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二首》课件(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二首》课件(共51张PPT)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重点词语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2】漏断: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孤鸿:孤单的鸿雁。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整体感知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赏析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 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 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 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 品质特点?
整体感知
5.阅读书中提示,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
【1】写作背景:初到黄州。 【2】词作内容:所见所感。 【3】意象意境:寂寞清冷。 【4】作者情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5】写作手法:托物写怀。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 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 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 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 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枝、沙洲。
3.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 词语来描绘它们?
月——缺,桐——疏,漏——断, 人——幽,鸿——孤,枝——寒,沙洲—— 冷。
整体感知
4.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 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32张PPT)
• 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
浮云——“浮云游子意”
天空中的一抹浮云, 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 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 东。
送别诗的其他意象——杨柳
•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 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 的一个意象。
•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 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 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 人常折柳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送别诗中的多种意象.mp4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如果你是一位小小插画家,让你为这首 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涂上 什么颜色?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圈点批注: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把你的小小设计描述出来,可 配以一图或多图】
绵绵情致,似水流长
——《送友人》
• 自由朗诵诗歌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讲究轻重舒缓、抑扬顿 挫)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重点字词:班马 ◇诗歌内容 ◇学而知困(答疑解惑)
送别诗的其他意象——酒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 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 将要分别,怎能少了酒这 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
无论是得意与否,还是 离愁别绪,亦或是对酒当 歌一醉方休,都借酒表达 出了不忍之情、不舍之谊!
送别诗的其他意象——酒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 二甫》:“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
李白运用“蓬”的意象,着一
“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 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情意深挚 感人。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比喻友人
比喻难舍之情 比喻诗人自己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①比喻、对偶,情景交融,②“浮云 ”比喻游子(友人)行踪不定,“落 日”比喻自己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的 难舍之情,③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 情及对友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纵然不舍 潇洒挥别 豁达乐观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诗人在长安送朋友去蜀州时的情景,表达了诗 人对即将赴任友人的鼓励和劝勉。 B.李白创作五言绝句的《送友人》巧妙地运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友人 ,表现了诗人对好友深情的关怀。 C.《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姿态,下片着重 写美化的精神品格,由内而外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质高洁的动人形象。 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盛世出仕建功立业的心志;在 写景上则于大处落笔,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甲诗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B.乙诗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 ”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C.乙诗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 手。 D.两首送别诗都写得情深意切,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 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自 己即将远行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修饰,准确而生动的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 依,行迹不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手啊,表达了 诗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

【公开课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卜算子 咏梅 》课件(共34张PPT)

【公开课课件】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卜算子 咏梅 》课件(共34张PPT)

“碾” 将东西压碎、压平,
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
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
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描绘出梅花
的图景。
5、为什么陆游笔下的梅花那么寂寞愁苦呢?
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 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 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 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 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 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 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 被黜免。秦桧黜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 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 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 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零落成泥碾作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 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 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意象
驿外 断桥 野梅 黄昏 风雨
感受
荒凉 破败
孤独 寂寞 惆怅 萧瑟 凄凉 惨淡
烘托愁
拟人
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孤傲高洁、独立不依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矢志不渝、坚守正义
4、下片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 “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 咏梅》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 咏梅》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 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 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 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 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 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 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 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
Hale Waihona Puke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遭受
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愁苦 无依,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苦]苦苦,极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 权。 [一任]任凭。一,副词,全,完 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梅花本无意苦苦争权,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
毫不在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卜 算 子

咏游 梅
歌颂梅花
词牌名 题目
新课导入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梅花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 勤奋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抓住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梅花抒发 的情感及其艺术手法。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指荒僻之地。驿, 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 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
残破的桥。
无人过问。
遭受。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任凭。
普通的花卉, 此处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轧碎。
驿站外的断桥边, 梅花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 她孤自愁思, 又遭到风雨摧残。梅花开在百花之先, 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 任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 清香却如故。




弯曲的小路。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寺院。
幽静的处所。
僧侣的住房。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 敲钟开始, 敲磬停歇。
课外古诗词诵读
R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课题总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 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 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 骤然飞起, 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 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课 外 古 诗 词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 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 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理解诗歌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 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 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 荒冷的沙洲。
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接下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孤鸿 的形象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 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赏析
下片抒情,主要赞美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它的第一种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 冬孤傲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第二种美德是 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是香气依旧。 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 他以群花喻指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虽 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
“清晨”“古寺”两词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 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古寺”“高 林”“清晨”“初日”这四个意象时空并驭,共同营造了 清幽的禅境:旭日初升,光照古木,古寺掩映,心旷神怡。 动词“入”“照”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深”字 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4.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句是从什么 角度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1)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2)运用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以“钟磬”的 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表现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 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歌主旨
? 悟诗情
本诗是一首题壁诗,描写了清晨破山寺寺 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时的 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思路导图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隐寄 逸情 之山 情水

1、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深”即“幽深”,生动形象写出了禅院中花木 繁盛、幽深安静的环境。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炼字的角度赏 “悦”“空”的妙处。
悦”即“使……愉悦”,“空”即“使……空”,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 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悦” “空”两字,表现 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朗读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 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雅致,语言婉丽, 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浣溪 沙》、《蝶恋花》、《踏莎行》等多首,其中 《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浣溪沙
huàn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 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 径独徘徊。

小组讨论
1、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着重写今日的伤感、被誉为“千古 奇偶”的句子是哪句? 3、请概括本词的主旨。
1、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了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 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 流逝 的无限惆怅。 下阕:抒情,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 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páihuái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 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 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 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有关词的知识:
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 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 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 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 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 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七岁能文,被誉 为神童,十四岁进京参试,与千余进士一起参考。 颇受真宗赏识为好贤,范仲淹、韩琦、孔道府、 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加以赏析
早晨的太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 的树林。
首联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时间,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 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 扬的情绪。“古寺”“高林” 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 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寿阳曲.烟寺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 元曲作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座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的意境有 异曲同工之妙。开头三句,作者用了“寒”“古”“细”“清”等形容词,极力渲染古寺清幽 宁静的氛围。“寒烟柳”,先是写空中之景,缕缕寒烟缭绕在古寺上空。“古”与“清”体现 了这座古寺的幽深与清静。紧接着写佛人离去,寺内一片寂静。这三句从正面层层对古寺宁静 的氛围作了描绘。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古寺的清幽,倒不是钟声 太响,而是古寺太静。总之,全曲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
理解型默写
5、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 6、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 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 7、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悦情悦心,读一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 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 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 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 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 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 处落脚,写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 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写出了游 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 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 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3、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1】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 情; 【2】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 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送别诗的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 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 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 满感伤情调。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 音调爽朗。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 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 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 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 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 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 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 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 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 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 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此外,“寒蝉”、 “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 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全词分为上下两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缺)月、 ( 疏) 桐、漏( 断) 、 ( 幽)人、 ( 孤) 鸿、 ( 寒)枝、沙洲 ( 冷)
一二句营造了寂寞清冷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思乡、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思乡、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游子思乡怀亲的愁苦 “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善书,“宋四
家”之一。
-----旷世奇才的孤独人生
1.寻孤独之因
1.寻孤独之因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 政见不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以莫须 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入狱一百多天,而且案件牵连甚广,苏 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中自度必死, 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这首《卜 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 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 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此词苏轼以“幽人 ”自称,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这种处境与 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鸿雁何其相似!
派打击他,大家都孤立他,创作本词
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作者艰难政治处境和严酷的政治打击
2、词的下阙抒情 , 赞美梅花的品格精神 ,请结合具体句子进行 赏析。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梅花即词人, 群芳便是当权的投降派(主和派)
——赞美梅花 与世无争,不慕虚荣 的品质。 ——表现了词人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 的品格, 孤高傲世、坚贞自守、独立不倚的傲骨。
倍受摧残排挤虐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主旨句,以梅自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堂练习
1、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对朋友 漂泊生涯深切关怀的诗句是: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李白在《送友人》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表 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设喻的诗句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作离别之声,衬托离 情别绪的诗句是: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你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徐徐落日就像我们的 惜别之情,迟迟不去。
从此离去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发出声声嘶鸣。
1、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表达效果 。
动静结合,“横”字写出青山的静态美,“绕”描写出 白水的动态美,描摹出一幅寥阔秀丽的送别图景,烘托了作 者的送别之情。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 的正确友情观。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 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 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 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 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 豪放如李白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 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 围绕着城的东边。
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 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译文〗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 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比喻难舍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பைடு நூலகம்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 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赤壁赋》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 《东坡乐府》等。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 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 的心境。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独宿荒沙冷洲,心境孤独 托物写怀,反省人生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课件(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梅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经艰辛,一生坎坷,但即使如此也不
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
板书设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成泥“ 梅受摧残
“作尘” 坚守情操
“香如故” 不变志节
张忆帆
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 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 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 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 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 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结构梳理
生长环境→恶劣


上片
无人欣赏→寂寞

卜算子·咏
暮雨黄昏→愁苦
凋谢。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香气像从前一样。
译文:梅花本不想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 。即使凋零了,化作泥,又碾作尘,梅花一如既往散发 出缕缕清香。
下片:写梅花坚贞而高洁的优秀品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 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 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 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 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 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 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 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 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遭受。
无人过问。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课件PPT
2、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这一句暗含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一种真诚的关切之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矣,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3.体会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友情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抓住重点字词句从景物(意象)、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做批注。 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 隐喻着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矣,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我喜欢(哪一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诵读时我想这样朗诵。
隐喻着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 小结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颔联:与友话别,深情关切
颈联:对仗工整,情意绵绵
尾联:班马长鸣,难舍难分
• 品读诗歌
三、声传情境
我喜欢(哪一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诵 读时我想这样朗诵。 (朗诵)
离别之情比较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 别动辄多年,再会难矣,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 品读诗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 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流畅自然, 感情真挚。隐喻着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 品读诗歌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 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 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 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颔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 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生涯的 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在这山清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 别令诗人感到难舍难分。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 手告别,频频致意。那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 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理解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理解诗歌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 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 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 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 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赏析
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 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 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尾联以钟磬音轻轻回荡,烘 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
自测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拟人。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 冷。词人以孤鸿自比,这表现了词人遭到贬官后内 心的孤苦和清高。
理解诗歌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理解诗歌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 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 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 荒冷的沙洲。
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接下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孤鸿 的形象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 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情的诗句是:___浮__云__游__子__意___, __落__日__故__人__情____。
自测
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 试分析。 答案: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 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 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理解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断桥:残破的桥。 无主:无人过问。 更着:又遭受。 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理解诗歌
译文: 驿站之外的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
花,却无人过问。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 身,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的了,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任凭百花妒忌与排 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作 灰尘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 起,写得有声有色。
自测
1.名句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__青__山__横__北__郭____,
__白__水__绕__东__城____。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烘托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
___挥__手__自__兹__去____, ___萧__萧__班__马__鸣____ 。 (3)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
自测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 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 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 永恒。
理解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首词赞颂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 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上片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 偏僻的“驿外断桥边”且“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在黄昏暮色中,独自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孤苦 无依的愁绪,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备受摧残。
自测
1.在上片中,梅花处在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如此 环境中,梅花还是开了,可见梅花有什么精神? 答案: 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桥边(梅花开在人迹 罕至、寂寥荒寒的郊外),凄风苦雨(寒风冷雨)的 黄昏。不畏困境的顽强精神。
自测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 人的什么品格? 答案: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 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 (孤高气节)。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定慧院:苏轼初贬黄州,一家人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理解诗歌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
赏析
下片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 缥缈,惊起回头、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 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 境。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 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 高超的艺术技巧。
自测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 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 是指谁? 答案: 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
赏析
下片抒情,主要赞美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它的第一种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 冬孤傲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第二种美德是 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是香气依旧。 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 他以群花喻指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虽 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不仅生动地写出后禅院幽静肃穆的环 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风光,更突出了诗人在后禅院中自由自在和 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 静隐逸的生活的思想。
自测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 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答案: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 幽深安静。
赏析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 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赶 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 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所处的环境,它坐落在高 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 沿着花木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人住的房舍。这里花木 扶疏,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 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 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 影像使人们心中俗念消失。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