,该栏 目是 想打 造成 中 国版 的
Dsoey 虽 然 制 作 水 平 与 Dsoey 一 定 距 离 , 收 视 率 始 i vr。 c i vr 有 c 但
纪录片的定位是在传 播知识和教育的基础上 , 突出娱乐风格 , 制作精 良, 在我国播 出后颇受好评。电视受众 在观看这类商业
纪录片时, 被节 目中 活泼 的叙 事 方 式 和精 美 的 画 面所 吸 引 , 从
而欣然接受 了节 目中所传达 的 自然科学知识。
20 0 1年 7月 , 中央 电视 台第 1 节 目— — 科 教 频 道 正 0套
纪 录 片却 很 少 能 够 赢 得 人 们 的 如此 关 注 呢?
那 么 纪 录片 创 作 者 是 不 是 也 可 以抓 住 受 众 对 历史 好 奇 心 而 创 作 出优 秀 的 电视 纪 录 片 呢 ? 电视 纪 录 片 可 按 题 材 分 为 新 闻纪 录 片 、 史 文 献 纪 录 片 、 历 自然 科 学 文 化 纪 录 片 和 社 会 人 类 学 纪 录 片 四类 ,我 国历 史 文
自然类纪录片商业化尝试的前世今生——央视节目制片人陈晓卿专访
你 拍什么、怎么拍。到今天 ,您担任 《 森林 之歌 >的制片
人 和 总 导 演 ,用 商 业 运 作 的 方式 来 指 挥 生 产 ,这 中 间 是 如
何 变迁 的?
个 对 以后 的创 作 ,就是 很 好 的经 验 。
而我们对这个 自然类题材最大 的贡献可 能就是 ,我们 用1 0 万的投入拍出了这部片子。 我们 用事 实证 明用每集 00
意生态环境 的保 护,动 物都被 打怕 了,见 了人比人见 了它
还 害 怕 ,跑 得 非 常 快 ,根 本 就 拍 不 到 ,或 者 干 脆 就 举 家 搬
走再也不回你蹲守的地 方了。 类似 的情 况有很 多 ,但我们
用 自 己的 方 式 把 它拍 到 了 ,也 积 累 了 自己 的 工作 手册 ,这
去 拍摄 ,这 种 差 异 非 常 大 。 中 国 这 种 地 方 因为 之 前 不 太 注
材要面对生活 ,从 自我 的感觉、悟性 出发 ,也就是说要拍
我 的 心 ,什 么打 动 了我 ,我 就 拍 什 么 。 整 个 过 程 的操 作 几 乎 是 ~ 个 人 来 完 成 的 , 不存 在 一 个 分 工 合 作 的 摄 制 组 要 求
退 出 ,为 什 么?
答 :在 《龙脊 》的 时代 ,是有 非 常好 的纪录 片创作 氛 围的,你 要做 ~部优秀的纪录 片必须 以那样一种 方式 去 做 ,但是现在没 有那种氛围 了,所有 的都 已经改成这种栏
目化 、 格 式 化 的东 西 了 ,那 同 样 ,你 必 须 也 得 学 会 ,否 则
A 2 世 纪8 年 代 以来 中央 电视 台编译 播 出的 动 物世 界》 ,到 2 世 纪 9 # 代 以来 通过 各种 渠道 涌入 国 门的原 装 K O 0 0 - 0 “ ic v r ”, 中国的电视观 众也 一次次被 这些 大型 自然类纪录 片所吸 引、所震撼。 D o e y s
视频变现:内容主题户外探险商业合作
视频变现:内容主题户外探险商业合作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视频内容创作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表达方式和职业选择。
其中,户外探险主题的视频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逐渐在视频领域崭露头角,并为创作者们带来了丰富的商业合作机会。
户外探险视频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关键在于其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冒险的渴望。
当观众们坐在屏幕前,看到创作者穿越丛林、攀登高峰、探索神秘洞穴或者在湍急的河流中漂流时,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刺激和挑战。
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户外探险视频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市场需求。
从商业合作的角度来看,户外探险主题的视频为品牌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宣传平台。
首先,户外装备品牌是最常见的合作对象。
无论是专业的登山鞋、冲锋衣,还是高性能的帐篷、睡袋等,都可以在探险过程中得到自然而真实的展示。
比如,一位探险者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详细介绍自己所穿的保暖羽绒服的性能和特点,这种亲身的体验和分享往往比传统的广告更具说服力。
其次,运动饮料和食品品牌也常常与户外探险视频创作者合作。
在艰苦的探险环境中,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至关重要。
创作者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在途中饮用某种运动饮料或食用特定的能量食品,来向观众传达这些产品在维持体力和保持良好状态方面的作用。
再者,旅游目的地也是潜在的合作方。
一些尚未被大众熟知的美丽自然景观,通过户外探险视频的展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
比如,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众徒步路线,因为在视频中展现出了其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魅力,可能会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然而,要实现成功的商业合作,户外探险视频创作者需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
观众对于虚假和过度包装的内容非常敏感,如果发现视频中的探险经历存在造假或者合作推广过于生硬,可能会对创作者失去信任。
因此,创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应当保持自身的风格和原则,将商业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真实的探险体验中。
在策划户外探险视频时,创作者需要精心设计内容,突出主题和亮点。
Discovery的成功之道:专业化,商业化,制片人制
速 占领 市 场 ,赢 得 普 通 消 费 者 以 及 户 外
要 针对特定 时段和相对 固定的 人群来做
广 告 ,注重 的是 广 告 目标 受 众 的 千 人 到
Di o ey 道的成功还在于成熟的 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好评 , i o e 的 c s v r ̄ 与D s v r c y
专业化的电视 内容 ,所针对的 目标受众 品形成 良性的市场互动。 目前大多数持 “ 眼球 ” ,成为全球近 四分之一人 口的精 在每一 个城 市或 区域 中,可能 只是很小 续发展的媒介公司 ,都并不是单纯 的广 神食粮 ,而且 其制作的节 目还屡获 国际
的一部分, 但在全国乃至全球化市场上 , 播 电视公司 ,还 兼营音像制品和其 他信 大奖 ,为 Di o e 传播公司赢得了世 c s vr y
维普资讯
域外扫描 ——————]
频道专 业化的市 场需 求 ,一方 面来 自观众的收 视分众化需要 ,另一方面也
来自商 业客户广告投放的需要 ,他们需
才 有 强 内 消 成 的 力 具较的部化本能 。
商业化 运作
体大然其户 冒活等题 验 自 和 他 外 险 动 主 l
为 龙 头 的 综 合 性 频 道 ; 二 是 以 以及数十套包括体育、电影 、2 小时新 4
频道专业化
美国和英国拥有 全世 界最发达 的电
Di o ey C s v r 、 NN、E P c S N、MT 等 为 闻 、 V 卡通 、音乐乃至专门的气象、购物 、 代 表的侧重于科教 、新 闻、体育 、娱乐 烹饪等专业频道的节 目,如 C NN、Th e
自的媒 介生 存空 间 。以 纽约或 洛杉矶这 样的 大 城市 为例 ,一 般的家庭
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
[ ] 栾洪金. 国播音主持专业教 育现状思考 [ ] 2 我 J.
当代教 育 ,0 8 ( ) 1 2 . 2 0 ,4 :9- 0
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 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大学 4年
的学 习时 间培 养 自己 的综 合 素 质 , 力 将 自己 塑造 成 努
口王纪春 , 王 康 ( 大学, 南 昆 5 9) 云南 云 明6 01 0
摘
要 : 国民族题材纪录片曾经一度作为政治宣传片以及影像 资料片 , 我 缺乏 关学价值与欣赏价值, 商
业化 的程度 较低 , 随着媒 介环 境 中竞 争的 日趋 激烈 , 民族题 材 纪 录 片脱 离 市场 , 乏 商业 化 意 识 的弊 端 缺 开 始 变得 越 来越 显 著 。概述 民族 题材 纪 录片发展 遭 遇 的 困境 , 析 民族题 材 纪 录片 商 业化 运 作 的 必要 分
me tr n c mp e e sv y . n a y i o r h n ie wa s
K e o d eh i o u e t r c mm e ca iain; sr t g y w r s: t n c d c m n a y; o r i z to l tae y;i tr ai n lz to n e n to a ia in
字 作 品综 述 。 通 过 以上 分析 可 以看 出 , 体 双 通 道模 式 具 有较 立 强 的操 作 性 , 以在 知识 结 构 和 专 业 能 力 纵 横 的 两个 可 毕一 鸣 . 音 与 主 持 专 业 教 育探 微 [ ] 广 播 电 播 J.
视 研 究 , 0 6 ( ) 1. 2 0 ,2 :7
me tr .W h tSmo e h sp p rh p st x lr e s ae iso o n ay a r ,t i a e o e e p o e t t tge f mme c aiai n o h n s t n c d c - o h r c r il t fC i e e e h i o u z o
纪录片商业化的运作
制作脱 离市场 在 创 作纪录 片 时 ,
从 选 题 、策 划 到 制 作都 要 着 眼于 市 场
的 需 求 ,脱 离 市场 的孤 芳 自赏 终 将 被 市场 淘 汰 。选 题 准 确 是 先 决 条 件 ,创
但大 众收 看纪 录 片 已经 转入 低 谷 。
怎样 走 出低 谷 ,发 挥纪 录 片本 真 的潜 制 作 、营 销 等 几 个 关 键 环节 构 成 ,但 作者 注 意选 题 时 必须 从 过 去 的 高 雅 文 质 ,摆 在 了所 有 纪 录 片 人 的面 前 。纪 这 几 点 恰 恰 是 制 约 现 在 中国 电 视 纪 录 化 的惯 性 中解 脱 出来 ,把 纪 录 片 看 作 录 片商 业 化 制 作 将是 一 条 出路 ,也 将 片发 展 的瓶 颈 。 为 中 国 电视 纪录 片 走 向 世界 带 来 新 的
代 表 着 中 国纪 录 片的 整 体 ,这 种 体 制 风 险 大 等 特 点 都 直 接 影 响 投 资 。 除 的 要 求 , 首 先 是 技 术 质 量 ,所 有 的
与 当 今 的市 场 化 潮 流 背 道 而 驰 。众 所 了 国 内 的 资 金 外 ,外 资 公 司 的 资 金 电 视 节 目都 必 须 达 到 国 际 普 遍 认 可
维普资讯
纪 录 片商业化 的运 作
文 /冷 冶 夫 刘 新 传
中 国 电视 纪 录 片 的发 展 已 有 近半 市场 的标 准来 要 求 ,才 能 打 破 目前 这 个 世 纪 的 历史 了 ,九 十 年 代 中 后 期 虽 种 各 自为 政 、相 互 封 闭的 经 营 状 态 , 然 仍 有不 少 作 品 在 国际 上 捧 回 大奖 , 才 能 推 动 中 国纪 录 片 获 得 新 的 发 展 。 中 国 电视 纪 录 片 商 业 化 主 要 由融 资 、
2024年纪录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纪录片市场发展现状简介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或人物为基础的影片类型,它通过记录和展现真实的事实来传递信息和观点。
纪录片市场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重点讨论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受众特点、创作风格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市场规模纪录片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全球纪录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且每年都在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纪录片更容易制作和传播。
同时,纪录片正逐渐摆脱传统电视台的束缚,成为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的独立作品。
受众特点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特定年龄段或教育背景的观众。
尤其是年轻人对纪录片的兴趣日益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纪录片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和批判思考的机会。
此外,纪录片在大众传媒中的曝光率不断提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的普及也为更多人接触和分享纪录片提供了便利。
创作风格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逐渐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风格。
有些纪录片以传统的纪实手法展现真实事件和人物,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有些则更注重叙事性和艺术性,将纪录片带入了更具艺术性的领域。
此外,虚构元素的运用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来探讨和表达真实事件和问题。
纪录片的多样创作风格满足了不同观众对艺术和信息的需求。
商业模式纪录片市场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传统的电视台和电影院依然是纪录片的重要发布渠道,但随着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纪录片的发布和观看逐渐转向了互联网。
各大在线视频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纪录片板块,提供更多的观看选择和付费服务。
同时,纪录片也在全球各大电影节和展览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奖项,成为了一种受众喜爱和商业价值兼具的影片类型。
结论纪录片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在线平台的兴起,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更加便利,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广泛。
央视纪录频道的生产运营分析
央视纪录频道的生产运营分析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成为中国唯一全国播出的高端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唯一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
央视纪录频道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基于央视及其台属公司多年的纪录片创作传统和创作基底,借国家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之东风,实现央视“深度立台”、“特色立台”之战略的“规定动作”。
作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引擎的央视纪录频道,承担着带动纪录片产业整体发展、为纪录片建立行业标准、平衡社会文化生态、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等多重责任和使命。
在这种态势下,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让更多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提升资本化程度,进而吸引相关人力资源、提升管理水平,最后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成为央视纪录频道谋求自身发展、带动纪录片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在理论研究视野中,媒体运营的核心概念是“媒体生产运营”。
所谓“媒体生产运营”,实质就是指对各种媒体组织进行产品和项目的服务生产,从而获取经济的利润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简单来说,也就是把这些媒体组织的投入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进而增值。
本文将紧扣“生产运营”,从央视纪录频道的个案出发分析其组织结构、生产模式和运营机制,探讨央视纪录频道的生产运营机制以及其在此机制下的优势与制约。
一组织结构媒介组织的生产运营,离不开自身组织架构的搭建。
媒介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框架的核心,是其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不可或缺的工具(胡正荣,2003)。
媒介组织结构的架构与规模,决定了其在实现自身生产运营中的方向与成果。
央视纪录频道下属节目管理部和项目运营部两大部门,宏观上来讲,节目管理部主要负责节目播出的相关工作,而项目运营部主要负责节目制作的有关工作(见图1)。
纪录频道的组织架构和主要职责归纳如下。
纪录频道目前与央视其他频道的体制基本相同,属于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央视纪录频道以频道为运营主体,负责节目生产与播出的相关工作,频道本身仍无人事权及经营权。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纪录片制作的社会价值与市场分析
纪录片制作的社会价值与市场分析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不仅具有记录历史、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功能,还承载着深刻的社会价值。
同时,纪录片市场的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纪录片制作的社会价值与市场分析:
社会价值
1.记录历史:纪录片能够生动地记录和保存历史事件,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传播知识:纪录片通过讲述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3.促进讨论:纪录片常常涉及社会、环境、人权等敏感话题,激发公众讨论,推动社会进步。
4.人文关怀:纪录片关注个体故事,展现人文关怀,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理解。
5.审美价值:纪录片通过艺术性的拍摄和剪辑,提供审美体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市场分析
1.观众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纪录片市场逐渐扩大。
2.平台多样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的播放平台,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
3.商业化运作:纪录片制作逐渐走向商业化,通过赞助、
版权销售、广告等方式获取收入。
4.市场竞争:随着纪录片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容质量和创新成为关键。
5.国际交流:纪录片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国际纪录片市场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
结合社会价值与市场分析,纪录片制作需要平衡艺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同时,纪录片制作方应关注市场动态,创新表现形式,提高作品的市场竞争力。
只有这样,纪录片才能在传播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观赏价值的影视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然而,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现状目前,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纪录片在内容质量、制作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有限,缺乏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团队支持,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1. 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声誉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可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声誉,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和喜爱中国纪录片,从而推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2. 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市场营销可以帮助中国纪录片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关注,为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和推广提供更多机会。
3. 探索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国际市场营销有助于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探索更多商业化模式,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三部分: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的可行性1. 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纪录片可以积极拓展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关系,与国际知名制作公司、发行商、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销售。
2. 开设国际市场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国际市场营销部门,聚集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人才,制定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曝光度。
3. 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参加国际纪录片展览、影视节等活动,扩大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关注。
同时,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国际曝光度。
结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市场营销是必要且可行的。
从《归途列车》到《我的诗篇》——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之路
从《归途列车》到《我的诗篇》——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之路吴美芬中国传媒大学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发端以来,中国独立纪录片已经从“社会化纪录时代”走到了“公众化纪录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商业化道路也因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结合《归途列车》和《我的诗篇》两部独立纪录片,探究两者在商业化操作的不同,以期为当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社会化纪录时代;公众化纪录时代;商业化前言自20世纪90年代初,吴文光拍摄《流浪北京》及其与张元、时间、蒋越、郝志强、段锦川等人在北京西单某公寓里掀起“新纪录运动”以来,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
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条件和社会语境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
尤其是在社会文化环境越来越开放,文化形态多样化的今天,具备“作者性”、“独立性”的纪录片越来越多。
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电影、综艺节目、电视剧逐渐取代纪录片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纪录片成为了小众、边缘性的影视节目。
面对这样的生存压力,一些独立纪录片逐渐走了商业化运作道路。
《归途列车》和《我的诗篇》就是其中两部在商业化运作实践上有杰出影响力的作品。
将以上两部纪录片和当前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现状相结合,探究中国独立纪录片从“社会化纪录时代”到“公众化纪录时代”,不同时代中独立纪录片商业化操作的不同特点,对当下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对商业化和独立性的误解笔者认为,即使是独立纪录片也需强调与观众和市场的沟通,也需要注重其商业化的发行,因为只有与观众广泛的沟通,独立纪录片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才能被社会听见;而商业化发行的操作方式可以帮助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回收制作资金,获得艺术创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商业是一种流通机制,它与纪录片本身的艺术性和独立性并不是不可兼容的,它可以作为纪录片这种文化艺术产品进行传播的运作方式。
纪录片《归途列车》国际化运作分析及启示
研 究 生 之 页
NE WS RESEARCH
r i j ma n基金” 的资助 ,该基 金专 门资 际标准要求 ,修改 了多版 申请 方案 。另 V 的部分 片段 、粗剪或小样 等影 像资料 。 为 发展 中国家 的纪 录片 《 归途列车 》,
( C o m mi s s i o n i n g E d i t o r ),筛选符合 自 演或制片人答辩确定合 作关系 ,进行投 资或购买 。国外这种 制播分离的通则告
导意义。
一
步 伐 。 对该 片 成 功 的 国际 化 运 作 进 行 分 更是无法想象在几天之内能够转移 八 . 人 对国际制片体 系做 了深 入研 究 ,详范立欣选择 解 了国际影视领域 的各种规则 。 《 归途 材 ,无疑成为吸引国外观众的一大亮点。 助发展 中国家导演和纪录 片活动 的阿姆
在 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的前 提下 ,需 讲述了中国当代社会农民工这一底层小人 请基金 的文案 ,绝大多数要求英文 ,且
要 进行一系列商业化运作 ,如选题 、融 物对于生存和亲情 的艰难抉择 。美 国 “ 直 内容项 目繁多 ,要求非常具体 、详细 。
资 、制作 、营销等 。在这方面 , 《 归途 接 电影 ”大师弗 里德 里克 ・ 怀斯 曾经说 比如 片 子梗 概 ,故 事 结 构 ,导 演 阐 述 ,
列车 》为我 国纪 录片进入 国际市场 ,提 过 : “ 好 的作品必然有相通的地方 ,不管 拍摄动 机 、计划 、预算 ,导演 、制片人
供 了很 多成 功经 验 。 归 途 列 车 》按 照 国 哪个国家的纪录片创作者 ,只要他们做好 简 介 等 等 。为 此 , 《
8 4童 『 , i 0 知证 2 0 1 3  ̄第0 3 期
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发展与走向分析
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发展与走向分析作者:李英培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2期李英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50余年,其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即全国各级电视台一直担任着生产主力军,主导着纪录片的生产、制作和播出。
除了央视外,全国部分省级电视媒体也因地制宜发挥所长,不断探索地方媒体纪录片事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批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特点的电视纪录片。
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发展现状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捆绑在一起出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最初不是以愉悦大众为目的,也不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政治宣传、展示形象和教育大众作为立足之本。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各级电视台纷纷在已有专题部、社教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对外部或海外部,几个部门同样致力于纪录片生产,这是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获得的一次重大扩张。
正因为国家政策和电视台自身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国有电视节目生产机构都显示了对纪录片生产的极大兴趣,在方方面面给予了强力支持。
因此,从新闻纪录片到纪实风格纪录片,从电视纪实栏目到专业纪实频道,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充分展示出自身无惧风雨、旱涝保收的优越性。
播出平台优势明显。
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播出平台优势有着让社会以及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望尘莫及并难以复制的优势。
虽然除中央级电视媒体之外,其他省、市级电视媒体纪录片播出比重并不大,只占到8%左右,但相较于民营纪录片制作机构来说,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有理由沾沾自喜。
因为他们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为频道播出而生产,为完成宣传任务而生产,不愁销路,不愁平台,工作重心全部放在提高节目质量上。
以湖南卫视2014年初新开辟的纪录片时段《我的纪录片》为例,播出的大部分是湖南广电自制纪录片,如《我是歌手》《与蛇共舞》《陪读》《别样童年》《和爸爸在一起》等都是由旗下纪录片生产团队拍摄制作的。
这些纪录片题材符合频道气质,且借助频道热点资源,取得了较好收视成绩。
制作资金来源稳定。
由于国有纪录片制作机构大多是国家事业单位,有着政府背景,其拥有的资金量让纪录片制作有着基本保障。
商业化纪录片纪实性创作的现状与反思
105
THE FILM ► 影视
影片中多少都会涉及情感表达,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 所在。导演范立欣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以客观叙 事的视角拍摄了一个去广东谋生的家庭来返家乡和务 工地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影片没有刻意渲染, 其情感价值主要通过男主角的女儿辍学外出务工并逐 渐迷失自我来表现,既有对农民群体归途的思考,又 有对隔代家庭关系的思考。影片中的情感渲染从沉默 到爆发再至最后归于沉默均为自然流露。商业类纪录 片的情感表达无法通过人物的命运冲突、时代变化来 展现,而是通过某个具象物体来挖掘其背后有关人文、 地理方面的深层故事,通过故事中的鲜活人物和真实 情节的描述来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商业化 纪录片的拍摄导演在策划过程中要注重主题选择,考 虑哪些主题更易于情感的铺垫、展开,进而能让受众 易于接受。
这部长达33集的又是影片中的被记录者。
2.3呈现:新媒体技术下的虚拟现实 新媒体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传
统纪录片朝着新方向转变,VR纪录片的诞生颠覆了 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有学者认为,VR纪录 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纪实性作品,其正在改变传统纪
录片纪实性话语的认识根基,即“一方面,VR技术 可以充分调用信息接收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 感官,实现对固有社会现实认知的解构。另一方面,
VR技术所营造出的高仿真浸入空间,可建立起一套 以对话为基本形式的纪实话语体系” [5]o国内首部以
宗教文化为题材的VR纪录片《参见小师父》是一部 真实反映宗教僧侣生活的纪录片,其获得了 2016年 CHINA VR新影像奖的“年度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3.2个性化表达还是片面迎合 新媒体时代,商业化纪录片在内容创作和叙事角 度两方面表现出个性化、个体化的新样态。在内容的 创作方面,导演和受众可以就一个共同主题来协调创 作内容,受众提供拍摄的内容素材,导演利用剪辑手 段创新性地反映主题。在叙事角度方面,创作者从全 知视角转向了个人视角,偏向于个体化。比如,在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上)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1月09日
在近几年,电视届的同仁们经常以“纪录片是不是商品?纪录片应不应该商业化运作”为题,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尤其是各电视台的纪录片制片人,纷纷呼吁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使中国我们的纪录片节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
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
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台播出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大都是买进的节目,而且价格不菲。
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纪录片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也尽快地、大面积地进入国际市场。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呢?
选题要“产销对路”
纪录片的题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以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题材起到抒发情感、反观社会、梳理情感的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重新界定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必须从过去的高雅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纪录片看作是大众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选题上适应观众的需求,也就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观众群。
2001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四姐》,讲的是下岗女工的故事。
下岗群体是普遍存在于观众生活中间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有的生活状态。
这种题材因为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种层面的人接受。
此外,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外国人多侧面多方位地真正了解中国。
如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等。
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究竟怎样,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
这部片子虽然发行面不宽,但也总体收入了十几万。
《祖屋》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代理公司和福建电视台联合制作,孙曾田、许丹执导的纪录片,在2002年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上获“银屏奖”二等奖。
片子说的是福建省的一座大宅院,里面住着黄姓大家族。
200多年来,世代耕读传家、勤俭崇文,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礼仪。
目前这部片子已经卖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几十万。
纪录片的“产销对路”,主要指的是拍摄内容要适合国内外观众的共同喜好和需求。
比如人文类的《山洞里的村庄》、《白马山谷》、
《西藏的诱惑》,还有自然环保类的《红树林》、《藏祢猴》、《神农架》等。
这些纪录片不仅卖到了国外,而且收视效果也较好。
可见,选取具有市场潜质的题材,是获得纪录片营销成功的关键一步。
制作要工整精良
精品节目是打开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
确定好了要拍摄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制作精品纪录片的问题。
我们知道,制作的前期,有些电视台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一些电视台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
这就造成了纪录片“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态势,这也是中国纪录片的技术质量在国外信誉不好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克里斯.麦可黎曾经指出:“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必须达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
”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交流洽谈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买卖和交流。
这些不得不使我们感到痛心。
因此纪录片要想商业化运作,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在前期摄像机、灯光、录音、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功夫,也要舍得用最好的摄影师。
同时拍出画面工整、色彩讲究并具有故事化的镜头。
在后期的剪接、非线编辑、三维动画、电脑制作、录音合成上,都要精心制作。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同行人的做法。
比如说对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场景,进行重点突出,可以用稍长一些的时间,用可以突出主体的景别,或者进行烘托等手段,尽可能地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来。
还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这些娴熟的电视技术帮助观众理解、记忆,进行思考,并籍由观众对节目进行再传播。
对有些“过去时”的故事,也可以用“情景再现”、模拟重演等方式进行可视性加工。
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可以说在技术上是无所不用其极。
从画面上我们就能看出其影像别致而工整,多处使用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和高速摄影等手段。
我们国内近些年出现的《祖屋》、《沙与海》、《伴》、《纸殇》、《从化古民居》等,都属于这种画面工整、灯光考究、故事化强、制作精良的作品。
运作成本要考虑经济效益
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大多是由某个台出资,也就是说制作者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资金设备都是由电视台出资的。
而西方很多节目都是私人电视台或个人制作的,这本身就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问题。
如《最后的山神》、《英与白》、《从化古民居》从制作上体现的是编导个人的风格,但它是由电视台出资的。
如果实现了纪录片成本的商业化,自然也就决定了对节目也可以实行商业化的运作,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比如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投资就非常大,一般每期节目的投入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
这些高投入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这些节目除了在世界各地
播出外,还被刻录成光盘,销往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家音像店买到这些节目。
目前纪录片虽然不能被称为主流节目形态,但已经名付其实地成为了一种商品。
(未完。
续文见“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