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发展

海峡西岸城市群百科名片海峡西岸城市群简称海西城市群,主要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
以厦门为中心的九龙江口城市群。
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以及温州、汕头、九江等临近城市。
目录简介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相关规划大事记建立原因海峡城市群意义编辑本段简介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
加快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鉴于海峡西“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南平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宁德、龙岩、福州福建省(9市):、厦门、丽水、衢州:(3浙江省市)温州鹰潭、抚州、赣州、市(4江西省):上饶揭阳广东省(4市):汕头、梅州、潮州、编辑本段相关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简介2008年4月,建设部(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
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展规划。
》,是福建省有史以来规模最福建省建设厅介绍,这份由省部共同编制的《规划大、规格最高的一项城市发展规划。
它重点明确了海西城市群发展格局、定位、目标、战略,以及重大空间部署、产业空间优化、湾区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镇体系组织、海西九大城市发展指引、周边省区协调等,展望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前景。
凸显两岸交流枢纽战略地位规划摘要海西城市群原建设部长汪光焘:规划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区域统筹,明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
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

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搜狐10-27 17:01 大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 大泉州城市经济圈不断扩大昨天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要求。
近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省里关于发展壮大三大中心城市以及建设泉州湾城市经济圈、城镇密集带等部署,逐步形成并推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工作思路。
总体想法测测你的手机号能领多牛的股广告继续坚持“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城建方针和“东进、南下、西拓”发展方向,按照“两期三步”思路,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
坚持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四层联动,加快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镇滨海沿江带状连接为拱卫的泉州湾都市圈。
从发展格局讲,要往中心城市靠,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平台,凸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这一经济功能定位;从发展态势讲,要往海上逼,通过城市中心外迁、城市单元调整、港口规划建设、临海产业发展,凸显泉州湾滨海城市这一特色优势和形态定位;从发展目标讲,要往第一层面上挤,实现“城市版本升级”,全面发挥作为全省第一层面、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带动、先导作用,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这一区位、层级定位。
城市定位泉州中心城市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城市定位,市域政治、文化、科教、商贸中心和市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职能,跨江、面海的发展方向,框定泉州湾滨海城市基本形态。
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改变以原有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思路,采用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和基础设施共建、生态共保、产业共聚、利益共享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分步整合、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建设泉州湾滨海城市的目标。
区划调整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泉州地理

泉州地理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
(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
(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
(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
(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
(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
(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728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
(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
(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4、读“泉州市地形图”(泉州地理第19页)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
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主峰海拔为1856米;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
区域空间整合构建滨海中心城市——环泉州湾城市带规划发展战略的思考

Fg3 C t g rg tsi uinpo ic i. i age ae F ja rvn e y n
埭 镇 人 口规 模 为 2 8 人 . D 达 到 6 亿 元 . 48 万 GP 0 而公 共服 务 水 平 仍 为村
泉州都市 区可供城 乡建设的土地为 9 66m ,其 6 k
度聚集 区的中心地带 曾是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 ,享有 东 方第一大港“的盛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 年 ,泉州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 的 2 个历史 2 9 4
文化 名城 之 一 。 内各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6 0 处 , 中 国 家级 1 处 , 境 0多 其 4 省 级 4 处 ( 1 。 个 世 纪 末 , 助 于侨 乡优 势 和 便 利 的 对 外 交通 优 势 , 4 图 )上 借
括 4区3 1 ( 市 县 不含安溪 、德化、永春位 于市域西北山区的 3 个县 ) ,
陆域总面积 约 4 4 k 泉州市域内发展迅速 的城镇大多聚集在环泉 2 5 m 。①
州湾 地 带 , 成 了城 镇 连 绵 密集 的空 间形 态— — 环 泉 州 湾城 市 带 。 泉 形 ・ 环
州湾城市带包括环绕泉州湾的泉州主城区和 晋江市 石狮市、 惠安县全 部和南安市 6镇 总面积约 2 7k ( 2 。环泉州湾城市带与闽江口 7 7m 图 )
图 2 环泉 州湾 城市 带
Fg2 Ci g rg t o a z o y i. t a ge ae fQu nh uBa y
维普资讯
中已建设用地为 576 6 .k
未建设用地仅 3 9C 。按照 目前的用地消耗 9 .( I
速度 . 土地将在8 年的时间中就消耗殆尽 .00 —9 22年土地缺口高达12k 2 4 2m 。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前言海峡西岸是指中国大陆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位于亚洲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亦得到了空前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1. 发展背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海峡西岸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
多年来,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然而,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制定一份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 目标与原则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产业升级、跨境合作等措施,促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地区、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3. 发展重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
要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
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3.2 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注重绿色环保,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3.3 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不断提升城市群的人才优势。
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3.4 跨境合作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圈,推动跨境资源共享和产业转移。
4.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业平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群间的互利互惠。
泉州调研资料

泉州调研资料一、泉州市的概况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连续13年保持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
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城市群20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泉州湾城市群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群之一。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19.5℃~21℃。
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其中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
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
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
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泉州是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同时,泉州是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根据《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128530人。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8685人,占41.57%。
2011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270亿元、财政总收入500.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2.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40亿元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均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苏子·楼记团走进安溪——本期记者团、调研团特别关注安溪楼市

社会类综合性 日 《 报 石狮 日报 第三阶段将是苏子楼记 团对第二阶段 大泉 州楼市报道 的高潮延续 部份 ,本期苏子楼记 团 . 走
进 安溪将继续楼记 团的精彩楼 市之旅。 在苏子楼记团‘ 走进安溪结 束后 , 也就意味着大泉州楼市之旅 已经进入尾声 , 这时候再回想整个楼市之旅显然会有更多的感慨
82—83
声 明 :苏 子楼 记 团相 关报道谢 绝 未经 许可直 接 引用 或转载 ,相 关合作 请 致 电联 系
维普资讯
来推 出 “ 四大名 茶茶王赛 ”等各种茶王赛活 “
苏子楼 记 团
动 ,既t G 了安溪茶叶品牌 ,又拓展 了安溪 Tr  ̄ 茶 叶市场 。如今 ,安溪 县的茶叶平均价 格比 19 年上涨 了4 90 倍多。至 2 0 年 , 0 5 全县茶园 面积 4 万亩 ,产量 42 O _ 万吨,涉茶行业总产 值 4 - 亿元。 1 9 5 2 9 6年起 ,安溪甩掉 “ 贫困
● 二 三 四 .L _- - ● - __ - ■ " 0_ i _■ 一 _ U■ - I
一
走进安溪
盘点安溪楼市
县” 帽子 , 并年年被评 为 “ 福建省经济发展十 安溪楼市 向来声名在外 ,在楼记团还未 安溪置县逾 千年。 时为闽越地 , 周 秦时属 佳县 ’ 0 2 , 0 年 跻身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2 走进 安溪 之前 ,每每在与业界谈 论时 ,安溪 闽中郡 , 汉初属会稽郡 , 三国时属吴之建安郡 , 百 强县行列; O 4 , 方级财政收入进入全 楼市 总是业 界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谈到安 2 0年 地 晋代为晋安郡, 隋唐时为南安县地 。 唐成通五 省十强。 溪楼市 ,更多 的人则 是用 “ 看不懂 ”来 形 年 (6 年 ) 84 置小溪场。五代 后周显德二年一 同时 ,在城市 建设 方面 ,县政府 出台了 容 它 ,苏 子楼 记 团选 择在 “ 火辣七 月 ”开 南唐保大十三年( 5 年 ) 95 , 以小溪场并增割 系列措 施 改变原 有县城 小 、环 境差 的状 始了安溪的楼市之旅 ,而此次楼记团对安溪 南安近地置县。 安溪总面积3 5 .平方公里 、 况 , 0 78 县城面积也从十年前 的O 平方公里 , . 8 扩 楼市 进行的一番盘点 ,则在于期待能给业界 现辖 2 个 乡镇、 6 个村 , 4 40 总人 口达 1 6 O 万人。 大到 1 5 5 平方公里 , 城镇 化水平从 19 年的 的这 个 ” 不懂 ” 带来 一点 启 发。 95 看 安溪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人文荟萃 , 英 1 % 提高到 3 % ,并修 建 了清溪 、蓝溪和 2 O
泉州:“苏子楼记团·走遍泉州”大结局

强大的 “ 媒体联合舰队”产生 ,由福建省主流媒体 《 东南置业》、 《 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和石狮 唯一经济、社会类综合性日报 《 石狮 日报》的房地产专业记者组成一个阵容强大的楼记团,开始了 “ 走
进石狮”的联动采访。之后 ,泉州主流媒体 《 泉州晚报》也加入楼记团阵线 。伴随着各联合媒体的联动 采访、报道 。苏子楼记 团在泉州楼市掀起空前的影响。成为泉 州楼市一件盛事。
这期 间 。从 深入 泉港每一 个角落 对泉港楼 市进 行调查研 究 ,与泉港 楼市精 英共 同探讨 未来房 地产 走 向 ,到契 合 当前 泉州 市委市政 府提 出做 大 泉州的 战略规划 下的整个 大泉 卅楼市 发展 的脉 象 。楼 记 团为能 I
够给予大泉州城市建设 、楼市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地方而感到欣慰; 这期间。楼记团一路走来 ,得到众多行业人士的支持 。很多热心的业内人士纷纷对大泉州楼市报道 给予各种支持 ,出谋划策,使得楼记团能够坚定信心,一路坚持下来。随着苏子楼记团 ・ 走进德化的结 束 ,苏子楼记团 ・ 走进大泉州系列真正地划上了句号。当更多的业内人士问到未来楼记团的走 向时,他 们时时刻刻牵挂着楼记团的热情让我们一直心怀感激,我们由衷感谢 ,感谢一直对楼记团全程给予无私 帮助的各位行业精英 ,感谢一直关注楼记团,为楼记团献策建言的朋友们 ,谢谢 !
一
切 都令人记 忆犹 新 .楼 记 团走 进泉港 首站 的时候 。显 得是 那么 的势单 力薄 。而 当 “ 走进 泉港 ”的
报道 出来 后 ,开 始引起 相关媒 体的广 泛关注 ,越来越 多的媒 体楼记 希望 加入楼 记 团 ,使得 楼记 团的 队伍 开始 不 断地扩大 ,一股 新的媒 体联合 势力在 泉州楼 市形成 。苏子楼 记 团第二站—— 走 进石 狮 ,一个 阵容
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促进新发展

学发展 的先行区 中争当排头兵 。
一
、
致力提升三产水平 。 照 “ 按 三
二一 ”产业发展 方针 , 致力提升三产水 平, 是鲤城 区加快产 业转 型和 突破 土 地、 资源 、 环境 等瓶颈制约的现实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从载体建设人手,优先扶 持和保障三产扩容 、增效、升级,加速 向新领域 、高层次迈进 ,使第三产业成 为经济发展 的主导力量 。 一是着重发展 房地产业 。结合新 区开发和古城整治, 加强房地产业 的规划建设,侧重在滨江 两岸合理布局高层住宅 、商业地 产,尽 快 形成适应不同阶层需求的住房供应体 系。抓紧启动防洪堤二期、商 贸物流 中 心 、海峡 电子汽配城 、高新 园区生活配
是抢 先培 育创意经 济。作为 中心城区, 要立足现有基础,抓住 发展 机遇 ,充分
的工作主线,把握 “ 好字优先,稳 中求 进 ,紧中求活,变 中求新” 四个基调 , 以更加积极 的姿态融人海 西大局,以更 加有效的作为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 实 际,紧扣 “ 四个致力” 努力在建设 科 ,
现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板块 。 努 力将文化积淀 、民俗资源转化为旅游要 素,集 中展示推介名城特 色文化,推动 大泉州旅游 中心 的形成。 二、 致力发展高新产业 。 坚决淘汰 产品科技含量 低、企业规模不上档次 、 产业结构分散的行 业, 积极培育科技含 量高 、 业链 完整 、发展潜力大的新兴 产 产业, 推动产业 由 “ 、 、 向 “ 、 低 零 散” 高 优、 ” 尖 蜕变, 力争 2 1年高新产业产 00 值 占规模 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 由当前的
厦漳泉城市简介

厦漳泉城市简介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公元前221年,秦朝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福建省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人口:3689万人(2010年)一、龙海市龙海,福建省漳州市辖市,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是水仙花的故乡,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
面积:1128平方公里人口:80.39万(2008年)全市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石码街道、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市政府驻石码街道。
地处九龙江下游,闽南三角区中部。
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
鹰厦铁路,厦漳、漳诏高速,324国道过境,通海运。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6元。
龙海地处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出海口,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厦门经济特区同处一个港湾、陆域接壤达25.22公里;西接漳州中心市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枢纽地带,具有上承长三角、下接珠三角的独特区位条件。
龙海气候宜人,阳光雨水充足。
龙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9.2小时,常年平均气温21.4℃,年积温7662℃,无霜期330天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降水量1686.4毫米,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的要求,历来就是粮食生产高产地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曾被誉为福建的“乌克兰”。
苏子楼记团·走进东海——本期记者团、调研团特别关注东海楼市

公里的石头街沿街附近就有9 文物古迹 ,真武庙、文兴宫、美 个 山妈 { 庙 、2 古 码 头 、海 印寺 、伊 斯 兰 敦 徒 墓 碑 遗 址 、 古海 丝 H 个 遗 址 、 明 代 刑 部 尚 书 的 古 墓 。就 连 取 名 石 头 街 亦 跟 当时 刺 桐 港 的 商旅 有 关 系 , 据 说 , 宋 末 的蒲 寿 庚 在 经 营 泉 州 时 , 为 了便 于 城 区通 往 刺 桐 港 的 商 旅 来 往 和 货 物 运 输 ,特 沿 江 铺 了一 条 石 板 路 而 得 名 。 从 石 头 街 名 字 的 传 说 到 宗教 信 仰 的 交 融 汇 集 再 到 文 化 交 流 的 繁盛 ,石 头 街 默 默 成 为 历 史遗 迹 见 证 者 。 石 头 街 , 这 条 历 经 干年 沧 桑 变 迁 的 古街 , 或 许还 在 惦 记 着 数 百 年 前 刺 桐 港 的万 般 繁 华 , 现 在 才 会 显 得 那 般 失意 。 其 实 , _事 重 提 ,我 们 倒 并 不 是 很 在 意 于 “ 头 街 ”故 事 来 源 的真 实 } j 石 性 , 我 们 在 意 的是 ,作 为经 历 泉 州 古 城 “ 方 第 一 大 港 ”从 繁 东 华 到 落 寞 千年 的 见 证 者 ,它 小 曾 想 到 的 是 ,如 今 , 当行 政 中心
期 f ,施 能泉 等 市 人 人 代 表提 L了 迁 建 市 级 行 政 中 心 的 建 议 。剑 了2 0 B J { 】 03
维普资讯
着 的 经 历 几 番 年 岁 的 ^厝 ,从 记 者 眼 前 这 条 儿 个 世 纪 轮 的 石 头 街 , 记者 仿 佛 瞥 见 年 刺 桐 古 城 旧 影 , 看 到 了 剌 桐 港 往 昔 的 繁 华 :密 密 麻 麻 的 码 头 向船 人 求 人 往 , 在 人 声 鼎 沸 的 吆 喝 声 中 , 各 种 肤 色 的人 们 在 比 划 着 交 易 。在 这 个 午 后 , 在慵 懒 的 阳 )下 , 记者走 在狭 窄 的石头 街上 ,仿 佛是 在走 一个 干午 轮 同梦境 。 匕 东海 的 石 头街 是 海 卜丝 绸 之 路 通 商 的必 经 之 路 , 石 头街 位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泉州地理复习提纲(最新)

泉州地理复习资料(最新)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
(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
(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
(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
(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
(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
(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812.85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
(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
(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4、读“泉州市地形图”(泉州地理第20页)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
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海拔不低于500米,主峰海拔为1856米;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海拔在400米-600米之间,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西部、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泉州湾跨海大桥

泉州湾跨海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位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
泉州湾跨海大桥是起止于晋江和惠安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26.699公里,是福建省目前最长的桥梁。
泉州湾跨海大桥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的重要一环,跨海大桥建成后,从晋江、石狮到惠安、泉港将更加方便,可节约时间对完善海西高速公路网络、加强泉州市各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泉州海湾型城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年7月9日,福建泉州湾跨海大桥完全合龙。
2015年5月中旬,据泉州市交通委的消息,泉州湾大桥定于5月12日中午12时正式通车运营。
大桥让桥南到桥北的距离从27公里缩短到7公里,驱车跨泉州湾只需短短8分钟。
建筑结构泉州湾跨海大桥又称泉州环城高速公路三期,起自晋江市南塘村,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二期晋江至石狮段,于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惠安秀涂,止于惠安塔埔,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一期南安至惠安段,路线全线约26.699公里,跨海大桥长约12.451公里,两岸接线长约14.70公里,全线设置分离式立交2座。
设置通道8处,天桥1座。
泉州湾跨海大桥起于晋江南塘,与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段相接,在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东园镇秀涂村、张坂镇,终于螺阳镇塔埔,与环城高速一期南惠高速公路相接。
建成后,飞跃泉州湾只需8分钟。
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段采用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41米;其余路段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
全线共设蚶江、秀涂、张坂、塔埔四处互通式立交,计划建设工期4年。
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泉州市湾跨海大桥和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将泉州湾连成一个完整的”环”,环城高速将全线贯通。
由宋元时的刺桐大港到未来的环泉州湾新城,泉州一步步发展壮大。
我们以四个时期的”城圈”为脉络,梳理她的发展历程,并讲述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桥建设2009年12月31日上午,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安县东园镇秀涂村隆重举行泉州湾跨海大桥奠基仪式。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

Journa l of Fujia n Fina nce a nd Acc ounting Administrator Colle ge N0.1,2011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杨强1,王知桂21(1.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有赖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坚实,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因素的制约。
为此,福建省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软环境等。
关键词:海西经济;闽江口城市群;厦门湾城市群;泉州湾城市群;发展定位;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299.2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84(2011)01-0001-04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城市群也已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
2008年4月,建设部正式批复了《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该《规划》按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两大要求,围绕福建省建设现代化强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以优化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区域统筹,明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 FA)正式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
晋江与泉州市的关系

现今,泉州是福建省的一 个地级市,下辖鲤城区、 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 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德化县、晋江市、南安市 和石狮市。 晋江市在地理位置上与泉 州市区相邻,位于环泉州 湾核心区。
古晋江县是大泉州地区家族的 长房,因为先天条件较好并依 靠自身努力,发展得最好,也 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泉州市区 是长子,继承了泉州文明的精 华部分,但面积小发展空间相 对有限; 晋江是次子,和老三惠安、老 四石狮都发展得很好;最近几 年晋江发展势头尤其良好,为 自己也为家族挣得了很好的名 声。
晋江市和泉州市的关系:交通
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 点。(解放后曾设晋江地区,压到了
泉州这个地名之上,泉州变成只限于鲤 城区一地,再到1985年,整个地区又改 为泉州地级市,所以说,除了解放后到 85年时间泉州这个区域曾经用晋江地区 的名字并且和现在的泉州市是一个地方 两个名字以外,都用泉州这个名字。现 代人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泉州而不 会说成是晋江,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县域经济只能成为过去过去知道吗???现在是城市经济未来也是,县域经济就是乡镇经 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向城市化,经济发达地,要将乡镇转化为城市相对会容易些, 加之人口密集,这个转化比较容易,晋江作为县一级,土地人口都会有极限,再怎么发展 也会有许多短板,就普通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相比都非常劣势,政治政策都非 常有限!晋江作为泉州一部分,改区是非常必要的,旧时晋江的名声当然包括泉州市区, 老华侨叫泉州市区还是晋江县包括洛江,泉州以前是个府本身是没有辖地。
晋江市和泉州市的关系:经济实力 古代晋江县最繁华的地方、最 重要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鲤城区 (在泉州市区)。
历 史
现 状
泉州市在经济上实力不如晋江市。其主 要的经济名声主要是靠晋江、石狮、南 安撑起来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北上广深和各 个特区城市、省会城市,总体的经济发 展,其实更多的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的 竞争,所以相当长时间以来百强县的排 名是很有分量的,晋江市和石狮市也因 为发展得很好而声名鹊起,经济问题甚 至超出泉州市区不少,也因此泉州由于 市区面积小、经济总量低总是被晋江人 称为“小泉州”并且而蔑视之,所以后 来泉州实在没办法,只好从惠安下手, 先划出个泉港区,再割出个台投区,来 扩大自身的发展潜力。 晋江人均GDP相当于泉州全市水平 (7.8万)。 泉州市区人均GDP高于泉州全市水平 (8.7万),单位面积GDP比晋江和石 狮都低(1.5)。
泉州城市定位.ppt

整合区域品牌
泉州区域品牌众多,政府可以把所有品牌集聚在一起建立一个办公大厦,形成独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既可以吸引投资,也能创造旅游资源,又能加强当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还能提高城市的影响力。
改善教育和文化建设
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将泉州师范学院转变为泉州大学成为城市标志性大学。 在东海区创建以南音、南戏、梨园、高甲戏以及各县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歌剧院。 每年定期举办文明周、文明月评比出文明模范。 利用泉州电视台,每天定期播出一档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现状: 市区过小,道路狭窄常年翻修导致交通堵塞且道路质量低下,空气质量差等等…. 改善: 进一步扩大市区的面积。(中心市区,晋江、石狮、惠安、南安进行统一规划) 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次性修成修好在此同时抓好限摩限电等交通举措。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倡导绿色出行并且组织植树造林等公益性事业。
建设功能强大 辐射范围广的港口
ADD CONTENTS
吸引更多投资者、 人才、旅游者
ADD CONTENTS
推动城市品牌 化产业集群发展 壮大
ADD CONTENTS
提升泉州城市 竞争力 和综合实力
ADD CONTENTS
政府推销能力差,城市关注度低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
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
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有限,不利于大型工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结构化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O 机会
泉州深厚 的文化底蕴, 对外界有吸引力
市政府搬迁东海, 新的市中心 发展潜力巨大
目录
泉州简介
1
SWOT分析
2
泉州品牌定位
3
基于环湾城市规划的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

第30卷第6期2012年11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0No.6Nov.2012基于环湾城市规划的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郑伟民,杨诗源(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得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标志着泉州中心城市将从滨江城市向环湾城市发展.文章分析了环泉州湾城市群发展态势和泉州环湾城市规划概况,探讨了国内外不同城市同城化管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的八项对策措施.关键词:环湾城市;同城化;中心城区;规划区;环泉州湾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2)06-0053-05 2010年3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得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标志着泉州城市将从滨江城市向环湾城市发展,迈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环泉州湾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把规划思想、建设意志、工作力量向环湾集聚,淡化行政区划的界限,强化区域内空间的规划协调和管理,整合环湾城市在产业、技术、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条件,充分利用区域内城市化程度高、工业聚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互补性强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建立泉州环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的长效机制,为推进泉州环湾城市规划区整合奠定扎实基础,把泉州建成现代化海湾型城市.1 环泉州湾城市群与泉州环湾城市规划1.1 环泉州湾城市群发展态势泉州市现状城镇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市,即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泉港区;第二层次为次中心城市和山区县城,即晋江、石狮、南安市区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县城;第三层次为各类小城镇,包括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周围城镇.现环泉州湾区域已形成环泉州湾城市群,主要由泉州城区(鲤城、丰泽、洛江区)、石狮城区、晋江城区、南安城区和惠安城区组成.据统计,2011年环泉州湾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已达222.3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247.9km2(表1).其中,泉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0km2,为环泉州湾城市群核心城区.石狮城区、南安城区和惠安城区距泉州中心城区的距离均在23~25km,晋江城区距泉州中心城区仅12km.随着实施扩大泉州中心城区发展战略,晋江、石狮、南安和惠安城区拓展空间朝着往泉州中心城区靠,往泉州湾靠.环泉州湾城市群已形成朝着泉州、晋江、石狮、南安和惠安五城区连绵发展的趋势,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已初具雏形.表1 环泉州湾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统计(2010年)[1]泉州中心城区晋江城区石狮城区南安城区惠安城区常住人口/万人114.0 39.7 29.1 22.8 16.7建成区面积/km2 150.0 34.0 19.9 22.5 21.51.2 泉州环湾城市规划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中提出泉州城市空间发展分成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规划区空间结构两个层面:(1)构建“一湾四区、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湾”: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环;“四区”:以晋江、洛阳江为自然分割,形成中心片区、江南片区、*收稿日期:2012-08-10作者简介:郑伟民(1956—),男,福建泉州人,教授,硕导,从事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校服务海西重点项目(A104)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功能区;“多组团”:形成12个组团,含中心组团、东海、城东双阳、北峰丰州、江南池店、洛秀张坂、仙石西滨、蚶江祥芝、河市马甲、黄塘、崇武山霞和磁灶,总面积约980km2.(2)构建“一湾两翼三带”的规划区城镇空间结构.“一湾”:环泉州湾核心区,主要包括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两翼”:北翼湄洲湾南岸区域(泉港和惠安)和南翼环围头湾区域(安海水头组合);“三带”:战略提升带———依托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等,连接主要集中建设的组团,作为培育区域服务职能的空间载体,战略预留带———形成居住、旅游功能发展带,同时作为城市远景拓展的主要空间,战略辐射带———利用泉三高速公路和其他快速路等,形成面向内陆山区的辐射带动发展带.未来进一步发挥对西部山区,乃至内陆省、市、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区总面积约2 980km2.2 不同城市同城化管治的创新实践2.1 同城化的内涵同城化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3].同城化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管治方式,初期表现为一种城市间合作型管治方式,或者说是城市联盟管治方式[4],其目的是谋求共同发展的红利,其特点包括政府主导、合作大于竞争或者合作竞争同等重要、渐进推动等,后期将表现为统一的大都市区的管治方式.与同城化现象比较相关的是城市-体化现象,两者的区别是同城化比城市一体化更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2 国外同城化管治创新实践英国Ivan Turok等学者曾对空间相邻的格拉斯哥和爱丁堡的一体化进行研究,认为城市一体化来源于经济发展,并且城市-体化和区域竞争力、当地政府的管治方式三者密切相关[5].日本为了加速推进大东京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进程,成立了首都圈整备委员会、大城市群整备局等机构,并先后制定了《首都圈整治法》、《首都圈市区开发地区政治法》、《首都圈近郊绿化地带保护法》等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同城化技术能和和区域的健康发展[6].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都市圈建设成功的范例之一.1960年,荷兰为了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该国先后规划了15座新城,其中13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兰塔斯德地区最终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城市体系健全、城市间具备有机的分工和协作关系的都市圈[7].2.3 国内同城化管治创新实践目前,国内对城市同城化管治的创新实践主要围绕两个方面:(1)通过行政区划兼并实现的城市优化发展,2000年6月广州市对南部的番禹市和北部的花都市进行了行政区划兼并,为广州城市重心的南移扫清了障碍;杭州市于2001年4月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行政力量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为萧山区和余杭区,使杭州市从“城区型”城市转变为“区域型”城市.(2)从城市群体的角度研究城市间的一体化,国内一部分学者如邢铭对沈抚同城化建设的思考[8]、黄英婉对沈抚同城化的建议[9]、卢丹对沈抚房地产业同城化的设想[10],以及郑汴、广佛、珠海澳门、合淮同城化管理[11-12]等,并提出了一些一体化措施,如电信同城、金融同城结算、城际公交车开通、广播电视同城化等.另一部分学者从城市整合、区域管治等角度研究城市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特征和模式.3 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对策措施3.1 制定环湾城市群同城化管理条例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成为约束规划建设的刚性条文,规划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应严格按照该规划执行.泉州市政府《泉州市城市规划区规划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在泉州环湾城市建设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必须坚持统一管控,实现“一张图纸管到底”,特别是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及部分划入泉州中心城区980km2范围的乡镇,要重视上位规划对下位规划的约束性,及时对接、及时跟进;必须坚持项目带动;必须坚持对接衔接.今后,泉州环湾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各县市区组织编制的控制性详规、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规、重点建设及跨行政区划的“管、线、路”等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强制性内容的调整,都要上报泉州市政府,由市政府组织规划论证并进行审查、审批.4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3.2 建立环湾城市群同城化政府协调机构“协调”是区域管治理念在实践操作上最为重要的环节和最主要的手段.(1)在制度安排上,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组织机构,主要途径是加强政府协调组织建设,建议成立“泉州环湾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泉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惠安、晋江、石狮、南安区(县、市)政府领导主要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以协议框架形式推动环湾城市的规划建设;(2)赋予相应机构从相应的行政调控、规划调控等权力,负责统筹“区域战略空间资源”的布局建设: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制订中心城区与环湾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的具体策略;制定《泉州市城市规划区规划管理规定》等有关的方针、政策,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3)建立环湾城市群政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赋予部分规划、监督、执行权,由环湾城市群各市(县)政府或职能部门轮流主持.协调会议制度包括市长和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其主要任务是: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解决中心城区和规划区“同城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中心城区和环湾城市群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管制;同时,在科学决策层面,还可组建相关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中心城区和环湾城市群共同关心的课题联合进行科研[13].3.3 优化环湾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立足于建设海西现代中心城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极化中心城区在泉州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形成城市中心区—城市副中心—城市组团的城市结构,实施聚焦环泉州湾中心城区的空间优化战略.围绕构建环泉州湾城市框架的目标,促进泉州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空间由原有多中心网络型结构,向“中心-组团”的大都市形态转换,形成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极化泉州中心城区中心地位,使惠安、南安、晋江和石狮四县(市)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心向泉州中心城区靠拢,项目向泉州中心城区集中,资源向泉州中心城区集聚.3.4 完善环湾城市群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泉州环湾城市群的城际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和执行环湾城市群同城化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重大跨市(县、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时序等安排,协调解决跨县级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性问题.3.4.1 以交通、公交的“同城化”为突破口,构建泉州环湾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在泉州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同城化的道路系统和标示,协调和统一交通管理,推进中心城区与环湾城市群各市(县)的同城化发展.围绕强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功能与环湾城市群通道联系,构建环湾中心城区交通骨架,建成泉州湾跨海大桥、泉州火车站站前大桥、田安大桥、东海隧道等工程,启动金屿大桥、东海-百崎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完善环湾主干路系统.高标准建设环城高速与中心城区、台商投资区、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等城区相联系的连接线工程,加快推进“一重环湾”、“二重环湾”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加强泉州高铁站与江南、城东和东海组团以及晋江、石狮的联系.加快中心城区内环路立交化改造,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城市轻轨一号线建设[14].结合海西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打造环湾城市群城镇之间快速轨道交通.3.4.2 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构建环泉州湾城市公交体系 (1)积极推进泉州城市规划区城际客运线路公交化运作,开通环泉州湾大公交线路.根据交通客流现状和流动规律,推进中心城区至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等规划区县(市)城区的公交线路,形成服务环湾城市组团的快速公交线网骨架.泉州环湾城市规划区内的各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应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由相关县(市)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实施;(2)交通运输集团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明确公交行业管理体制,整合交通资源.中心城区范围内公交“同城化”的管理职能,统一归口泉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同时,改革公交投入运营机制,探索“建设与运营分离”的新模式,实施公交场站、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分开,政府负责公交基础设施(场站、公交通道等)的规划、建设,设施建成后交由交通运输集团公司运营管理.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反应,泉州中心城区在取消晋江、石狮出租车异地经营限制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南安、惠安、泉港出租车异地经营限制,推进规划区出租车运营的同城化;(3)结合中心城区道路资源的现状,设置公交专用道,以一条公交快速干线为主线,若干条普通公交作为支线补充的线网系统;(4)布局建设城市快速公交干线,为将来城市轨道建设预留空间和培养客流,并作为城市轨道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系统,构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利用轨道一号线线位走廊、南北江滨路和沿海大通道等跨区域通道规划设置快速公交主干线,构建“十”字型的快速公交主干骨架;(5)设立公交车辆更新改造专项补贴.制定公交发展扶持政策,落实财政补贴,按55 第6期郑伟民,等:基于环湾城市规划的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 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便民优先”的原则,加大车辆的维修和保养,确保所有更新车辆达到国内先进排放标准,明确财政补贴范围,建立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3.4.3 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体系 推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新院区、泉州市医疗中心(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市中医院江南分院等卫生医疗设施建设,构建环湾城市医疗设施体系.加快东海组团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泉州科技馆、泉州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整合泉州环湾区域城市体育设施功能,向专业化与大型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快泉州城东学园、东海学园建设,推进泉州七中江南分校、泉州实验小学洛江分校等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完善环泉州湾城市基础教育设施体系;推进城市管网建设,着手组建中心城市地下管网营运管理公司,统筹规划和安排城市道路开挖工程.3.4.4 完善资源与能源支撑体系 (1)落实土地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四个集中”,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外走马埭围垦工程,增强土地资源储备能力;(2)组织划定水(环境)功能区,实行水(环境)功能区管理.成立晋江流域水资源配置调度中心,宏观指导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统一分配、调度规划;加强桃源水库等东、西溪上游备用应急水源建设,完善龙门滩引水扩建工程(碧坑水库);(3)加快220千伏南安邦吟变电站、洛江田边变电站等项目建设,推进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努力实现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新突破,基本形成多电源、大电网、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供电体系;(4)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探索建立合理水价体系;逐步实现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同网同价和警务救助联动.3.4.5 完善防洪抗灾和社会安全体系. 重点加强防洪排涝工程、蓄水工程、洪水预警、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灾害性天气预警、渔港(避风港)、农林畜水产疫病防治、防震、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网.3.5 构建环湾城市个人服务体系(1)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个人流动的风险,是促进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异地共享;(2)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些资源既要保证人才自身进修的需要,也要满足其子女的教育需要;(3)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形成科学的户籍制度,为环湾城市中心城区人口流动创造条件;(4)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实现泉州环湾城市内部医疗资源的共享,确实为个人异地工作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推行电子化病历,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减少个人医疗成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个人流动的生活成本;(5)实现泉州规划中心城区社会待遇一体化.在买房子、车子办理相关手续上消除城间歧视,享受同城待遇.规划中心城区居民的子女入学、上学、考学、入伍、谋职、就业一律享受同城待遇等.逐步实施社保和医保标准统一,逐步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一致.3.6 推进环湾城市职能转换与结构优化(1)明确政府定位,把政府职能转换到促进环湾城市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上来.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各司其职.政府要把精力集中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上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根据环湾城市经济功能区布局和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改革现有财政收支体制,完善政府考核奖惩制度.环湾城市群各市(县)政府应转变发展方式,只要是实现了发展,或者说为环湾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即使在本市(县)内的具体发展行为没有赚到钱,也能获得其他市(县)的补偿以及上一级政府的划拨.对于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从这一方面着力.3.7 实施环湾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动泉州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湾城市群行政区划的调整和管理改革,适应产业集聚、产业链协作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使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重合.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在对业已形成的经济分区及其内部经济结构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行政区划调整的时机和节奏,抓紧对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定并重新设定区域行政建制,早日建立一个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空间规划设想基本吻合的行政区划框架.抓紧研究制定泉州环湾城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一定时期财政、编制等不受影响的过渡办法,扎实稳妥地推进泉州中心城区的同城化管理,增强泉州市级政府对环湾中心城区的统筹协调能力.(1)近年内完成泉州环湾城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把惠安县紫山、黄塘、洛阳、东园、张坂、百崎、山霞、崇武8镇,南安市丰州、霞美2镇,晋江市池店、紫帽、磁灶、西滨3镇,陈埭镇部分区域,石狮市蚶江、祥芝2镇划归泉州环湾城市中心城区;(2)调整现有泉州中心市区行政区划,现有泉州中心市区设区管辖空间狭小,6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人口较少,经济社会发展受限较大,建议调整现有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区的行政区划,依据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泉州中心城区的中心片区为新鲤城区辖区,新洛江区辖惠安县紫山、黄塘、洛阳、东园、张坂、百崎、山霞、崇武8镇,即泉州城市中心城区东部片区,以原洛江区政府人员为主组建新洛江区政府;设江南区辖中心城区江南片区和南部片区,辖原鲤城区江南、浮桥2镇,晋江市池店、紫帽、磁灶、西滨3镇,陈埭镇部分区域,石狮市蚶江、祥芝2镇,南安市霞美镇,以原丰泽区政府人员为主组建江南区政府;(3)中期推进泉州环湾城市群撤县市建区,调整行政区划,撤惠安县设惠安区(不含泉州中心城区东部片区,即新洛江区),撤晋江市设置晋江区,并把江南区西滨镇、陈埭镇部分区域重新划归晋江区,撤石狮市设石狮区,并把江南区的蚶江、祥芝镇划归石狮区;以环安海湾区域设立安平区,辖晋江市内坑、安海、东石3镇,南安市的官桥、水头、石井3镇;以南安城区及周围区域设立武荣区,辖南安市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7镇;南安市政府驻地迁至梅山镇.3.8 增强泉州环湾城市意识泉州环湾城市群各级政府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要有泉州环湾城市意识,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要有意识地往中心城市靠拢,往环泉州湾中心城区靠拢;在具体建设中,要围绕实现环泉州湾中心城区的同城化目标,逐步推动规划统筹、交通服务对接、产业协作、环境共治、基础设施与教育民生事业共建共享.要大力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障碍,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人口流动,使泉州环湾城市经济更具活力.随着环泉州湾城市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泉州中心城区和规划区的广大市民群众,逐渐对此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等同起来对待.参考文献:[1]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 王朝晖.泉州城市总体规划最新修编成果出炉[N].泉州晚报,2009-11-12(3).[3] 赵英魁,张建军,王丽丹,等.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3):85-88.[4] 刘克华,陈仲光.区域管治的新探索:厦泉漳城市联盟规划战略[J].经济地理,2005,25(6):843-846.[5] BODDY Martin,PARKINSON Michael,TUROK Ivan,et al.City matters-competitiveness,cohesion and urban governance[M].Bristol:Policy Press,2004.[6] 王明友,姜林.基于经济理论层面上的“同城化”建设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30):304-305.[7] 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8):89-91.[8] 邢名.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7,31(10):52-56.[9] 黄英婉,王明友.沈阳、抚顺、铁岭“同城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0):75-76.[10] 卢丹.沈阳、抚顺房地产业同城化的设想[J].建筑设计管理,2008(2):22-23.[11] 梅伟霞.广佛同城化面临的难点和障碍分析[J].长三角,2009(5):67-68.[12]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澳关系研究”课题组.试论珠澳同城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4):37-42.[13] 王朝晖.泉州城市总体规划最新修编成果出炉[N].泉州晚报,2009-11-12(3).[14]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更高标准加快环湾城市建设[N].规划通讯,2011-08-12(6).Governance of Integration of Cities GroupAround Quanzhou Bay Based on Urban Plannig for BayZHENG Wei-min,YANG Shi-yuan(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2000,China)Abstract:Master City Plan of Quanzhou from 2010to 2030was approved of implementation by FujianProvincial Government,which mark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City has changed from theriverside city model into the“City around Bay”.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agglomeration around Quanzhou bay,and planning overview of“City around Bay”,and discusses thepractice of city governance in different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on this basis,the paper proposes eightcountermeasures to complement the governance of integration of city group around Quanzhou bay.Key words:integration of neighboring cities;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bay;center city;planning area;cities around the Quanzhou bay75 第6期郑伟民,等:基于环湾城市规划的环泉州湾城市群同城化管治 。
海西城市群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

海 西城 市群人才 资源 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 —
基 于 区域 经济 发展 视 角
杨 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江夏学院 工商管理系, 福建
摘
福州 30 0 ) 5 18
要: 以经济增 长理论为基础 , 讨人才 资源对 于区域 经济增长 的贡献 , 对海 西城 市群人 才资源管理现状 进 探 并
行分析 , 出现有人 才资源开发模 式中存在 的一些弊端 , 找 构建海西城 市群建设人 才 资源 管理 创新机制 , 最后提 出
二、 海西城市群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 问题
海西城市群范 围涉及 台湾海峡西岸 , 包括福建全境 , 浙 南 的温州等 , 江西 的赣州 等 , 广东 的汕 头、 州等 。本文 将 潮 海西城市群研究范 围确定 为包 括以福州 为中心 的闽江 口城
市群 、 以厦门为中心的九龙 江 口城市群 和 以泉州 为 中心的
泉州湾城市群 , 以周 边省 份 临近城市 为辐射 区域 , 因此 , 研 究样本主要采用《 福建 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 数据。 ( ) 一 人才资源知识结构偏低 海西城 市 群 目前人 才 资 源知 识 结 构偏 低 。据统 计 , 21 0 0年福 建全省具有 大学 ( 大专 以上 ) 指 文化程 度 的人 口 为 3 84 0 .7万人 , 有 高 中 ( 中专 ) 化 程 度 的人 口为 具 含 文
第3 l卷 第 1 0期
2 1年 1 1 0 0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 13 , o 1 o. 1 N .0 Oe . 0 l t2 1
y J u n lo a a i e st o r a fXil g Un v r i
泉州编辑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

泉州编辑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
是国家级金融改革实验区之一、福建省民营经济改革实验区。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国重要的规模以上亿吨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目录1简介2历史沿革3地理环境3.1 地理3.2 气候4资源4.1 矿产4.2 海洋4.3 水利4.4 森林4.5 生物5行政区划6交通6.1 航空6.2 公路6.3 铁路6.4 海运7人口7.1 数量7.2 民族8社会8.1 医疗卫生8.2 宗教状况8.3 友好城市9政治10经济10.1 概述10.2 建设10.3 城市建设10.4 品牌建设11文化艺术11.1 历史文化11.2 民俗文化11.3 宗教文化11.4 文物保护11.5 泉州之最11.6 城市标志12教育12.1 高等教育12.2 中职教育13旅游13.1 名胜古迹13.2 特色美食14著名人物15城市荣誉1简介泉州美图(25张)泉州北接省会福州和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宝岛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经济空间的整合发展李永春1黄世清 2(1泉州师范学院资环分院泉州 362000)(2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362000)摘要:文章运用世界城市体系理论深入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提出了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经济空间与资源全方位整合的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整合发展;The Conformity Development of Stratagem Status and Economic Space on Central City of Quanzhou BayLi Yong-chun( Dept.of Geog.,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 )Huang Shi-qing(Department Urban Planing of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system theory of world city, the feasibility and imminence of development stratagem for larger Quanzhou were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were expatiaed and the idea that the implement of larger Quanzhou stratagem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formity of central city,economic space and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t.Key word:Quanzhou bay; economic zoneof were shore of Taiwan straits; central city;conformity development.进入21世纪,人类正面临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崭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文明城市化的趋势越加突出。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与现代创新的主要空间,尤其是作为地域空间核心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的组织、集聚、辐射扩散及传输作用愈加凸现。
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已经完成,规划将泉州湾城市群定位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制造业基地。
区域地位的跃升为泉州带来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要真正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泉州,必须基于整合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泉州快速做大、做强。
1.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经济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也称为首位城市,它在经济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地域空间核心多以工业为主要内容,附属有商贸、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内容。
中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对生产要素集聚、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辐射扩散和传输作用。
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对区域内商品、资金、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流与集散,对区域知识创新的技术、工艺、管理、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与扩散。
因此,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者经济活动的指挥中心、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调节中心和区域经济联系(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保障中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1 经济空间的核心组织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只是不同等级地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它与周围地域有着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中心城市最大的特征是经济实力明显地高于周围地域,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的双重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组织作用,保证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和促进外围地域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重要。
中心城市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拥有全球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居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地位的城市,也是信息网络调控的重要节点。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明显。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的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管理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
1.2 经济要素的集聚作用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分布的基本趋势。
一个地理空间内,多种经济部门和成分在经济势能与行政管治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导致经济功能与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如外围区域的人口、科技人才向城市集聚,使城市得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外围区域的农矿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向城市的集聚,这些产品供应城市消费并带动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税收、居民储蓄等金融流通渠道源源不断地向中心城市汇聚,使中心城市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强化,统领区域经济的实力不断提升。
有关研究认为:城市的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时,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达到最佳。
此时,中心城市就会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
1.3 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佛郎索瓦.佩鲁(F.Perroux)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成为当然的区域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与辐射扩散作用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其辐射作用并不明显。
只有当中心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能力才会明显增强。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空间效应表现为城市化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对外围地区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的专业化与协作、专业化与地区分工等横向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经济能力以及科技文教事业向外辐射扩散作用的地域范围也会不断扩展。
1.4 生产要素的传输配置作用中心城市都是不同等级经济地域的交通中心或交通枢纽,处于交通网络的节点上。
因此,中心城市又是地域空间结构的中枢。
区域生产要素的集聚与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通过水陆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通讯线路和输电线路,在区域内外实现全方位、高速的传输和转移。
中心城市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使生产要素、能源、原材料、工农业产品、资金和信息流动加速,从而使地域内各个空间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限制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传输作用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越大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廉,也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与带动,也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城镇体系整体的辐射与影响。
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接受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1.5 中心城市与产业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区域产业活动中,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会带来成本的节约,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聚集经济效益”或“外部经济效益”。
因为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需要大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之配套,一个企业产出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投入的原料,从而两个企业之间形成生产环节上的联系,专业术语称为“产品链、产业链”。
家用电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就需要大量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邻近或聚集,不仅为企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供应提供保障和可能,而且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形成制造业产品的规模经济。
(图1 )这种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是中心城市产生聚集空间效应的重要原因。
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着强化所在地区的中间产品市场规模经济的作用。
这种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又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地区企业或产业集聚趋势和产业链延伸,以至依托中心城市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状况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十分迅速。
截止2000 图1.规模经济示意图年底,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86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8个)的12.87%,经济总量(GDP)却占到同期全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二强(36006.5亿元)。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区域。
这些区域的首位城市,基本形成了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区域经济高效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高速起飞的平台,将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起飞的三台巨型发动机。
2.中心城市——泉州湾城市群的新定位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这一定位基本表述了泉州的城市主要功能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在新的形势和发展条件下,泉州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如泉港区的优势突现,福建铁路网与国家大动脉的衔接,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等,泉州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功能的定位产生了新的冲击。
1.1 泉州湾城市群的区域角色定位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这个区域角色定位是福建全省发展赋予泉州的历史使命。
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行政中心,而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对外经济窗口城市,泉州则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属于福建省“三个通道”战略的第一层面。
它将通过与福厦两地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发挥在海峡西岸繁荣带内承启南北、辐射内陆腹地的作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从海峡经济圈的大区域范围内看,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具有密切与台湾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开展两岸的双向交流以及接受台湾产业与资金转移的桥头堡作用。
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更大区域来看,泉州地位的提升使福(福州)、厦(厦门)、泉(泉州)为主要核心的城市群的框架更加清晰,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的格局;实现国家生产力更合理的布局、全面实施均衡发展的战略等均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