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浅谈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

合集下载

高校公共管理领域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公共管理领域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公共管理领域问题与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高校公共管理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首先,高校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高校也可以与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校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合理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推行分权管理的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培养人才队伍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层次的多样性。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提高管理效能。

另外,高校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仅会影响高校的发展和办学质量,还会引发社会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公正的资源分配制度,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和项目资源。

同时,高校可以加强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此外,高校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教师是高校的核心力量,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薪酬、晋升等相关联,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利弊分析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治理模式是现代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一种潮流。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企业家政府,其具有有效满足市场需要、精简政府机构、激励公共管理人员和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等有利方面;但其又面临着忽视制度基础、忽略新的成本、抹杀公私区别和混淆顾客与公民等一些弊端。

我国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改革一要探索其多元实现形式,二要建立完备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以便扬市场化之长而避市场化之短。

标签:公共管理;市场化;利弊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公共管理却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改革的范围从经济领域向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卫生保健体系、社会保险体系、住房保障体系以及就业政策、劳资关系政策在内的公共领域扩展。

今天,市场化正成为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

一、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概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1],就是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

市场化,又称“企业化政府”,这种模式“主张将市场模式应用到公共行政中,建立由私人公司、社会团体与政府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打破传统的政府垄断,通过竞争约束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

”[2]市场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一直占据着政府改革的重要地位。

“第一,市场化是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的理念,是当代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和政府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其次,市场化改革在发达国家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market-based government),带来了政府管理从传统模式向‘准市场模式’(quasimarket)的转换;第三,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展示了公共管理的新愿景,“市场式政府”被视为未来政府治理的系统战略和可行模式之一。

”[3]市场化治理模式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私营部门的实践为基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建立市场导向,主张用市场的方式来改革政府,相信市场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官僚式的管理体制只会造成资源分配方式的扭曲;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反对传统的官僚垄断体制,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三是采取商业管理,引入商业管理技术,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取消行政干预,利用经济因素管理社会事务;四是以顾客为导向,以市场的价值标准作为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试金石,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责任关系。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一)专业定位不明确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

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

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

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

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

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

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摘要: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民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由此,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得到了极大的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因此,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水平,本文将研究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正确的培养方向,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从多个方向分析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建设思路通过对社会情况和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查,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在高校中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机遇,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提高,这就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紧缺,因此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科学地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强对该专业的建设,解决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的建设输送专业性人才。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概述在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主要借鉴了国外的该专业的管理建设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了多个公共事业机构,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环保卫生、社会保险等等。

这就导致社会事业管理人才的稀缺,于是就促进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专业的设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多个高校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也覆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成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

该专业主要通过理论技术和实践等方式去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完整的学习,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在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进行工作。

经过长期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细分出了多个方向不同的专业性课程,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专一性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建设的有效性。

2存在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起源在国外,我国对该专业的建设主要参照国外的建管理建设方式,并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这就导致了各个高校对该专业的建设仍存有一定的问题,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生教育中会逐渐的凸显出来。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重困境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重困境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重困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四重困境。

困境一是课程设置滞后,缺乏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困境二是教学资源匮乏,影响师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困境三是缺乏国际化视野,导致学生缺乏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困境四是同质化严重,造成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结论部分探讨了应对策略,包括更新课程设置、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强化国际化教育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解决这些困境,可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重困境、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国际化视野、同质化、应对策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面临各种困境和挑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政府管理、公共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其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课程设置滞后、教学资源匮乏、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成才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探讨解决这些困境的应对策略,对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困境一: 课程设置滞后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第一重困境是课程设置滞后。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更新却相对滞后。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而一些新兴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应用。

部分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

很多课程内容过时,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实际管理需求的学习需求。

一些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公共机构管理理论,忽略了政府改革与社会管理的新趋势,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1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1

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一.SWOT分析的总体框架SWOT分析法能比较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从而找出对自己有利且值得发展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力求对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W)、外部的机会和威胁(OT),从而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

附图表: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内部优势(S) 劣势(W)1.专业实用性强2.涉猎内容范围广3.专业方向多样4.人才培养模式灵活1.专业基本规范问题尚未解决2.师资力量薄弱3.专业方向混乱4.教学研究方向的单一性5.管理实习随意性大外部机会(O)威胁(T)1.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需要2.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需要3.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1.政府职能转变迟延与滞后2.政企分开的不彻底性3.国内对专业认识的不足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优势与劣势(SW)和机会与威胁(OT)(一)内部优势1.专业实用性强我国自1998年开始通过新建和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270多所高校建立这一专业,涵盖了体育管理、卫生财会、医药贸易、市政管理、医药经营管理、影片制作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图书与情报、应急管理等30多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涉猎内容范围广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能力:(1)掌握并能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能力;(3)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3.专业方向多样化在“科、教、文、卫、体”五个大的专业方向上又划分成若干个小的专业方向。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重点关注的部分,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讨,而公共管理专业也是应运而生产生的一种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的一种课程。

而且公共管理的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多方面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容易。

关键词: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设思路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的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现在发展当中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应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一个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一些发散性思维,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论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性的思路。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主题出现偏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的进度是由完全取决于教师,并且课堂的时间都是属于教师,教师机械性的进行讲解理论性的知识,不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机会以及独立分析的时间,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高,并且出现一些厌恶的心理。

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而且缺少了一些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中的创新性。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死板,课堂当中也没有活跃的学习氛围。

1.2教学内容缺少应用性、创新性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更多的对纯理论性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进行纯理论的学习,不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以及应用的能力,这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让学生变成了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变通的学习机器以及和做题机器,而且在出身社会以后,往往更加需要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而传统教学课堂中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因为无法具有相应的竞争力,最终会被社会逐渐淘汰。

1.3学术超前于社会的实际落后之间的矛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一种从西方的引进的一个专业,其主要针对的是对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并且学生的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也不是特别的明确,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公共治理实践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以国家公共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国家公共治理实践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巨大理论空间,亟需公共管理学科生产并建构能够解释公共治理实践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在服务国家公共治理实践需求方面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滞后于实践,并未有效发挥其对治理实践的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此,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新文科”理念和“双万计划”建设任务指引下,推进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使公共管理学科专业适应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缘由与内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

学科建设主要由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部门或研究生院(部、处)负责,其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学科团队、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硕博学位点设置与布局、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等任务展开,旨在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有学术造诣的学科团队,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

专业建设主要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其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设计、教材与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手段与方法、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等教学设施建设而展开,其主要侧重于本科教学,旨在通过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要么重视学科建设忽视专业建设,要么重视专业建设忽视学科建设,要么将二者相互独立而忽视二者的内在关联与相互支撑,由此制约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共进。

事实上,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高层次的学科成果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水平,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科层次与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前言公共管理实务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技能和能力,适应社会管理领域的需要。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实务”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困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关出路:•课程设置和体系架构存在缺陷•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和体系架构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实务课程体系十分单一,固化的课程设置和体系架构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管理需求。

同时,一些课程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架构,建立更加灵活多变的课程设置。

需要大力推进综合性、全面性、创新性课程的编写和开展,制定新的目标与规划,切实提高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效益与质量。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受到教师队伍素质的影响,因此落实教师本身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考核与激励机制方面下功夫,要在评价教师业绩的同时,充分考虑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激励。

开展教师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整个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而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的传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更好地结合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真正的实践型人才。

为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

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不断完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探究实践,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反思和应变能力。

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更新,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总的来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政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非经济、非政治的社会公共事务是由事业单位来承担的,并以政府事业体制进行管理。

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具有政、企、事一体化,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特征,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政事职责不清、机构混设、人员混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凡是事业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凡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都属于国家干部;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属于非生产活动,不创造价值;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属于社会公益性或福利性的,不能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等等。

这些观念既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现在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而要求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政府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

另一方而,社会事务日趋繁杂,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事业范围明显扩大,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而且还包括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治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公共事业开始从政府事业向社会公共事业转型,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公共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加快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时代赋予普通高校的使命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相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

一、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

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

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定位不准确。

2.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

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教材可谓凤毛麟角。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

4.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及其出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本科毕业就业状况不理想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只有对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标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

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

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

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

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结语 随着高职院办学自主权的增加,高职院要靠自己审视社
会的变化,寻求发展的机遇,并以此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坐 标。 因此,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必须做好相应的调适,强化内 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政府则应通过给高职院更大的自主权并 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一方面,为高职院的自我调节 留下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为高职院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 束施加外部的压力,以“外”促“内”,使高职院能在政府的推力 和社会的压力下自觉地担负起质量保障的责任,建立起对教 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形成制度化的和全程实施 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 军事院校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教学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继承,而且是人类知识体 系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 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 过程。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是学生获取知 识、掌握理论的主渠道。 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应有的教学 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因此,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应重点从教师的爱岗敬业、师德修养,以及在 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 方法、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等几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娄 成 武 等 . 关 于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问 题 探 讨 [J].中 国 高 教 研 究 ,2000,(2). [2]郑 文 范 等 . 论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的 联 合 培 养 方 式 [J].中 国 高 教 研 究 ,2000,(4). [3]李 燕 凌 ,唐 玉 风.100所 高 校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学 科 建 设 分 析 与 思 考 [J].中 国 农 业 教 育 ,2003,(6). [4]李 燕 凌 等 . 高 校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学 科 建 设 现 状 与 发 展 [J].高 等 农 业 教 育 ,2004,(6). [5]张 晓 霞 ,李 春 茂.高 师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的 定 位 与 发 展 [J].云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2003,(3). [6]李 笑 春.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与 课 程 设 置 [J].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01,(1). [7]宋 桂 芝.关 于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建 设 的 思 考 与 设 想 [J]. 北 京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01,(4). [8]王 敏 等 .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建 设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对 策 [J].高 等 农 业 教 育 ,2005,(3).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张海峰【摘要】本文透过某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现象,审视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寻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学生专业认知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科专业对口就业困难,与市场衔接度不高;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材及案例与教学方法不适应;实验实训建设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等问题。

提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思路: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课程设置体系,体现通用技能与学科交叉主题;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做实产学研教学平台,避免流于形式。

%From the phenomenon of undergraduates Changing Majors this paper thought about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and tried to find a suitable development way, better m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ed and skilled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of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that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is not high and learning interest is not strong;professing employment is difficulty and the degree of linking to the market is not high;theory teaching had been stressed, teaching method is not adapt to teaching material;experimental training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 for ap-plied talents.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ollow:to strengthen the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to innova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flect general skill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to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mean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to intense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to do real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and avoided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5页(P116-120)【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困境与出路【作者】张海峰【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该目标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30就业指导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根据社会改革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借鉴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经教育部审批而开设的管理学二级学科。

虽然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

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截止2007年招收此专业的高校已增加到300多所。

但在这“公共事业管理热”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不少高校是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不十分了解也不具备开办条件的现实情况下,盲目跟从,纷纷设立该专业。

而相对应的客观局面是,中国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却没有随之增加甚至没有完全的打开。

因此,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严重生存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设计出适合中国特色和适应中国国情的专业,切实解决其就业难的尴尬局面,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公共事业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以管理学为主,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综合。

下面仅以作者所在的吉林师范大学近四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进行分析。

吉林师范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1年,是新兴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之一。

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8%,接下来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四年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整体就业率呈下滑趋势,并明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考研率逐年高升,且高于我校平均考研率。

高校扩招直接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市场需求供大于求,岗位出现短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不温不火的发展情况也间接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缺少直接对应的岗位和部门。

为了缓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吉林师范大学 姜海滨 宋洪峰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专业之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多渠道的就业途径。

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University Education2013年12月December ,2013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3-07-30[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沪教委高〔2011〕48号)。

[作者简介]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管理。

陈新春(1976-)女,湖北赤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专业结构、学生就业及专业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建设专业目录修订[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4-0009-03教育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本次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

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根据新修订的目录和专业介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12个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两大部分,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色专业154种。

[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5种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等4种特色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基于对公共管理学

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基于对公共管理学
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 糊性 , 注重人才培养 的复合 型和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 的泛专业化 , 甚至表现 为人 才
…能从 事 人 政管 理部 门、 非政 与 其它 专业 业单 位 、 社 会 团体从 相同或相近 事管 理工作 以及 科 力 资 源 管 府组 织等公共 部 的表述 研工作 的复合 型人 理 … …的复 合 门从 事业务 管理
大 的就业压力 , 如行政管理 、 公共 事业管理 、 劳保专业。 三、 公 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 无疑应 走专业化 之路 , 而专业化之路的第 一步就是相关 管理 部门加强专业 指导 。具体而言 , 教 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 教 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 加强理论研究 , 加 强操作 指导 , 同时完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 目录和专业介绍》
2 01 5年 1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J a n . 2 01 5
S e r i a l No . 21 1 No . 1
总第 2 1 1 期 第1 期
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 泛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
— —
基 于对公 共管 理学科 “ 专 业介绍” 的考察
性 以革除公共管理 学科 的泛专业化之弊 。
【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 泛专业化 ; 弊端 ; 革除 【 中图分 类号 】 G 5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0 3 6 ( 2 0 1 5 ) 0 1 - 0 1 1 1 - 0 2
理; 李
元( 1 9 8 6 一 ) , 女, 内蒙古多伦人 , 长春工业 大学讲 师 , 经济学博士 , 研究方 向 : 公 共组织管理 ; 韩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强化激励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挂钩的 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 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要点一
强化教学计划与教学 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根据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 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 纲,并严格按计划和大纲实施教学。
要点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 管理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 践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
要点三
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 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与 日常管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 责任感,加强学风建设和日常行为管 理。
推行导师制与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
建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04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 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更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树立整体观念
强化创新意识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以培养 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 目标。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应从整体 角度出发,全面考虑人才培养 的各个环节,注重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与师资队伍的有机衔 接。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综合评价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 全面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 推进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 合。

学校公共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核心概念的对策

学校公共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核心概念的对策

学校公共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核心概念的对策摘要:公共管理课虽然在整体的高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管理课教学依旧停留在起步阶段。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高校教育在公共管理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等方面,文章就以上发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方案和对策,希望能够对推进中国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优化改革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公共管理课;课程教学;问题;对策引言:高校的教育在当今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幅度调整了高校的学科专业,额外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势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公共管理课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起步比较晚,依旧属于新兴学科,对其重视程度、教学水平和投入的教学资金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更需要思考怎么样才能把公共管理课的知识及其丰富的内涵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理解从而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对于公共管理课的发展和优化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高校公共管理课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1)政治学课程比例过重。

公共管理是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学科。

政治学比例过重,会导致其他学科的发展不均衡。

(2)教学课时安排不当。

公共管理课一般是安排在入学之后的头两年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还不能较完整的比较完整的认知公共管理问题,甚至尚未完成基础性课程的学习。

这一定程度的浪费了教学资源,没有科学有效的安排整体的教学内容,破坏了教学的系统性。

(3)没有重视实践。

通过一些教材可以了解到,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只是一些基本原理,较少涉及到实践部分,学生没有实践会造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困难、消化困难。

(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大多数课程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

公共管理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公共管理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公共管理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都会开设几门法学类的课程,比如法学概论、民法、劳动法、行政法、经济法等等。

这些法学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对法律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法律的规定去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法律问题。

但是,在实际法学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法学教学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法学教育的必要性1.依法治国的需要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不但在政治上要依法行政,而且在经济与文化等领域也要全方位展开法制社会的建设。

在依法治国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的保障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各个行业的社会主体参与者都有相应的法律素质要求。

法治社会的建设绝不是仅仅依靠少数的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条件。

2.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需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在道德、法律以及沟通上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中国大学生从小就比较注重道德上的培养,但缺乏民主与法律的思维,更谈不上较高的法律素养,还有社会舆论的宣传,包括司法腐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相关报道,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

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但针对这种现象,中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给予积极的解决办法,对这些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仅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的最后几章内容,而且授课的思想政治教师为非法学专业,主要的内容也只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知识,而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民法、经济法、刑法等则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可以说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几乎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与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泛专业化,是一个与专业化相对的概念。

本文中的专业化指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问的差异性和专业特殊性。

泛专业化,则是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甚至表现为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专业之问同质化倾向明显、在专业就业岗位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了修订,本文就其中公共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劳保)、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介绍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中可以管窥到三个专业的泛专业化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

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

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

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

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问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

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

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
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无疑应走专业化之路,而专业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专业指导。

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操作指导,同时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对各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领导、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分解为更具体的能力评价指标,使能力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应在兼顾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比例;同时筛除既不具有通识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质的专业化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筛除既非通识课程又非典型的专业课程,如劳保专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藉此做好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计划的构成要素专业化。

首先,设定更加契合专业就业领域、岗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

其次,在培养要求中,不仅要有通识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还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本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能提出具体要求。

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能力、劳保的社会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

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应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在保障开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设置足够的体现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

对主要专业实验的规定,鉴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完全相同,以及电子政务实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必要性,应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

诚然,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还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专业化,限于本文的议题范围,不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