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 文学接受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第三章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7.弗雷泽:《金枝》巫术原理:相似律、接触律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过剩精力”谷鲁斯:“内模仿”8.《乐记》: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相关黑格尔:文艺发展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马克思: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四章(比较重要)1.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

《文学概论》复习材料1.文学风格的分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哪三种?文学风格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家创作个性。

二分法,这是较早出现的分类方式。

曹丕有“气之清浊有体”说,刘勰有“气有刚柔”,清代姚鼐发展为“阳刚”与“阴柔”之说八分法,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八体”,实际上是指八种风格: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又把这八体概括为两两相对的四种类型:“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九分法,宋代严羽《沧海诗话》把诗之品分成九种: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和凄婉,概括为“优游不迫”与“沉著痛快”两类2.文学批评的文体主要有哪些?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以诗论诗:指一种以诗歌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其特点在于以诗的语言尽量还原诗的阅读感兴。

点评式:是指一种以简洁语句表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它通常表现为言简意赅地评析诗、词、小说、戏曲等作品。

评传式:是指一种以作家传记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这种批评文体在为作家立传过程中开展批评,传中有评,评传结合,有助于形成作品与作家的相互诠释。

序跋式:是指一种以作品的序文或跋文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其特点是长短不拘,表述灵活,往往以所为之作序跋的作品为依托发表批评见解。

随笔式:是指一种以随兴落笔的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即文艺随笔。

他通过似乎随兴而至的灵活议论或抒情传达批评意见,可以叙中带议,寓理于事,小中见大,令人感觉生动、有启迪、有趣味。

论文式:是指一种以辩论、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是当代文学批评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文体。

其特征有:第一,结构规范而完整,第二,观点有新意或有新的发现,第三,论证严谨有据,第四,文本分析具体而细致,第五,注释规范2.什么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文字发明标志着人类文学发展进程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第八章文学接受文学概论

第八章文学接受文学概论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已包含文学接受的内容,但文学消费与文学传播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⑴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 的购买、占有文学作品的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 精神消费活动;而文学接受专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 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的消费行为无关。
⑵集体性。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受到时代的文学风 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而形成的。
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化。
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
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 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 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 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⑴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 ⑵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 持一种审美的心态(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只有心理上 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审美对象才能做出审美反应)。接受 者的心境,应对作品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入乎其内,出乎 其外。 ⑶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从根本上说, 阅读作品出于自觉与不自觉的与他人(包括作者与作品中 的人物)精神对话的需要。接受意味着主观评价,也是接 受者与作品、作者全面对话的过程。
共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情感的相通 性;二是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⑵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 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通或相近的评价。
2.社会交往
从更广泛与更本质的意义上看,文学接受达成的效果便 是人类的社会交往。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 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面)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面)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概论(一)》第八章

《文学概论(一)》第八章

第八章文学接受笫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三个知识点一、 消费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 文学的消费与传播三、 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文学消费:【1510名词解释-2010考期】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 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文学活动全部过程包括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文学流通领域包括发行、宣传、传播、反馈,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1、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1710简答】(1)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

文学的生产、传播与产品都是指向消费,为了消费,并以消费为中心与终极目标。

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生产变得毫无意义,文学传播失去了对象,文学产品也不成其为真正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2)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文学消费区别于物质产品消费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在于它不仅是对产品单纯的享用,同时也是对产品价值与意义的再生产、再创造。

(3) 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不仅对生产起调节作用,而且它本身即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消费产生了生产的动机与需要,从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与方式。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1410论述题】1、 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 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宙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考点归纳

文学概论考点归纳

文学概论考点归纳第七章:文学风格第一节:风格的界定考点一:西方诗学中的“风格”一词,最初是和写作演讲的语言形式、修辞技巧联系在一起的。

考点二:以布封为代表的“个性”说,即“风格就是本人”,认为风格是创作主体的独立人格、思想、感情、等等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

以歌德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歌德一方面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另一方面主张艺术风格是主客体的“融会贯通”,开始突出客体要素在风格形式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以吕莫尔为代表的艺术媒介说,认为艺术媒介决定风格,风格是对“一种逐渐形成的习惯的对于题材的内在要求的适应”。

考点三: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风格和气、体等,但这些多词一义的风格概念起先不是用来品问,而是用来品人,品评士人的体魄、风度、德行和行为特点。

考点四: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主导因素,它引导作家选择和接受与其审美心理结构相契合的审美信息,主宰者风格形成的整个创作过程。

考点五: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的动力结构,它由审美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等多种心理因素有机组成。

考点六:简答“风格就是人本身”考点七:从现在文体学得概念出发,可区分出三种基本文体:抒情体,多半用于诗歌创作;叙述体,多用于小说、叙事诗、叙事性散文;对话体,用于戏剧文学。

考点八:简答或论述文学风格的特征第二节:风格的形态考点一:自《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就确立了以抒情诗为主流的文学传统和发展方向。

考点二:在西方文论史上,对风格形态的划分,有两条运动轨迹:一式按文学的发展历程将风格区分为古典型、浪漫型和象征型三种基本形态;二是从文学的表现对象和叙事方式出发,将风格划分为史诗型、写实型和寓言型三种基本形态。

考点三:史诗型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原始正典史诗,即《荷马史诗》;其二,文人复写史诗,如弥尔顿《失乐园》;其三,史诗性作品,如《愤怒的葡萄》。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1.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中国的“文学”定义:先秦最早使用“文学”一词是《论语.先进》。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汉代《史记》、《汉书》中有“文学”与“文章”之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依据文辞的音韵形式,将韵文划归为“文”,将散文划归为“笔”。

西方“文学”定义: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literature变为专指“想象的作品”。

3.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4.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

研究文学的学问最早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5.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文学本质论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文学创作论(三角关系图)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文学作品论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文学接受论6.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经验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第一章文学本质论1.文学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奴隶制时代《硕鼠》《七月》,封建时代《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资本主义时代《名利场》《悲惨世界》2.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是根据艺术媒介所做出的分类。

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3.(简答)什么是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它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人为表现中心,建基于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价值关联之上。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状况;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为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与深层的功能性、理想与认识性。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终级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终级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观念识记1、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说,认为文学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活动。

2、文学活动三过程: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

3、历史上的五种文学观念:①再现说(摹仿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摹仿说(再现说)是最古老的理论。

②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③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工具和手段,可以给读者带来快感,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其典型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罗马时代的“寓教于乐”说。

④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地位,既与作家无干,也与读者无涉,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客观说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

⑤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认为“文本”一定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才是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活动和意向性体验之外是不存在文学的。

4、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定样式,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的生活体验、交流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5、文化概念:①广义的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即对象化的劳动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更深层的东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文学接受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文学接受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八章文学接受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

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国开-51759-文学概论-第八章 章节测评-学习资料

国开-51759-文学概论-第八章 章节测评-学习资料

文学概论-第八章章节测评-学习资料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第1题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这说明文学阅读具有()功能。

A. 认知B. 评价C. 鉴赏D. 消费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鉴赏第2题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产生理智性认识和感知,这说明文学阅读具有()功能。

A. 认知B. 消费C. 鉴赏D. 评价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认知第3题文学阅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A. 消费B. 媒体C. 交流D. 读者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读者第4题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

A. 人与人的关系B. 社会生活关联域C. 文本媒介形式D. 文本存在方式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社会生活关联域第5题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A. 文学阅读B. 媒体宣传C. 商业炒作D. 消费导引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文学阅读第6题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

A. 共鸣B. 领悟C. 净化D. 欣赏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共鸣第7题文学阅读中读者受到道德洗涤和人格提纯的情形是()。

A. 净化B. 共鸣C. 领悟D. 欣赏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净化第8题文学阅读中跨越不同语言与民族生活界限而产生的共通意义,这是文学阅读的()。

A. 民族意义B. 世界意义C. 个体意义D. 社会意义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参考答案】:世界意义第9题文学阅读中的形象感受与语言阅读是有区别的,但又有联系,其联系就在于,感受是在()基础上的情感表达。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文学概论童庆炳自考版北大出版社知识点总汇

文学概论童庆炳自考版北大出版社知识点总汇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

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第五层:形而上学层)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1. 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2.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八章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八章

第八章文学接受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的生产、传播与产品都是指向()。

A.消费B.出版C.流通D.销售【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文学的生产、传播与产品都是指向消费,为了消费,并以消费为中心与终极目标。

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

A.学习者B.消费者C.接受者D.生产者【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劝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等产品。

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

A.文学结构B.文学产品C.文学语言D.文学传播【解析】B4.审美的“距离说”的提出者是()。

A.叔本华B.尼采C.布洛D.黑格尔【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审美的“距离说”的提出者。

在20世纪初,布洛提出了“距离说”,他认为只有心理上有了“距离”,对眼前的对象才能作出审美反应,这里的“距离”有两层意思,即既要与现实生活、现实功利态度拉开较大的距离,又要与审美对象即作品保持尽可能缩小的距离,也就是要暂时远离现实而不断逼近作品。

5.“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这段()。

A.《诗品》B.《文赋》C.《典论·论文》D.《文心雕龙·知音》【解析】D6.“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伊瑟尔B.姚斯C.英加登D.哈贝马斯【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姚斯。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八章文学接受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

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

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简答题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 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

2. 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

3. 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1. 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

2. 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

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1. 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

2. 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

3. 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

四、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播。

2. 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

3. 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分离,地位不平等。

五、电子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 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

2. 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

3. 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

六、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1. 文学消费是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又是阅读、欣赏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的活动。

2. 角度与侧重点不同。

文学消费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文学接受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

3. 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七、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异同?1. 文学接受包含文学鉴赏。

2. 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文学鉴赏以作品为中心。

3. 文学接受有创造性、对话性。

八、文学接受者应具备哪些内在素质:1. 语言文字能力。

2. 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

3. 审美能力。

九、文学接受的心境要满足哪些条件?1. 兴趣。

2. 审美心态。

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

3. 对话愿望。

与作品或作者对话交流。

十、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哪些?1. 审美和娱乐。

2. 求知与受教。

3. 批评与借鉴。

十一、文学作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 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十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1. 文学的期待。

2. 生活的期待。

3. 价值的期待。

十三、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层面?1. 个人性。

显示独特性和偏爱性。

2. 集体性。

意味公共性与沟通性。

3. 两者交融渗透。

十四、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哪些方面?1. 作品形象具体化。

再现、补充、改造。

2. 情感再度体验。

将作品中人物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3. 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

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论述题一、文学的审美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1. 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 情感的宣泄、被偿与升华。

3. 认识空间的拓展。

4. 人格境界的提高。

5. 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 人性情感的相通性。

2. 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1. 对作家的影响。

规范、引导。

2. 对接受者的影响。

帮助、桥梁。

3. 对社会的影响。

分析评价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

四、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哪些?1. 审美体验。

2. 理性分析。

3. 价值判断。

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点是什么?1. 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

2. 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

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

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

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

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

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

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

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

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简答题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3.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1. 原始思维及其特征。

2. 认知需求的满足。

3.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 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

2. 具有我向性特征。

3. 是一种原逻辑思维。

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为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

2.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1. 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

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

2.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

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1. 与社会思潮有关。

2. 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

3. 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

论述题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 后人研究追认的。

2. 作家自觉性的提高。

3. 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

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1. 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2. 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