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微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形成过程。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类型。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
2.运用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类型。
四、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六、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抬头看教室上方思考空调为什么在那安装,冬天的暖气片在哪安装?【新授】师:回顾全球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生: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师:地表冷热不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篇章认识热力环流,师生一起解读热力环流过程。
师:A处热空气上升运动,B和C处冷空气下沉运动,这样构成空气的垂直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高空冷的地方形成低压,热的地方形成高压,在同一水平高度出现高低气压差,使得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一)活动:热力环流知识竞赛1.空气先有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2.甲、乙、丙、丁四地气压大小?3.甲乙天气晴朗还是阴雨?生:空气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乙、甲、丁、丙甲地多阴雨天气,乙地多晴朗天气师:我们认识了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篇章寻找热力环流。
(二)案例分析:城市风师:引导学生认识热岛效应,让学生分析出热岛效应的原因。
师:引导学生画出城市风的环流图。
师生总结城市规划布局绿化带和工厂的选址,体现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课下探究: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边我们何时可以吹到海风?2.巴山夜雨涨秋池,跟热力环流有关吗?师:课堂总结七、板书设计①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风)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比较的②气压:乙>甲>丁>丙③上升气流多阴雨,下沉气流多晴朗八、课后反思:当堂反思从教学设计、学生课堂反馈、核心素养体现。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3.掌握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大气环流的特征。
2.了解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图示法。
五、教学内容:
1.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2.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特征。
3.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
2.概念讲解:
首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因素,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分类及特征:
接着,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能够区分和了解不同大气环流的特征。
4.作用分析:
接下来,重点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形成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5.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
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图片、视频。
3.案例分析。
4.小测验。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热力环流》探究教案
《热力环流》探究教案教材名称:《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地球上的主要热力环流系统,理解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能分析热力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2.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能准确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所不同,为热力环流的探究做铺垫。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及特点,分析热带、温带和极地热力环流系统的运动规律,讨论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3.实验活动(20分钟):设计实验,通过加热和冷却水的方式模拟地球上的热力环流,观察水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组织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提出质疑,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5.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强调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课堂延伸:1.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热力环流及其对气候影响的小论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气候变化的情况,加深对热力环流与气候关系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对热力环流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定量评价: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并结合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评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动性。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4. 热力环流对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2. 示范演示结合实际案例;3. 学生讨论结合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结合图表解析;5.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者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地理位置为例,分析热力环流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并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地域差异性。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探讨不同经纬度地区的热力环流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组开展小研究,选取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探讨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并让学生从中总结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
7. 案例解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中思考热力环流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2.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3. 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的理解;4. 考察学生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标题: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2. 描述并解释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3. 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理;2. 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与特征。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科书;2. 世界地图;3. 彩色笔、纸张和贴纸;4.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向学生指出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气候的形成原理,并引导他们思考大气运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讲授(15分钟):1.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辐射平衡和气压差异的影响。
2. 示意绘图:在白板上绘制一个简化的地球模型,标注赤道、热带、温带和极地等区域。
3. 分析热带环流:讲解热带环流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赤道气流升起和下沉的过程。
4. 探讨温带和极地环流:解释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热带环流的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索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2. 组内合作:每个小组根据地理知识,利用彩色纸张、贴纸等制作一份地区与热带、温带或极地环流相关的海报展示。
3.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海报,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巩固扩展(10分钟):1. 提问反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与理解热力环流的内容,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2.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地理杂志,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5分钟):1. 总结:对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进行概括性总结,引导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下堂课。
教学反思:教案中通过引入、讲授、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4.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班级实验室。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全球环流图,引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和兴趣。
2.教师向学生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影响。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地球自转、地形、大洋洲和北极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结合案例分析,解释不同热力环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热电效应演示气流的产生和流动。
2.每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观察和测量不同温度下气流的速度和方向,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机理和规律。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30分钟)1.学生围绕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案例。
2.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3.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进行小组研究和整理,撰写一份关于热力环流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影响的报告。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报告的撰写,并准备口头报告。
2.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撰写完整的报告。
3.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1.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设疑激趣: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高海拔地区为什么气温低?”“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如何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解释全球气候变化?
-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科普文章、学术论文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1.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了解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所形成的环流现象。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程度不同,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生活,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5.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二章:地球辐射平衡2.1 学习目标理解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和应用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因素探讨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讲解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原理利用示例和计算题展示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计算题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球辐射平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计算和应用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四章:大气风和风向形成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掌握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因素和规律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解释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5.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型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限制5.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应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六章: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6.1 学习目标理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相互作用6.2 教学内容介绍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探讨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不同纬度带的气候特点和相互作用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概念讲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6.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七章:大气压力带的移动7.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带移动的影响因素7.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等探讨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8.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8.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如温室气体排放、火山爆发等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和影响机制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8.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预报9.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解释和预测9.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目的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方法10.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解释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第十一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1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1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措施1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二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12.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策略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的措施1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1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全球性现象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方法和应对策略1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和应对的措施1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四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1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领域1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15.2 教学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展望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拓展方向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讲解大气热力环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辐射平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热力环流教案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4.课型:综合课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7.教学过程:板书学习必备次迎下载基本原理: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A图一板书二:冷热均一时----------------------------------------------------------------------------- 1004----------------------------------------------------------------------------- 1006----------------------------------------------------------------------------- 1008 ///////////////// // 1010(hPa)图二板书三:AB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冷热不均时1004 1006 1008 1010(hPa)图三板书四:图四板书五: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图五练习一: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练习二:学习必备 次迎下载A’ B’1004 1006 1008 1010(hPa)1004 1006 1008 1010(hPa受热多受热少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一(3)题。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纯熟绘制热力环流表示图;理解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成绩导入→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分析归纳运动规律→列举实践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成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先生探求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构成过程;2.等压线的曲折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活动探求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成绩导入)多媒体展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故事中表现了甚么地理知识?(讲授新课)(板书)二.热力环流:(过渡)要学习热力环流,我们先了解下方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常用概念:A.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分量。
(多媒体展现)高度降低,气压减小。
B.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值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留意)同一高度(程度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C.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各点所构成的面。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现(总结)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承转)学习了上面几个概念,下方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的构成。
(板书)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构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2)构成过程:(多媒体展现)(强调)在展现构成过程中,留意观察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和等压面的变化。
(教师总结板书)(过渡)热力环流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
如海陆之间、城郊之间都有可能构成热力环流。
(先生活动)多媒体展现“海陆风的构成”,完成活动内容。
略(案例探求)“城市风的构成”(教师引导)郊区人口密集,有众多的工厂、汽车、建筑物等,人为释放的热量多,所以,郊区气温较高。
(案例探求)“对流雨的构成”(多媒体展现)(解决成绩)多媒体展现“火烧上方谷与对流雨”,引导先生分析为甚么天在紧要关头下起雨来的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
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
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引起大气运动的跟本原因是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大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主要表现为上升和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近地面的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风向的是哪些?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影响风向的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运动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师: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P33活动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
师: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PPT演示。
师: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师: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运动方向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师:很好。
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这种理想状态下是不存在的。
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
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
转成中纬西风,称为盛行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
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
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因为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请大家观察,找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
1、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2、高压气流下沉低压气流上升
3、信风、极地东风高纬吹向低纬西风低纬吹向高纬口诀记忆:风压相间、七压六风;○三六九、三低四高;高吹向低、北右南左
师: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PPT演示
师:(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