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教师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8103339ee06eff9aef807e1.png)
(2)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很艰巨的创造性的 脑力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研究的创造性 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准。即能否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是否 善于抓住研究过程的机遇,“当机立断”?对资 料有否高度的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捕捉 “闪光点”?敢否直面失败,勇于“东山再起”?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 科学管理的水平(对教育管理者而言)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研究,促进人 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了解、分 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 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 促进和提高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许多有经验的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由于没有开展教育研究未能进行科学的总结和 提炼,没有把局部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 样也就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2、复杂性 教育研究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首先,对人的教 育所涉及的因素多、周期长,把握的难度大,教 育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特点。其次,教育研究是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课题的选定到成果的 形成,往往是一环扣一环进行。例如小学数学教 学改革这一选题,就可以分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与内容体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 革、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等阶段,一环接一 环地连续进行。第三,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发挥每 一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研究人员 个体的深入研究,任何一项研究都会流于形式。
1、伦理性 伦理性是指一切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符合教育的根本 方向,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研究者的良性发展。 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由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所 决定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更好地 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研究具有伦理性的特点。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d760e44693daef5ef73d91.png)
4.文献查阅
5.取样方法
非常广泛,使用第一手资料
随机取样或典型取样
比较初略,使用第二手资料
以学校、班级中的教师或学生作为 研究对象
6.研究的设计
7.测量
严格控制,设计时间长
选取最有效的测量工具,研究前要 对测量工具作预测试验
比较松散,研究过程中随时修正, 对条件控制和降低误差要求不高
无需对测量工具作严格的检验,在 行家的指导下进行即可
专题: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涵义 1.概念 •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教育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一线教师)
和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历史沿革 • 教育研究分为两大类:
•1)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大学教师、研究 机构科研人员。可称之为专业研究者,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较普遍的 原理、原则; •2)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学校实际工作者, 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研究目的在于此时此地的应用。
(三)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制定初步计划,找出问题的核心,关键任务,还要 收集资料,激发自己的隐含知识,与其他教师交流、 合作,查阅文献和理论学习。不断修正计划,重新 界定分析问题,最后形成行动策略构想。 (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五)反馈和评价行动结果 (六)归纳总结: 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和本质的整合。 • *整个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
第二节 教师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目前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很多误区。 (二)与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之间不同 1.改进教育的研究VS描述、解释教育的研究 2.置身教育中的教育研究VS置身教育之外的 教育研究 3. 为了教育的研究 VS 关于教育的研究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教育知识增长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3906fe6b55270722192ef785.png)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概述
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
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 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 法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 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特别是形成自己的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案例
孩子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他们请教老师。老师并没有简单的 回答他们这是真是假,也没有解释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童话。老师笑眯眯地把大 家都表扬了:大家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对课本产生怀疑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刚 才老师认真地听了你们的话,你们都努力想办法说服对方,有的同学还用了别的 故事或者是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来证明,这就叫辩论。发言的同学都可以 得到一个辩论奖。在刚才的辩论当中,你们都动了脑筋,其实你们已经学到了比 课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动脑筋去思考,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创造出更棒的东西来。
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 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 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 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在研究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主人的 意识。
“散点教学:是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 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 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间的联 系,补充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散点式教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为能够使学生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
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55f0047cd184254b353549.png)
第一节教师教育概论一、何为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词是由“师范教育”一词演变而来的。
顾明远1990 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师范教育界定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
然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师范教育仍然主要是指教师担任教职前所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
[1]上世纪90 年代末,人们开始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教师教育比师范教育具有更深刻的寓意,用教师教育这一话语能更好地体现当前教师培养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是由于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存在“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学者和专家希望通过话语的转换改变大家认为教师培养是一种终结性正规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 三是出于符合国际惯例的考虑,国外的文献中普遍使用的话语是教师教育而不是师范教育。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逻辑与历史的延伸,至此我们似乎已明白“教师教育”的含义,但在文献查阅中我们会发现,对教师教育概念的具体界定却并不多,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其作为众所周知的概念来使用。
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有关教师教育概念的表述:《维基百科全书》认为,教师教育是指为培养教师能在课堂、学校乃至社会有效履行其职责所需知识、态度、行为、技能而设计的政策和程序,可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教师发展三个阶段; 《教学和教师教育国际百科全书》认为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国内较权威的定义是2002 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认为教师教育是指“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 黄葳在《教师教育体制》一书中也认为教师教育是“培养与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
从以上表述可见,目前大家对教师教育概念的表述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终身性和过程的连续性上,强调要将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纳入到教师教育体系之中。
然而,用“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所反映更深层次的变化是师资养成从理念、体系再到结构、层次的深刻变革。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407e27ed630b1c59eeb5b3.png)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1.优秀教师对影响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的归因特级教师对影响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的归因情况因素人数百分比(%)反思与研究 34 94.4专业知识的学习 29 80.6教改实践 25 69.4教育理想与信念 24 66.7学习经历 3 8.3从上表可见,特级教师反映,在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的行动反思,对教育知识的广泛学习,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教师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读书、教学和研究生活,几乎成为教师生活的三部曲。
也有教师反映,对个人学习经历的反思与总结和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是成功的教育者的前提。
这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强调教师的行动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结论是一致的。
资料来源: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A].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硕士《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案例集[C],2010:138.2.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基本条件(1)有领导的支持和政策导向,学校领导要积极营造出教育研究所需要的学术氛围,还要聘请专家指导。
教育研究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2)教师需要有时间研读教育名著和专著,如果能够提供短期的教育理论培训则更好。
(3)教师应该有言论的自由和研究的自由。
鼓励教师大胆猜想、勇于探索。
(4)教师有较多较广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洞察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有开展教育研究的热情。
应经常阅读教育研究类报刊资料,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了解研究的最新前沿。
(5)教师要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喜欢观察和思考,应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多参加教研活动,多交流,将理论学习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资料来源:刘德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06:292.3.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建议(1)开设更多的教育研究讲座,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能够从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刚开始研究时要聘请专业人员指导。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023a56510a6f524cdbf8542.png)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B. 选择课题C. 提出假设D. 制定方案2.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问题。
A. 分析B. 确定C. 解决D. 概括3.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和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A. 方向B. 性质C. 特点D. 类型4.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5.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B. 选题问题C. 表述问题D. 时机问题6.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 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 课题评估D. 课题鉴定7.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 问题的应用价值B. 问题的范围C. 问题的学术价值D. 问题的意义8.课题研究的设计一般不包括()。
A. 选择研究对象B. 确定研究方法C. 制定已经计划D. 预测研究结果9.科学研究始于()。
A. 现状B. 问题C. 实践D. 个体实验10.以下哪一点不符合选择研究对象的要求()。
A. 明确规定总体B. 取样的随机性C. 取样的代表性D. 样本容量最大11.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本身要有研究价值、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另外还要有()。
A. 可行性B. 哲理性C. 逻辑性D. 独特性12.在教育观察法中,主要用于对儿童成长和发展所做的传记式记录是()。
A.日记描述法B.轶事记录法C.连续记录法D.行为核对表13.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 教育观察研究B. 教育调查研究C. 教育测量研究D. 教育实验研究14.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十一章教师教育研究-PPT精品文档
![第十一章教师教育研究-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823c42276c66137ee0619f8.png)
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 “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 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第三、提升“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 发展的重要的途径”的观念
• 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教师 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 专业人员即研究者 • 教师即“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 • 认识和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 教书匠------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 •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 • • •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 举例:(课程统整)
• 三维目标如何体现?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 • •
新课程主张学习方式的改变 接受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 • • •
新课程主张对话、交流和合作 小组合作形式主义、看似热闹流于形式 对话——一问一答 新课程主张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 新教材存在缺陷和不完善地方 • 如:语文新教材重视人文性,但工具性关 注略嫌不够。如:作文教学——习作例文, 新教师感到困难 • 例:“随文练笔”——阅读与写作一体化 的研究 • 课文太多,消化不良的问题 • 例: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有质量分析 文章,提出建议——决策咨询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 教育实践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自觉地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 提高教育效果的教师。
第十一章 教师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教师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2757e0856a561252d36f0f.png)
第十一章 教师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
一、教师教育研究及意义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指教师对日常教学生
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它突出 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 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的不断 解读、选择和改造。 教师教育研究的特征:主动性、反思性、日 常性、实践性
原始材料的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 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 并提出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 类型:按调查范围分: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按调 查对象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和抽 样调查);按调查手段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 基本要求:按照调查目的与任务选择调查对象;保 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严格控制调查条件;定 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制订计划 (三)实施研究
(四)整理分析
(五)表述成果
二、教师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二、教育调查法
三、教育经验总结法
四、教育实验法 五、教育统计法
五、教育统计法
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
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 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数量分析 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简捷、直观、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 一般程序:数据整理。数量分析。 教育统计的方法: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 ——校本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
教育学教案详细
![教育学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767bc160912a2161479292e.png)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8年作者: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一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4第二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第二节教育的个体2第三周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4第四周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2第五周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4第六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2第七周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4 《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八周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2第九周第六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4第十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第十一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4第十二周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2第十三周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第四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4《教育学基础》教学进度表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时间:2007年作者:褚远辉等教学周:18 每周三课时教学时数:54学时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第十四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组织2第十五周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第四节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4第十六周第十章学生评价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第十七周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第十八周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问题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2第十九周备注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课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课时 2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学、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文化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概念;2理解:(1)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2)教育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3)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学重点1.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2.教育学历史阶段分期。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bb0838804d2b160b4ec0fe.png)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 和确定研究课题.
要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 问题,这需要教师发展研究的敏感性, 敏于看、听、闻、思,而且要无中生有, 有中生新。
教师发现问题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1)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 以及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来发现问题。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即教师的教育研究和理论工作者的教
育研究之间的不同 1、改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
究; 2、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
外的教育研究; 3、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2)从新的教学观念、思想与自己教学实践对照 中发现问题。如对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 体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思想,查找自 己的教学存在什么值得思考和改进的方面,提 出问题。
(3)通过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经验的比较来发现问 题。
(4)主动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也可以发现 问题。
在这众多的问题中要确定研究课题,还要把握 作为课题应具有的几个特点:
2、方式: 结构性观察(定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可视为定性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 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入深入剖析的 研究方法。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1、文献资料的收集 2、实际资料的收集 3、数据资料的处理(教育统计或其他统
2、教育行动研究 ——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 ——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 ——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
![天水师范学院2020年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386dc06960590c69fc37663.png)
天水师范学院2020年专升本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一、考试目的教育学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Ⅲ、考核知识点1.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教育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Ⅳ、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的属性;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功能论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握教育功能的类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课程内容一、教育功能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Ⅲ、考核知识点1.教育功能的类型;2.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5.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研究
![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20c7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9.png)
强化实证研究
未来的教育研究将更加注 重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和 实验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假 设。
强化国际比较研究
未来的教育研究将更加注 重国际比较研究,以借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 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研究
目 录
• 引言 •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 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需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收集和分析数据
01
02
03
04
收集数据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 观察、学生作品分析等多种方
式收集数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 类、编码,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 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
和趋势。
结果解释
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将其与 已有研究进行比较,提出新的
总结词
学生作业分析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和改进 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详细描述
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分析时,需要关注学生的答题思路、 解题技巧、完成情况等方面,同时也要分析作业的难易程 度、题量是否适当等问题。
总结词
学生作业分析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教学能力,能够 从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和教学上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 改进措施。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 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法学》第十一章 科学研究制度
![《教育法学》第十一章 科学研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e58384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7.png)
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6.买卖、 代写论文
买卖、代写论文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买、出售论文或者组织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论文或者组 织学位论文代写。
第十一章
第三节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
8.违背研究伦理
违背研究伦理指论文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伦理审批,或超出伦理审批范围,或违背研究伦理规范,包括但 不限于研究内容涉及个人隐私、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等。
第十一章
第三节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规范
三、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
1.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构: 高校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内部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为了加强高等学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建设,根 据 《高等教育法》和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 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学术委员会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 履行在评价科研活动、调查处理学术纠纷、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有关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学术规范 事项上的职责。学术委员会一般应当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及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 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
2.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1)选题与资料规范 (2)引用与注释规范 (3)成果呈现规范 (4)学术批评规范 (5)学术评价规范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建设
3.高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
教育学第十一章教育研究
![教育学第十一章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1e70253169a4517723a34a.png)
(2)协作 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 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 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 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 互动、合作中成长。
(4) 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 教师可以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育教 学过程进行调查、观察、实验和总结,从而探索 出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和方 法,也可以以本校、本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 对象,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进而不断改进教 育教学工作。
2. 同伴互助
1、 自我反思
(1) 反思的含义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 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 长的核心因素” 。
2、反思的形式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 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反思的内容 (1) 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即教 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隐性观 念和角色假定进行反思和分析。 (2) 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层面的反思,即教 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和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和分析。 (3) 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层面的反思, 即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 机智表现进行反思和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1)内省式反思。 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用反 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 (2)交流式反思。 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 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 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c7e761af1ffc4fff47ac0f.png)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 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 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有关研究指出:“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 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自我研究,既 是教师职业自主性的表现,同时也能一改以往“教书匠”的形象。
资料来源:徐丽华.也谈“教师成为研究者”[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教师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与 专家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和专门研究者的教育研究之间的比较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应具备的素养: 1.有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对教育教学问题研究 的意识。 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 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 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 5.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活动, 它是一种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并列的研究活动类型。 基础研究是指研究者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合乎自己或专门 研究领域学者的兴趣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普 遍规律而促进理论的建树与发展。 应用研究(或称开发研究)是指研究者利用已有的研究 成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实践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9d9c4069dc5022abea0052.png)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中,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研究者,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教育研究既有相同于科学研究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性,基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它要求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自反思意识的确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解块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本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教师即研究者。
介绍了“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教师进行研究的优势和素养,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2.阐述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以及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而且着重阐述教师如何通过研究学会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从而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3.总结了教师教育研宄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4.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
5.说明和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6.能根据一个具体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7.能正确运用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1.教材: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系和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94-316。
第一节教师作为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教材p294-296)教师角色观念的发展,经历了艰辛的过程。
(一)教学实践与专门研究分离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体系出现,教育教学规律问题及其规律逐步成为研究对象,后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以研究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加上课程系统化和教师教学技术化观念的出现,使教师只关心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无缘进行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被视为运用一定技法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
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形象也是造成教师地位不高、越来越像“技术操作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版重点第十章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a67660c59eef8c75fbfb310.png)
第十章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大体了解:类类比,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第一节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认识1.定义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2.比较研究的实质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之处在于:(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
局限: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比较研究,早在纪元前就得到了应用。
但比较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19世纪以后。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②1)“旅游者的传说”。
希腊、罗马以及后来的马可·波罗,以直接观察者的立场,将所见到的国外统治者对年轻一代教育的情况所做的“口头描述”。
2)记实研究阶段。
(借鉴)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访问,搜集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授法资料并作简单类比,以为借鉴。
他们借鉴外国先进教育观点,研究外国的教育制度,并为本国所用。
这是一种带有功利与实用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还不能解释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
3)分析研究阶段。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20世纪前60年期间,受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一批学者逐渐采用了分析教育现象因素的方法。
用理性推断法努力探究影响各国教育体制差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社会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刻分析。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萨克·康德尔。
他采用分析法,根据搜集到的各国情报,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功能性分析。
分析特定教育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校教育研究中的研究主体更加突出
3 A
提升对教育研究的认识
学校教育研究的性质: 学校教育研究从其性质上讲,是属社
会科学研究,以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 为主。 学校教育研究的特点: ➢ 群众性 ➢ 实践性 ➢ 校本性
第十一章 教师教育研究
1 A
第一节什么是学校教育研究
什么是学校教育研究 所谓学校教育研究,就是以中小学教师
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 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和探 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2 A
学校教育研究概念的解读
1、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意识的形成,强调以校为本; 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校、教师、学 生
4 A
第一、提升对教育研究的认识
明确四个关系,树立四个观念:
明确教育研究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 研兴校”的观念
明确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 育要改革,研究要先行,向研究要改革思路” 的观念
明确教育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观念
明确教育研究与师资队伍的关系,树立“教 师是教育研究的主力军,教育研究是教师专 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
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 教育实践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自觉地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 提高教育效果的教师。
11 A
研究型教师: 既能教学 又能讲学 既能教研 又能科研 既能仿新 又能创新 既能指导 又能倡导 既有风格 又有品格
12 A
研究型教师:的 热爱
研究型教师不断地追求工作完美 研究型教师有着理性的思考 研究型教师善于不断将思考付诸于实践
16 A
研究生教师的研究素养
研究意识:科研认识、探索精神和参与 意识
研究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肃认真 的态度
科研知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 法的掌握
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教 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专业人员即研究者 教师即“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 认识和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教书匠------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0 A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是善于学习的教师 是善于思考的教师 是善于改进自己实践行为的教师
13 A
我们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
研究型教师是“身处教学工作第一线,比 一般的教师多点研究的自觉性,善于捕 捉信息并有独特的见解,多一点分析和 总结能力的那种经验丰富、善于研究、 乐于发展的优秀教师”。
14 A
研究型教师是:以巨大的热情和严谨的实 践不断追求教育工作完美的教师;是有 追求,有理性,有思路的“有思想的行 动者”。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 举例:(课程统整)
24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三维目标如何体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5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新课程主张学习方式的改变 接受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例:
22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落差 1、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教教材”——教什么?如何教?完全
取决于教科书 2、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 “教什么”、“怎么教”主要依赖教师
自身的经验,
23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
除了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外,还 要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如教育笔记:《教育日记伴我成长》 1.记录一些名言警句 2.记录成功的教育事例 3.记下失败的事例 4.记重要的教育理念 5.记下和学生的交流 6.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 7.记录从其他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
20 A
二、开展课题研究
(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 1、想自己的问题,从问题中找课题 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从问题到课题,问题课题化 一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二是在问
题中确立课题;对问题进行疏理、归纳、 提炼,就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 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1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新教材存在缺陷和不完善地方 如:语文新教材重视人文性,但工具性
关注略嫌不够。如:作文教学——习作 例文,新教师感到困难 例:“随文练笔”——阅读与写作一体 化的研究 课文太多,消化不良的问题 例: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有质量分 析文章,提出建议——决策咨询
第二、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存在问题和现象: 以智害体 以智损德 “以题害智”
8 A
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 在 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文本
9 A
第三、提升“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 发展的重要的途径”的观念
科研能力: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研究 操作、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的能力
17 A
第三节 学校教师怎样做研究
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将工作小结变为教育教学的经验总
结 将一般的经验总结改为事先有目的、
有意识、有方向的专题总结
18 A
19 A
一、提倡教师写教育随笔、 教育一得、教学一得
5 A
第二、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基础知识扎实 成系统、讲体系; 基本技能熟练 计算、书写、画画、弹
琴 解题能力较强 学习态度勤奋,倡导勤学苦练
6 A
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实践能力较差 创新能力薄弱 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缺失 人生观与价值观没有有效解决
7 A
26 A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新课程主张对话、交流和合作 小组合作形式主义、看似热闹流于形式 对话——一问一答 新课程主张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