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之林奇五要素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pdf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设计之林奇五要素 PPT
1.2 标志物(Landmark)
标志物设计的原则: (1) 强化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2) 产生联想 (3) 组织标志体群
1.3 路径(Path)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交通线
人行道
各种车道
1.3 路径(Path)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路径的设计原则: (1)建立鲜明的特征 (2)道路的连续性 (3)做到方向明确
1.4 边界(Edge)
非路的线性要素
交通分隔线
宅地界线
围墙
地形变化线
1.4 边界(Edge)
边界的设计原则: (1)增加边界使用强度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 中。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 元素。
标志物
1.2 标志物(Landmark)
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不但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感,还易 于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如悉尼的歌剧院、巴黎凯旋门、南京紫峰大厦。
1.2 标志物(Landmark)
1 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态类型
节点(Node)、地标(Landmark)、边界(Edge)、路 径(Path)、区域(District)
1.1 节点(Node)
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 行程的集中焦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 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京→高淳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设计之林奇五要素
URBAN DESIGN
整理课件
1
城市意象
美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结合对美国三个主要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 洛杉矶的“城市形象性”调查分析,在1960年出版 《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整理课件
2
整理课件
16
1.5 区域(District)
二维平面要素,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 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 也能看到并可用来作为参照。
3 2
1
整理课件
17
1.6 小结
处于不同观察环境中,某个特定客观事物的意象类型偶尔也会发生 改变。快速路对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行人来说则是边界;一个中等规 模的城市,其中心区可能是一个区域,而对于整个大都市地区来说,它 只能是一个节点。
整理课件
21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整理课件
22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整理课件
23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整理课件
24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整理课件
25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整理课件
26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1.2 设计
整理课件
27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1.2 设计
整理课件
28
路径的设计原则: (1)建立鲜明的特征 (2)道路的连续性 (3)做到方向明确
整理课件
14
1.4 边界(Edge)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所著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译为《城市的意象》)一书流传非常广。
他把城市主要景观分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来表达。
一是城市道路,道路两边的景观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
二是城市边缘,就像我们说的城市入城口、城市与其他自然物的边缘带,是城市主要的形象交汇点。
三是城市不同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步行街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城市螺旋式发展的硬件。
四是节点。
交通道路与河道、森林与山脉、城市与海洋等直接的交叉口,这是最主要的景观。
芝加哥城市为什么美?最根本的原因是将湖泊、高楼群、绿化三者处理得非常协调。
五是标志物。
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雕塑、建筑、山峦等。
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错误,如许多城市动辄就要建什么标志性建筑。
杭州就有很多人提出,杭州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搞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保俶塔。
竖立在西湖北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成为杭州城市久立不衰的地标。
为什么?因为(1)历史形成的;(2)自然的。
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完美结合;(3)尺度是和谐的;(4)独特的。
城市标志、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并不是以体形是否高大为标准的。
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城市的物质形态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
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中心 商业区
大学校区
彭城路附近的城市中心商业区,亦为是商业结点,涵盖全市的主要高档 百货、商场、地下步行街、夜市等各种商业业态。而和平路和解放路范围内 的徐州师范大学云龙校区是唯一在市中心区位的校区,数年的经验累积,在 市民的心目中已经形成该片大学校区的印象。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简单形体要素。城市居民 依靠标志系统作向导的趋势日益增加。空间的突出能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 标志,有两种方式:使标志物能在各个方向都可被看见(高度),或是与 相邻成份形成方向上的对比(特色),如前后相邻与高度变化。洛杉矶费 尔街的七号街有一栋两层楼灰色的木结构房子,它后退红线十英尺,店铺 很小却引人注意,这种引人注目和使人愉快的亲切尺度和空间后退与沿街 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3、区域,主要指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它在观察者心中产生进入内 部的感受。 4、结点,是观察者借此而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带 你,多半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会集处等。 5、标志,这是另类参考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它的外部。 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建筑物、招牌、店铺、山丘。它们可 以在城市内部或一定距离内作为一种永恒的方向标志。如塔、穹窿、 高山、甚至如同太阳那样缓慢而有规律的动点。 以上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结点构成,受边沿的限定、 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
建立印象 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环境提示了 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其适应能力和目的进行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 见物一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印象。 某人会在别人认为很混乱的表格上一眼认出目标,某人善于识别 第一次所见的目标并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符合观察者已形成的模式, 可能是与己关系密切的原因,可能是经过许久锻炼而形成的能力。—— 梁启超“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 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都会使观察者产生印象,每个人形成并持续 各自的印象,同类人便具有很多共同点,正是这种团体印象有利于创 造供公众使用的环境。例如,一位美国人能一眼看见街角的小药房, 而非洲沙漠的土著人就不会那么敏感。因此,一个新的目标,因为有 能启示和强调它的形式的形体特征,就可能会有很强的结构和个性。
城市意象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1、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2、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一一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所著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译为《城市的意象》)一书流传非常广。
他把城市主要景观分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来表达。
一是城市道路,道路两边的景观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
二是城市边缘,就像我们说的城市入城口、城市与其他自然物的边缘带,是城市主要的形象交汇点。
三是城市不同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步行街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城市螺旋式发展的硬件。
四是节点。
交通道路与河道、森林与山脉、城市与海洋等直接的交叉口,这是最主要的景观。
芝加哥城市为什么美?最根本的原因是将湖泊、高楼群、绿化三者处理得非常协调。
五是标志物。
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雕塑、建筑、山峦等。
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错误,如许多城市动辄就要建什么标志性建筑。
杭州就有很多人提出,杭州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搞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保俶塔。
竖立在西湖北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成为杭州城市久立不衰的地标。
为什么?因为(1)历史形成的;(2)自然的。
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完美结合;(3)尺度是和谐的;(4)独特的。
城市标志、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并不是以体形是否高大为标准的。
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城市的物质形态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
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 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建设 2010-01-07 2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城市意象五要素
将景观联系起来 道路具有连续性
给 人 一 种 的线性要素
城市的边界构成要 素既有自然的界线, 如山、沟壑、河湖、 森林等,也有人工 界线,如高速公路、 铁路线、桥梁、港 口和约定俗成的人 造标志物等。城市 边界不仅在某些时 候形成“心理界 标”,而且有时还 会使人形成某种不 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天安门——北京 北京 天安门
城市商业区 城 市 生 活 区
4.中心与节点 4.中心与节点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
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 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 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 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 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 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 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是观察 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 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 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 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 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 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 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 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景观节点
5.标志物 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 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
标志物作为一种地标, 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 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 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 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 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 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 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 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 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 成一个集合体”。另外 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 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 唯一性”,在整个环境 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五要素 城市意象》
1.道路 1.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 向感联系在一起,“那 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 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 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 象”。道路作为城市物 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 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 的关系”,“道路只要 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 连续性”。道路作为 “线型连续”方式不同 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 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 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园区印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园区印象」五要素导读:做园区如同做人,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园区留给客商的「第一印象」对企业日后理解园区起着强烈的定向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凯文・林奇(Lynch.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五要素说」影响最为深远,林奇在其所著的《城市意象》中,把城市意象归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元素,准确的描述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过程。
由于林奇的「五要素说」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对于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设计规划中,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带、几轴、几片区、几节点」,最早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理论。
今天笔者结合林奇的「五要素说」来分析总结「园区印象」的关键点,希望给园区规划者带来一些新启示。
道路:建好一条标志性大道道路是「园区印象」感知的主体要素,一个陌生人到访园区,第一件事就是认路,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园区领域,我们认为必须建好一条标志性大道。
首先,标志性大道是园区文化与形象的展示窗口,一条良好的大道,不仅是产业轴线、还是一条景观廊道、一条从历史到现代的「星光大道」,能给予客商深刻的印象和吸引力。
在功能上,首先,标志性大道是路网的「脊梁」,对园区的交通枢纽、外、内部道路等进行协调布局,维系良好的交通运行秩序;其次,标志性大道是园区规划的发展轴,通过串联产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引导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形态;最后,标志性大道是园区产业发展的主轴,在道路两侧部署优势产业集群和示范企业、重点平台,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建设上,根据园区不同的功能布局,标志性大道可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在「带」型园区中,大道为长轴向贯通的结构性主干道;在「团块状」的园区,大道表征为纵横相交的十字形骨架;在「有机生长」的园区,功能体系布局相对分散,可由两条或多条大道错位并行,共同构成园区的标志性大道。
边界:勾画特征鲜明的园区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间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态类型 节点()、地标()、边界()、路径()、区域()
1.1 节点() 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
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 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
引人注目的大空间
景观点
节点
1.1 节点()
城市广场
入口处
1.3 路径()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交通线
人行道
各种车道
1.3 路径() 习惯或顺其移动的路线;方向、延续、交叉
路径的设计原则: (1)建立鲜明的特征 (2)道路的连续性 (3)做到方向明确
1.4 边界() 非路的线性要素
交通分隔线
宅地界线
围墙
地形变化线
1.4 边界() 边界的设计原则: (1)增加边界使用强度 (2)增加与城市结构的联系 (3)明确和连续性 (4)有一定的界定性
1.6 小结
在现实中,上述个 别分析的元素类型都不 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 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 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 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 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 地相互重叠穿插。
根据林奇城市形象的要素绘制的城市构成图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休息区
道路交叉口
1.1 节点()
节点的设计原则:
(1) 有特色 (2) 与道路关系明确,交代清楚 (3) 共同的使用功能 (4)尺度适宜
1.2 标志物()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
进入其中。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 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标志物
1.2 标志物() 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不但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感,
1.5 区域() 二维平面要素,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
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 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用来作为参照。 3
2
1
1.6 小结 处于不同观察环境中,某个特定客观事物的意象类型偶尔也
会发生改变。快速路对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行人来说则是边界; 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其中心区可能是一个区域,而对于整个大都 市地区来说,它只能是一个节点。
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城市意象
美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 )结合对 美国三个主要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 市形象性”调查分析,在1960年出版《城市意象》 (《 》)
城市意象
研究问题的提出:
现实生活中,任何城市都存在一个有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 的公众意象。尽管每个人对城市的意象会有所不同,但是总有一些 意象的内容是共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从未与他人交流之前,他 的某些城市意象是比较接近公共意象的。那么城市的公共意象会分 为哪几类?如果能够相对准确发掘出来,对于后来的城市设计会产 生什么影响?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1.2 设计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1.2 设计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谢谢!
还易于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如悉尼的歌剧院、巴黎凯旋门、南京 紫峰大厦。
1.2 标志物() 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不但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感,
还易于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如悉尼的歌剧院、巴黎凯旋门、南京 紫峰大厦。
1.2 标志物() 标志物设计的原则: (1) 强化与背景之间的对比 (2) 产生联想 (3) 组织标志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