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中华传统建筑之_土木_情结
四川建筑 第28卷4期 2008108中华传统建筑之“土木”情结杨雨嘉,彭 伟,陶 兵(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关键词】 中华传统建筑; 土木; 群体组合; 斗拱 【中图分类号】 T U -023 【文献标识码】 A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它在现实的无言沉默中,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国家、民族、时代乃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对建筑文化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密斯・凡・德罗曾感叹道:“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比老的木建筑更伟大的结构净化和理智的秩序呢?在别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材料、结构和形式的统一呢?这里储存了世世代代的才智……”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这段话来表现传统的中国木构建筑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1 中华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建筑的历史传承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
建筑的历史传承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无疑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揭示建筑的历史传承。
一、建筑的设计理念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深受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影响。
根据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古代建筑形式迥异。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古埃及的金字塔则反映了法老权力和永生信仰的象征。
二、古代建筑的材料选择古代建筑的材料选择主要依托于当时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
石材、木材、砖瓦等是古代建筑常用的材料。
出色的材料选择使得古代建筑得以广泛传承,今天依然可以欣赏到。
三、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古代建筑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既有独特的个体建筑,也有宏大的群体建筑。
例如,中国的禅宗寺庙建筑中的“山、水、塔、殿”组合,呼应了佛教文化的讲求。
四、古代建筑的建造技术在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以保证建筑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例如,古希腊人的“悬臂结构”技术使得建筑物可以跨越较大的距离而不需要支撑柱。
五、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饰材料的选择、雕刻艺术等使得古代建筑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木雕、瓷砖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
六、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古代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全球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石窟、古城遗址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七、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深远。
现代建筑师常常从古代建筑中寻找灵感,运用古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和构造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
结语: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可以借鉴古代建筑的智慧,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千年演绎1.中国建筑起源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与自然界抗争与共生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权。
在我国境内人类活动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只是能够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
在那时,建筑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建筑开始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
这样的变化,促进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此开始,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建筑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内蒙古大青山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观山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
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
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
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悠久,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土木工程,作为现代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土木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工具,实现人类对土地、水体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进行的利用和改造。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建筑材料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共同点之一便是都离不开建筑材料。
尽管两者所用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备着相当高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中国传统建筑所选用的主要材料是砖、木、石、泥、瓦、漆等,其中木材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同时,这些材料也被应用于门、窗、梁、柱、屋顶等部分。
土木工程方面所用的建筑材料则包括钢筋、水泥、木材、沙石等,其中水泥、钢筋是最为常见的材料,用于打造现代化的建筑结构。
二、建筑结构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关系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特点是柔性、轻盈而且透气,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多雨多湿的环境。
土木工程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具有高强度、强度分布性能好、耐久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适合制造高楼大厦、地下隧道等工程。
三、文化内涵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地位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土木工程则是近现代技术的产物,更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效率,相对于建筑来说,土木工程在文化层面相对比较单薄。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所创造的高楼大厦等先进建筑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和追捧。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都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代表,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国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神秘的数学知识以及先进的科技经验,这些宝贵的传统,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和土木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表现。
中国古建营造发源诠释
营造发源诠释目录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第五部分厅堂总论第六部分殿庭总论第七部分装折第八部分石雕第九部分墙垣第十部分屋面瓦作第十一部分做细清水砖作第十二部分园林建筑总论、第十三部分提栈缘起《营造法原》一书偏重于江南民间的传统建筑—民居、宅第、园林和建筑小品统一的管建架构和技术措施。
在原著基础上再次加以诠释、整理,予以出版,更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该书内涵和精华,为永续弘扬江南建筑的优美传统创造条件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一部分地面总论中国建筑之平面,或方或圆或八角或长方,但以长方形为多。
其长边称宽,短边称深。
就房屋宽面两柱之宽,乘深所得之面积称为间。
间为计算数量之单位。
假如房屋三间正中者称正间(一丈四尺),两旁者称次间(一丈两尺)。
间之宽称开间。
数间相连,其统长称共开间。
开间之深度称进深。
数间司之深度称共进深。
进深视界之多少及宽度而决定。
建造房屋最重要的是基础的坚固,开挖基槽及开槽,槽的深浅取决于房屋的大小。
具体做法:1、先铺三角石;2、用木夯夯实地槽底;3、铺覆石料多层(民间一般最多铺四层);4、在墙角四周边框砌石条;5、室外地坪处墙脚四周镶砌土衬石一周,链接房屋周围之散水,用于起到保护地基的作用;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中国的建筑是用木构架来承受力的,墙身只是起到一个分隔内外、填充或夯土砌筑在木柱间起挡风避雨的作用而已,正所谓“墙倒,屋不倒”。
木构架的构造,依据它受力的情形,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直立的承受垂直力的是柱子;水平横向受弯,受拉力面架置的与檐口长向面垂直搁置面上面承担桁,檬屋面重量的主要横向构件是梁(柁)。
而桁(檩)枋是平行于长向面檐口向”,有檐桁、梓桁(承檬枋)步桁、金桁的,习惯称之为“等不同名称的桁条,而枋子连机往往起拉杆联系作用。
椽子垂直并列架钉于桁条作为木基层(也有用木望板替代椽子、望砖的);其上铺设望砖、瓦片组成的屋面防水层。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土”包括泥土夯筑,以及泥土烧制而成的砖瓦材料等,而“木”则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的材料及其构造。
穴居和巢居,是土木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型。
《易·系辞》谓“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谓“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轃巢”。
从仰韶至龙山,从商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宫室和民间建筑群绝大多数建筑于夯土所筑的高台之上,宫殿的台基、墙壁、城墙、城门等都是夯土筑成的。
东汉时高台建筑渐少,多层楼阁式木构建筑大量增加,台梁和穿斗式这两种主要木构方式在秦汉时已经接近成熟。
而中国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斗拱,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了柱上之栌斗形式,至汉朝已基本定型。
斗拱不仅见于汉朝的诸多文献,还见于汉之石阙、画像砖等上的建筑形象中,这时的斗拱既可以承托屋顶,也可以承托平坐。
木构建筑的五种主要屋顶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在汉代也已成熟。
汉赋中亦出现了大量详细描绘土木建筑形象之华丽辞藻,如班固之《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饰珰。
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又如张衡之《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闻阖。
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
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
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
雕楹玉磶,绣栭云楣”。
自汉以后,中国土木建筑的发展,似乎是从高峰往下一直在平缓地衰弱下去,中间偶有唐宋之风骨凸起,但整体之趋势却已经是走向成熟后的媚俗和繁琐了。
在这漫长的三四千年的发展中,土木建筑就像是草原的野草一样,枯荣而相继、寂灭而复生,透露出一种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时空意境。
土、木、水、火这四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构成了土木建筑生长循环中的一张巨大网络,每一个土木建筑,都是网络中的忽隐忽现的小小亮点,不管其在汉赋宋词中是多么雄伟秀美,都逃不脱被水和火侵蚀与焚毁的命运。
【推荐下载】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键入文字]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论文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并在几千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广泛影响其他国家。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一、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
1。
建筑课件:古代中国建筑风格的源流演化分析
筑的独特之处。
建筑的演化因地制宜。
3 影响:中国建筑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建 筑就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启发。
印象派建筑师王大亮的建筑设计风格
理念
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 想,将线条和装饰减至最少, 营造出简约的美感。
特点
王大亮的作品结合了传统文 化和现代手法,体现了时尚 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1
矩阵式布局
以广场中心为轴,所有的建筑物形成
色彩和装饰不杂乱
2
了一个整体,可以让人更好的领略中 国宫廷建筑的规模和特色。
通过精美,实用的建筑细节设计,表
达了建筑的玩味性和娇小特性,透露
出幽默感和自由奔放的气息。
3
重点突出的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多采用实木、青砖黄瓦等天 然材料作为建筑主要材料。
清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和发展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典型的华丽宫殿 建筑范例,展示了中国古代建 筑最为奢华的时刻。
故宫
故宫整体布局上依旧与明代有 高度的相似性,细节设计采用 了更繁复的纹路,装饰风格更 加华丽。
侨家院落
侨家“祠堂——庭院——客厅— —厨房——私房屋”顺序排列,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生活 和关系的特点。
民间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特点
皮影戏表演场馆
中国传统皮影戏通常在木质 or砖石材质的建筑中表演, 结构简单优美。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 表,传统民居中常用的一种 结构,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 化特点。
作坊和客栈
为了刺激经济,当地政府或 者企业家会不断提高客栈或 者作坊建筑的规格,以此带 动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
现代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 响
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墓葬建筑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形制演变之源与流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形制演变之源与流作者:宋文肖洋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11期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生来就是有机的,从上古时期挖穴筑木;到原始社会竹篱茅舍;到奴隶社会高榭台、美宫室;到封建社会碧瓦朱甍、高堂广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建筑形制的更迭与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此,文章从后世的复原遗址、专家著作及现存史料典籍中略窥一斑,梳理成章使之成为一种有脉络可寻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土木结构;形制演变检索: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93-03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FormSONG Wen,XIAO Yang(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china is born in the organic.In ancient times,human beings dug hol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then, they learn how to build a thatched cottage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After that ,there is slave society,and beautiful palaces appeared.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then appeared in feudal society.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rchitectur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ormed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as a theory reference was accomplished by collecting metarials such as excavated sites,expert works,existing historical records.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civil structure; shape evolution;Internet :一、前言中国古代建筑生来就是有机的,不仅因其立于“天人合一”、人为与天命相依、顺天造物等和谐理念之上,而且因其自然的材料和结构大量建筑以土木为主辅以砖瓦。
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关系是一个深厚的互相影响的历史过程,反映着中国素有“建筑大国”之称的艺术奇观。
土木工程乃是工程学中的一大门类,其代表了人类利用土石、木材、水泥等材料,对建筑环境进行预测、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学科。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存在的建筑类型,主要指一些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
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可以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诉求和思考?第一,传统建筑与土木工程共同存在于中国古代夯土墙、砖瓦房等工法之中。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传统建筑砖、夯土等建筑材料十分常见。
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以及施工技巧都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知识的支撑。
其中,土木工程材料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选择、分配不同的土木材料,根据土木材料的性能进行结构计算,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土木工程的风险与安全控制对于决定中国传统建筑的耐久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土木工程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皇家园林、城市规划等建筑形态。
以某些皇家园林为例,其由古代朝廷所建造的典型建筑,在其中设计了东、南、西、北四条大道,以及各种各样形态的建筑物和园林景观,使得整个园林场地建筑艺术的审美极具前瞻性。
这些坚实、细致、气势磅礴的园林场地,必须借助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够不断得到改进。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得益于土木工程的巨大发展,成为了颇具代表性的世界上文化宝库之一。
在设计城市规划时,对于建筑区划、地形地质、自然环境等问题,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群、街景等都需要反复斟酌和思考,使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群在各种场合下发挥出了血脉相连的价值感。
第三,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应用领域,中国传统建筑在维修和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不仅被国家视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的代表,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土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也促进了土木技术的进步。
首先,土木工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但同时也使用了大量的土木材料。
土木材料不仅用于建筑物的地基、墙身和屋顶,还用于制作梁、柱、板等构件。
这些土木材料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就是通过精确设计和巧妙施工来实现的,这种结构可以让建筑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并能够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土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都需要精确计算和细致的施工,这需要有高度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就需要在河流上建立水坝和灌溉渠道,这些工程需要运用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和知识。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园林设计也需要用到许多土木工程技术和知识,如地形改造、水景设计、道路铺设等。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也体现在文化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在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中,如四合院、园林等。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也注重装饰和美化,这些装饰和美化不仅美化了建筑物的外观,也反映了文化传统和人民的审美情趣。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土木工程不仅为中国传统建筑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支持和稳定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反过来,中国传统建筑也推动了土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建筑和工程设计中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示我们在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同时,也要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建筑结构分析与研究
古代建筑结构分析与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通过对古代建筑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石材和砖瓦。
其中,木材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
在古代,木材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因此,古代建筑师们在设计和建造建筑时通常会精益求精,尽可能地节约木材的使用量。
他们常常会运用榫卯结构、斜面接合、悬挑结构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采用了一种榫头和卯眼相互契合的方式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强木材的稳固性,还可以使建筑更加牢固和耐久。
斜面接合也是古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采用了一种斜向接杆的方式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强木材的强度和稳固性,还可以减轻建筑的重量和压力,并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视觉效果。
悬挑结构是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设计,它采用了一种挂起建筑物的方式,使建筑更加轻便和灵动。
这种结构常常使用在古代木质建筑的檐口和天花板上,使建筑更加美观和精致。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之外,古代建筑还有一些独特的结构形式。
比如,古代建筑中常常采用跨度大、结构简单的拱形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散建筑物的重量和压力,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安全。
古代建筑结构的材料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时还注重建筑的场所特点、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例如,北方的寺庙一般都在山脚下或丘陵上建造,这是为了防止北方的严寒和风沙侵袭;而南方的建筑则常常采用竹木结构,这是因为南方的气候特点和竹木资源的丰富。
总之,古代建筑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木与石——由“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之问题想到的
会经济 ,如建筑 师徐敬直 说 : 因为人 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 “ 业, 经济水平很低 , 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 , 二十多个世 纪来仍然极 力保 留作 为普遍使 用的建筑方法 。” 有的基于文 同 化, 如汉宝德先生认 为西方人是有宗教精神 的 , 中国人喜欢 而 以人 为本 , 因此选择有生命的木材作 为主要建筑材料。【 有的
以往在西方古典建筑架构下的探索 ,以一个更客观更平等的角 度切入 , 关注人参与下的建筑建造过程 与形式的关联 , 而非单纯 的形式本身。这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提供 了一个共 同的交 流平台 , 使得不同建筑体系下的建筑有 了平等对话的可能。 ( 作者单位 :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0O4 2 1 . )
大小 等 问题 大 部 分 都 是 主 要依 照 当 时所 用 的 ‘ 式 做 法 定 法
木与石是古代世界使 用得最 多的两种 主要建筑材料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 们 分 别 代 表 着 以古 中 国 为 中心 的 东 亚 木 构 建 筑 它
体 系和 以古希腊 为源头的西方古典建筑体 系。 在中国, 我们已经对木 构传统建筑习以为常 , 可是有人会 问“ 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 ”我们该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呢? , 这个问 题 引发过一场学术讨论 , 但我们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然而 , 其 实正如西方建筑为何用石构一样 ,这只是在单一建筑文化思维 之下产生的伪问题 , 我们无需从正面去回答它 , 它背后隐藏着 但
Ci l g n e i ndN a tc . mbrdg nie st es2 4 viEn l e rnga u isCa i eU v riy Prs,00
土木为材与中国传统建筑浅谈
土木为材与中国传统建筑浅谈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并在几千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广泛影响其他国家。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
一、概述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
砖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建筑构件比例逐步定型。
建筑类型完善,规模极恢宏,图样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成为专门职业。
这一阶段中隋唐建筑雄伟、简洁、朴实,两宋建筑则精巧、繁缛、绚丽。
(二)程式阶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术达到极至,建筑体系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个体建筑形制凝固,总体设计发达。
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
(三)发生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
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并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
中国建筑的土木营构新探
中国建筑的土木营构新探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国家,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并且,由于我国封建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特点,我国的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拥有非常古老的农业文明。
中国的建筑物特点受到了本国历史、自然的深刻影响,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大多数都是以土、木材料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并且,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是其一大特色,这也是我国的建筑和西方建筑主要不同的地方。
我国建筑的结构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我国也非常注重打造本土特色,将土、木这两种建筑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两种材料的作用,不断地结合这两种材料的优势,从而,可以打造完美的结构,创建出结实、美观的建筑物。
并且,在我国古代的建筑建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将我国的传统思想深深地融入其中,使得我国的古代建筑成为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体现。
本文结合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特征,及其审美特色,对我国古代的建筑进行了一定分析和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的气息,并且,我国很多现象都是由于封建文化观念所造成的。
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不是很发达,并且受到当时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建筑物大多是由土、木这两种建筑材料构建的,甚至,随着我国土木构造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我国的建筑物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将土木构造演变成其的一个特色。
除此之外,我国建筑物的构造还受到我国地域条件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一個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有不同的特点,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使生活的更加舒适,更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会结合气候条件的特点,采取有利的房屋结构,从而,使得我国的房屋建筑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中国的发源地处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在古代我国的黄河地区拥有较为茂密的森林,因此,古代中国的木材是较为丰富的,并且,由于黄土其自身的特性,它适合多种方法来进行建造,比如说:可以通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或者使用烧制成的砖瓦进行建造房屋。
华夏“土木”建筑历史渊源新探析
华夏“土木”建筑历史渊源新探析通过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中国“土木”文脉形成的地理、生态、文化、技术等历史背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以土木为材、应用土工技术和木构体系的原因。
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古代建筑土木文脉历史背景一.引言华夏“土木”历史纵贯古今,流播域外。
从上古人类的穴居、巢居,经各个历史阶段,土工建筑和木结构建筑由产生、演化、发展、传承,形成了清晰的“土木”文脉,凝结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饱含了系统的科技内容,产生了深远的传播影响。
时至今日,虽然建筑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高分子材料三大主要系列,建筑结构按其构成划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三大主要类型,然而建筑類专业及其学科尚明确冠以“土木”二字。
如以大兴土木、土木工程等。
这说明,“土木”具有传统的深远意义和现代的科学意义。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土木”文脉虽有研究,但对其渊源的分析还不甚系统、不够深入。
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土木为材、土木结构的鲜明特征,对其成因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由于“多木材而少佳石”属自然资源问题;有人认为“缺乏大量的奴隶”是人力资源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是结构技术问题;另有人认为是地理环境问题;更有人认为是经济发展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对中国“土木”文脉和流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二.“土木”的历史渊源中国建筑从起步就与“土木”结下不解之缘,且源远流长。
“天生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即“金、木、水、火、土。
”其中“土”、“木”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和主要材料,而其它三材料是建筑的辅助材料和次要材料。
“土”、“木”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天然建筑材料,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最多的建筑材料。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王洁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关键词:特点成因分析1 前言1.1研究背景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
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
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厚墙无柱:土木混合建筑体系——漫谈古建和考古之一
厚墙无柱:土木混合建筑体系——漫谈古建和考古之一传统建筑史学认为中国早期建筑遗迹通常需以柱洞、木骨泥墙为证,表明此为建筑遗迹、建筑遗址,此论深刻影响了考古学科对建筑遗迹、遗址的发掘与相关认定。
也就是说,发现木柱洞为代表的木构架,是认定建筑遗迹、遗址的前提条件,甚或是唯一的条件。
此为我国建筑史学界、考古学界通行的木构架体系!但是,仔细探究目前发现的一些考古资料,我认为还应存在一种土木混合建筑体系的情况:厚墙承重、室内不用内柱——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譬如,距今约六千年的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东滩头遗址,墙体遗迹非常清晰,有处于活动面之下开挖的基槽、红烧土块墙体(厚达60公分至1米左右)。
在开间3~4米左右跨度的情况,直接用原木平铺搭出屋顶(木头做梁架而没有内柱的做法)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也就是说屋顶形式或是多样的,并非一定采用坡顶。
国外亦有类似实例,如土耳其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遗址复原的建筑,室内无木柱,是利用厚墙承托屋顶的简单建筑形式。
土耳其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建筑复原《考古》杂志今年七月份刚刚发表的芦山峁遗址资料,尤其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该遗迹显示,三座主体殿堂并列,中间主要建筑开间跨度十多米,仍然无内柱,仅部分有几根壁柱而已,东侧殿堂不仅室内无柱、甚或连壁柱也没有。
但是,它们的墙体一般厚2~3米(采用泥垛砌筑),最窄也有2米左右。
由此,从建筑力学角度而言,利用木构架直接搭接在如此厚的墙体上面,是可能实现的。
我推测其采用了三角形的叉手式构架。
与此同时,芦山峁遗址还发现了收分相当合理的护坡泥垛。
这可以说明,古人对土的性能具有充分认识的体现。
而临近不远的石峁遗址的石护坡收分较少,这或许说明古人对石护坡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认为更要指出的是,芦山峁遗址台顶土木混合建筑的重要性,需要得到我们充分认知与重视:古人就山势护坡、台顶筑房,是为了安全、防御,保护台顶建筑中的居住者;更是为了围合出旷阔的场地、空间,利于满足居住者的功能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
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
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
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穴居房址更容易遗存,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更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密县北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都有新石器时代穴居房址发现。
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具有良好的隔热、防寒功能。
黄河流域为半干燥气候,空气湿度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较深,地表土层经常保持较干燥状态。
因此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构筑方式。
干栏和穴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南方沼泽地带和北方黄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现实性,体现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适应性,体现了原始农业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
这种体现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马庆华,仝彩霞(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木结构;土木营造[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1)02-0004-03Research o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Source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MA Qing-hua TONG Cai-xia(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China)Abstract:In ancient China,the civi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tinues thousands of years.It is the combined action result of economic,social,technical,political development,aesthetic,etc.It is the creation of wisdom by the people,and a historical evidence of witnesses;it is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It is important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Key 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wooden structure;civil construction地区性自然特点的构筑方式,理所当然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漫延。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合体。
2经济省时的建筑技术巢居的建筑发展源于沼泽地带,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穴居的建筑发展源于黄土地带,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木构件中可以看到各类构件榫头企口,有的还有梢钉孔,见图1所示。
原始干阑是一种全木构的建筑,居住面的提升和梁柱的架立都要求木构件之间有良好的搭接,这有力地推动了木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河姆渡文化的凿榫制卯工艺,标志着约7000年前中国木结构所达到的惊人的技术水平。
它表明在此之前,木作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实践历史。
随着干阑建筑演进为地面建筑,这种木作技术就为地面建筑带来了木作技术的高起点,促进了极富生命力的穿斗结构的诞生和发展。
黄河流域的穴居土构,横穴不用木材,半穴居用不大的木料即可搭建。
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获取空间,耗费材料最省,技术难度不大,可算是原始建筑中最经济、最简易有效的构筑方式。
半穴居和后来的“木骨泥墙”结构逐渐进行演变,形成了立于地面之上的土木混合结构形式,推进了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传统。
从纯粹的建筑技术的观点而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砖石结构的缺点。
但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都要比砖石结构建筑优越得多。
在施工时间上,中国传统建筑要比同时代、同规模的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
明清两朝,作为皇家统治中心的紫禁城多次遭受火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火灾,三大殿、文武二楼(即清之体仁、洪义二阁)、午门等全部烧毁,后重修只花了3年时间。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造时间前后长达约200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所以,相对来说,中国古代传统土木营造建筑方式是最经济和最省时的。
3亲地恋木的审美情结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自成体系,几千年来,表现出顽固的“亲地”和“恋木”情结。
从史前建筑的穴居和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营造始终是中国建筑的主旋律,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古代建筑以石构为主调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土木营造最深刻的根由,应是那种亘古自有的农业文化所养育的华夏民族对现实生命的珍爱意识,是对大地(土)和植物(木)永存生命的钟爱与执著在审美情结上的反映。
古代中国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植被丰茂。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先民们逐渐意识到,植物的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比起石头之类的“死物”,更富有生气与活力。
把木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其实也是先民们集敬畏与亲恋与一体的审美感受的共同折射。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认为木、火、土、金、水这5种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万物,并企图以此来说明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而这5种最基本的物质中,唯有“木”是具有生命的。
《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中国古代人在思想观念中,是要居住在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之中的,要与有生命的东西“共生”。
而用木材来营造房屋,便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元素。
这也可以从陵墓一般都用石材来建造这一情形来反证上述观点。
王振复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和建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提出原始建筑意义上的中国土木结构的文化成因,“是出于中华原始初民由原始植物采集以展而来的原始植物种植的生产方式,是源于这一原始生产方式的关于大地与植物的生命意识”。
从生命美学上来阐释中国木构体系的成因,显然具有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和超越性,抓住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4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文明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其建筑自然需要继承该地区的建筑经验。
这种继承是现实的,也是最合理的。
随着周礼的制定,建筑制度被纳入“礼”的范畴,成为礼的仪度化的重要表现内容,起着等级名分、社会地位、宗法特权的物态标志作用。
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城市制度和建筑布局、形制都被赋予“圣王之制”的经典意义,如图2所示。
在“礼”的制约下,面向社会上层的“官式建筑”和面向社会下层的“民间建筑”,从建筑用材、房屋规格、屋顶形式、图1河姆渡遗址的干阑木构件图2周王城图开间数目、装饰彩饰等诸多方面逐渐定型化。
建筑形制的等级标志意义和文化正统意义促使木构架建筑形成高度的程式化。
正统的形制规范要求大大超越了地域性自然环境的要求。
秦营阿房宫远伐蜀山之木,明代楠木多从川广闽浙采办,都已不再是就地取材了。
持久的建筑活动,必然渗透着政治文化的因素。
《营造法式》有材分八等的记载,并规定一等材只可用于显贵的建筑,面阔九至十一间;二等材用于面阔五至七间的建筑;八等材只能用于殿内藻井或小榭之类的建筑上。
这简直就是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
[3]再如,作为主要形制的四合院建筑,外面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还要有影壁,显现出内向防卫的心态,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它既满足了生活起居的功能,又以其主从有序、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达到了长幼尊卑的政治功能。
家国同构,就这样在政治组织结构和建筑形制上相互影响和强化,并相辅相成,再加上传统建筑深受工官制度、师徒相传、典籍流播的影响,形成了严谨的自律性。
使得中国传统土木营造的建筑艺术和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延传不衰。
5“人”为中心的建筑伦理中国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远没有达到西方社会对宗教的狂迷程度,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
严格来说,中国是一个有信仰而无宗教的民族。
先民并不把希望寄寓于彼岸、来世的天国,祈求上帝的保佑;而是寄寓于此岸,现世的人生。
儒家不讲鬼神,只讲人,“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明证。
表现在建筑文化上,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无一不体现着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
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外,便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
这种以“人”为中心,对神的疏远和排斥,必然产生建筑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使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自然也不必用坚固耐用的石头来建造,而木构却是极相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