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科学探究备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的发生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播放流水声、动物的叫声、音乐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总结2、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3、声音的传播速度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气体能够传声: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实验设计: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第一篇:《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班级:八年(1)班时间:2012年9月12日教师:邱乃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了解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塑料尺、锣、烧杯、水、乒乓球、音叉、扬声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激发同学们对声有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实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学生介绍: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很多,还能说一些新奇的现象吗?教师:例举“笑树“是一种小乔木,高七八米,树干褐色叶子成椭圆型它们果子成熟时自行落地,果壳相碰发出:"哈哈......的声音,就象人的笑声.(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1)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思考1: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考2: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2)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太空中没有空气,通过无线电交谈(3)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问:人耳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速度为340m/s 。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1.3 教学活动: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听取不同物体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振动物体并观察产生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与距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声音强度的定义和单位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实验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概念和单位。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声音的频率与音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

4.2 教学内容:声音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实验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

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

想不想听?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二、探究问题(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交流与讨论:不同的声音是由不同的物体 振动 而产生的。 例如:
1 二胡,小提琴靠 弦的 振动发出声音的?
蟋蟀鸣叫时靠翅膀 振动 发出鸣叫声 人靠声带 发声 振动
2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 振动发出声音的?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观察与讨论
1。我在讲台这边讲话,你们在坐的每位同学都能听到我的 声音,请问;我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呢?
4.学习了本节课内容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的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 上 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 空气中 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四、学习目标回顾:
1.知道声音是
提示;太空上没 空气哟!
3、声音的传播速度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时,在哪种 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提示: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 相同, v固>V液>v气 ,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
物质名称
传播速度m/s
空气
水 钢铁
340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
而产生的。
。 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不同 传播速度是 , 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作业
P41页:2、3、4、题
1500 5200
人耳的传声原理
二、学习自我诊断:
• 1.人说话时声带在 ;敲打音叉,音叉 ,发出声 • 音,如果手按住发生的音叉,声音就消失。这说明:声音 • 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和 中传播。 。它既可以在 中传播,也可以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导入: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环节:1.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振动琴弦,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深入学习: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分析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实践环节:1. 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演示实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1-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动手,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自学课本12—13页并完成以下任务)分析下列实例,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2、蟋蟀翅膀振动,发出鸣叫声3、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4、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声音的传播自学课本14---15页,并完成以下任务1、实验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领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举例说明声音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什么是传声的介质?3、声在空气中怎样传播?4、什么叫声速?声速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什么是声速?(自学15页最下面的文字部分,了解速度单位)(2)了解表中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声速,明确声音一般在那种介质中传播的最快,在那种介质中传播的最慢。

并明确声速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什么是回声?。

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请记下来课内探究学案一、课前问题交流根据学习目标,将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小组内交流二、应用与练习(1)燃放鞭炮时,鞭炮声是由振动产生的,吹口哨时的哨声是由振动产生的,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2)一切、、物质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太空舱外作业对话时,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彼此只看见对方的嘴在动,而听不到对方谈话的内容,其原因是。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以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是声速跟有关,还跟有关,相同条件下,声音在水、玻璃、空气中传播时,在中最快,在中最慢。

(4)课堂上,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讲课声,其声音主要是靠传播的,狗睡觉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更容易听到远处的声音,其声音是由传播的。

四、当堂检测(一)、填空题1、用力敲几下锣后,停止敲击,锣仍然响一段时间,声音才慢慢消失,这说明停止敲锣后,锣面仍然在,所以仍然有声音;但若在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用力捂住锣面,发现停止,声音就立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索,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

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使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以“提出问题”这一要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

在知识的内容上则是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的问题。

本节设计为三段:声音的世界、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每一段都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出示导纲:下发导纲
3、自学设疑:学生自读课本,尝试完成导纲中的基础练习题,记下自己弄不懂的问题。

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1)、组长主持组内互讲完成1-6题答案统一;
(2)、组长主持组内讨论完成导纲中创新练习题。

(3)、教师精讲:
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播的条件
实验一、发声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二、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动
实验三、音乐芯片在水中发出音乐
实验四、土电话能传播声音
2、展示评价:
题号展示人评价人
3、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组间互相解疑、交流。

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指导:
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知识要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学习方法
收获
物理课代表小结:
2、教师指导: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热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易混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
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关于回声的计算应用)
例:有一景色秀丽的峡谷宽1200m,两旁都是竖直的陡壁,令游人流连忘返,有人开心之下放声大喊,之后听到不断传回的回声,其中前两次回声的间隔是5s,则喊者到较近陡壁的距离是多少米?(已知声速是340m/s)
2、编题自练:(组内编题,组间互练)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3、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