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家的养生心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六大家的思想精华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
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
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
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
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
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你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
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这句话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
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
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古人称之为“摄生”、“道生”、“保生”、“颐养”、“调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来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者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老子》养生学说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重要的就一分为二,第一就是要“养正性”,第二就是要“顺自然”。
所谓“养正性”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
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
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
”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养生法则。
《养老奉亲书》上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藏医养生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顺应自然。
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人们比藏族人更懂得与自然沟通。
他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
苗医在饮食养生上,注重具有食和疗的药物在饮食上应用。
如夏天适当食用羊胆、羊肝,以清热泻火;冬季寒冷时,苗家喜食狗肉,以补虚御寒,达到湿肾壮阳,强精壮骨作用;冬季苗家还喜饮“久浆”(即甜酒)或自家酿的苞谷酒,也称养生酒,颐养天年。
中医儒家养生的方法

中医儒家养生的方法孔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虽然一身颠沛流离,但是还能享有73岁高寿,这与正确的养生是分不开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儒家的养生方法。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兴趣广泛:“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1、倡仁德——施“仁”于人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讲孝道——敬老爱幼《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3、“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
“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
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
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
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1、“和为贵”的人生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
道家养生心法

道家养生心法
道家养生心法一:入静
道家任何功法都离不开入静二字,想要修炼道家功法养生如果做不到入静,那么根本无法入门,更不要提养生了,入静的办法主要是冥想打坐,打坐时心无杂念放空自己,打坐的过程对身心是一个非常好的调养过程,我们常人想要入静,可以尝试焚香、喝茶、练习毛笔字等,都是很好的入静方法。
道家养生心法二:柔定胜刚
在柔定胜刚上老子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人到老了的时候牙齿掉光,骨头变得脆弱,这都是人体最坚硬的地方,唯独我们的舌头还完好无损,这是人体最柔软的地方,做人也是这样太过刚强容易折损,以柔克刚圆滑做人才能更好的保全自己。
道家养生心法三:克制欲望
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时人的欲望会给我们自身带来极大的伤害,就比如饮酒欲望少量是养生,如果不加以克制最终害人害己,在比如性欲少量可舒缓压力,尚若不加以克制最终危害身体损阳折寿,有时候生气也是人的一种欲望,人想发泄自己认为生气发火是舒缓压力,其实不然气大伤身,有时候也会因为不能克制自己的怒气,而招惹上麻烦。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养生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都有论及。
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
“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3个字,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
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如释家常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释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
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讲,没有对名利过多的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也不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得融洽。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庄子·养生主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
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
《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奉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开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表达。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到达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竭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开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_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二)道、儒、佛、医思想的共同点: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第四:提倡顺时奉养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
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第五: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第六:注意药物扶持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第七:强调房中补益。
“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
道家养生13法(2)

道家养生13法(2)道家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功法第一步收心求静法诀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暧,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浑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功法详解收心求静,是道家的修身养性、打坐参禅,也是性命双修基本功。
入坐前,先将衣服上的钮扣解开,宽衣解带,全身内外放松,心里预先要有一种愉快感,用舒畅愉快、乐在其中的情绪来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
身上披的衣服应根据自己的身体以及气候变化增减,慎勿着凉感冒。
打坐时的面向:面向正东或正南,夜间要面向窗户亮光处,以免神昏易睡。
坐功要领:盘膝端坐,脚分阴阳,手掐子午,二目垂帘,眼观鼻,鼻观心。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呼吸绵绵,微降丹田。
心神意念守祖窍,三花聚顶秋月圆。
下座拂面熨双睛,浑身上下搓一遍。
伸臂长腰舒筋气,静极而动一阳现。
要领详解如下: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五心朝天之分。
初学者可采用自然单盘膝,不要勉强。
所谓端坐,是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与会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
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但不是绝对的,如感到不舒服可改换。
对此不要太拘泥。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右手大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两手相抱放在小腹部,这为阴抱阳。
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
因子午这两道脉通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掐子午是为减轻动脉撞心的力量,使其少生杂念,有助于入静。
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
二目垂帘:即是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同观鼻尖,看似对眼。
太闭则神气昏暗,太光则神光外驰。
故古人有云:“日月合并,金木和合,回光返照,返观内视。
道家100条养生不传之法(一)

道家100条养生不传之法(一)
*养生导读:中国古代道、儒、佛三家影响深远,其中道家思想中有很多养生的不传之法,不仅告诉你怎样拥有个好身体,而且告诉你一些做人之道。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编辑推荐:
养育壮宝贝的传统秘法
100个常见疾病的特效秘法
壮宝贝7个传统秘法茶疗饮食养生法
十大中药的养生妙用。
儒释道养生之清净无为

儒释道养生之清净无为儒释道养生之清净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变成为人们最大的期盼,掀起了一阵养生热潮。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就是: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洁。
1.“和”、“乐”的心理养生价值及快乐的内涵俗话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笑口常开那么青春常在。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是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要想健康无病,必须情志调和,保持心情快乐。
“和”即阴阳平和,形与神俱,内外协调,人我融洽,天地人道通为一,内心没有过度的欲求。
“乐”即心灵宁静,精神自由,情志愉悦,处世不苟,荣辱不惊,寂寞时遗世独立而无忧无惧,得意时如登春台而不傲于物。
和是乐的根底,乐是和的结果。
和是体,乐是用。
心不能和那么意不能乐。
无论内心的善良、开阔的心胸,还是心灵的纯洁,都要以内心的平和与心情的快乐为根底,所以,养生就是养“和”,养“和”就是养“乐”。
心和意乐之于健康乃是第一要义,内心常保快乐即是养生的根本法要。
2.传统哲学的人生和、乐要义与养生功能张其成先生认为,中华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非“和”莫属,无论是大同天下还是小康社会,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们获得幸福快乐。
传统哲学对于快乐有着很完美的阐释,能够给予我们获得快乐的智慧。
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主体的儒道佛三家,都是一种“人生的学问”、“生命的学问”,都是通过生命的自觉的修养,到达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2],使各种矛盾关系处于和谐、协调或平衡,就可以精神上“恬淡虚无”、情志上“清某某和”、内心里“虚静为保”、行为上“无营众物”,从而使人得以无欲无求或欲望淡泊、健康快乐。
事实上,传统哲学对于快乐和获得快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共同点,即无论是儒家佛家道家还是医家,都不认为满足欲望就能到达快乐。
3.儒家的中和位育之道与安所遂生之乐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儒道佛三家如何以心养生

儒道佛三家如何以心养生中国传统养生学问博大精深,百家争鸣,各有建树。
儒道佛三家都在以心养生方面有所阐述,可谓各有所长。
儒家崇德,讲究仁者寿。
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活了73岁,亚圣孟子更是活到84岁,在健康生活条件还比较简陋落后的古代绝对是长寿了,故自有其养生之道。
仁者寿就是孔子养生论的总纲。
所谓仁者是指有仁爱、仁厚、仁义思想的人,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直指身心修养;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强调道德修养。
他们都认为,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够得到美好的回应,也能够经常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所以孔子才希望大家“不怨天,不尤人”,从而达到“仁者不忧”这最高的身心状态。
他认为之所以“君子坦荡荡”,就是因为君子胸怀开朗,不论得意和失意时都是身心豁达的;而“小人常戚戚”就是因为小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以求名利为半径,每日患得患失,还总觉得自己吃亏,所以心灵总是苦闷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心情舒畅胸无烦扰当然对健康有利,仁者寿,的确很是讲得通。
道家养真。
崇尚天人合一。
据《史记》记载,道家始祖“老子百六十一岁,以其修养而益寿也”,前一句说老子活到161歲貌似不靠谱,后一句讲其长寿原因则很有可能。
道家养生的重要观点就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就是说人要放松身心,顺应自然规律去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而不是挖空心思寻找什么长生不老之法,“清心寡欲致长生”。
如果说老子的5000字《道德经》过于博大精深,对于养生之道在养心方面讲得比较大而化之的话,庄子这个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则通过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将通过养心而“因其固然”、“依其天理”,从而使得养生保健“游刃有余”,讲得非常形象和透彻了。
至于后来有些学道之人企图通过炼丹修仙甚至房中之术这些玄乎其玄的手段达到养生目的,则是误人歧途了。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完整版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
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
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
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
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
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
调味品没放对吃。
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
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
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
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
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
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
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
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
儒养性道养身佛养心

儒养性道养身佛养心中华文化的养生之道,是以传统国学和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总结得来。
而儒、释(佛)、道三家是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我认为从儒释道视角来诠释养生文化,可以更顺畅地寻得养生之要义。
有人说,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家让人“想得开”,这非常有道理。
儒家的思想是入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崇高的道德换来内心的坦然;道家的思想是离俗,远离喧嚣,才能潜心修身养性,求得长生;佛家的思想是解脱,看淡红尘中的一切得失,才能超越生死,获得永恒的真理和智慧。
儒家,是指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流派。
儒家养生重在养性,它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臭恶,不食。
不时,不食。
”提出了有选择、有节制的饮食准则;“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说只有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树立正气,才能让肉体生命得到升华;而最重要的“中庸”思想,则告诫人们要不偏不倚,做到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道家,包括道家和道教两个层面,其中阴阳、五行、三宝(精、气、神)、九守等概念,已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解释体内气的运化以及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基础。
道家养生重在养身,主张恬淡无为,顺其自然。
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让饮食五味充盈我们的身体,让服饰更加舒适美观,让居所更加安逸,同时还要尊崇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
唯有清心寡欲、顺其自然,才能长生耐老,延年益寿。
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即佛教文化。
佛家养生重在养心,主张“万法皆空”,认为人生无常,只有努力修行,追求至高无上的生命智慧,才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境界。
佛家将“地、水、风、火”并称为“四大”,认为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而“贪、嗔、痴”三毒是影响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就必须践行正确的修证方法,使我们的心力更加强大:佛教的禅定,重在思维的修炼;瑜伽,重在形体的塑造;静坐,意在排除烦恼、六念皆空;修行,即修习佛教的道理并不断得到证悟。
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儒释道养生,各有大智慧

儒释道养生,各有大智慧作者:雨来源:《旅游世界》2021年第11期在古代,儒家圣贤大多高寿,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教人养生、长寿、快乐生活的宝贵方法。
儒家养生首先讲究修心养德,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
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人”,只有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真心的人,才会具备“仁”的美德,才会达到“仁”的境界。
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德即树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财富只是树的枝梢。
根深才会叶茂,树才会生长旺盛。
品德高尚的人将会健康长寿。
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岳岿然巍立气势雄伟,往往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钟爱,只有大山那样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够审时夺势立于不败之地。
孟子曾说过,平时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他还说,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端而来的,是由于自己的作为而来的。
善者自会多福,恶者多有祸事,所以要积德行善。
儒家圣贤们建议为人要心胸开阔、广交朋友,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为乐的贤良朋友作为快乐。
孔子还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惜精保命爱护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对于生活方面,儒家对饮食起居非常重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要达到形、色、味俱佳,这样能增加食欲。
他还对食品健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过了时令的菜肴也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认为睡觉姿势和衣著梳妆也要符合保健要求,比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以右侧卧最佳。
儒释道家的养生心法

儒释道家的养生心法人生在世,认得许多人、许多物,知道的事很多,唯独一个自己不认识。
人为何不能自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的六根不净: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散,再由于:色声象味触法的搅扰,五蕴的遮蔽,真体已被隔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圣先贤经过自心的体悟修炼留下了经典著作,多为指心言教以心说法。
离心说法即是外道相说。
儒释道三家正宗理论,宗旨皆是修心的轨道。
儒家之道讲:忠恕。
宗旨:纯心养性。
三钢:君为丞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家之道讲:感应。
宗旨:修心炼性。
三清:太清、上清、玉清。
五行:金木水火土。
佛家之道讲:慈悲。
宗旨:明心见性。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杀盗淫酒妄。
儒释道三家之道,合计六字都不离心。
三家宗旨: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规范:同属人身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同是五气圆合。
三家所说都是修真悟道、炼心境定的真功夫。
三位圣人留给后人的经典,说的是性理心法,可谓最上乘法,真功正法,真理真法。
按此理论练功,先正心、明理、通化、大觉、克己、助人、行义、立德,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他难如己难,同等、互爱、至仁、至善、同乐。
以上为所有练功人必备之品德。
也是做人之规范。
健康的好办法是调息和体育活动,最根本的方法是炼心静定的功夫,使自己时时刻刻心态平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过重,导致身体不健康。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称为苦海。
眼能看物、耳能听声、鼻能嗅、舌能味、身能觉、意能知,统一为心之功能。
静是思维的高度修养。
美女坐坏而不乱;泰山崩前而不惊,就是能看空世界,看透人生;置生死于度外,破得一个死字,方可为不死之人。
炼心达上乘者,虚无守静,无挂无碍,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参阴阳之正理,使有归于无,其无又能生有,能与天地同老,与日月同修。
修心之人,贵能除去心上的病根,此去病不是去风寒湿热之病,要去贪嗔痴慢之病,此病一去,百病不生,可延年益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释道家的养生心法
人生在世,认得许多人、许多物,知道的事很多,唯独一个自己不认识。
人为何不能自知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的六根不净:
眼耳鼻舌身意的分散,再由于:
色声象味触法的搅扰,五蕴的遮蔽,真体已被隔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圣先贤经过自心的体悟修炼留下了经典著作,多为指心言教以心说法。
离心说法即是外道相说。
儒释道三家正宗理论,宗旨皆是修心的轨道。
儒家之道讲:
忠恕。
宗旨:
纯心养性。
三钢:
君为丞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道家之道讲:
感应。
宗旨:
修心炼性。
三清:
太清、上清、玉清。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佛家之道讲:
慈悲。
宗旨:
明心见性。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
杀盗淫酒妄。
儒释道三家之道,合计六字都不离心。
三家宗旨:
同根宗于心性;三家规范:
同属人身三宝精气神;三家戒条:
同是五气圆合。
三家所说都是修真悟道、炼心境定的真功夫。
三位圣人留给后人的经典,说的是性理心法,可谓最上乘法,真功正法,真理真法。
按此理论练功,先正心、明理、通化、大觉、克己、助人、行义、立德,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他难如己难,同等、互爱、至仁、至善、同乐。
以上为所有练功人必备之品德。
也是做人之规范。
健康的好办法是调息和体育活动,最根本的方法是炼心静定的功夫,使自己时时刻刻心态平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心理上的压力过重,导致身体不健康。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称为苦海。
眼能看物、耳能听声、鼻能嗅、舌能味、身能觉、意能知,统一为心之功能。
静是思维的高度修养。
美女坐坏而不乱;泰山崩前而不惊,就是能看空世界,看透人生;置生死于度外,破得一个死字,方可为不死之人。
炼心达上乘者,虚无守静,无挂无碍,一尘不染,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只一点灵根能夺天地之造化,参阴阳之正理,使有归于无,其无又能生有,能与天地同老,与日月同修。
修心之人,贵能除去心上的病根,此去病不是去风寒湿热之病,要去贪嗔痴慢之病,此病一去,百病不生,可延年益寿。
必先除去酒色财气外感。
古人云: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钱是惹祸的根苗、气是无烟火炮。
贪嗔痴,佛教指此为三毒心。
病根拔除,病体自愈。
断根之法儒释道家都有:
儒家讲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见如不见、闻如未闻。
佛家讲要——忘人、忘我、忘众生。
道家讲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此语都可以除酒色病根、正人的心念,能醒、能觉、能悟。
有的人信心不够坚定,理不明、心不通,而求速成,功夫未到,机巧贪谋,自认清高,认幻为金,迷自本真,会使他误入邪偏之路,不达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