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4段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讲1、2、3)
一、每段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9)
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0-11)
3、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12)
4、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13)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4)
二、分段释义:
(一)9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1、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颠倒意识与存在的错误观点。
2、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被唯心史观统治着。哲学家们用他们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是由某种观念支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比如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例,恩格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黑格尔任务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要清除唯心主义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就必须发现现实的联系。因而就需要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科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而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就是对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黑格尔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依次描述“绝对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逻辑学》中,“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概念自我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最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于是进入“自然哲学”阶段,这时绝对观念披上了自然的物质的外衣,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向前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意识到它自己。在自然阶段的最后出现了人,于是进入“精神哲学”阶段,绝对观念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它的发展体现到历史中,而全部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黑格尔哲学。人类终于通过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对绝对观念的认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也就到达了终点。“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二)(10-1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1、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首先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相比,认为二者有一个根本不同的特点。自然界中的运动是由各种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因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个人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或凭激情行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
目的,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是没有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的。那么,支配历史进程的,究竟是人们的主观动机呢,还是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虽然人们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因为人们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冲突,所以很少如愿以偿,甚至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结果。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冲突的结果,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造成了一种同自然界中相似的状况,即似乎都是由偶然性支配着。
但是,没有离开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在社会历史中也和在自然界中一样,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2、历史是各种作用合力的结果,个人的动机对历史的结果只有从属的意义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历史合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志、目的互相冲突,最后形成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社会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个目的不同、活动方向不同的单个意志(单个人的预期即愿望)的相互冲突、相互交错、相互抵消中产生出来的。个人意志、目的只能融合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合力”之中,这种“合力”就是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这种创造表现为一个合力。恩格斯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合力”不能理解为各种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相互交错、相互抵消的结果。因为是相互冲突,就有阻碍和推动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历史虽然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个人意志等于零,而毫无作用。个人的意志和目的融合在历史发展总的“合力”之中。都对合力有所作用:有的起正向的促进任何,有的起反向的阻碍作用;有的作用大些,有的作用小些,它们构成了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个总的合力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力量,而是作为整体力量发挥出来,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耽搁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因而它们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这就表明,个人的动机对历史的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它不是决定历史的真正动力。
(三)12段: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
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16—18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