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3.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刚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不是他的全部。
他在世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的回忆性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这篇文章会让我们认识一个热情、幽默、随和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坚强的鲁迅。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说说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小事。
【明确】文章由15件小事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方面:①鲁迅的笑;②鲁迅走路的姿态;③深夜交谈;④鲁迅先生的饮食;⑤鲁迅打招呼;⑥会心一笑;⑦读青年来信;⑧不在意校样;⑨许先生的忙;⑩看电影的路上;①休息方式;②待客和工作情况;③吃鱼丸;④亲自包要寄的书;⑤不顾病重忘我工作。
2.这些小事中有一个片段不是直接描写鲁迅先生的,是哪一个?这件小事能删去吗?为什么?【明确】第9个。
不能,因为写许先生从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
3.这些小事体现了鲁迅是怎样的人?【明确】既具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尊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却又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4.这些片段是用什么串起来的?【明确】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在一起,靠的是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本单元所学篇目《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课前同学们根据填空题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原名(),字(),浙江()人。
从《少年闰土》一文中,我们知道幼时的鲁迅();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们知道在动荡的时局中鲁迅();从《一面》一文中,我们知道鲁迅()。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怀念和深深的思考,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赞扬鲁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
他的座右铭是:()。
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伟大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
(出示美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著)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鲁迅先生的相关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 品味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回忆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文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同时也学习了作者通过日常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名言或文段,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情感。
在鲁迅先生寿诞13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他的教学设计,特地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和语法规则,而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应该是熟知人性,承认真理的学问。
”他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命的力量。
其次,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师要将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他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鼓励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动力。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此外,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互动的方式,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学生。
他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如有的学生被带领走向文学世界,有的学生被启发走向社会志愿服务,有的学生被引导走向散文创作,这些学生都由此和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心灵共鸣,成为其人生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最后,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
鲁迅先生注重启发学生思想,心灵和生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掘其潜力和天赋,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孕育未来的担当者。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思路:1、整体把握——深入了解——讨论课文2、走近鲁迅——学习鲁迅——反思自己3、鲁迅的形象:伟大——平凡——伟大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
三、深入研读讨论1、请大家默读课文,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可以归纳为几类?明确:共10个6类,分别围绕外貌行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读书写作、休闲娱乐、与青年们交往6类生活场景来描写和塑造鲁迅先生的,使之具体、形象、生动。
2、哪一个片段最能打动你或者你认为写的最好?联系自身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1)、外貌行动第1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明朗”的特点;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轻捷”的特点。
(2)、待人接物第2个片段,具体写鲁迅先生对“我”和许广平的衣着批评一事,充分显示出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既严肃批评其缺点,又不倦地给予帮助。
(3)、饮食起居第3个片段,概括写鲁迅先生的饮食情况,喜欢北方饭菜,赞美萧红做的饭菜可口;鲁迅的胃不好。
第7个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家里“饼干”,“向日葵子”;第8个片段,鲁迅简易而两用的台灯;第9个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婴说菜不新鲜,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鲁迅确信孩子的判断,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说明鲁迅先生不会轻易抹杀孩子的天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课时:3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授课人:陈生德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2、展示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1、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
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
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
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
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但她在
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
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情分析: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
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情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
同时,从整
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后面进入细节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把握)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四件小事。
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到鲁迅家做客(夜谈沉思、饮食习惯)(详写);4、鲁迅开玩笑;5、我受鲁迅的影响变得乐观;6、读青年来信;7、不在意校样;8、许先生的忙碌;9、看电影;10、翻书休息;
11、夜里工作(详写);12、吃鱼丸;13、包书;14、病中工作。
四、深入研读,人物分析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四件小事,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学生讨论展示。
教师引导明确: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饮食:喜欢吃硬的东西(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坚毅、倔
强的性格;
4、开玩笑:突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
5、关心帮助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心青年成长,宽以待人、和蔼可亲。
6、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谦逊、淡泊名利。
7、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8、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9、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10、吃鱼丸(详写)包书: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11、病中工作(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
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本文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各个部分的叙写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绪来串联的,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把握。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进行归类。
)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提供参考: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五、课堂检测:课本14、16页上的两个问题。
六、教师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布置作业:1、积累本课字词;(全班)2、完成课本旁批中的问题。
(前25名学生)
八、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平凡伟大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可亲可敬
工作习惯: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