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02

[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

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

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穴居房址更容易遗存,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更为集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密县北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都有新石器时代穴居房址发现。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具有良好的隔热、防寒功能。黄河流域为半干燥气候,空气湿度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较深,地表土层经常保持较干燥状态。因此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构筑方式。

干栏和穴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南方沼泽地带和北方黄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现实性,体现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适应性,体现了原始农业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这种体现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马庆华,仝彩霞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

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建筑;木结构;土木营造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1)02-0004-03

Research o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Source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A Qing-hua TONG Cai-xia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China,the civi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tinues thousands of years.It is the combined action result of economic,social,technical,political development,aesthetic,etc.It is the creation of wisdom by the people,and a historical evidence of witnesses;it is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It is important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Key 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wooden structure;civil construction

地区性自然特点的构筑方式,理所当然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漫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合体。

2经济省时的建筑技术

巢居的建筑发展源于沼泽地带,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

源;穴居的建筑发展源于黄土地带,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木构件中可以看到各类构件榫头企口,有的还有梢钉孔,见图1所示。

原始干阑是一种全木构的建筑,居住面的提升和梁柱的架立都要求木构件之间有良好的搭接,这有力地推动了木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河姆渡文化的凿榫制卯工艺,标志着约7000年前中国木结构所达到的惊人的技术水平。它表明在此之前,木作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实践历史。随着干阑建筑演进为地面建筑,这种木作技术就为地面建筑带来了木作技术的高起点,促进了极富生命力的穿斗结构的诞生和发展。

黄河流域的穴居土构,横穴不用木材,半穴居用不大的木料即可搭建。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获取空间,耗费材料最省,技术难度不大,可算是原始建筑中最经济、最简易有效的构筑方式。半穴居和后来的“木骨泥墙”结构逐渐进行演变,形成了立于地面之上的土木混合结构形式,推进了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传统。

从纯粹的建筑技术的观点而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砖石结构的缺点。但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都要比砖石结构建筑优越得多。在施工时间上,中国传统建筑要比同时代、同规模的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明清两朝,作为皇家统治中心的紫禁城多次遭受火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火灾,三大殿、文武二楼(即清之体仁、洪义二阁)、午门等全部烧毁,后重修只花了3年时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造时间前后长达约

200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所以,相对来说,中国古代传统土木营造建筑方

式是最经济和最省时的。

3亲地恋木的审美情结

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自成体系,几千年来,

表现出顽固的“亲地”和“恋木”情结。从史前建筑的穴居和

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营造始终是中国建筑的主旋律,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古代建筑以石构为主调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土木营造最深刻的根由,应是那种亘古自有的农业文化所养育的华夏民族对现实生命的珍爱意识,是对大地(土)和植物(木)永存生命的钟爱与执著在审美情结上的反映。古代中国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先民们逐渐意识到,植物的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比起石头之类的“死物”,更富有生气与活力。把木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其实也是先民们集敬畏与亲恋与一体的审美感受的共同折射。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认为木、火、土、金、水这5种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万物,并企图以此来说明世界多样性的统一。而这5种最基本的物质中,唯有“木”是具有生命的。《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中国古代人在思想观念中,是要居住在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之中的,要与有生命的东西“共生”。而用木材来营造房屋,便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元素。这也可以从陵墓一般都用石材来建造这一情形来反证上述观点。

王振复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和建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提出原始建筑意义上的中国土木结构的文化成因,“是出于中华原始初民由原始植物采集以展而来的原始植物种植的生产方式,是源于这一原始生产方式的关于大地与植物的生命意识”。从生命美学上来阐释中国木构体系的成因,显然具有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和超越性,抓住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4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

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文明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

其建筑自然需要继承该地区的建筑经验。这种继承是现实的,也是最合理的。随着周礼的制定,建筑制度被纳入“礼”的范畴,成为礼的仪度化的重要表现内容,起着等级名分、社会地位、宗法特权的物态标志作用。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城市制度和建筑布局、形制都被赋予“圣王之制”的经典意义,如图2所示。

在“礼”的制约下,面向社会上层的“官式建筑”和面向

社会下层的

“民间建筑”,从建筑用材、房屋规格、屋顶形式、

图1河姆渡遗址的干阑木构件

图2

周王城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