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文献资料索引

合集下载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什刹海风景区位西城区西北部,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组成,俗称“后三海”是北京城内最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区。

什刹海总面积302公顷,水面33.6公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什刹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是寺庙林立的地方,素有"九庵一庙"之说,所以这里也得名为"什刹海"。

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是北京市文化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众多名胜里,尤其以曾是清朝巨贪--和珅旧第的恭王府和被称为"京城水际观山第一处"的银锭桥最为有名。

一.什刹海风景区景点布局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西城区,以胡同四合院、王府古建、园林水系、老字号商业为特色,是北京城市总规划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刹海的景观空间沿水面展开,水是其中最核心的景观要素。

什刹海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

前海、后海以银锭桥为界。

后海周边有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大藏龙华寺、广化寺、鉴园等景点,前海周边有火神庙、金锭桥、万宁桥等建筑。

除此之外,在后三海的西南区域,街道胡同林立,分布着梅兰芳故居、庆亲王府、恭王府、郭沫若故居等名胜古迹;在后三海的东北区域,分布着关岳庙、拈花寺等景点。

整个什刹海景区可见名宅、府邸、园囿、门楼、寺庙、桥梁、街道等景点不计其数。

二.什刹海的景观特色1. 古建筑:什刹海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其中包括恭王府、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等著名景点。

这些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宝贵遗产。

2. 水域风光:什刹海是一片水域丰富的地区,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碧波荡漾的湖面、曲径通幽的河道,感受水乡的韵味。

3. 文化氛围:什刹海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历史上众多文化名流曾居住于此。

北京什刹海旅游介绍和历史背景介绍

北京什刹海旅游介绍和历史背景介绍

北京什刹海旅游介绍和历史背景介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历史背景介绍。

北京什刹海,又称前海,是北京市中心的一片人工水道,由三个水域组成:后海、前海和西海。

档案中的清末什刹海公园筹建始末

档案中的清末什刹海公园筹建始末

档案中的清末什刹海公园筹建始末作者:吕红梅来源:《北京档案》2024年第06期什刹海,毗邻北京中轴线,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是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什刹海因其文化内涵丰富、风景秀丽,四季游人如织,成为著名的旅游文化地标。

实际上,什刹海作为旅游休闲观光区的建设构想早在清末就开始了,翻阅档案我们可以一窥清末什刹海公园的筹建始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十三日,赴西方考察归来的端方等人上书,请求学习西方的“导民之法”,即“各国导民善法,拟请次第举办,曰图书馆,曰博物馆,曰万牲园,曰公园”[1]。

依托自然美景,建设综合性公园的倡导随即出现。

十二月初七日,市政公益会议董职商陈升等请内城巡警总厅呈请管辖什刹海水域的机构奉宸苑,表明他们筹资建设什刹海公园的意愿,称什刹海“清流湍激,林木茂美,天然佳胜为止最宜”[2],并陈述了这样几条理由。

(一)京师作为首善之区,宜为榜样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欧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休闲内容成为中国学习的方面之一。

“欧美各国都会之内皆建设公园,俾彼都人士娱悦耳目涵养性情,以优以游以作以息吸文明之空气。

”[3]陈升等陈述的理由与倡议设立万牲园相同之处就是学习欧美,且有益于新政,反之,如果不建设公园,就会遭到列国的耻笑。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该给全国做出榜样。

欧美各国已经有公园了,而中国除广东沿海外,内地并没有公园,此处的“内地尚无所闻”,指的是还没有中国自己开发和建设的公园,并未提及此前已经作为近代意义上公园使用的上海、天津等地的外国人建设的公园,也许是为了强调在首善之区建设公园的紧迫性而不提,也许是出于爱国思想,不想将这些外国人建设的公园与中国自建的公园并列。

(二)建设综合性公园,可吸引人气振兴周边商业清末,商业娱乐的中心在前门地区,什刹海虽有广阔的水域且自然秀美,但缺乏人工的营建,无法将其价值继续提升,发挥其最大优势。

什刹海的功能演变

什刹海的功能演变

什刹海的功能演变作者:徐中慧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4期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源。

什刹海作为北京选址中被考虑的重要一环,在历朝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可以说,什刹海是北京的母亲河,见证了北京从几千年前的荒凉迈向今天繁荣的历史。

一、高粱河水域时期什刹海最早属于源头在今山西省宁武县桑干河与内蒙古兴和县洋河汇合而成的永定河故道,而高粱河与永定河曾是同一河道。

这个时期比较漫长,从两汉至隋唐,古永定河河道向南偏移,穿过今北京城所在区域,形成今日什刹海水域的部分,“三海大河”后因流向东南的高梁河堙塞,高梁河水在永定河所留宽阔河谷洼地中积水成湖,造就了今天什刹海的雏形。

考古发现证明,高粱河的上游水系有两条,其中一条是连通古永定河的人工渠道。

曹魏时,征北将军刘靖修戾陵堰、开车厢渠,开挖高粱河西段水道,引永定河水灌溉蓟城北、东农田。

可见,什刹海早在3世纪初期,就发挥了灌溉农田的作用。

10世纪初叶以后,北京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在这里建立陪都,称作南京。

根据《宋史·宋琪传》记载,端拱二年(989年),宋欲兴师进攻辽南京,宋琪所在的宋军利用高粱河一带湖泊构成了阻隔辽方援兵的天然屏障。

这可能是目前最早记载蓟城和什刹海前身“高粱河水域”关系的文献,可以看出,这条水系在不断的储水和并流中,对于当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提升了当时北京城的水利价值与军事价值。

二、金代白莲潭时期白莲潭在金代的建城之初,也因宫囿用水、漕运等问题,被考虑为中都城规划的首要问题。

中都城兴建之后,金又在距城较近的东北郊外高粱河上河道较宽的堤段,大兴工事,浚治河道,使这里成为狭长的湖泊;后又在湖泊东岸,建大小两个岛屿,即为人熟知的琼华岛和瀛洲(今北海处)。

公元1179年,金利用这里的自然风光,兴建离宫,名为太宁宫。

而“三海大河”也因水中的白莲而得名白莲潭。

金大定四年(1164年),为解决漕运,世宗下令“宜悉力使漕渠通也”。

探讨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_省略_筑的保护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_侯九义

探讨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_省略_筑的保护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_侯九义

有 北 京 旧 城 区 的 鼓楼

,
有 北 城仅存 的德 胜 门箭 楼 有 著
除了 以上 两 个 王 府 以处 什 刹海地 区还 有庆 亲王府 庄
王府

,

名 的恭 王府
宋 庆龄故 居

郭沫若 纪 念 馆等 在北 京城 市建

,
阿 拉 善王 府 ( 北 京 唯 一 的 蒙古 王 爷府 邸 )
, ,

。 、 、 、
.
火 神庙 : 火神庙 又称 火德真 君 庙 是北 京最 古老 的寺庙 之一
,

相 传 寺 庙始 建于 唐 代贞观 年 间 当时香 火旺 盛

,
,
曾受
在 开 展这些 工 作中
,
,
到皇 家供奉 清代乾隆年 间对 火神庙进 行一 次 大修 特 将庙 门和 后 阁 殿脊的 瓦改 为黄 色琉 摘瓦 在 当 时 只 有 帝王 居 住 的地 方或 与帝王 有密 切 关系的 建筑才被恩 准用 黄瓦 火 神庙
, ,
, ,

要 的历 史人 物 特 别 是 最能体现北 京区 域 内经历 了数百 年沧
“ ” 桑岁月的 一 批 旧 时 王 榭 与大量的 寻 常百 姓 的宅院 成 为这
:
,


些历 史现 存的 重 要载 体
.
越南 等国 家的 传统 都是 要随色 做 旧 要 与原来建筑 的色调
,
而相 关什 刹海 地 区 街巷的文 献 记 载最 早 出现 于元 代 当


19 8 1
年逝世 前 在北 京的住


,
是全 国重 点文 物保护单 位和 北 京 青少 年 教育基地

对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进行分析

对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进行分析

对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进行分析阅读资料中提到:城市是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也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

大城市的多样化是自然天成的。

作者指出: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产生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缺少: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小街段之必要性,老建筑之必要性,密度之需要性。

下面我主要以什刹海为列,来分析该地区的多样性:1.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

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共同施舍。

什刹海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周围有许多古代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

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什刹海周围有广化寺、火德真君庙、护国寺、保安寺、真武庙、白马关帝庙、佑圣寺、万宁寺、石湖寺、万严寺。

除此之外,什刹海围绕的还有酒吧一条街。

其中也有很多老北京小吃店,最著名的要数九门小吃。

另外,什刹海附近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小商店。

早上,什刹海有附件的居民早起晨练钓鱼,冬天还有游冬泳的人们;白天,有旅游团来参观景点,顺便逛一逛周围特色小店,吃北京小吃;夜晚,年轻人和老外在各式酒吧里聚会聊天休息,还可以坐在游船上听着琴声,附近的居民沿着河边遛弯,观赏夜景。

夏天,来这里可以划船,骑单车,观赏荷花;冬天可以滑冰,看雪景。

因此,什刹海不仅一天而是一年四季都是人来人往,吸引着不同背景,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人来光顾这里,所以什刹海在白天、晚上和周末各个时间段的用途都处于一种相当平衡的状态。

2.小街段之必要性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什刹海位于位于北京内城西北隅,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规划总面积302公顷,水面33.6公顷。

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以什刹海命名,其四至范围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中轴线遗产视角下的什刹海历史文脉传承研究

中轴线遗产视角下的什刹海历史文脉传承研究
7.8km。这条始建于元大都、距今已有750余年历史 的中轴线,是我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物质结晶,反 映了我国传统秩序、环境、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取 向皿。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评价,“北京独有的壮美 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M。”自2011年起, 北京市正式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北京城市总体 规划(2016—2035年)》将中轴线保护和申遗作为北
摘要: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旅游地文脉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构建了立足区域研究历史文脉的方法,以北京什刹海
为案例,立足中轴线遗产视角,研究了什刹海与中轴线关系,阐释了什刹海在中轴线遗产系统中的文脉价值,分析了文脉传承
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岀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脉;传承;什刹海;北京中轴线
中图分类号:F590.31
收稿日期:2019 - 03 - 15;修订日期:2019 - 08- 17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王克敏(1989 -),女,山西省阳泉 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旅游规划。
• 1332 •
推动发展作用进行了阐述。文脉理论在规划设计中 的应用较广泛,很多学者对文脉应用方法进行了探 讨。郑志权⑻总结了文脉运用的两种情形,包括研 究物质形态的显性手法和研究要素关系的隐形手 法。在城市规划方面,杨山⑵提出了整体规划、局部 节点规划、线性空间串联等方法。李毅⑼对文脉主 义景观设计观进行阐释,提出构筑物保留、符号提 取、景观重现、内涵强化和意境赋予等设计方法。
Key words: historic context; inheritance; Shichahai; Beijing central axis
文脉起源于语言学研究中的“Context”一词,原 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可理解为“文化背景”或“文化 脉络”⑴。历史文脉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代表文 脉网络的演变,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紧密联系,并 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⑵。

什刹海兴衰往事

什刹海兴衰往事
1949 年 2 月 2 日,《人民日报》(北平版)刊登了题为 《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的文章。文中热烈 庆祝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并写道“由于中国共产党的 正确领导,由于各界人民的支持,由于东北、华北人民 解放军无敌的威力,由于国民党军中很多爱国官兵不 愿意在蒋介石指挥下继续反革命内战,包围北平的人 民解放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一月十
厂印制人民银行券,用于流通。印刷机器和工人由郭 宗汾负责。会上还议决了办公地点、机构性质等问题, 并于会后形成《联合办事处成立会议纪要》。
宣告和平解放
1 月 31 日,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根据和平协 议,傅作义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城内的国民 党军队全部撤至城外的指定地点,接受改编。中国人 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 4 纵队第 10 师进驻北平城内 接管防务。
众所周知,漕运关系到都城的粮食供应,其重要性 毋庸置疑。为了确保漕运河道的安全,维持水上交通 线 的 畅 通 ,至 元 二 十 八 年(1291),丞 相 完 泽 奏 置 都 水 监,以治理水道。其管辖范围大致为“南至河,东至淮, 西洎北尽燕晋朔漠,水政皆归之”。然而,长长的水道 并不利于实时监管。鉴于此,元政府以十里为单位,将 漕运河分为若干段,每段设置一牐,并委派专门的牐官 负责管理。

四日的和平声明的基础上争取了困守北平的国民党军 队接受民主改编的原则。这样,我们就把这座历史名 城和二百余万人民,用和平解决的方法从国民党反动 派血腥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从此,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下的北平的黑暗时代就一去不 复返了,北平永远成为人民的北平了……新的北平,这 一座光荣的人民的城市,现在已宣告它的伟大的诞生, 我们愿与北平二百万人民一起,向着毛主席指示的方 向,动员我们的一切力量,共同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北 平而奋斗!”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

北京什刹海景点介绍目录一、什刹海的历史沿革 (1)二、什刹海的主要景点 (1)1. 恭王府 (1)2. 银锭桥 (2)3. 宋庆龄故居 (2)4. 郭沫若故居 (2)5. 烟袋斜街 (2)6. 什刹海酒吧街 (3)三、什刹海的自然景观 (3)四、什刹海的文化活动 (3)五、什刹海的交通与游览 (3)六、什刹海的荣誉与保护 (4)七、什刹海的周边景点 (4)北京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东北部,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弓形湖泊组成,景区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一、什刹海的历史沿革什刹海原为“三海大河”一片湖泊,金朝在修建行宫时,将白莲潭水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成为什刹海。

随着漕河的开挖,白莲潭成为金中都的漕运码头。

在元朝时,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

至明代时,什刹海周边开始修建寺庙、王府等,什刹海风景区雏形初现。

清朝末年,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岸边酒楼茶社增多,什刹海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二、什刹海的主要景点1. 恭王府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布局规整。

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一百六十余米,有四十余间房屋。

东路和西路各有三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

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恭王府花园为位于恭王府后的一部分,又名萃锦园,占地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三十多间,采用东西对称的布局方式,整体规模宏大,布局规整。

2. 银锭桥银锭桥位于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是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而得名。

什刹海畔名人故居多

什刹海畔名人故居多

什刹海畔名人故居多
王铭珍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1999(000)011
【摘要】@@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历史上就是名人荟萃的胜地.环境幽静,湖水碧波,垂柳夹岸,鸟语花香,稻荷莲藕,极富诗境,吸引着不少名人雅士,并以在此定居而感到快慰.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王铭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 [J], 成志芬;张宝秀
2.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地方名人故居文化的影响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例 [J], 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
3.什刹海畔吃烤串 [J], 杨尚勤;
4.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J], 张明庆;赵志壮;王婧
5.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 [J], 成志芬;张宝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刹海 北京什刹海

什刹海 北京什刹海
什刹海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组成,俗称“后三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 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也是最富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区 。景区东起地安门外大街, 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总面积146.7公顷,是京城内老北京 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点击添加标题
故宫
“前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属
自然之“海”
什刹海—银锭桥
——燕京小八景之一
银锭桥建于明代,位于前海和 后海的交界处,宽阔的水面变窄为 点击添加标题 一般溪流,小巧玲珑的银锭桥就横 卧在水上。最早的银锭桥宛如一个 倒置的元宝,故称其为银锭桥。银 锭桥周围风光旖旎[yǐ nǐ] ,过去站在 桥上向南可见翠屏般的景山和琼岛 白塔,向西望西山历历在目,故景 名为“银锭观山”。
故居、恭王府花园、醇亲王府、广 化寺、钟鼓楼和银锭桥等古迹如一
颗颗明珠,将什刹海点缀地美丽灿
烂。这一带也是老北京主要的商业 活动区。
百姓之“海”
什刹海-胡同
——古韵与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
“大街制,自南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于西谓之纬。大街二十 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元·《析津志》 什刹海胡同共分为15条胡同它们分别是:大金丝、小金丝、前井、后 小井、刘海、大石碑、小石碑、银锭桥、铜铁厂、前海东沿、前海南沿、 前海北沿、后海南沿、南官房、北官房。
于皇家园林,而什刹海一定程度上 是完全属于民间的。无论是纵横交 错的老北京胡同、极富京华风情的 老北京四合院,还是淳朴民风的市 井文化与特色流传的民俗生活。这 些不仅构成了什刹海的名片,更是 百姓生活的记录写照。 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 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
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
百姓之“海”
什刹海-市井生活

市井宝地什刹海

市井宝地什刹海

市井宝地什刹海
朱祖希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什刹海,原是数千年前在永定河变迁过程中留下的一片天然湖泊。

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中,给这座古老的都城增添了无限生机。

rn什刹海史称白莲潭。

到了元代,世祖忽必烈独具慧眼,相中了这片宽阔的水域,决定依傍着这片水域建一座规模空前的都城——元大都城。

白莲潭因此也有了一个寓意颇深、特色鲜明而又新颖的名字——海子。

明朝永乐帝在取得政权之后,思虑再三决定迁都北京,清又继之,于是,这片水域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什刹海。

现在,这里成了北京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朱祖希
【作者单位】北京地理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什刹海街道的街区式整治r——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主要做法
2.建设活力魅力和谐什刹海--访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利
3.天鸿宝地:践行崇高的社会责任树立宝地服务品牌形象
4.一路向北:情定什刹海--一名高三女生和她的什刹海『酒吧调查』
5.城市珠宝地图②上海珠宝地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刹海——前海南沿

什刹海——前海南沿

什刹海——前海南沿《鼓楼静语》邮箱*****************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前海南沿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侧,胡同呈南北弯曲走向。

北起地安门外大街,南至白米斜街,中部与马良胡同相交,全长556米,均宽5米。

1958年门牌为1—8号。

1965年门牌为1—11号。

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清代称河沿,为正黄旗地界。

因在前海南岸,故名。

1911年改称前海南河沿。

” 笔者在查阅《京师坊巷志稿》中并没有河沿或前海南河沿的记载,河沿之名可能为百姓们对临湖胡同的统称。

老北京有多处叫河沿的地名,如东河沿、西河沿等。

民国时候的地图中标注为前海南河沿,说明此胡同形成于民国时期。

1965年定名为前海南沿并沿用至今。

前海南沿是什刹海一条有名的胡同,还是胡同游的重点区域之一。

胡同东侧依次排列着为数不多的院门,院门中还有两栋二层砖楼。

胡同西侧为风景宜人的前海。

前海又称什刹海、什刹前海、莲花泡子、莲池、前海湾,为什刹海其中的一片水域。

传说清乾隆时期,和珅在前海中垒筑堤坝,前海一分为二,东侧沿用什刹前海之名,西侧称西小海。

清末时期在堤坝上辟建临时市场,即荷花市场前身。

前海风光秀丽,诗文中的“青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无数浴童欢岸北,一群花鸭似江南”“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等绝妙佳句就是对此片水域的赞美之词。

前海南沿位于前海东南侧,行走其间,不仅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种种美感,还能领略到蕴涵的历史文化深厚之美。

因为这里有西部梁桥、金锭桥、万宁桥、观音堂、什刹海清真寺,东侧还有张之洞、恩海的故宅。

荷花市场小广场胡同南口靠西有个街心广场,亦称荷花市场小广场。

这里不仅是人们休闲纳凉休憩聚会的场地,还是人文景观荟萃之地。

小广场北侧柳荫中,有块镌刻着杨萱庭题写“什刹海”三字的巨石屹立其间。

杨先生的书法极富想象,他将“海”字的三点水笔画有意拉长,其形态和前海、后海和西海的形状极为相似。

西城区什刹海寺

西城区什刹海寺

西城区什刹海寺
什刹海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糖房大院27号,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与四十三年之间,属于为募建庙宇,清顺治六年由僧人徧融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再修,清末民初两次重修,根据《京师坊巷志稿》等文献记载,又名“十刹海”、“十刹海庵”、“十刹海庙”等,什刹海寺朝向独特,整体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间及左右朵殿各二间;前殿三间及南北配殿各三间,南北配庑各三间;中殿三间及南北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及南北配殿各三间,今仅存山门及中殿和配殿,中殿檐高3.29米,配殿檐高2.83米,均为硬山筒瓦顶,前后檐已被拆改,原貌已不复见,什刹海寺内有清康熙三十一年所立《重修十刹海寺碑记》一通、《什刹海寺提名碑》一通以及“古刹什刹海”石匾一方,有什刹海因什刹海寺得名之说,可以断定现在的什刹海一名,实来源于明代什刹海寺,什刹海寺香火鼎盛期是在明末清初,至20世纪50年代仍传香火,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民居至今,现为西城区第三批西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浅议什刹海风景特色

浅议什刹海风景特色

浅议什刹海风景特色
刘润芝
【期刊名称】《北京园林》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一、历史简述——什刹海谈往什刹海一带水域最初见于记载的名称叫做
积水潭,或称海子,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段河道。

史前时期曾一度是永定河故道。

金朝开始定都燕京为中都,但什刹海一带处在金中都东北郊外,并无大规模开发。

只是到了元朝,为发展漕运,元世祖忽必烈命精通天文、历史、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
家郭守敬引昌平白浮、西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刘润芝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城市开放型景区团体游客人群拥挤问题探究--以北京什刹海风景区为例 [J], 刘
秋平;胡成;杨玲
2.浅议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实施中的特色与创新——以广西龙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 [J], 余建林
3.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游览区保护整治与开发规划 [J], 陈李健;王燕;王引;刘燕;杨
正茂;肖连望;朱子瑜;石向阳;苏兆容;丁泰;陈凌;陈松;袁建平;王瑾;马晓东;王毅;张大力;
杜立群;沈振江;姜权;郑小明;张琪;张敏;胡海占;朱自煊;郑光中;驻钧珍;黄常山;胡宝哲4.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应完善管理体制──从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说起 [J], 陈平
5.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旅游规划──兼论历史地段与旅游开发 [J], 郑光中;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刹海话今昔

什刹海话今昔

什刹海话今昔
文竹
【期刊名称】《前进论坛》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记得老舍先生在他著名的散文《想北平》中说:“面向着积水潭。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是老舍先生笔下他那个时代的什刹海,清幽、画意。

写出这段文字是想让人们有个时空的追已忆。

也使文章有种人文的气息。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文竹
【作者单位】农工党北京东城区委会综合支部党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
【相关文献】
1.今昔什刹海 [J], 肖正刚;
2.谢非故里话今昔 [J], 余弘阳;聂兆
3.玄奘故事对日本平安时期说话文学的影响\r——以《今昔物语集》为中心 [J], 黄晓星
4.话沙苑今昔看农场蝶变 [J],
5.罗文峪口话今昔 [J], 李俊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

阅读

什刹海①什刹海位于北海公园以北,总面积约为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

这片水域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组成。

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海什刹海,这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

三湖一水相通,以后海水面最大。

②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后,为解决皇城及民间的用水和漕运物资之需要,下旨派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

敦守敬引西山玉泉等诸山泉之水,注入大都城,使原有的前海、后海、积水潭等湖泊的水源更充足。

同时疏通了大都至通州的漕运,使积水潭一带水面成了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北方终点码头,因此从元代起,三海一带逐渐成为变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区。

当时的三海,湖内船帆蔽日,百舸争争流,一派繁忙景象;岸上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

③到明清时,什刹海不再是码头,逐渐建起了王公贵族的宅院别墅和寺庙。

周围曾建有醇良王府、恭亲王府等清代王府和花园,什刹海的市井风情又添加了皇家的雍容贵气和宗教气氛,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醇亲王府内生长和居住。

这里有过药王庙、什刹寺等九寺一庵的“十刹,故称“十刹海”,又因为什刹寺的名称,传为“什刹海”。

④什刹海开阔的水面与城市景观和人民生活非常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是古都城区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

自清代以来,什刹海一带逐渐成为市民游览纳凉的胜地。

每天夏秋两季,来此消夏避暑观荷游玩的人众多。

⑤什刹海之所以成为人们消夏娱乐胜地,有着它得天独厚的条件。

什刹海水面开阔,两岸杨柳成行,夏日薫风摇曵,碎影筛金,荷香扑面,大有江南水乡之景色。

银锭桥横跨湖上,架于前海和后海的交接处,站立桥头向西远眺,可见一脉青黛色的远山,这有着“燕京小八景”之称的“银锭观山”富有独特的情趣:让人于南国之景中品味出北国风骨,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受到山野之境。

什刹海周围王府环绕,园林密布,寺庙林立,名人故居星罗棋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什刹海一带的街巷结构最早开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这里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具有浓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的特点。

往事拾遗——古韵春荫什刹海

往事拾遗——古韵春荫什刹海

往事拾遗——古韵春荫什刹海往事拾遗——古韵春荫什刹海北京什刹海一带最有名的建筑物就是银锭桥了。

银锭桥是一个无论如何都要来的地方。

那里可银锭观西山。

有落暮怡晚情之境,溢出了文人墨客对燕京八景的各种畅意寻怀。

再加上民间的各种历史传闻,人们寻史论今,据此流念不移。

小时候在什刹海嬉戏玩耍却是没有这样那样的情怀意境,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

它就在那,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从长辈那明白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

什刹海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也并不那么的阳春白雪。

它更像是门前的几湾池塘,素雅而朴实。

从前的什刹海岸周边是做小生意的商贩,背靠河栏,面朝河沿排开许许多多的席棚。

从此刻的荷花池顺两岸分别到达银锭桥,每个席棚的商品饮食都不一样,都认真做好自我的手艺活,绝无他求。

银锭桥就是整个什刹海的中心。

站在银锭桥看到的鼓楼却是高耸雄伟,皇家建筑的威严一向延伸到这。

此刻银锭桥上的题字就是我的祖父单士元亲自题写的。

由于看着像一锭银子,在明朝建成之时就有了银锭桥之说。

这座小石桥最初就是连接什刹海南北两岸交通的桥,同时东西也因这座石桥被分割。

东面叫前海,西面叫后海。

站在桥上往西看,后海碧波荡漾,两岸河柳葱郁不断。

在晴好之日能看到西山叠翠,如墨侵染。

银锭桥两侧有众多依海顺势而建的院落,胡同林立,阡陌交通。

祖辈以前居住过银锭桥南岸的小金丝套胡同。

近期随访,还有老邻居依稀记得单家。

2北京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因此水势都是从后海往前海流。

但是有时候前海的水却透过银锭桥向西而来。

祖父单士元曾是什刹海海志的编纂顾问,就此现象说:“明朝时为保障南海、中海和北海的供水稳定,在此刻的后海南沿一带的位置开通了一条河道,称月牙河。

再从李广桥(此刻的柳荫街)向南,从之后的恭王府后身向东连接一小湖泊(西小海),此湖泊就续上了前海。

以后的恭王府在后身建了个饮马坑,府里取水用水也方便了许多。

由此河道进入前海的水就增加了前海的水量。

如果此时关掉前海的后门桥及此刻的荷花池一代的河闸,前海的水就流向了后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刹海专题文献书目索引:1.刘一达著. 走进什刹海. 北京市: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该书将什刹海地区的多个景点详细予以介绍,包括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本较为详细的什刹海旅游大全,可做对什刹海较为全面了解的读本】2.北京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管理处编. 京华胜地什刹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3.12. 【该书共收录文章55篇,着重介绍了古今一些名人与什刹海的历史渊源和不解之缘,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3.赵林著. 什刹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5.07.【该书属地方史志类书籍,内容包括:什刹海形成演变、什刹海周边景物、什刹海民俗文化、什刹海明天更美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什刹海地区的历史、建筑、文化、风俗,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4.北京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编著. 诗文荟萃什刹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1998.【该书较为全面的收集了与什刹海相关的诗文,词赋记述,对于研究什刹海的人文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5.袁道之,白莉著. 什刹海都市情感小说. 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10. 【该书是一部都是情感小说,以什刹海地区为故事背景,以三轮车夫马本善和作家江海山两家人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为主线展开情节,展示了一幅反映当代老北京生活面貌的风情画卷,可做对什刹海地区文化背景了解的文学读物】6.刘爱红著. 神奇什刹海:故事传说. 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10.【该书属于名胜古迹汇编书籍,主要记述了什刹海地区的民间流传和史籍记载的传说故事,对了解什刹海地区的人文信息具有参考价值】7.《什刹海丛书》编辑委员会著. 什刹海. 北京市: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4.【该书系北京览胜书籍,以图文形式介绍由一水相连的什刹西海、后海、前海及四周地区组成的什刹海风景区,介绍湖畔的名胜古迹、相关的历史名人、美食等。

可利用其系统了解什刹海及其文化概况,可做大刚性读物或旅游指导书籍】8.刘一达编著;王志摄影. 带您游什刹海. 北京市:外文出版社, 2007.【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什刹海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寺庙、胡同及名胜、民间工艺坊等,对了解什刹海周边的民俗、文化等具有借鉴意义】9.王铭珍著. 什刹海的寺庙.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02.【该书属于什刹海小丛书系列,该书以什刹海周边的庙观等文化建筑作为编著的主要内容,侧重对此类建筑的历史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什刹海的历史,传承什刹海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0.张必忠. 什刹海的王公府邸.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本书为《什刹海小丛书》之一。

书中选取什刹海地区的王公府邸,包括著名的恭王府、醇王府,介绍了这些府邸的变迁和与府邸有关的人与事。

阅读本书,可加深对什刹海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对旅游者观赏什刹海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11.成善卿主编. 什刹海的民俗风情.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06.【本书为《什刹海小丛书》之一,是为更好地挖掘、传承什刹海的历史文化而编撰的。

该书主要从民俗风情这一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什刹海。

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旅游,而且还能广泛地引起人们对什刹海的兴趣,更加了解什刹海,爱护什刹海,并更好地建设什刹海。

】12.于永昌著. 什刹海的传说和故事.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06.【本为《什刹海小丛书》之一。

在这册书中编写了涉及什刹海地区人物和景观的传说故事五十余则。

依内容中显现的年代顺序,清代以前的诸篇,传说性质较浓。

清代以后至今的篇目,以真人史料为主,故事性强些。

阅读《什刹海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加深对什刹海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对旅游者观览,有一定引导作用。

】13.什刹海研究会编. 什刹海的名人故居纪念馆.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03.【为《什刹海小丛书》之一。

书中选取什刹海地区的名人故居纪念馆二十多处,介绍其所在位置、名人生平及其与什刹海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什刹海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可以加深对什刹海地区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对旅游者观览、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14.张必忠著;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研究会,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编. 什刹海的桥.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本书属于《什刹海小丛书》系列,本书以什刹海的桥作为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说古道今万宁桥、银锭桥和金锭桥、得胜桥、月牙河上的桥、谋炸摄政王的无名小桥、汇通祠旁的石桥和石兽、西步量桥……对我们研究什刹海的景物特色及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

】15.陈刚,朱嘉广主编;吴文涛撰文;张俊芳,卢伟英文翻译. 什刹海中英文本.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5.01.【什刹海是北京城美丽的地方,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之在现代潮流中保留着一分古城的韵味,本书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东易和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持编纂。

本书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即将消逝的景致,内容包括:“三海”沧桑、王府云集地繁华忆旧年、水滨灵秀地名人聚此居、京师齐政幕鼓晨钟等】16.邱阳著. 什刹海,传统与青春的映像馆游走北京的99个浪漫地标. 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06.【本书属各地名胜古迹汇编,系《皇城根儿系列》丛书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北京什刹海周边的概况。

分“传统篇”、“青春篇”、“什刹海的人文旅行地图”三部分。

】17.于永昌,于飞江著;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研究会,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编. 什刹海的老字号和特色店.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本书属于《什刹海小丛书》系列,选取了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老字号、特色店三十余家,介绍其所在位置、历史沿革、经营特色、目前现状,对于发掘什刹海人文特色,传承什刹海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8.朱嘉广主编;李右武,陈越,赵树强摄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 什刹海中英文本.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本书属于什刹海地方史志类资料,什刹海是北京城美丽的地方,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使之在现代潮流中保留着一分古城的韵味,本书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即将消逝的景致,表达了作者的眷恋心情。

】19.朱家溍著;沈建中编. 什刹海梦忆. 南京市: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本书属于现代散文集,收录了作者的多篇散文作品,共分五辑,内容包括京城旧影、宝襄鉴古、蜗居雪泥、碧梧翠竹、序跋萃录。

本书属于描写什刹海的文学作品,从侧面反映了什刹海的重重文化内涵】20.郑南等撰文. 杯中的海什刹海酒吧风情. 北京市:华文出版社, 2004.【本书是作者对中国人自己酒吧的真情寄托,并把它介绍给朋友们,全书按酒吧所在地域分为:前海北沿儿、后海南沿儿、后海西北沿儿、烟袋斜街等四部分。

也反映了什刹海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色——酒吧文化】21.马力著. 什刹海的心灵游吟. 北京市: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06.【本书属于现代文学作品,以散文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什刹海剪不断,绕不开的文化情结,是对什刹海人文特色的侧面描绘】22.本社编. 什刹海的胡同和四合院.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08.【本书是“什刹海小丛书”之一。

记述了什刹海一带的胡同与四合院的形成和演变、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以及建国后党和政府对什刹海地区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与开发。

】23.于永昌著. 什刹海的学校医院文化场所.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01. 【本书为《什刹海小丛书》之一。

书中选取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地域内的学校、医院、各类文化场所数十处,介绍其位置、历史沿革变迁及相关的人与事。

】24.中国地图出版社编. 走进什刹海、南锣鼓巷. 北京市: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9.【本书属于旅游地图性质类图书,什刹海各个风景景点跃然纸上,还有其他相关的乘车信息等,对于旅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5.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工委、办事处编著. 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北京什刹海.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09.【本书对什刹海地理、历史、人文方面均有涉及,可作为对什刹海全面了解的通读范本】26.胡同游:什刹海胡同观光. 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06.【本书以什刹海的胡同为记述对象,给读者展现了什刹海曼妙的胡同风光,为读者提供了领略什刹海乃至北京胡同文化的窗口,属旅游观光读物】27.陈力朴撰文;林铭书摄影;北京东易和文化交流中心编. 什刹海的风花雪月插图珍藏本中英文本.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4.【本书系名胜古迹汇编类图书,属《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系列丛书普及本,介绍了什刹海的历史,沿岸的名胜古迹,相关的历史名人,以及具有特色美食等。

】28.侯仁之主编;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景区管理处编. 什刹海志.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3.【本书为什刹海地方史志类资料,本志贯通古今,由总述、大事记和专志组成。

采用篇、章、节、目结构。

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什刹海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研究什刹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29.什刹海丛书.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3. 【本丛书选择了北京最具有特色、凝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大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详尽介绍其建制沿革、建筑风格、艺术与实用功能,旁及其兴衰历程和蕴涵其间的历史烟云,其意义自不待言。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上看,这套丛书为保存古都风貌留下了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记录。

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因为随着人们对古都北京的历史缅怀日渐浓烈,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套丛书的面世将会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北京的深入了解,进而更加珍惜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这座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京城什刹海. 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本书属地方史志类资料,力求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文物景点的描述,挖掘宝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现什刹海地区的古今风貌,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31.杨信著. 什刹海老北京的怀旧图景中英文本. 北京市:新华出版社, 2003.09. 【本画册通过对什刹海地区历史景物风情的描绘,展现了什刹海的历史风貌。

书前给出了什刹海——老北京的怀旧图景。

】32.杨乃济著. 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 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本书属于中国建筑史普及读物,以什刹海为主要的例证,深入剖析了北京四合院、园林、王府的建筑结构及布局特点】33.萨兆沩著. 净业觅踪上. 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本书作者围绕着什刹海这一潭净水,离不开北京历史演进这个主题。

纵向从金、元、明、清以迄当代,横向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直到山川、河渠、民俗,猎涉杂博,“京味”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